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從追問“What”轉向追問“How”

當讀者們看到這個標題時,請諒解我用很簡單的兩個單詞來論述語文教學的深奧問題。這絕對不是在顯露我的英語水平,而且這兩個簡單的單詞,連剛學習英語的小學生都懂得中文意思是什麼。那麼我為什麼會使用What和How呢,原因是西方哲學正在向現代轉換——從瞭解一個東西是什麼向它為什麼存在的標誌就與這簡單的兩個單詞有關。傳統認識論哲學就是關於“What to be”的問題,這個事物是什麼——事物的核心是什麼?一首歌是好聽還是不好聽的?這花是漂亮還是不漂亮?很明顯,這所有的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但是現代的存在論思想所要解決的問題是“How to be”,是怎樣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一首歌的情感是如何表現出來的?一篇散文它為什麼美?以現代存在論思想來看,“What to be”,根本沒有那麼重要,一萬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這可能是在跟古代認識論的思想在作對,重要的是,事物究竟是怎樣存在的,“How to be”才是問題的重中之重。的確是這樣的,列如說,一句說人們要奮鬥的話,依照“What to be”的準則,那樣絕對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我們這樣來說這句話呢:人生在於奮鬥,我曾經奮鬥時就是這個樣子,因此你們也需要像我一樣,那樣才是所謂的奮鬥——那你認為這句話怎麼樣?不過,認識論的思想存在了這麼多年,也自然有它的原因,它不應該被否定而是在這個基礎上深化和超越,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然而認識論思想核心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否定了事物的特性,否定了事物的差異,只注重共性,忽視了個性。

語文教學要從追問“What”轉向追問“How”

語文教學存在又是如何呢?很多老師的思維依然在傳統思想的階段,仍然是認識論思想的那中思考模式。當他們在閱讀課文時,就像在做證明題一樣,為了得出所要的結論,這首詩歌寫得多麼美啊,這篇散文寫出了秋天的愜意,為了得到這些所謂的結論來滿足自己,但是結論我們一般提前就會知道,那證明呢,幾乎是同一個意思一直在重複,並且許多時候是非常可笑的。列如說,有些老師在上課時講《春江花月夜》這首古詩,就會反覆問他的學生這首詩美嗎?學生們肯定會回答美,後來他就會問從哪裡可以看出來美呢?他會回答說,在這裡書寫了春天,還有江水、花朵、月亮、夜空,所有的事物都是美的,把它們結合起來,那肯定會更加美麗啊。我的天,這是什麼邏輯。《春江花月夜》是因為寫了這些事物所以美的嘛?如果我寫一首詩:春天春天,江水江水,花朵花朵,月亮月亮,夜空夜空——那麼你認為它美不美?我所寫的詩也書寫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空,為什麼你說不美?因此,那些老師所做的那些證明題,不是非常可笑嗎?《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是美的,這個事實誰也知道?重要的是——《春江花月夜》為何這麼美?這一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我們經常會說,想要理解一首古詩,但是我們該理解古詩的什麼呢?我認為主要要理解作品的“How”,要把作品當作一條生命,恢復它是如何形成的。《春江花月夜》,這首古詩產生的背景:在這首詩之前的詩歌,帶有過多的脂粉氣,但是這一首詩,在開頭是一種忘我的情懷,沒有塵世間的紛亂,不像那樣的脂粉氣,顯得格外清新,這個世界只剩下大自然忽明忽暗的呼吸聲,水聲突顯世界的安靜、純潔。而海上明月共潮生,並不是升,那是因為升是處於人的視角,但是生就不一樣,那是自然的呈現。假如說中國的古代有許多的情景相融,但是在這個地方是忘情。這種忘情讓人們超出了生活的紛紛擾擾,被這首詩帶到了大自然中。換句話說,《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自然的美所帶給我們不同尋常的感覺。

語文教學要從追問“What”轉向追問“How”

因此當我們要賞析一首古詩,分析一篇作品時,我都認為這真的是個挑戰,一點兒也不會覺得輕鬆。那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必須說出“How”,不然我說的都是廢話。當我們對這“How”理解完成時,當我們體會到自己的生命與作品的生命相互喚起時,才會感覺到很滿足。對於“What”,如果這一首詩講的是送別,那麼這首詩表達的感情就可能是愛國,這些大家都知道,不需要他人告訴我們。核心的內容是這首詩的送別,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只有瞭解了“How”,我們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靈魂所在。

