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风,草船借箭,借荆州的诸葛亮,与战国张仪比智慧谁的手段高?

大马哈鱼12


我们常见的比较是诸葛亮与张良比,诸葛亮和刘伯温比较。

诸葛亮自比的也是管仲乐毅,而不比管乐同时代的张仪。

很少有人把诸葛亮和张仪一起比较,这个问题另辟蹊径,很值得探讨。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我的结论

2.两人的智慧表现

3.两人的比较

4.延伸的话题

不过个人觉得,这个问题的准确提问方式应该诸葛亮和张仪比智慧,谁的智慧高,而不是谁的手段高。

手段是智慧在行为上的直接体现。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手段?

智慧是道,手段是术。有道无术,术仍可术。有术无道,止于术。

一,首先说一下我的结论:

论智慧,在正史人物的层面上,张仪诸葛亮不相上下;

在演义人物的层面上,张仪甘拜下风。

提问中说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借荆州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迹,说明两者是在演义层面比。

这一点张仪很吃亏,因为后世没有书籍演义他,他只能以正史中的面目跟演义中的诸葛亮比较。

二,两人的智慧表现

首先,张仪智慧的体现

首先要了解一下张仪的主要事迹。我给总结为三件

1.戏弄楚怀王,使齐楚绝交

2.只身赴楚,秦楚结盟

3.游说六国,破合纵之策

张仪的智慧在这几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己,绝境下孤身入楚,不但可以保全性命,还能促成秦楚结盟。

为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用最小代价,破掉六国合纵之策。

其次,诸葛亮智慧的体现

提问中说到的,诸葛亮三件事迹,都是赤壁之战前后发生的。

1.草船借箭,既帮助孙刘联军搞到了武器装备,又巧妙躲过了周瑜暗害之心。

2.借荆州,凭借智慧为刘备争得了一块立足之地。

3.借东风,促成火烧赤壁的计划最终得以实现。

三,两相比较

两人同样都举三件事,我们来比较一下。

1.只身赴楚和草船借箭。两者很类似,都是既保全了自己,又顾全了大局。平手。

2.戏弄楚王齐楚绝交和借荆州。两者也很类似,就是在多边国际关系中,为自己代表的国家争取更多利益。

诸葛亮和张仪有一点很像,都是出色的外交家。单就这一点我觉得张仪做的更好一些,原因有两个

A.七国关系比三国更加复杂。当时合纵之事已成,张仪先后出使楚赵韩齐燕五国,才得以破掉合纵之策,难度更大。

B.两件事的后果,借荆州的结果更糟糕。借荆州是孙刘裂痕的开始,也是孙刘联盟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

这两件事比较下来,张仪略胜一筹。但是诸葛亮向天借取东风,张仪是万万比不了的。更不用说最后诸葛亮还可以在五丈原禳星。这两件事都是神仙才可以做的。

所以说正史中的张仪跟演义中的诸葛亮比智慧,甘拜下风!

四,延伸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三借,都是演义中的事情。在正史中诸葛亮是个正常人,有胜有败。跟张仪比,两者其实相差不大,那后世的我们为什么觉得诸葛亮更有智慧呢?

总结下来,三个原因。

1.道德对智慧的影响。

历史上,说到忠义之人,本就不多;再说智慧,也是屈指可数。而能够两者兼俱的,更是凤毛麟角,能做到的不过三五人而已。这三五人中,诸葛亮是最高峰。

可以说,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和道德的完美楷模。

这种忠义加身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后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进而拔高了他的智慧。

张仪行事多用阴谋,诓骗楚怀王,小人嘴脸;贿赂靳尚和郑袖,拿不上台面。

而诸葛亮常用阳谋,草船借箭,光明正大;借东风,本质上是察取天时。

张仪是魏国人,却帮助敌国来对付自己的祖国,不受宠幸后又回到魏国,再去对付曾经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秦国,人品反复,没有节操。《史记•张仪列传》也记载"(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当然在战国时期这个情况很常见,也不值得太过非议。但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后人是难理解这种行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张仪在后世的评价。

