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坦然面對失敗?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1、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對失敗。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順風的,只有經歷過風雨才可以見到彩虹只有歷經磨難才可以通往成功,再長的路只有一步步腳踏實地,總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2、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同的困難,生活上的壓力,精神上的阻礙,最主要的是有困難的時候,有一顆堅韌不拔的心,而不是遇見了挫折就一蹶不振,東山再起才是最值得敬佩的

3、前幾天聽到我朋友說一個朋友不知道做什麼生意。因為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都難以接受,最後做生意虧了幾十萬,心裡上受不了了,於是在一個風平浪靜的中午,妻子在做家務孩子在家裡看電視,他卻獨自一個人從自己家裡的樓上跳了下來,最後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一個三十多歲的青春年華就這樣沒有了,這不就是心裡不夠強大嗎?人生路還有很長,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沒有什麼是做不到,只要你有足夠的毅力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所以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自愛而不是因為一點小挫折就一蹶不振,這樣是對愛你的人的不負責。

4、做一個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人,挫折並不可怕,因為你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關注著你,只有你站起來了,才可以帶給他們幸福,大家才可以一起牽手下去面對各種困難,加油!


行走中的小靜靜


我倒覺得失敗真的是一件常有的事,關鍵是你如何看待失敗了。


之前我朋友跟我訴苦,說她為公司勤勤懇懇工作了2年,薪水卻一直沒漲。

我很詫異,因為當初我跟她住在一起的時候,看見她每天起早貪黑地忙工作,我以為老闆很器重她,才會給她那麼多的項目。


於是我仔細問了下她的工作方式,這才發現她的問題


每當她對產品有新的想法時,她不敢跟領導提,害怕被領導批評方案有錯,害怕方案最終失敗會招來麻煩,導致自己的工作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總是按部就班地做著執行的工作,還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好。


她怕領導和同事在她身上挑錯,於是把所有能做的活都攬在自己手裡,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卻成為了最機械的螺絲釘。


這樣看來,她這麼害怕犯錯,也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妥,不漲薪也沒什麼奇怪的了。

其實害怕犯錯的心態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不少人因為這種心態而承受巨大的損失。


英國乒乓球名將馬修·薩伊德在他的暢銷書《黑匣子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地犯錯》中談到了這種現象,表明這種現象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並且指出獲得成功的前提就是改變對失敗的認知。


我之前是不太瞭解馬修·薩伊德的,在看完他的履歷後,我覺得這個人真的是了不起,他是英國乒乓球名將,並且雄踞英國乒壇榜首近十年,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曾憑藉自學考入牛津大學攻讀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以一等成績畢業。他現在也是《泰晤士報》的知名專欄作家,英國廣播公司時事節目《新聞之夜》的撰稿人。


馬修·薩伊德通過醫療行業的狀況,得出了害怕犯錯的態度會導致不可挽回的災難,也從中探出了造成災難的“閉路思維”模式,並且他從各種案例中探尋到人們害怕失敗的真正心理根源,並且告訴大家如何對抗這種心理狀態,以及改變對失敗的認知。


1.閉路思維

1999年,哈佛大學教授盧西恩.利普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每年僅在美國就有約100萬患者承受著本可避免的醫療事故的傷害,12萬人因此死亡。後來經過調查發現,真正的死亡人數要比此高得多,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瞭如此高的死亡率呢?


除了因為疾病的複雜性和醫生需要快速作抉擇導致的誤診,還有一個很潛在的因素導致了錯誤的發生----人們害怕犯錯。


醫生們都很難接受自己的失敗,認為犯錯等於無能,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他們會本能地去掩蓋錯誤,甚至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於是醫生們就慢慢具有了“閉路思維”。


《黑匣子思維》中談到在醫學歷史中,有一個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放血療法”曾風靡一時,這不是一個能治好人的醫療方式,反之,這是能加速病人死亡的療法,連美國總統華盛頓都成為放血療法的犧牲品,死於失血性休克。


那為何這麼危險的醫療方式能持續2000多年,並被很多醫學先驅認為是有效的呢?


