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康圣人”是如何逃出来的?

本草百晓生


众所周知,康有为是在西方列强的庇护下取道香港到达日本的。要想知道他如何逃出来,就必须弄清楚他为什么要逃出来?也许我们会说慈禧要杀变法派,可慈禧为什么会对变法派痛下杀手?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康有为是什么样的人?他干了哪些事?

一、早年的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年)是一位非凡人物,但他的思想却在两个极端之间激烈摇摆。他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富裕的家庭,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他专心于圣人之道,由于经常引用圣人的教 诲,因此赢得了『圣人为』的绰号。他 18 岁时成为广东理学大师朱次琦的学生。



朱次琦强调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学问与世事联系 的重要性,康在其门下受教多年,从而打下了理学的牢固基础。 离开老师后,他山居独学, 想创建自己的学派。至此,他 的思想背景完全是传统的,不受西方影响的。两年后, 他从自 我强迫的隐世生活中复出,前往北京。

他在归途中,像他以前到 香港那样,参观了上海租界(此时是 1882 年)。在这两个英国控 制的城市中,市政的条理和效率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想,如 果西方的殖民管理能有这样好的结果,那么,宗主国又该是多么进步啊!他对西方的兴趣油然而生,急切地购买和阅读所有能买 到的江南制造总局和传教士组织出版的译着,包括《万国公报》。

全新的景象突然呈现在他面前:他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及其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岌岌可危的处境。他接受了传教士的观点:西方国家 所显示的进步不仅必要,而且令人向往。1883 年,他毅然放弃了 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把注意力转向新颖的西学。1888 年,还是平民的他(没有官职)尝试着向皇帝上书,其中, 他赞扬日本仿效西方列强道路的现代化,主张中国亦应仿效,并 对与日俱增的外国入侵的威胁提出警告,这封上书送到国子监。

国子监的官员因怀疑康神经不正常而拒绝转呈给皇帝。 康意识到,要成功地推进改革,就必须:(1)取得知识界的学术领导权; (2)争取皇帝的支持。 康返回广东讲学着书,并以一个离经叛道者的名声吸引了年轻的学者,梁启超(1873-1929 年)是其中之一。粱也是一位神童, 十七岁即取得举人功名,随即受康有为的吸引,成了他的学生。

康在学生的激励下,于 1891 年在广东开办了万木草堂,并在这 里讲解经学,推进改革思想;他还经常到附近的圣公会图书馆, 阅读有关代议制政府和君主立宪制方面的书籍。

二、今文经学运动

此时,康有为的思想倾向经历了一场剧烈 的变化,他像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起初是一位理学学者,现在却满腔是对西式政治改革的火一般的激情。康发现,能够用今文经学运动来推 进自己的事业。

今文经学指的是秦(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6 年)汉(公元前 202-公元前 220 年)时期的经典及评注,与更早时期的古文经相对。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的焚书大概销毁了所有的古代典籍, 而随后的前汉学者,就把用当时字体『小篆』写就的古典经书当成真实不虚之作。这些今文学者控制了前汉时期的思想界,但到 前汉末年,孔子的一位后裔称在祖先房子的墙壁里, 发现了 用『蝌蚪文』写就的古代典籍。

虽然当时很多学者怀疑这些古典 文本,古文经学的真实性,但在篡位者王莽统治下短命的新朝时 期(8-23 年),一位叫刘歆(约公元前 46-公元 23 年)的学者竭力去证实这些文本。随着新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复兴,现在称为后汉(25-220 年),古文经学派衰落了。

然而,到了后汉末年,出现了 几位伟大的古文经学家,包括执学术界牛耳的大家郑玄(127-200 年)。从此,古文经学地位上升,而今文经学衰落了。



清时金石学的复兴和随后在校勘方面的兴趣,更新了古老的 今古文对立的话题,清代今文学者集中关注的主题,是已遗失了 两千年的学问公羊学。 康有为决定夺取今文经学运动的领导权,把公羊学的关键思想揉合进自己的著作,借此支持他提倡的改制。

1891 年,他完成 了第一部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揭露诸如《周礼》、《仪礼》、 《左传》和《毛诗》之类的古籍为伪作。康大胆地认为:(1)秦焚书并未殃及六经,儒家典籍完好无损地传给了后世;(2)因此, 前汉时期并无古文这样的东西;(3)孔子时代使用与秦汉相同的 『小篆』字体;(4)所谓的古文是刘歆伪造的,是歪曲儒家『微言大义』的阴谋的一部分,目的是『饰经佐篡』。