张仪把国家大事作为自己谋身的本钱,把国家,人民和君主玩弄于股掌之中,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筹码。

这也根源于,战国纵横家们从不谈忠诚,只谈抱负,只谈富贵。这也是后世纵横家式微以至于日趋消亡的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张仪在道德人品上差诸葛亮太多,不可以道里计。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后人对他的评价。

中国人喜欢用道德来看智慧。智慧高道德不行,再高也是二流;而道德高,即使智慧略逊色一筹,也是一流人物。

中国历史上,点评时人和前人,道德是最重要的因素。

2.知名度不一样。

张仪事迹多记载的战国策和史记中。同记载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比,传阅度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姜子牙封神也靠的是《封神演义》。

3.两人结局相比较。

张仪平民出身,主动求取富贵,也是秦国成全其富贵。但在秦武王继位后不受宠幸,怕落得商鞅结局,就出奔入魏,有始无终。虽平安着陆,也遭人厌弃。商鞅白起,都被人同情。

而诸葛亮身为世家,本可以高卧隆中,不问世事。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熬尽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个出身未捷身先死的人。悲情的结局引得无数中国人扼腕叹息,我们同情他,喜欢他。

同时,对于两人效力的政权。古代人民直到现在,也是同情蜀汉,厌恶秦朝,这也间接影响到了他们两个人物的后世评价。

以上是我的一些见解,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剪刀君荣幸跟大家一起讨论历史,共同进步。


剪刀说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从题目来看,肯定是诸葛亮更聪明更有手段。可以看看他们所针对的对象。

先看诸葛亮的“三借”。

借东风

借东风的对象是天。天刮不刮风,无法由人来决定。如果东风是借来的,那么诸葛亮可以说他的手段接近于神。

就算不是神也有西游记里车迟国的虎力大仙的水平,鹿力和羊力是不会求雨的哦。

也就是说就算不是神也是会一些法术的。是可以预测到未来的。

如果借东风,是诸葛亮算出来的,可以预测到某月某日某时某刻会刮东风,那么起码诸葛亮所涉猎的知识点要比张仪多得多。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对象是敌人,也就是稍有差池是会丢性命的,可诸葛亮却信心百倍,周瑜给他十天,他只要三天就够了,首先他必须肯定三天之内有大雾天气,这可比天气预报还准。

除了天文学之外,还有心理学。草船借箭行得通,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天降大雾和曹操一定不敢派兵迎击只会放箭,还得放十万加的箭,这是需要充分了解曹操的实力和心理的。

从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算到这两件事是100%会发生的,要不然没借到十万支箭回来也肯定会被周瑜杀掉,这时候周瑜的危险系数是明显高于曹操的。而张仪对说服对手连横最多就是有信心,不可能有100%信心的。

借荆州

借荆州的对象是盟友,没有永久的敌人同样没有永久的朋友,就算是亲兄弟想借地盘也是不可能的,可诸葛亮却能说服孙权,将荆州七郡借给刘备,这可不光是地盘,连当地的百姓和税收都“借给”刘备了。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到,难度有多大。

要找人家要地,要房子,要钱除了亲爹亲妈谁会给你?

可诸葛亮硬是借来了,没脑子行吗?如果张仪比诸葛亮厉害就不用连横了,直接借几个城来就好了嘛。

张仪连横

首先,张仪只是跟秦惠王说了连横的想法和作用,但没有立军令状,或者说张仪哪怕游说失败也是没有危险的,而且秦国当时是最强的,相当于三国时魏国的角色,张仪正是利用这一点连忽悠带恐吓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恐吓是占了很大成分的。

虽然最后诸葛亮的三借和张仪的连横都成功了,但诸葛亮凭的是100%的真本事,而张仪除了有本事外还依据秦国强大的原因。

总而言之,诸葛亮对于各领域知识的涉猎一定是比张仪要宽广很多的,没有超高的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说智慧和手段一定是诸葛亮更厉害。