原因就在於當時醫生具有的閉路思維。


放血療法的理論基礎是源自古希臘的醫聖希波克拉底和伽林,伽林大夫認為血是人體產生的,經常“過剩”,影響了疾病康復,於是就放血。


他們堅信放血療法是有效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做過臨床試驗,並且一旦患者死了,他們就會認為是病人病得太重了,放血療法救不了他,如果患者康復了,他們就會更加堅信這是有效的。


不管發生什麼後果,他們都能自圓其說,這也導致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治療方法的缺陷。


直到後來,法國人皮埃爾.路易通過臨床試驗,對2000名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放血療法明顯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放血療法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這樣看來,如果“閉路思維”長期存在,那一定會帶來更多的災難。


2.認知失調

馬修·薩伊德在《黑匣子思維》當中舉了一個有趣的邪教事例。


1954年,美國一個叫瑪瑞安·基奇的人聲稱得到外星人的通知,世界將會在當年11月

21日毀滅。相信這個預言的人們不顧自己的家人和工作,離家出走,到基奇家等待外星人的宇宙飛船把他們帶離地球。


結果可想而知,荒誕的預言不會變成現實--地球沒有毀滅。


不過奇怪的是,當預言失敗時,他們不僅沒有醒過來,反而更加相信預言,並且認為是自己的信仰打動了外星人,讓其給了地球一次機會,而自己拯救了世界。


所以,事後他們不僅沒有退出邪教,反而去招募更多的成員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觀察了這個現象後,提出了認知失調的理論——當人們堅固的信念遭到了反駁,他們會維護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對強有力的證據,他們也會更傾向於篡改這些證據,而不是改變自己的信念。


因為大多數人都堅信自己是聰明的,做出的判斷是正確的,一旦遭到反駁,我們會感到如芒在背,自尊心受到攻擊,為了緩和這種內心的不安,我們就會通過粉飾證據來維護自己的信念。


而我們的一生中要做無數的判斷,自己的觀念會被挑戰無數次,如此看來,認知失調的現象相當普遍。


3.儘快試錯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了犯錯的心理根源是認知失調, 而且閉路思維造成的後果也很嚴重,那我們應該主動對抗“認知失調”,學習“開路循環”的思維模式:主動試錯,早點從錯誤中學習,就能儘快找到正確的道路。


就像高科技行業的企業家麥克.斯萊默在開發新的軟件時,他意識到第一次就做出一個完美的產品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在人們開始使用時,才能發現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


因此產品必須在不完美的時候就接受市場的檢驗,只有出現錯誤,才能獲得進步。不然,閉門造車很可能導致更大的錯誤。


4.擁抱失敗

其實,那些總是受到表揚,沒有經過一丁點兒挫折,並且認為成功是由天賦決定的人往往更加害怕失敗,因為他們會覺得失敗是自己無能的證明,害怕別人的批評,失敗讓他們變得更加脆弱。


這就表明他們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智力是可以增長的,而且他們並不認為自己遭受了失敗,他們把失敗當作進步的契機。


不僅如此,他們還緊緊擁抱失敗,因為那是取得進步的最好的突破口。


後來也證實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表現普遍要比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好很多,僅僅是對失敗的認知不同,就造成了這樣的差距,可想而知,從失敗中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遭遇很多失敗,有些人將此視為人生滑鐵盧,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對失敗有一種積極有力的態度,不斷從失敗中更新自己,最終走向成功。


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失敗的真正意義,從此以後,希望題主也能夠理智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從失敗當中成長,這樣想就能平復心情了。


刀叨島主


在痛苦的失敗之後,除了獲得情感支持,我們還要客觀評估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如果沒有後者,僅僅是情感認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信失敗是偉大的老師;失敗能提供新的機遇;失敗可以讓我們更強大;有些失敗本身就是成功過,比如奧運會亞軍;失敗使未來的成功更有意義;成功並不總是必要的,過程往往更有意義。

專注於你能夠控制的因素。

許多消極的觀念會讓我們覺得失敗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控制的能力。但如果你能夠做些影響圈的事情的話,會對事情和心情都有很好的改變。

制定現實而具體的目標;將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為目標設定時間框架;列出可能的挫折原因,並制定解決方案。

承擔責任,承認恐懼。

承認失敗通常會喚起一定程度上的恐懼和焦慮,這時最好承認它們,從而防止它們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行為。承認這種感覺的最佳方式就是和支持我們的人談論它們。或者寫在日記裡。最佳的方法是在適當的時候開它們的玩笑。

從壓力中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哼歌和吹口哨的確可以驅散焦慮情緒,當然,你不必大聲唱詠歎調,小聲一樣有效。考試時自言自語也是不錯的方法。在緊張的時候寫一段小文字肯定一下自己的優點可以有效消除過大的壓力。