前幾天,我無意中看到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觸。因為這首詩我曾經學過,但是沒有仔細的研究過,因此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我心想我一定要把這首詩理解透徹,儘管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經過好幾天的琢磨,品味出一個字很不同尋常。

蒼天哪!在第一句我就遇見了很多的困惑,後來我反覆的琢磨:涵虛混太清,這句詩使用的詞,十分特殊。這一句詩把洞庭湖煙波浩渺的廣闊寫得非常好,天地蒼茫他們之間,廣闊的湖水包納這天地宇宙,湖面與天空連在一起混為一體,這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呢?人行走在湖邊,就彷彿整個人在宇宙之中漂浮著。這畫面該有多麼壯麗啊!同時,洞庭湖不但廣闊、而且還深邃、它在向我們宣示著萬物所包含的道理。當這個時候,我才知道這為什麼是名詩了。

語文教學要從追問“What”轉向追問“How”

最後一個例子呢,是《詩經》中出了名的愛情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假如我講說不出它如何美,那麼我是絕對不好意思去說的。對於這兩句詩“How”的理解的關鍵就是在於:為什麼從青青子衿,很快跨越到了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是借代這是通常的解釋,自己喜歡的人穿著青色的衣服,因此青青子衿就是借代古代女子心中的愛慕的男生。這是經典“What”式的回答。但是他是如何美的呢?根本沒有解釋清楚,根本說服不了我。

我們先開始來說青青子衿。子是對於男孩子親切的稱呼,子衿的衿的意思是衣領。青青講的是顏色,衣領的顏色。但是,除了衣領的顏色你還能感覺到什麼呢?有沒有感覺到春天河邊小草的氣息,這就是古典詩詞的深含韻味。因此青青子衿,不只只在講衣服,還帶有著春天、青春的感氣息。青青這個顏色,同綠綠又有點差異,紅橙黃綠青靛紫,青比綠更深一些,使讀者有一種深沉的感覺,因此你可以感受到所蘊含的情感,不是轟轟烈烈的那種感情,而是在內心深處的深沉的感情。因此青青子衿的意境,就是從這些詞中得來的。所以品詩就如同喝茶,一定要細細地品味那些字句的深層次的意思。悠悠我心呢,悠悠的意思是說思念的程度,是我對心裡愛慕的人深沉的思念。

但是為什麼從青色的衣領,突然跨越到了自己對愛慕者的思念呢?我們能夠說青青子衿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代指女子心中的愛慕者。但是有著青青衣領的衣服,是年輕男子經常身著衣服的樣式,同時根據考證有著青色衣領的上衣是年輕讀書人穿的校服,它並不能概括自己戀人的所有特徵。女生為什麼不使用其他男孩子的其他特徵,來位自己的思念做鋪墊呢?為什麼不說男孩子的其他事物,偏偏說男孩子的校服?

語文教學要從追問“What”轉向追問“How”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根據後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女子和愛慕者約會的地方在城樓。他們在那裡約會有什麼原因,可能是因為城牆附近到達哪裡都十分便捷。這位滿懷思念的女子來到城門樓附近,過往的人肯定非常多,同時一定會有身著帶青色衣領上衣的年輕男子從這裡不時經過。自己思念的人同樣穿著這樣的衣服,那麼女孩子將會有什麼樣感受?她會感覺到彷彿遍地都是心上人的影子,但是實際卻不是自己所深深思念的人,女孩的心情會連續的期待、但發現並不是心上人而失落,失落後又會期待循環往復。這種反反覆覆的感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因此從青青子衿引發出的思念,才會更加生動地表現出女子對男子的那份情感,只要是關於愛慕者的一切,哪怕再普通,在女子眼中都非同尋常,都可以讓引發女子對愛慕者的思念,這才是真正的痴情!因此,只有用簡單普通的事物引起的思念,才能真正的表達出愛情的美好,女子心中的痴情。

儘管探索每一篇作品的“How”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同時也不可能每一次的探索都是成功的,就像你不可能理解所有的人一樣。但是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行動的,要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