立刻,康一针见血的观点,大胆的假设和尖刻的批评,如同一场 飓风横扫清朝思想界。他对古文的攻击,激发起怀疑精神,同时 表明了重新评价古代典籍的必要性。 1897 年,他完成了第二本作《孔子改制考》。 断通过推论,康实际上主张, 既然改制为孔圣人和过去其它的伟大思想家所拥护,那么,它 在道德上就庶几无错了。通过这巧妙的曲解,康将对至圣先师的 认同作为对付反改革者的盾牌。

今文学派某些隐晦的概念,完全被康用来推进自己的事业。 『通三统』的概念,他解读为意指夏、商和周这三个伟大的古代王朝,而王朝之间迥然不同,因此,变 革是历史的内在本质。另一个概念『张三世』被他解释为,意指 世界由『据乱世』进步到『升平世』,并最终到达『大同世』。简 而言之,变化越多,进步越大。但是, 他综合并阐明了现存的今文概 念,用他不寻常的解释来冲击思想界,并证明在人类的发展中, 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他的第一本书是飓风,那么,第二本书 就是地震。知识界为他不合道统的解释所震惊:顽固的保守派指 责他『惑世诬民』,而正统的儒家学者给他的解释以『野狐』的 污名。即使如此及尽管第二本书遭禁, 康作为今文学派的主要 支持者已声名鹊起。

而受《礼记•礼运篇》大同思想的影响,他写了《大同书》。在书里,康设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其中:

1.没有国家:整个世界在一个单一政府之下被分成不同的地 区;

2.中央和地方政府民选产生;

3.没有家庭或家族, 而是男人和女人同居一年后, 每个人可以交换伙伴;

4.建立孕妇产前教育制度, 为婴儿设立托儿所;

5.儿童按龄上幼儿园和各级学校;

6.成人由政府分配从事农业、工业和其它的生产事业;

8.根据工作收入, 有公共宿舍和餐厅供所有阶层的人享受;

9.对发明者、发现者和那些在产前教育、托儿所、幼稚园、 医院和养老院的建立中贡献非凡的人给予特殊的奖励;

10.死人火葬, 化肥厂建在火葬场附近。

他的学生看到这本乌托邦式社会主义的著作,但它并未公之于众。因为康断言现阶段是个混乱的年代,只能讲『小康』而不 是『大同』。万木草堂的学生们为这些新观念所鼓舞,并乐此不疲地讨论。

三、公车上书

虽然康为自己树立起极大的名声, 但他还欠缺较高的功名,以达到出仕的资格。他的天才学生梁启 超已在 1889 年获得了举人头衔,但康直至 1893 年才获得。1895 年,他们两人一起前往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是个国家蒙 羞的时刻,因为日本打败了中国,并正在马关对和会颐指气使。



义愤填膺的康、梁起草了一份万言请愿书,并集结了 603 名举人的签名来抗议和约,是谓『公车上书』,『公车』是靠官府驿站赴京参加会试的举人的别称,某些人把这次当作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他们督促清廷:(1)拒和;(2) 迁都再战;(3)变法。并且尖锐地申明:『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者。』

这份上书被送到都察院, 然而 因为直率尖锐的言辞和慷慨激昂的弦外之音,都察院拒绝将它呈交给皇帝。 康的大胆地动员举人、对经书异于传统的解读,以及对改革的提倡,极大地激怒了保守分子,会试主考官徐桐决定不录取他。 由于所有的试卷都是封名的,徐桐只能寻找一份风格怪异及观点 异端的试卷,他以为这是康的特点。发榜时,徐桐否定的试卷却是梁的,而康的试卷是与儒家道德和中国传统严格一致的典范。

虽然康和梁成功地骗过了徐桐,但在随后的殿试中,考官故意 歧视康。结果,虽然他取得了进士的头衔,但并没有被任命进入令人垂涎的翰林院,而是去了六部中最微不足道的工部任主事。 康恃才傲物,不去上任,相反,他决定集中精力透过一连串的上书来获取皇上的注意。

仅仅六品主事的职位使他没有资格向皇上直接上书;他还是不得不请求他所在的部或一些其它的部门来递 交上书。康在 1895 年 5 月 29 日的第三份上书,由都察院于 6 月 3 日 呈交给皇上,这份上书建议富国、养民、育士和练兵。皇帝为这些观点所打动,命令将它抄呈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将军。这 标志着皇上开始知道康。但他的下一份 1895 年 6 月 30 日的上书却为都察院和工部两方所阻, 这份上书建议持续变革和开设议会。