瑾言悅心


能不能坦然面對,首先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失敗,如果你把失敗看作是正常的,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要體驗的部分,能夠把失敗這件事與你本人分開,你能從失敗中能夠總結經驗教訓,吸收到應有的價值,甚至從失敗中頓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諦,那可能就會坦然面對。但如果你把失敗看作是恥辱,把失敗這件事等同於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就會產生對自我的攻擊和否定,就自然有懼怕和恐慌。當然,失敗後,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挫敗感,會有難受的情緒,甚至會像你說的,有懼怕和恐懼的情緒出現,這是正常的表現。只要不過度,這些情緒感受也是讓你變得更好的動力。

面對失敗,有的人能很快復員,有的人卻一蹶不振。關鍵在於失敗來臨時,你是採取面對的態度還是逃避態度。當你面對失敗時,能夠幫助儘快復原,也能幫助重新接受新的挑戰,做出新的選擇,把眼光放在別處去。如果迴避失敗,最終會為了避開危險,而減少成功的機會。
當面對失敗時,提醒自己不要掉進自我攻擊和自我否定的旋渦,或是抱怨別人,指責人的旋渦。而是要想著有沒有補救的辦法,做些什麼事情,可以使事情不向更壞的方向發展。或者當你看清無法挽回時,要不要放棄,重新做出選擇。總結是什麼使你失敗,你是否忽略了一些細節或線索。當你以這樣的姿態來面對失敗時,相信你會更好的面對新的開始。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李菊紅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失敗中有這樣三個因素給我們造成心理傷害:

1,失去控制感

2,面臨他人責怪

3,績效壓力


我們分別來看這三種因素。

首先,失敗會給我們一個信號,讓我們感覺到“這件事情,不在我的掌控範圍,我無法做好這件事。”面臨這個信號,我們要能夠坦然面對,學會嘗試改變歸因方式。換句話說,我們理解事情失敗的時候,嘗試從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兩個角度出發理解失敗的原因。

很多時候正是我們不斷重複著“都怪我”這句話,而使得失敗的經歷擊垮我們的信心。

而有時,我們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一件事情失敗完全不是因為自己,在整個事情中,自己什麼也做不了。

這兩個極端,前者會很大削弱我們的自尊,後者會讓我們喪失控制感。

合理的認識是需要平衡二者,既看到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又認識到自己也不是全知全能的。


其次,失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象一個非常可怕的情境——所有人都站出來責怪我的失敗。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推測,是因為在個人經歷中,曾經的某些失敗被某些重要他人(很可能是父母)嚴厲地責怪和批判過,甚至是遭受侮辱和貶低。那種傷及尊嚴的體驗,會讓我們極度恐懼失敗。

面對這種體驗,我們需要修復和過去重要他人(很可能是父母)的關係,看到過去對方那些傷人的言辭中,有很大部分並不是因為我失敗了,而是他們面對自身處境的不滿,而把一些情緒轉移到了自己身上。從而讓自己從“失敗=被侮辱”這個假設中擺脫出來。


最後,我們恐懼失敗,有可能是因為面臨績效壓力。比如作為學生,我們會擔憂考試成績不及格,作為職場人士會擔心業績不過關等等。當面臨績效壓力時,我們要學會嘗試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當下手頭的工作中。

例如,在考試的時候,我們在開始答題之前,學會做幾個深呼吸,放空自己的大腦,然後把注意力關注在當下正在攻克的那道題上面。如果“考不好怎麼辦”的聲音依然存在,嘗試默讀題目,用對題目的思考去佔據大腦的認知資源。


以上。


曾旻


我們害怕失敗,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們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完成任務,或者在這個過程中是否順利。這種懷疑不僅讓我們打消計劃念頭,還會直接影響著我們當前的行動與表現。

學會面對失敗

這件事情並不簡單,要提醒自己以一種成長的心態面對生活,漸漸培養自己任何事情都想多學一點,多瞭解一點的心態。失敗是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事情,因為我們想要多看一點,多學一點,就必定會遭遇各種失敗,所以時刻提醒自己要有勇氣去面對更多可能。


培養信心

有時候,舊的思維方式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想出新的解決辦法,而這個簡單的過程,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失敗時培養信心,嘗試突破。解決問題就是看到問題並試圖找到解決辦法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正確的目標,然後預測我們可能遇到的障礙,然後用持續的注意力來打破這些障礙,最終解決問題。因此,抓住每一個可以解決的小問題,試著鍛鍊自己,慢慢積累起來,我們就會更有信心面對新的嘗試。


