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商店取名喜歡用差不多的漢字?

每每觀看民國時期的背景題材的電影,當角色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時,留心的觀眾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街道兩旁的商店,或行書或楷書的木板雕刻店號,多為某某隆,某某興......

為什麼民國時期商店取名喜歡用差不多的漢字?和大家說說民國時期店牌名稱的秘密。

為什麼民國時期商店取名喜歡用差不多的漢字?

1923年,心理學家張耀翔先生,根據《北平電話號薄》部分店號,對北京商店用字加以統計,發現次數最多的二十個字為興、華、和、義、成、順、豐、天、聚、同、泰、源、祥、盛、恆、大、公、裕、隆、昌。

1925年,陸志韋先生,整理學生沿門抄寫的南京繁華街區3227家商店,6127個漢字,次數最多的二十個字為:興、祥、泰、源、和、順、永、昌、大、萬、盛、同復、義、恆、華、福、德、聚、新、禮。

1928年,徐錫齡先生用抽樣的方法,選取廣州政府登記的30000餘商店其中的3000家,記字6640,次數最多的二十個字為:興、昌、和、隆、利、廣、安、合、祥、生、泰、永、華、源、德、成、盛、福發、同、新。

三位先生分別統計的北京、廣州、南京商店常用漢字,重合度極高。北京、廣州、南京三地是民國時期中國經濟領先的地區,而經濟發達地區通常被稍落後地區作為模仿,追隨的方向,由此猜測論證,國內其他地區店牌名稱用字,亦大抵以這些文字為主。

中國的漢字向來蘊含寓意,如我們過年時候說的恭喜發財,寄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店牌常用該類文字,其實不難了解,經商做買賣,講究好意頭,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當然,這些為民國初期的商店統計漢字,似乎已經不大適應現代,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文化的逐漸深入,國內經濟的騰飛,商業愈加繁華,店牌名稱用字五花八門,標新立異,每家都在絞盡腦汁,吸引眼球。

今天當我們走在城市的商業街,某某隆,某某興字為名稱的商店,已難發現(除了老字號,或者走懷舊蹊徑?),以上統計的漢字,即便使用,也無民國時期如此高的重複率,更別說這些木質工藝製作,雕刻著工整,端正字體的店牌……

興、祥、泰、源……商店的名稱用字不再千篇一律,百花齊放又何嘗不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