这时,康、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组建和参与『学会』及报 纸。1895 年 9 月,他们加入强学会,其它成员包括另一位帝师且曾担任过几个部尚书的孙家鼐、袁世凯和几十个英美人士。保守 的改革者翁同稣和张之洞对学会兴趣盎然, 张之洞还捐赠了 5,000 两。学会每十天主办关于改革的演讲,并从事其它各种各 样的活动,诸如翻译西方和日本的书籍、发行报纸和设立图书馆、 博物馆、政治学会。

康有为个人捐款给梁启超担任主编的日报《万 国公报》, 该报日发行量 2,000 份。报纸上许多与改革相关的 思想,是从传教士组织『广学会』的出版物那里借用来的。康亲自会晤李提摩太,梁担任秘书。由此,广学会和改革者之间形成 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支持。 在上海,有多达三十份推动改革的报纸和杂志;在天津,1897 年 11 月,出版了由严复(1854-1921 年)主编的有名的《国闻报》, 他是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局的一位著名的毕业生和大量西学著作 的翻译者(见第十七章)。在此,他出版了译作一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介绍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的思想。

在湖南,进步的巡抚陈宝箴邀请梁出任新创立的长沙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梁关于治理不良、有必要改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进步人士随后成立了『南学 会』,并出版《湘报》和《湘学报》。一贯以保守性闻名的内陆省 份湖南,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进步中心。至于康本人,他在几 个省旅行、演讲、推动改革的进程。三年之中,他推动了许多学会、学校和报纸的创办,大多是在湖南、江苏、广东和北京。

四、变法中的康有为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在 1898 年之前十年的发展,可以归纳如 下:他相信,中国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管理程序,是在中国自成一 统、与西方列强没有发生联系的时候所制定的。

统治王朝的主要 考虑是防范内部的叛乱和起义,因此就出现了中央与地方管理中 繁琐的制约监督制度及科举考试中的非实用性质。现在,时代变 了,内部安全不再是国家的唯一忧虑,旧的帝国体制彻底过时了, 政府必须考虑对外关系和工业化的新问题,并相应地使其结构现 代化。

但为实现这个基本的变革,皇帝必须从皇太后手中夺取权 力,在康的眼中,皇太后是进步的主要障碍。早在 1888 年,在 康的第一份上书中,他就说:『国事蹙迫,是女谒阉寺弄柄所至。』



在 1895 年 6 月 30 日的第四次上书中,康再次催促皇帝整顿行政, 根据他个人的睿智来决断。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被不断引 述,以作为光绪的榜样;鉴于中日之间地理上的临近和文化与社 会的相似,康有为特别强调,日本的经验值得仿效。具体地说, 康建议: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 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它现有的机构;

(3) 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 北京设立议院;

(5)设立国会;

(6)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 三权分立的原则。简而言之,康设想以君主立宪制来取代老化的 『儒家王朝』的体制。

这样宏大的计划是保守派改革者做梦都不敢想的,翁同龢震惊不已。翁在改革的领导权和皇上的恩宠输给康以后,也因为保 守派指责他把康引见给皇帝而烦忧。因此,翁转而阻碍康的工作。 1898 年 5 月 26 日,皇帝要他收集一套康的著作,翁诋毁地说: 『臣与康素不往来……此人居心叵测。』皇帝问他为什么以前没 提到这一点,他答到:『臣最近读他的《孔子改制考》才发现的。』 皇帝不理解翁态度上的突然转变,他被翁对康的轻蔑的评价深深 地伤心了,因为皇帝现在已非常尊敬和喜爱康。翁和这位皇帝学 生之间的那种长期信任和亲切的关系看得出是创伤了,皇帝变得 能够接受黜退翁的提议了。这个提议由康的支持者们策划,以便为他们的领袖扫清道路。他们罗列罪名弹劾翁,包括从受贿到长 期主宰户部时的胡作非为。皇太后痛恨翁把皇帝引入歧途及把康 引见给皇帝,这样,在皇太后的准许下,翁于 6 月 15 日被解除 了所有官职。



现在,皇帝和康在大胆的变法计划中加速前进,光绪因为害 怕皇太后,不敢委任康进入非常重要的军机处,但他把康的助手安排在几个关键的职位上:7 月 3 日,授予梁启超六品官衔,负责翻译局的工作;9 月 5 日,授予杨锐、刘光第、林旭和谭嗣同 四个改革派人士四品官衔,任命他们为军机处章京。林和谭两人 是康的学生。这四个章京成了皇帝和康之间的联系纽带;他们实 际上是改革执行者,草拟所有重要的法令、阅读所有与改革有关 的奏折,而对变法冷漠的军机大臣就被闲置了。