平衡心態

當我們開始自我懷疑時,我們可能會選擇那些同樣自我懷疑的人,反倒會忽視那些會給予我們支持、鼓勵、指導和建議的人。因為支持你的人會推動你前進,所以當你太害怕失敗而想留在原地時,你就不敢面對這些激勵和支持。

別人的支持真的可以讓我們繼續前進。只要我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這種支持,很多時候,分享和友誼會讓我們一起成長,而自我懷疑也會在一種支持性的友誼中消失。

無論你是工作還是上學,你總是需要一些鼓勵和正確的反饋,這樣你在前進時就不會感到孤獨和痛苦,自我懷疑很容易成為一種習慣,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培養其他習慣來慢慢平衡這種心態。


——大話精神,一個專注於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大話精神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Carol Dweek)在研究人怎樣面對失敗的時候識別出了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一種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擁有固定心態的人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夠聰明的、有才幹的。並且,在生活中面對挑戰的時候,為了維持心目中自己的形象,你必須一再地證實這一點。如果你具有固定心態,就容不得任何情況的任何錯誤,因為錯誤是失敗的證據,錯誤說明了你其實根本不聰明,也沒有才幹。

固定心態的人認為,假如你聰明又有才幹,不管什麼事情,你就沒有必要為此而努力,努力是不聰明、沒有才幹的證據。同時,每一次表現都被看成是對你能力的一次定論性衡量,失敗令你感到危險,因為失敗永遠地證明了你這個人不行。

綜上所述,你可能看到失敗的恐懼是如何從固定心態衍生出來的,它又是如何導致拖延的。當事情變得艱難時,固定心態的人開始退縮,並喪失興趣。他們不想做任何可能會證明自己不能勝任的事情,或者證明自己毫無價值的事情。拖延從可能導致失敗的風險中將人們保護起來,而這樣的失敗在一個固有心態的人看來,是對他不行的一次人生判決。

與此相反的是德威克告訴我們的第二種——成長心態。這種心態的核心信念是:失敗是一個讓你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一個讓你退縮、放棄和拖延的理由。

成功是為了學習和進步,不是為了證明你聰明。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本文由讚我(讚我(zaneds.com)獨家冠名】

只有害怕失敗的人才覺得失敗是種傷害,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把失敗看做一次次機會。

愛迪生為發明電燈泡,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先後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找到了在當時來說,相對最適合的燈絲材料。

居里夫人為證明鐳的存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成功提煉出鐳鹽,使鐳的存在由假設變成現實。

我們平時也會在身邊聽到或看到一些人,他們像永遠打不到的小強,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爬起來,開始新的征途。

我們常說,這一類人他們擁有應對失敗的強大心理。

而事實上,或許並不是因為他們心理強大,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這類人他們不會把失敗看成是一種傷害。

在愛迪生眼中,一次次的失敗只是一次次的機會,通過不斷的試錯,找到最適合的材料,這就是目的。

在居里夫人的眼中,一次次的失敗這是不斷試錯的過程,通過試錯去排查干擾項,最終剩下的一個就是目的。

在馬修.薩伊德在《黑匣子思維》一書中把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一種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成長型思維的人總是在失敗中發現機會,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總是將失敗歸因於自我能力。



我們都知道黑匣子,它是飛行記錄儀,是用來記錄飛機在飛行中的各種信息,目的是在飛機失事後,能根據這些信息分析失事的真正原因。

“黑匣子思維”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另一種說法,它是記錄和審視失敗並從中吸取經驗的積極的思維模式。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面對失敗和錯誤時,他們會認為這些都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不會給自己設限,而是把失敗的價值最大化。

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人他們像打不到的小強,失敗了重新爬起來,從來不會躺地下讓自己歇會兒、喘口氣。

對這些人,我們多少抱著同情的態度,覺得失敗對於他們是一種傷害,殊不知“樂此不疲”說的就是他們。

失敗只是試錯,意味著另一種機會。他們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是同情還是鄙夷,他們只會向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直至目標達成。

對於成敗的態度,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提出著名的“成敗歸因理論”,他把人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六因素三維度”。其中“六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好壞、身體狀況及其他。“三維度”,即因素來源、穩定性和可控制性。



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不僅在教育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

對於我們人生,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它啟示我們建立正確的歸因觀,即將成敗歸因於努力。因為“努力”是一種我們可以控制的、發自內在的、可以改變的因素。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不斷努力,不斷嘗試,抓住一次又一次機會,永不放棄。

反觀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為失敗找理由,將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有限、運氣不好、身體不佳或者其他的外部原因。他們在錯誤的思維模式下,錯過了一次又一次學習的機會。