赛半仙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人物、张仪是战国时期人物、两者前后几百年时间、首先我们来说下诸葛亮和张仪两位人物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 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军师、刘备死后奉命托孤成为丞相、后主刘禅称为相父、孔明是一个极有军事天赋的人、思想紧密 擅长行军作战扶持国家、是一个军备军事天赋的人物

张仪

张仪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思想敏捷思路清晰、反应灵敏、考虑问题全面、是个十足的外交家、能够分析利弊、权衡取舍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凭一人之力瓦解六国的势力、是一个十足的外交家




环球微视频


我平常闲暇时爱读读《资治通鉴》,从《资治通鉴》的角度,我认为战国张仪的智慧手段高于诸葛亮,我从一下三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

第一,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借荆州并非史实。

根据《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的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轻易拿下荆州后,一路穷追刘备至樊口。随后,“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诸葛亮说事态紧急,请求向东吴孙权求救。随后与鲁肃同行抵达柴桑,与孙权对话,求得孙权同意结成孙刘联盟。事实上,对于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诸葛亮仅此一功,且还不能算是首功,易中天品三国时也曾经详细分析过,即便诸葛亮不去,鲁肃也会促成孙刘联盟。所以,在罗贯中先生笔下的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包括智激周瑜,都是艺术化。其中,草船借箭倒是发生过,但不是诸葛亮的事迹,而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后曹操攻打东吴时,孙权发生的一个意外,当时一面受箭过多,船将倾倒,孙权下令换一面,以求平衡。

再说借荆州之事,诸葛亮确实在隆中对时告诉刘备,若要三分天下,必须拿下荆州作为根据地。赤壁之战后,刘备已取得夏口、零陵和贵阳三郡,在《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中提到,建安十四年冬,“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建安十五年,“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资治通鉴》公正就在于,它用的不是“借”,而是“都督”。按照《资治通鉴》的行文风格,如果这建议出自诸葛亮,那它一定会有所体现,既然未提及,那“借”荆州之事,就难以考证了。

第二,诸葛亮的智慧手段集中在治国。

我们刚才讲过,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对于赤壁之战之后的蜀汉政权所发生的几个较大战役,如夺取益州、攻取汉中、夷陵惨败等,诸葛亮都没有参与,而是在后方主政,其作用更像是刘邦的萧何。

诸葛亮从先前的治理蜀郡,到后来的主持朝政,可谓鞠躬尽瘁、赏罚分明。其智慧才能有两个事例可以证明。

一个是初入蜀时,法正建议效法刘邦约法三章采用柔和政策,但诸葛亮予以驳回,认为今时不同往日,必须严明。

另一个是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留下一个烂摊子,受夷陵惨败的影响,军队势力锐减,耗费巨大,国力大损,加之政治上荆州派、益州派等派系林立明争暗斗,西南以雍闿、孟获等人为代表,相继叛乱。但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资治通鉴》第七十卷,黄初四年)。

在军事才能方面,诸葛亮的智慧重点表现在后主刘禅时期,其中七擒孟获还是马谡给他的灵感。

但不管怎么说,光靠“隆中对”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智慧。

第三,张仪一计可覆敌灭国。

张仪的头衔,是外交家、纵横家和谋略家,仅凭一个脑袋指挥一张嘴,便能在战国各国中出将入相、游刃有余。

这可以从几个事例予以证明。

在秦惠文君手下任相时,一面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一面又劝说魏王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以示答谢。

为了秦国的利益,他潜伏到魏国去担任丞相,并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后又劝说魏国退出合纵盟约,向秦国称臣。

为了瓦解齐楚两国合纵联盟,张仪又去楚国游说,以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作为筹码,导致齐楚断盟,回秦后加装受伤,三个月不上朝,给楚国耍得团团转。

这样的事例很多,所以有人说他“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其智慧和手段。

综上所述,论智慧和手段,自是张仪略胜一筹。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同时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小白读资治通鉴


你要比这里国家,军国方略,那或许张仪是真的比不过诸葛亮!可是你如果比外交手段的话,三个诸葛亮绑一块都比不过一个张仪。

我不止一次说过所谓的合纵连横,尤其是张怡的连横之策,这简直就是刀尖上的舞蹈,任何一次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秦国的万劫不复,可是秦国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多国的打压仍然还是能够异军突起,并且能够在刀尖舔血的同时获取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这一点不得不说秦国的外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知道惠文王时期虽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整体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此时的情况还不是后期那个以一敌六!制霸天下的秦国,此时的秦国面对楚国仍然还需要思纯三分!