五、刺杀慈禧失败与逃亡

一系列变法引起皇太后的察觉。皇太后在荣禄的支援下,唆使一名御史,奏请皇太后和皇上 于 10 月份到天津阅兵,那时,荣禄及其军队将发动一场军事政 变来废黜皇帝。 皇帝发誓不去检阅, 而皇帝即将被废黜的谣言 遍布北京。

康建议皇帝在上海建立新都,剪掉辫子,改换服装, 采用新国号来标志新的开始。 改革派也制定了接近袁世凯的计划。袁世凯是荣禄的属下,正在天津附近训练一支七千人的新军, 以前同情过变法和强学会。9 月 14 日,袁到达北京,两天后他得 到皇帝的召见,皇帝赞扬他在训练军队上的成就和对新学校的赞 助,预授他候补侍郎的头衔,暗示他以后可以独立于荣禄行事。



9 月 18 日,荣禄调动部队到天津和北京,并命令袁返回天津。 袁以他还在等着与皇帝的另一次会见来搪塞。改革派感到形势的 严峻,于是派谭嗣同当晚(9 月 18 日)去见袁,催促他在即将到来 的检阅式上保护皇帝。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荣禄, 而他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皇太后)。

袁巧妙 地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不要过于仓促。他提出一项含糊建 议来敷衍谭,即在不久就要到来的天津检阅式上,皇帝应尽快到 自己营中下达杀死荣禄的命令。谭告诉康所发生的一切。 很明 显,袁不会合作,康决定逃离首都。



9 月 20 日,皇帝召见袁时,似乎是给了他一道秘密的诏令, 任命他在完成使命后担任直隶总督。下午三点钟,袁返回天津, 把全部的密谋告诉了荣禄,荣禄立即乘五点的火车到北京。3太后一党害怕迟则生变,提前了政变的日期。9 月 21 日,西太后突袭帝宫,截取了所有的变法文件。就在那一天,她公开地宣布皇帝疾 病缠身,她不得不接管执政。在她的生命中,皇太后第三次在一 道丝织的帘子后面重新执政,而皇帝被拘押在宫殿西面的中南海 瀛台。经过 103 天后,变法戛然而止。

逮捕康和改革派人士的命令很快就签发了。康已于一天前乘 一艘从大沽到上海的英国汽轮离开了北京。同时,英国政府指示 上海的总领事援救康。9 月 29 日,康在一艘英国军舰的保护下, 安全抵达香港。康在得到东京政府答允保护之后,从香港乘船赴 日本。

梁启超则逃进日本驻北京公使馆, 在它的帮助下也逃到 日本。本来谭嗣同可以出逃,但他发誓做一名殉道者,他宣称: 『自古以来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变法。』仅仅委任十六天的四个 供职军机处的改革派人士,还有监察御史杨深秀、康的弟弟康广仁,未经审判就全部处决了。他们一起被称作『六君子』。进步 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和翁同稣被永远剥夺出仕资格,因为陈提议任 命四位改革者任职军机处,而翁此时已经因为把康有为引见给皇帝而被黜退。总共二十二个改革派人士被逮捕、监禁、解职、流 放和剥夺财产;康的著作遭禁。

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而『百日维新』期间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朝廷关闭了政 府出版社;禁止结社;下令逮捕上海、汉口和天津的出版者和编 辑;禁止百姓就国事上书。


常棣tandy


这问题中:康圣人三字用的极为妥帖;康圣人加上引号更是画龙点睛入木三分。

中国自古以来能称圣人的也就是一个孔子,康圣子也替自己加了圣人二字。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位康圣人一生中做了三件大事:变法,立宪,保皇。乍一听上去很高大上,貌似是为中国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可实际上呢:

他用东拼西凑的西方法治,准备在中国照猫画虎;

变法失败后被镇压了,他马上改为了君主立宪制;

大清亡国了,他想了想,摇身一变,成了保皇党;

原本是想处处效仿先贤圣人,但自己却时时惜命惜身;圣人教导的奢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在他这儿却变成了有便宜就上,有困难就跑。

对了,康有为还是坚定的一夫一妻制的拥护者!!!

虽然他自己有6个老婆。



1戊戌变法六君子慷慨赴死,康圣人却跑的快。

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刘光弟,林旭。这5位参与变法的君子,为了变法舍生取义,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仰。

而戊戌变法有六君子遇难,剩下那个人本应是康有为康圣人,但实际上死的却是他的弟弟,康广仁。而他的弟弟并没有参与变法。康广仁死亡的原因是:康有为在逃跑的时候,竟然没有来得及通知他的亲弟,导致康广仁替他的哥哥挨了这一刀。

2.变法失败,君主立宪失败,康有为又选择了保皇,为什么?

