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傳統文化學習: 生活篇(中)

家庭傳統文化學習: 生活篇(中)

壽昌棄官尋母

古代的孝子,心裡時時記住做人的恩義、情義。宋朝有個讀書人叫朱壽昌,他母親不是父親的元配,而父親的元配對他母親很排斥,就設計一些方法逼他母親改嫁,所以在他七歲時,母親就離開他了。等他長大以後,念念想著要接母親回來奉養,但是一直未能如願,經過了五十年的尋找,都沒有找到母親。那時他也有了很不錯的官職,可是在他的心裡卻一直想著自己這一生不能奉養母親而難過。於是,他下定了決心,把官職辭掉,對家人說:「這次我去找母親,假如沒找到,我就不回來。」

朱壽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來,他就停在當地避雨,剛好遇到很多人,朱壽昌就禮貌的向人打聽有沒有看到像他母親這樣的人,恰巧他的母親就在此地。這是孝感天地,因這分孝心感得上天降下雨來,成就了他這分孝心。由於他母親改嫁,又有很多弟妹,他把母親和弟妹都接回來奉養,共享天倫之樂。

《詩經》也提到這種對父母的思念,對父母的情義。《詩經‧蓼莪》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一篇雖然是講植物,說有些植物子株跟母株都連在一起,不能分開,而孝子看到植物的這些現象,就會思念到要陪伴父母。從這些詩詞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古人對於父母的存心。

庭堅為母滌溺器

宋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黃庭堅,他雖然官做得很大,但是每天回家一定要親手幫母親洗便桶,縱使僕人再多,這件事他也不願意別人來做。黃庭堅天天親手幫母親洗便桶,就是念著父母的恩義、情義,這也是為人子的道義,所以他每天要是沒有做件事,心裡就不踏實、不舒服。其實,為人子者能做到奉養父母,內心就會很踏實,奉養父母是最大的福田。

假如我有一杯水喝 我的母親一定有一碗飯吃

有一次看電視,看到藝人許效舜的一段談話。許效舜在臺灣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到集集去拍飛鼠的外景。當地人帶他們上山,到了山頂一看,本來有很多飛鼠的地方,卻一隻飛鼠都沒有。這使當地人非常警覺,覺得這很怪異,就趕快下山。當大災難要來的時候,動物都能警覺到而趕快逃離。這次災難過後,研究人員去觀察,沒有一隻野生動物受害。因為動物的慾望很少,每天只要吃飽就好,不會想去傷害別人,所以大腦比較清晰,對這種天地之間的波動比較敏感。所有的動物都知道了,只有人這一種動物不知道。可是到了半路,就發生集集大地震,隨行的朋友都去世了,而許效舜卻安然無恙。在那次專訪中,許效舜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假如我有一杯水喝,我的母親一定有一碗飯吃。」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就明白為什麼他能逃過這次劫難,是由於他的孝心。

田世國捐腎救母

中國大陸選出十大傑出青年,其中有一位孝子叫田世國。他才三十多歲,因為母親得了尿毒症,必須換腎臟才能延續生命。他的母親得病以後,深怕拖累家人,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肯就醫。田世國就很善巧方便,沒有讓母親知道是他要捐腎給母親,後來他的母親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很順利的恢復健康,但是他母親至今不知道是兒子捐的。他這個舉動讓很多親朋好友都為之感動,見到他的時候都對他說:「今年無論再忙,也一定要回家看看老爹、老孃」。當他獲選十大青年的時候,他說別人都對國家很有貢獻,我只是做我為人子弟應該做的事,做了這一點點小事,比不上母親給我們恩德的萬分之一,他自己覺得受之有愧。其實一個孝子的行為,將可以帶動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喚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報恩的態度。古代和現代的孝子演出了場場的好戲,我們也要讓這些好戲在家庭、在社會當中不斷上演,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教孩子謹言慎行

