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商店取名喜欢用差不多的汉字?

每每观看民国时期的背景题材的电影,当角色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时,留心的观众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街道两旁的商店,或行书或楷书的木板雕刻店号,多为某某隆,某某兴......

为什么民国时期商店取名喜欢用差不多的汉字?和大家说说民国时期店牌名称的秘密。

为什么民国时期商店取名喜欢用差不多的汉字?

1923年,心理学家张耀翔先生,根据《北平电话号薄》部分店号,对北京商店用字加以统计,发现次数最多的二十个字为兴、华、和、义、成、顺、丰、天、聚、同、泰、源、祥、盛、恒、大、公、裕、隆、昌。

1925年,陆志韦先生,整理学生沿门抄写的南京繁华街区3227家商店,6127个汉字,次数最多的二十个字为:兴、祥、泰、源、和、顺、永、昌、大、万、盛、同复、义、恒、华、福、德、聚、新、礼。

1928年,徐锡龄先生用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政府登记的30000余商店其中的3000家,记字6640,次数最多的二十个字为:兴、昌、和、隆、利、广、安、合、祥、生、泰、永、华、源、德、成、盛、福发、同、新。

三位先生分别统计的北京、广州、南京商店常用汉字,重合度极高。北京、广州、南京三地是民国时期中国经济领先的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通常被稍落后地区作为模仿,追随的方向,由此猜测论证,国内其他地区店牌名称用字,亦大抵以这些文字为主。

中国的汉字向来蕴含寓意,如我们过年时候说的恭喜发财,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店牌常用该类文字,其实不难了解,经商做买卖,讲究好意头,财源广进,生意兴隆......

当然,这些为民国初期的商店统计汉字,似乎已经不大适应现代,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深入,国内经济的腾飞,商业愈加繁华,店牌名称用字五花八门,标新立异,每家都在绞尽脑汁,吸引眼球。

今天当我们走在城市的商业街,某某隆,某某兴字为名称的商店,已难发现(除了老字号,或者走怀旧蹊径?),以上统计的汉字,即便使用,也无民国时期如此高的重复率,更别说这些木质工艺制作,雕刻着工整,端正字体的店牌……

兴、祥、泰、源……商店的名称用字不再千篇一律,百花齐放又何尝不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