他既然对大清皇帝的感情这么深,他为什么又非要这么折腾呢?康有为晚年在瑞典又是买小岛,又是在日本买书,又要养他的6个老婆,12个孩子,这都是需要钱的,这钱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康有为他对所有人说:他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凭着这个东西,他从清朝的遗老遗少中,敛财供自己挥霍。

最后戊戌六君子中,杨锐的儿子杨永昶拿出了真正的衣带诏,康有为这拿着鸡毛当令箭来敛财的办法才算是彻底被人打了耳光。

怪不得他要保皇。


3.梁漱溟先生曾经记载了康有为盗窃的事。

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经明文记载,康有为偷过陕西西安卧佛寺的佛经;还曾经向银行家余承凡借名画不归还。

梁老先生作为中国的思想大师,甚至与毛主席还都曾经一起交流过。所以他说康有为的这些作风问题还真有可能是真的。

4.为什么我对康有为如此的不满?只是因为康有为他怕死吗?我告诉大家不是的,真正我讨厌汤有为的原因是他是个卖国贼。

康有为曾经提出一种主张叫中日合邦,并私下与日本驻清国大使矢野文雄形成了合约。

这份合约的主要内容是让日本人与外国人全面接手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一切事务。

这是真正的卖国!


少校柳下惠


前言: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在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都无法独善其身的情况下,他却可以逃出生天,最后来了个“环游世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康圣人”是如何逃走的。

经皇帝提醒,提前“开溜”

1898年9月19号还政于光绪的慈禧太后离开颐和园,返回紫禁城。这一反常的举动,让光绪皇帝感到了危险。因而为了保存力量,他命令康有为远离风暴中心,前往上海办报,并警告他“毋得迁延观望”。这一明显的政治暗示,让他深感大事不妙。他立刻动用外国关系,四处游说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但最终求助无果。回天乏力的康有为只好在第二天凌晨携带仆人提前溜出北京,去往天津。果不其然,在他逃走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皇帝,宣布维新派为“乱党”,大肆捕杀,而其中的天字一号通缉令就是逮捕康有为。

幸运女神接连光顾

逃出北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但后面仍然有慈禧太后的追兵。太后的狗腿子荣禄得知康有为即将从天津塘沽码头南下上海,立刻派人前往捉拿。可幸运的是,等荣禄的人到的时候,康有为已经乘坐英国客轮“重庆号”离开了。扑了两次空的荣禄恼羞成怒,派出快艇出海追击,但康有为又一次走了大运。追兵追到半路,船没燃料了。但是接连扑空的慈禧太后追兵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这条“大鱼”,立刻发密电给烟台的负责人拦截康有为,可恰巧能看懂电文的道台老爷那天“不当班”,等他回来上班的时候,康有为早就大摇大摆的离开了,这气运也只有当年败走华容道的曹操能给媲美了。

英国人在上海为其斡旋

在起点和中点围追堵截失败后,清政府只好在终点布下天罗地网,只等康有为自投罗网。但这件事情被英国驻上海的白利南代理总领事得知,他是同情维新党的。所以他一方面对上海道台蔡钧提出的请求英方配合缉拿钦犯的要求表示爱莫能助,另一方面派人提前乘坐快艇找到即将到岸的康有为,把他送往了香港。而后他欲前往英国被拒,流亡日本,最后又前往很多国家开启了它的跨国“募捐”和旅游活动。

后语:康有为可以有惊无险的死里逃生,没有像“戊戌六君子”那般慷慨就义,真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后来他在世界各地利用其伪造的和皇帝的合影以及疑点重重的衣带诏“募捐”到大量钱财,在国外买起了小岛,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可怜光绪皇帝在瀛台食不果腹、身陷囹圄,可悲六君子英勇就义、大道难成。

好的历史不会死去,我是历史爱好者“好史不死”,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关注+转发。如有不同意见和建议敬请移步评论区畅所欲言。


好史不死


  康有为是在外国人帮助下逃出来的。

  根据康有为的安排,谭嗣同于1898年9月18日晚上前往袁世凯的寓所法华寺,游说袁世凯杀荣禄、出兵包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用武力迫使皇太后将清廷最高权力移交给光绪帝。因为根据康有为的判断,变法之所以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主要是政治权力还在慈禧太后的手里。然而,谭嗣同的游说是不成功的。

  次日下午3点,康有为来到日本驻华公使馆。正在那里的伊藤博文与康有为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恳谈,康有为请求伊藤在见到皇太后的时候,尽量为维新人士美言几句,他们这些维新志士只是为了国家好,丝毫没有反对皇太后的意思。