一不慎 前功棄

想到「謹」這個字,就要做到謹言慎行。北京有一個著名的外資公司招考員工,公司通過各種嚴格的考試關卡,擇優錄取人才。在這層層考試過程中淘汰了很多人,最後留了一批人準備做最後面試。這批人在面試時,公司的主管進來了,跟他們坐了片刻,主管就說:「我現在有事,出去十分鐘,你們等我一下。」主管出去了,在裡面所有的人,坐了一、兩分鐘就站起來,然後看到辦公室裡有些檔案就翻開來看;一個人看完之後,還遞給另外一個人看,另外一個人也在那裡翻。十分鐘過去了,這位主管走進來對這批面試的人說:「你們都沒有被錄取。」因為辦公室裝了攝影機,所以看到每個人在裡面亂動公物。由於他們沒有學過「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也沒有學過「入虛室,如有人」,縱使主人不在,該守的分寸也不能有絲毫地減少。當這位主管宣佈說你們都沒被錄取,這些人還憤憤不平。因此,處世做人至關重要的是謹慎。

不謹 誤人也誤事

「謹」的功夫在小地方看,可能我們一不謹慎就會阻礙到別人,比如你坐沒坐相,把腳伸出去,很可能絆倒他人;若在大的方面,你不夠謹慎,也有可能造成災禍,造成傷亡。之前美國有一架直升機在半空中爆炸,墜落下來,就是因為在檢查機器的時候馬虎,有裂紋沒有檢查出來,後來才發生意外。我們負責的工作,對於他人的安全有直接關係,就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在一次太空的活動當中,耗資也有數十億美金,結果本來要登陸月球了,臨時又折回來,就是因為缺了一顆幾十元美金的電池,就無法登陸。一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大大的損失,所以不可不謹慎。一個人一生事業、家業要有所成就,這種謹慎的態度不能不學。

我常常坐飛機到很多地方去演講,若不夠謹慎,護照不見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不只是自己的情緒非常緊張,到時去不成,就會對不起許多在等待我的人。謹慎雖然只是一個小環節,但是它的影響面確實很大。假如一個單位的領導人不夠謹慎,都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地方,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過失。一個人有很謹慎的態度,一定是他在小時候就養成了謹慎的習慣。

一言興邦 一言喪邦

我們的言語能謹慎,就可以免掉很多的錯誤,甚至於免除災難都有可能。孔子的教誨重視四個學問: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言語為什麼擺在僅次於德行的重要位置?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跟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言語。所謂言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言可以使家庭和樂,一言也可以讓家庭紛爭不斷。我們講話也應該三思,也應該提高敏感度,在說話之前,就要想到所說出的話,是不會傷害到對方的,我們要有這樣的謹慎態度。俗話也講:「面對失意人,不可說得意之事」,這都是在言語當中處處流露出要為人設想,所以言行要格外謹慎。

謹言慎行要從根本修 根本是心念

言行的根本在一個人的念頭,真正會修身的人,他會在起心動念中做到念念謹慎。當我們的念頭都能做到謹慎,言語行為就不會有太大的偏頗。比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謹》這部分的內容,就是教導我們常常要謹慎做到:不可以浪費時間,不可以糟蹋食物,這種奢侈的念頭、貪的念頭、懶惰的念頭、不敬的念頭剛一起來,就要立刻調伏下去;當我們不耐煩的心起來了,隨便的心起來了,當我們不替人設想的心起來了,就要趕快調伏好,轉變成恭敬,轉變成為人著想。

弟子規中是如何教導謹言慎行

《弟子規》對於「謹」這一段的教誨,包含了幾種重要的能力。第一,一個人的自制力要從這些教誨中紮根;第二,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三,做事的能力。欲不可縱,人的習性不能放縱,所以要養成自制力。「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說不能貪睡,不能虛擲光陰,這是屬於自制力。「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是教導我們在飲食上,要從小讓孩子形成自制力。「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是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衛生習慣。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是培養做事的能力,你把事情做好,實際上不僅是對自己尊重,也是對別人尊重。做事要從小細節開始,穿著很邋遢,別人跟你交往的時候有什麼感覺?你好像不尊重我。「不自重,就取辱」,一個人不尊重自己,就可能招致別人的毀謗輕視,「自重而後人重,自敬而後人敬」,所以儀容也要謹慎。一生要有所成就,一定要處處謹慎,家庭要美滿,也是如此。

培養行走坐臥的威儀

道法自然的威儀是最健康的威儀

老祖宗教導我們行住坐臥的標準,要做到:「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這都是道法自然,最健康的生活習慣。

立如松

人在站立的時候,就要像松樹一樣頂天立地。在天地之間,只有一種動物可以頂天立地,吸取天地的正氣,就是人類。我們男士站立的時候要抬頭挺胸,雙腳與肩同寬,手很自然的放下來;這時可以觀想遠方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海洋,你就吸收到天地的精華。假如站著的時候都很不自然,今天人家跟你談生意,便會對你沒有信心,所以一個人的形象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