《黑匣子思維》倡導這樣一種觀點:在錯誤中學習,相信累進的力量。

擁抱失敗吧,把它當做學習進步的最佳途徑,這才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最佳詮釋。

願大家都轉變思維,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模式,這樣,成功只是遲早的事。

--------End----------------

作者汝年年,來自十八線小城,與您分享讀書、成長和心情,一起天天向上。


汝年年


在生活中“失敗”很多,我們克服了很多,但是有一些我們無法積極的面對,因為我們真的很在意。而我們在意的,在我看來主要有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外界壓力

可能是在工作中的一次失誤,可能是創業中的一個決策,可能是周邊朋友的看法。讓我們自己心裡非常的不舒服,所以無法坦然。

在此處,我個人覺得首先想好,這次的事件真的能夠決定你的所有嘛,想想自己艱難的時刻,無人理解的時刻,那些過往。放開心扉,重頭再來,因為壓力也是你的動力。

2、自身認知

因為一件事,我們真的付出了很多,得到的結果,真的太讓人心痛了,我們懷疑自已,是否真的適合,是否在一件事一份工作一份情感上繼續。

在此處,常言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是指一次的失敗會讓我們思考很多,會去分析會去懷疑,那些曾經的確定,我們不再堅定。所以我覺得分析一下自身,多溝通幾個朋友,可能喝點小酒,就能明白自已,讓你去重新坦然。

其實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時候,可能一時無法坦然接受,但是我們在這一次中可能找到以後日子更好的結果,找到自己的感覺,找到另外一個更好的路。

希望以上能夠幫助。


心靈雜貨店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我的母親們好像多得有點令人承受不住。

面對生活中那些層出不斷、大大小小的失敗,你會怎麼做?很多學者和主流媒體都會倡議我們不要過多地理會這種失敗來的的負面情緒,並且可以想想事情更糟糕的可能,從而來彌補自己的遺憾。

慢著!壯士先別幹這碗油膩膩的雞湯!湯裡有毒(誤)!

把消極情緒打包放在一邊真的是件好事情嗎?這會讓你在往後的日子裡少犯錯誤嗎?如果在失敗後嘗試體驗當下的失落情緒,會有什麼效果呢?主攻市場營銷的三位教授開展了一項虐人有趣的實驗:

他們設計的實驗分成了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參與者們被要求在網上搜索一款特定品牌和型號攪拌機的最低價,如果他們成功了,就會得到金錢的獎勵。當參與者們辛辛苦苦把結果遞交給實驗員後,卻被告知,市場最低價比他們查到的要低約22元左右。所有參與者都體驗了一回失敗。(是的,你猜到了,這是實驗員們故意設下的圈套。)

在任務失敗後,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關注於自己失敗的消極情緒,另外一半被要求關注於自己在這個任務中做了什麼。兩參與者都把當下的體驗寫了下來。

第二階段中,參與者們先是做了一些與上個實驗不相關的任務,然後有了彌補第一次任務失敗的機會:這次他們要給朋友買本書作為生日禮物。同樣地,他們需要找到這本特定的書的最低價格。

研究人員們發現,那半在失敗後被要求關注自己消極情緒的的參與者,比另一組平均多花了25%的時間來尋找這本書的最低價格。

(到底是市場營銷的教授們做的實驗,幾句話離不開買買買。)

在研究他們寫下的體驗時,研究人員們發現,那些只關注於失敗這個結果,而不細想失敗帶來的感受的參與者,寫下了諸如:“我對這個結果並不在乎。”“根本不可能找到這麼低的價格”之類的話。

而那些花時間理會自己消極情緒的參與者們,消極情緒逐漸轉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在體驗中寫道:“如果我再多花些時間,我也能找到這個最低價!”“我放棄得太早了!”這樣的思考結果就使得他們在第二階段的時間中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任務。

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體驗失敗情緒,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想法和行為。或許這些想法和行為,會幫助你減少再次體驗這種失敗的機會。多好呀。

這也並不是叫我們面對或大或小的失敗,都要去體驗它們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那樣你肯定hold不住的!碰到那些無關緊要的小失敗,我們大可一笑而過;而再碰到那些讓你著急上火的失敗,是否換個想法呢?

如果我們試著勇於拋開自我防禦的這層保護殼,認真體驗失敗帶來的情緒呢?甚至去感謝這樣可貴的情緒呢?或許經歷過這場情緒的鬥爭我們將變得更加強大吧?

畢竟,最重要的不是自我實現,而是自我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