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张仪通过外交之策不仅搞定了三晋,而且还把楚国彻底给打残了!关于启动的过程,这里我就不多做赘述了,总之张仪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挑到合适的盟友,并且去攻打合适的敌人,在下一次结盟的时候,他又能够把之前的敌人变成自己的盟友,去攻打下一个未知的敌人!

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局中人来讲,在短时间之内分析利益,(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得到一个合适的联盟去制霸天下却搞外交,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要知道如果这套手段真的那么普通的话,当初就不是秦国在七国之中彻底崛起!

所以我们得说的就是秦国能够在商鞅变法之后在短时间之内大获成功!张仪功不可没,并且在这之后能够全身而退,也更加证明了他对于人情世故国家厉害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这一点上面历史上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少之又少!当然诸葛亮可能稍微跌分一点!

如果说诸葛亮当初真的有张一样的才华,就能够规避掉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关羽率领军队攻打樊成,功打襄阳那段时间!讲实话,这个时候不缺优秀的军队也不缺优秀的谋士就缺一个良好的战略眼光,此时如果有人能够简明扼要地分析出利害关系,推断出东吴即将对荆州下手,那么派出一支军队防守江陵城,就能够规避掉这一次损失,起码能够拖延一下时间,但是很显然,生在成都的诸葛亮没有想到这件事情!

要知道当时的张仪面临的环境可要比诸葛亮恶劣多了!可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人家能够做到绝地翻盘儿,诸葛亮在步步推进的情况之下遇到这种情况,既然没有提前察觉,并且在这之后遭受重大损失,虽然诸葛亮人在成都,但不得不说 为刘备制定笼中对的主要谋划者,既然没有想到这一点确实是失策,而荆州的丢失为接下来一系列的东西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真正能够不湿鞋的那才叫高手!只可惜呀,诸葛亮最后算是功亏一篑吧,而张怡这一辈子,确实是强,鬼谷家的传人确实厉害!


漩涡鸣人yy


初看此题,给我一种关公大战秦琼的错觉。

张仪和诸葛亮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智士,但实际工作侧重点不同,二位同为自己的君主设定了国家发展的战略,但张仪主要是纵横捭阖的口才,诸葛亮则相比要全面得多,所以我们评论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5个头衔);张仪则是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二人的定位有点像汉初的萧何和陈平。但这些定位并不能说明张仪或者诸葛亮谁的智慧就高那么一丢丢。

通过“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个人形象被严重美化了,鲁迅先生曾说过“诸葛多智而近妖”就是这个意思。真实的历史,借东风子虚乌有,草船借箭是孙权的大作,而借荆州则是刘备版的“单刀赴会”(刘备单枪匹马去了柴桑,和孙权商议借来了荆州治所江陵)。但在其他方面诸葛亮的政绩足矣彰显其个人能力:隆中对确立了未来几十年刘备势力的发展纲领展现了诸葛亮战略部署的能力;赤壁舌战又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外交能力;刘备攻取益州和汉中诸葛亮坐镇后方展现了其

治国和后勤才能;北伐中原又将其人军事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这些虽然展现了诸葛亮能力之全面,也难掩蜀汉人才稀少的尴尬

张仪则更多体现在口才和外交实力上,自从鬼谷子出师以来,张仪说服秦王采取连横之策破诸国合纵之势。当时秦国的外交基本是张仪一出诸国辟易的局面。接连说服魏、楚、韩、齐、赵、燕(没错,