女士站立的時候可以一隻腳在前,一隻腳在後,然後右手放在左手上面,這樣看起來非常端莊。假如女士是穿褲裝的話,手就要抬高一點;若是穿裙裝,手就可以放低一點。

「立如松」,站立除了讓一個人有威儀之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對自己的身體也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發現現在很多人患骨刺病,都是站的不正直,骨頭長期受到壓迫,長出一些軟骨,所以站姿對身體健康很重要。我們看現在的青少年都如何站立?身體斜一邊,有東西可以靠就靠一下,好像隨時都會倒下去,懶洋洋的。他的姿勢長此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他內在的狀況,會愈來愈鬆散、散漫。幾十年前的父母教育孩子,假如孩子站得不好,父母的眼睛就瞪過去了,或者棍子就打下去了,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威儀與身體健康著想。

假如你現在還站立不好,我告訴你一個訓練方法,就是每天用二十分鐘的時間,將自己的身體貼住牆壁站立,長期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把站立的姿勢矯正過來。而在訓練時,要站得自然一點,心裡不用緊張,不然站久了可能會抽筋。

行如風

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走路姿勢很不協調,走起路來,肩膀一邊高一邊低。這些生活的行為、動作,為人長者要多加註意,訓練他走路。當我們叫孩子上臺講話時,就要求孩子們走上來也要行走如風,行走自然。結果孩子遇到這種場面,往往會同手同腳,緊張得不會走路了,所以我們要多磨錬孩子,他們才會有膽識。

我們思考一下,一個人爬樓梯時腳步很沈重,就代表他內心也是很沉重的;當你的心很自在、很清淨,走路時腳步就會很輕靜。所以,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他內在的一種心境反射。

坐如鐘

人坐著的時候就像一座大鐘,代表這個人的處世待人接物是非常地穩健。現在的孩子不會坐,做老師的還要教孩子們的坐姿,在教的過程中,我們要把這些姿態示範出來,他們才懂得模仿學習。

坐如鐘,男士坐姿,雙腳與肩同寬,抬頭挺胸,雙手很自然的放在雙膝上,比較有氣勢,與人談話,對方也會覺得很有風度。假如男士坐下來雙腳是合在一起的,那就顯得不大方。

女士的坐姿,雙腳要併攏,右手重疊於左手之上,置於左膝,這樣的坐姿就比較莊嚴。有一個藝術學校召開家長會,學校安排坐在第一排的古箏老師都是按照女士的坐法,所有的家長都安排在後面坐,這些家長們本來不是躺著坐,就是把腳翹起來,突然家長們看到一排老師都坐得如此整齊莊嚴,於是家長們的坐姿在無形中都有很大的改善。開完會以後,家長就對校長說:「你從哪裡找來素質這麼好的員工?」所以,我們的威儀也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信心。

臥如弓

「臥如弓」,是指睡覺的姿勢,右肋而臥,這是最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為左肋而臥會壓迫心臟,壓迫腸胃,這樣不好。睡姿最好一定要從小教,睡姿習慣了,想再改過來不容易。

勿踐閾

古代的門有門檻,有人就喜歡踏在門檻上,這個姿勢不但不好看,而且很粗魯,對物品也不恭敬,常常這樣踏,門檻就容易壞掉。現在有的孩子看到牆壁也會踩一下,踩得牆壁很多腳印,這樣顯得沒有教養、沒有社會公德心,所以我們要適時去告訴孩子要愛惜公物,要遵守社會公德。

勿跛倚

「勿跛倚」,就是站的時候歪一邊或是背靠東西站,這都是很不雅觀的動作。他連站立都如此隨便,你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做嗎?相信小事都忽略的人,有大事的時候他也不可能突然變得很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有很大的能力也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紮根的,一個人不好的行為也都是從生活細節中開始忽略的。

勿箕踞

「勿箕踞」,箕是畚箕,畚箕的口開得很大,勿箕踞的意思就是坐下去兩腿不要開得像畚箕一樣。開得很大,看起來不雅,假如是女性,可能要惹人非議就不好了。

勿搖髀

坐的時候,雙腳不要晃來晃去,還有人上下晃動,雙腳一直不停地抖動,這種現象很多。有一次我們主辦了一場大型的演講會,前來聽講的都是官員,他們在臺下坐著,兩邊都在搖,當時我們真的都快講不下去了。但是我們要設想,為什麼這些長官一直在抖?他的事太多了,雖然人來此聽課,但是心裡還在考慮其他的事情。人在不安的時候,心是動的,便很習慣抖腳;一個人的內心很沈穩,就不會抖動。這一點確實要注意,很多人在抖腳,自己都不覺察,因為已經習慣了。但今天你在跟人談事情,腳不停地抖,還能談得下去嗎?