  伊藤博文对康有为的请求满口答应,但伊藤心中清楚,他并没有机会见到皇太后,因为他的行程中并不包含这项内容。康有为似乎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因而他并没有从伊藤博文那里获取信心和力量。

  几个小时的紧张谈话很快就结束了。暮色已晚,心灰意冷的康有为匆匆赶回南海会馆。或许是因为疑神疑鬼,或许是因为太紧张,康有为竟然发现南海会馆好像被人搜查包围过。这些不同寻常的发现无疑增加了他的恐慌。

  当天晚上,康有为与弟子讨论下一步行动,诸位弟子认为,警报并没有解除,康先生如果能够顺利逃出虎口,保全生命,以后介入政治依然有机会。梁启超、康广仁等下跪恳求,请康有为尽快微服逃跑,一刻都不要再停留。

  康有为接受了弟子的劝告与请求。9月20日早上,天未明,康有为凄惶出逃,离开南海会馆,直奔马家堡火车站,也就是后来的永定门外车站,现在的北京南站。

有惊无险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康有为遵循这个原则,没有接受黄绍箕等人直奔蒙古改装易服化装成僧人的建议,而是在马家堡火车站买了一个包厢,一路比较舒适地前往天津。日暮时分,康有为抵达塘沽,立即登上招商局的客轮“新济号”。但最后,康却没有搭乘这艘船。

  据康有为的说法,他决定不再搭乘“新济号”的理由,是这艘船要等到第二天下午4时许方才起航,差不多要经过一天一夜的漫长等待。灵机一动,康有为决定下船,搭乘另外的航班。

  康有为灵机一动,使他避免了一场灾难,因为荣禄和北京步军统领衙门崇礼所派出的两批人马很快就要到这里查察。即便逃出了天津,他也可能在上海被

拦截,因为上海道台蔡钧在收

到朝廷的命令和荣禄的指示后,已经布下天罗地网。更重要的是,当“新济号”抵达上海时,确实进行过严格检查。

  第二天(9月21日),康有为并没有急着赶路,因为他觉得在天津这个地面很好,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和可疑之人。据说,他在那天上午与其座师余诚格在天津一家酒楼见了面,然后很从容地前往塘沽,搭乘英国太古公司“重庆”号,于上午11时正式起航,离开天津。

  其实,康有为疑神疑鬼是有道理的。因为就在康有为乘坐“重庆”号离开天津那一天,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皇太后出园训政,清廷下令抓捕康有为兄弟。稍后,清廷从康广仁的口里获知康有为已离开了北京。大约是康广仁的口供透露出的线索,步军统领衙门估计康有为的出京路线就是由北京乘火车至天津,然后从那里换乘轮船出海逃脱。根据这个判断,军机处于9月21日傍晚6时许发给荣禄一份电报,命令他立即派兵至天津火车站及塘沽一带严密查拿,并让荣禄通知烟台的李希杰、上海的蔡钧做好准备,一旦康有为从天津逃脱,就让他们在烟台、上海拦截,务必不让康有为逃到租界。

  朝廷的判断是对的,只是在时间上晚了一拍。荣禄于当晚6时许接到朝廷密令后,当即密派得力弁兵先在天津火车站紫竹林一带旅馆客栈等处暗为查察。大约两个小时后,崇礼从北京派来的步军统领衙门弁兵也来到天津,他们与荣禄加派的弁兵分赴塘沽、大沽逐处搜索。他们没有在那里找到康有为,但获知康有为已经登上“重庆”号启程,经烟台转赴上海。

  荣禄一方面向朝廷紧急报告,一方面发电登莱青道台李希杰、上海道台蔡钧及各口岸文武各员,要求他们会同各国领事在沿途各地设法捕拿,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捉拿不到,可以就地正法。同时,荣禄还立即派出一艘“飞鹰”号军舰追赶“重庆”号,试图设法阻拦,或者上船搜捕。不料“飞鹰”号中途突然抛锚,说是燃料不足。

  这些事情,康有为并不知道。当“重庆”号抵达烟台时,需要技术性停泊几个小时。刚刚逃出魔掌的康有为内心感到庆幸,于是兴致勃勃地到岸上游览了风光。

  无巧不成书。当康有为在烟台大街上悠闲漫步时,朝廷及荣禄沿途抓捕康有为的电报已经发到烟台,然而登莱青道台李希杰此时正在青岛与德国殖民当局谈判“划界”及开设海关的事情。他不仅人不在烟台,而且他还将那份至关重要的电报密码带走了。他在烟台留守的部属尽管收到了这些电报,但没有密码本,是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

