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本文約1621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明明不冷,但是家長覺得冷就要多穿一點;孩子喜歡畫畫,但是家長覺得舞蹈更好一點,所以還是報名了舞蹈的興趣班……雖然家長的行為初衷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其實這種現象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讓孩子強行接受自己的想法,逼迫孩子認同自己的主觀意願。

李女士最近非常生氣,女兒在幼兒園的課堂評測中,成績總是在班級裡墊底。這對於從小就是好學生,畢業於名校的李女士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李女士認為肯定是女兒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看動畫片的時間太長,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決定禁止女兒再看動畫片,必須要把成績提高,才能恢復每晚的娛樂時間。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被禁止觀看動畫片的女兒並沒有提高成績,反而一次不如一次。最後還是幼兒園的老師發現孩子情緒不對,及時和李女士進行了溝通。原來女兒之前成績墊底,只是因為她的好朋友搬家轉學了,孩子因為失去了小夥伴而無心學習。沒想到李女士不但沒有幫助孩子舒緩情緒,反而管制的越來越嚴苛。這讓孩子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也就更沒有心思學習了。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李女士的這種“不要你覺得,只要我覺得”的行為,恰恰是由於投射效應的心理在作祟。家長在不瞭解真實情況的時候,單方面的把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孩子,並因此進行自以為明智的教育。不但不會取得進展,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那麼,投射效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什麼是“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把自己身上的特點歸結到他人身上的傾向,把自己的意志強行的施加給別人,引發的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

也就是說,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一廂情願的把自己的喜好和意願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理解並接受。

二、“投射效應”給教育孩子帶來了什麼困難?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1、家長在親子關係中的投射效應,迫使孩子被動的接受父母的安排和意願,缺乏主動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父母不瞭解孩子的真實內心,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會讓孩子感到厭煩排斥、不被理解。

3、家長習慣了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當把這種思維模式投射到孩子身上後,將會讓孩子變得早熟,提前開始叛逆期。

三、如何正確使用“投射效應”?

華東師範大學的江光榮教授認為:“投射效應是個體自我在對抗超我時,為了保護自我而產生的行為方式。”只要正確的使用投射效應,不但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反而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學習。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1、父母換位思考。

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利用“投射效應”換位思考,這樣有助於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犯錯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可以幫助家長探尋孩子犯錯的真實想法。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理解而產生極大的信任和安全感。

2、增加孩子的自我認同。

當孩子出現自卑的情緒時,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別的小夥伴沒有什麼不同。讓孩子建立自我對於周邊人群的歸屬感,提升自我認同,這樣可以很好的緩解孩子自卑、內向的心理。

3、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家長可以通過“投射效應”,引導孩子在和別人的社交關係中更好的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比如孩子和小夥伴鬧了矛盾,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理解小夥伴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這樣有助於促進孩子的社交關係,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有包容心的人。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幼兒的教育中沒有小事,家長不能也不該被“投射效應”左右,把自己的心願和意志單方面的施加給孩子,逼迫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

這種教育理念對於孩子來說非常不利,將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缺乏個性,不能勇敢的表達自我。



您有沒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過“投射效應”?您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各位寶媽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

我是@小貞育兒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