战国七雄被张仪逐个忽悠了一圈),害的楚、魏接连失地背盟,其他国家也不得不采取亲近秦国的战略。与别人着眼与张仪忽悠楚怀王不同,我更赞赏张仪最后相魏的智慧。张仪忽悠得魏国损失惨重,但来到魏国后魏王非但不想伤害他,还让他做相,这已经超出了人才的概念了,张仪的纵横术和口才,我认为是世所罕有的

如果处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位置,我会给您一个可量化的数据和答案,但是平心而论这二位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翘楚,高山仰止到我也不敢说他俩的智慧谁高谁低的地步,如果一定要让我给一个评价,那就是:诸葛亮智慧手段要比张仪全面,而张仪的口才和外交能力在中华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薛小玉的小书房


这就和关公战秦琼一个意思。。。怎么比较,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就时势。。。如果硬要比较,从国人认知来说,诸葛亮多智近妖也更出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而张仪纵横捭阖依靠的却是辩才,只能算文臣,比诸葛孔明这治国治军都一把好手还是差点,况且张仪不懂谋身后事而诸葛孔明却把身后事都谋划好了,真要比较还是孔明聪明点,毕竟晚出生三四百年,前人智慧精华都吸收了不少,相当于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闲趣话庐陵


首先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的“借”,借东风、草船借箭、借荆州。最为神奇的是借东风,当时是冬日,以曹操的多疑性格是不会让大量的船连在一起的,因为作为一代奸雄(总觉得这词不符合历史)生性多疑不可能不会想到火攻,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冬季只有西北风,不会刮东风、东南风。这是一个常识或者说天文常识问题。

但是诸葛亮就借来了东风,这是之所以诸葛亮被称神的一笔。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知天文地理,算到了在哪个时间什么节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冬至一阳生,冬至这天气温会出现转暖,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风向变化,出现东南风。这是诸葛亮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无论诸葛亮出山帮助刘皇叔三分天下还是后来的草船借箭,借荆州都是顺势而为,顺应那个“天”。

张仪早年入鬼谷子的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后,用连横的外交策略,在秦国封相,并奉命出使六国,游说六国侍秦,以连横破苏秦合纵。首先是游说魏国侍秦不成的前提下暗中让秦攻魏国,魏国战败,这是直接的下马威。张仪出使楚国戏耍楚怀王,利用楚怀王贪图六百里疆土让楚与齐断交。出使韩国,分析韩国地势厉害,让韩宣惠王投靠秦国。出使齐国,利用秦楚结盟,韩、魏、赵侍秦可围攻齐国,使齐湣王答应侍秦。出使赵国,骗赵灵王秦相约其他各国要攻打赵国,迫使赵国臣服。出使燕国,用赵国两次攻打燕国来吓唬燕昭王,答应张仪向西奉事秦国。

诸葛亮是在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下,张仪则有些不可为而为之(当然也有苏秦的局),论智慧和手段各有千秋,如果两人在同一时期对比的话,更能比出上下,这就是为什么周瑜会有“既生瑜何生亮”感慨了。


望鸿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诸葛亮的智慧远比张仪胜十倍,诸葛亮自跟随刘备以来很少吃败仗,精通天文地理,摆兵布阵,任何敌人的弱点诸葛亮都了如之掌,料事如神。是不可多的得天才,战国张仪虽也是大智之人,和诸葛亮比他还是差很多。



会奔跑的金丝鱼


良臣选择贤明的君主。鸟儿选择优良的树木栖息。

看了(三国志),才知道曹操和刘备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而诸葛亮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死心塌地辅助刘备。从这点来讲,他不如张仪。

张仪选择秦国,帮助秦惠文王成就天下霸业。

曹操是文武双全治世能人。而刘备占了一个刘姓,充其量就是个长者。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除了妇人之仁收买人心,哪里有英雄气概!

枉费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诸葛亮明知不可能非要为之,七出祁山,劳师远征。而且辅助扶不起的阿斗。

大错特错!

张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靠游说,破坏合纵。为秦国扫清各个击破诸侯国的障碍。

诸葛亮相比张仪差了一个桥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