出来的。技术性误差使康有为逃过一劫,否则,就像康有为后来意识到的

那样,必死无疑。上海道台蔡钧在接到朝廷及荣禄的电报后,立即向盛宣怀作了报告,向税务司、领事馆作了通报,购置了一大批康有为的画像,分别选派精干捕探、干役,在吴淞及上海各处守候竟夜,严密布置,严加防守。凡北来轮船,逐一检查,严加搜索,务求将康有为捕获。蔡钧自信,凭着他的严密安排,康有为只要在上海逗留或经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轻易逃脱。

  然而,蔡钧立功心切,动静太大,反而在客观上帮助了康有为。英国领事馆意识到康有为的重要性,不准蔡钧派员到英国公使所属轮船进行搜捕。英国领事馆告诉蔡钧,假如康有为真的躲在英国公司的船上,那么将由租界中的巡捕房抓捕后交给中国。这就为康有为逃脱清政府的抓捕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种可能。

  蔡钧是个聪明人,他从英国的态度中敏锐感觉到问题可能比较复杂。他于是派员进一步打探,知道英国人即便真的抓获了康有为,也不一定会交给中国方面,很可能会把康有为保护起来。此时,蔡钧从朝廷等多个渠道获知康有为乘坐的轮船就是英国太古公司的“重庆”号,所以他又加派亲信役员到码头等待,准备等“重庆”号一到港,就强行上船搜查,抓捕康有为。

  途中的宁静使康有为觉得可能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所以当“重庆”号9月24日凌晨抵沪时,康有为并没有丝毫的扭捏或偷偷摸摸,更没有掩饰其真实身份。两点钟,“重庆”号将入吴淞,康有为出船舱眺望,有终于逃出虎口之欣慰,不禁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有浙江临安拔贡生姚祖义认出了康有为,因为他9月16日曾由都察院代奏了一个条陈,在北京某个机会见过康有为。他很兴奋地将自己的奏折底稿呈请康有为指教,康有为好为人师,毫不客气。因与议论,于是同船乘客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

  康有为这一次不计后果的张扬为自己迎来了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至关重要。忽然有英国人寻声而至,问:“你就是康有为康先生吗?”康有为对这个英国人一点印象也没有,而这个英国人似乎也不认识康有为。他只是听到这些人的议论,就猜测这人可能就是他要找的康有为。康有为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英国人的提问,他也不能不回答。他坦然表示,自己正是康有为,不知有何见教?

  这个英国人立即进入一个客舱,取出一张康有为的照片,问:“这就是你的照片吗?”康有为答曰:“然”。

  英国人再问:“那么你在北京是否杀

人了?”康有为笑曰:“这真是无从谈起的笑话,我怎么能够杀人呢?你这个问话显得太奇怪了,真的不可

思议。”

  这位英国人立即拿出上海道台蔡钧的一份命令,上面抄有一道上谕,说康有为进红丸试图杀害皇上,现在畏罪出逃,要求各地官员密拿或就地正法。

  康有为不禁悲从中来,泫然泪下,他怎么也想不到朝廷会用这种办法对付他。英国人又问道:“你是否给皇帝进过红丸,是否有杀害皇帝的想法?”接过英国人的话,康有为述说事情原委,刻意强调了皇上的密谕以及他此次南行之故。

  听了康有为的述说,这个英国人表示:“我是英国人濮兰德,我英国驻上海领事固然知道你康先生是皇帝的忠臣,必无杀害皇帝的事情和想法,而且知道你康先生素来主张联合英国以抗俄,所以我领事命以兵船前来救你,请康先生火速随我下船,事不宜迟。如果我们的动作慢一点,恐怕上海道派出的密探马上就会上船搜捕,到那时要救你就很难了。”

  康有为心中最清楚自己的事情,当然也知道自己可能遇到的危险,但他现在突然听说皇上被杀害了,不管这件事情是谁干的,康有为内心深处都是相当悲哀。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康有为谋划劫制皇太后,就是把全部希望都放在皇上那里。现在皇上既然被杀害了,那么他康有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想到这里,康有为有点痛不欲生,准备蹈海殉节,也不枉他与皇上君臣一场。

  随后,康有为又当着濮兰德的面写了几份遗书。在写给及门诸弟子的遗书中,康有为专讲自己的心志和理想,强调自己所做事情的正义性。又有一遗书给弟子徐勤,交代家事。康有为此时确有一死了之为圣明君主殉葬的信念和志向,边写边说,令人哀痛。濮兰德劝慰道,现在只是传说皇上不在了,并没有确切消息,因此现在还不应该就这样去寻死。即便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明白。

  濮兰德的话启发了康有为,或者说康有为生的欲望又占了上风。他同意接受英国人的保护,因此踏上了英国人的兵船。康有为的命就这样保住了,只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康有为只能浪迹天涯,流亡海外。


唐明国亮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这一场震惊朝廷的变法就是他挑起的,因此慈禧等人对他可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饮其血、啖其骨!可就在朝廷开始镇压的三天前,康有为就离开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不可谓不幸运啊!在那场短短的百天变法之中,变法者不仅没有完成其变法所愿,谭嗣同等六人还被斩首示众,清政府用血腥残酷的高压手段结束了这场改革运动。那么康有为老圣人是如何逃跑的?

