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盡弓藏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智慧!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吧。那麼從何而來,則有部分人其實並不清楚。

春秋末期,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在此期間,范蠡與勾踐窮途末路之時建議他們作為人質去吳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的斷言,向勾踐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在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直言“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一起吃苦 。

鳥盡弓藏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智慧!

范蠡

三年後,范蠡與越王歸國,之後又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的九種謀略,成為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採用了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其實范蠡對西施可謂是一見鍾情,而且兩人互相愛慕。但是為了國家大計。尤其是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讓吳王在溫柔鄉中漸漸墮落,慢慢疏遠手下大將伍子胥,最終在小人的的讒言下逼迫伍子胥自殺。這場裡應外合導致了吳國的覆滅。譜寫出了一位歷史上巾幗的傳奇篇章。范蠡跟隨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終於滅吳,幫助越王成就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鳥盡弓藏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智慧!

西施挽紗,傳說中”沉魚“就在此處

但就在越王開始大擺慶功宴時,范蠡帶上西施抽身而退,坐上早就等在那裡的小木船,穿過護城河,轉了一個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裡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走時也不忘給好友文種提醒,“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努力了幾十年的文種卻不想放棄現在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在范蠡走後,雖然時刻注意著自己的言行,甚至告假不去上朝,但最後也沒有逃過有心人的詆譭,被越王勾踐以賜劍自刎謝幕。

故事的背後,其實也展現出了一個道理,在名利面前,需要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以保全自身為根本,功名富貴的捨得,就在這先聚後散中。有舍也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鳥盡弓藏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智慧!

范蠡湖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