实际上康有为能够及时逃脱,其实是得益于光绪皇帝的庇护。在变法未过百天之时,光绪察觉到事情恐怕有变,但是改革却还没有开始,万般思考之下,决定让康有为带着改革的“火种”离开京城。于是他赶紧发出谕令,借口让康有为赶往上海去督办官报局,真正的用意却是给康有为离开京城一个借口。但是康有为一开始并没有搞懂,到了第二天,光绪发来“衣带诏”之时,康有为才明白皇帝的苦心,一阵痛哭叩首之后,在1898年9月18日晚上迅速离开了京城。所以,当步军统领姜崇礼率领大批官兵直扑南海会馆时,却人去楼空,康有为因此幸免于难。保全了一条老命。

在各种幸运加成及人为的帮忙之下,康有为逃脱了慈禧的追捕令。康有为到天津后,由水路坐轮船上海的过程中,清兵对变法首犯康有为的缉拿已经全面铺开,但在英国人的支援下,逃脱了追捕,然后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于10月27日到达日本神户港。

第二年3月,日本新内阁上台,因清廷的一再督促,日本将康有为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只好由横滨上船,横渡太平洋,开始了他16年的亡命生涯。

经过可谓惊心动魄的逃命之后,康有为对此感慨颇多,认为自己是“十一死里逃生”。再后来,康有为多方辗转专,逃亡的路线可以说是走遍五大洲四大

洋,但直到清朝灭亡了,他都没有再次踏上过中国的领土。虽然说他在逃亡的时候也在四处宣传保皇,为中国维新呐喊,但不知道在他搂着小老婆、过着奢侈生活的时候,在夜间是否会想起曾救过他一命的、被囚禁在瀛台的、过着饥寒交迫、凄凉寂寞的光绪皇帝?是否会被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惊醒?




朝花夕拾杯中酒


戊戌变法一场重大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的方式结束。变法的其他人都被斩于在于菜市口。康圣人是怎么逃出去的呢?我认为是运气好的问题。

康有为在政变前南下

光绪曾给康有为下了道上谕,命康有为前往上海办报,并且警告他"毋得迁延观望"。这是感到危险的光绪帝给康有为的政治暗示。康有为深感不妙。只得召集谭嗣同、梁启超、康广仁等人就重要事项作了一番紧张的布置后,于9月20日天色未明时,带着仆人李唐,悄然离开北京,乘火车前往天津。

当晚即到塘沽码头,先登上中国轮船招商局的“海晏号”客轮,但因该轮要等到第二天下午4时才开,康有为不愿久等,登岸到旅社休息。第二天,即9月21日,康改搭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重庆号”客轮,于上午11时离开天津渡海南下。

烟台脱险

康有为是慈禧太后钦点的要犯,清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北京方面,见没能在天津抓住康有为,便下令在烟台和上海两地进行堵截。北京的密电发到烟台,恰好掌握衙门电文密码的道台不在衙门里,只能等他回来才能看到电文。

等他们看到密令时,康有为乘坐的"重庆号"客轮已经离开了烟台。有趣的是,康有为当时对自己的危险处境丝毫不知。在烟台,他还优哉游哉地在海滩上散步,随手捡了一些海滩上的彩色石子。

英国人出手搭救

上海道台蔡钧接到密电后,不敢怠慢,立即致电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白利南,要求英船“重庆号”配合缉拿康有为。但白利南已经接到好朋友、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要求保护康有为的电报。

白利南在敷衍蔡钧的同时,也派了一艘快艇,去海上搭救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上岸,英国人直接将他送上了另一艘快艇,等待缉捕康有为的士兵则扑了个空。

海上大逃亡

英国人救下康有为后,把他送上了前往香港的轮船。在香港住了不久,可能是感觉到了危险,他又离开香港,于1899年4月中旬抵达加拿大的今维多利亚。此行,他本想转道前往英国,但是英国政府却并不想接纳这个大清国的钦犯。

不得已,康有为在日本人和弟子的帮助下,前往日本。在日本住了近半年,日本又把他驱逐出境。康有为不得不离开日本,开启了"世界漂泊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