教孩子灑掃應對

從飲食和坐走 培養孩子的恭敬之心

飲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會出現的情景,我們有好的食物,一定讓長者先吃。在幾十年前,吃飯一定要等爺爺奶奶,要等父親回來,為什麼?因為家庭的生計都是父親辛勞工作的成果,當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親的付出,當然要請父親先吃。在這個禮儀當中,能時時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現在的人把食物拿出來,誰先吃?小孩還沒有拿筷子,用手抓起來就吃了,大人對此機會教育都沒有掌握住。

「坐」,我們把意思再延伸一點,比如你坐車,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隊,不可以爭先恐後。上了車除了讓長輩、讓老人坐,讓病弱婦孺坐之外,也要往後走,把通道讓出來。不要一上車,後面還有很多位置,我們挑前面坐,這就不能給人方便。假如後上來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要讓他走那麼遠嗎?所以我們要處處為老者著想,處處為弱者著想,把恭敬禮讓落實好。

生活也要通權達變

我們在一起吃飯時,大家都互相夾菜,還有人夾給對面的,你這樣一夾過去,所有人都很緊張,還要幫你看衣服是否被菜汁弄髒了。而你拼命給旁邊的人夾菜,如果這個菜他不喜歡吃,你夾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權達變就是我們有這個心意,夾一點菜給旁人僅是表示禮節,之後每個人想吃什麼就自己夾,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無論您是跟師長坐,或是跟長輩坐,而長輩正忙著,可能在吃飯時還要跟很多朋友進行溝通,當然這時我們就可以主動服務,幫長者把菜夾好,因為可能他夾菜的時間比較少。所以,任何時候都要伺機而動,要觀察適當時機。

坐也好,走也好,晚輩都應該是後坐後行。我們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孩子學完之後,在坐電梯的時候,都會按著電梯門請老師先走。但是我們會跟他說:「坐電梯還是你們先走」,為什麼?怕小孩控制不好那個門,會造成危險。雖然這是個原則,但也要會變通才行。

要成就孩子的孝敬心

有一個小朋友學了《弟子規》以後,跟媽媽一起去拜訪媽媽的朋友,到了那裡,他母親在打行動電話,他就跟母親說:「媽,你坐」。他媽媽說:「你趕快坐。」他又說:「媽,你坐。」他媽媽說:「叫你坐就坐,為何不聽話?」他說:「媽,你沒坐,我不能坐。」學聖賢學問首先要老實,孩子這樣老實,就容易有成就,我們當長輩的就是要成就孩子的這種學習之心,所以孩子讓你坐,孩子給你夾菜,你都要歡歡喜喜接受。

當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長輩,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比如孩子一看到菜,先夾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當中提升了。我們有個學生才七歲,以前都是爺爺奶奶給他夾菜,他讀了一個星期的經典後,他就主動給爺爺、奶奶和父母夾菜,全家人一看心生歡喜,就對中國文化有了認同感,因為現代人都很現實。所以,我們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會帶動家長。

人情練達皆文章

「教兒教女先教己」,真正要讓家庭教育能有很好的進展,就必須要從家長開始提升,這個很重要,因為上行下效。今天孩子在學做《弟子規》,然而父母沒學、沒做,比如《弟子規》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結果爸爸回到家,把襪子一丟,躺下來看報紙。孩子就會覺得:叫我做,爸爸都不做!假如你是媽媽,怎麼辦?應該立刻走過來對丈夫說:「兒子在學《弟子規》,我們這樣做不對,我們要做得比孩子更好,要做孩子的榜樣。」然後做母親的又要挽回孩子對父親的不滿,對兒子說:「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你趕快幫爸爸一個忙,把襪子拿去放,你看爸爸這麼累。」用這樣的方法處理問題,兒子也會很樂意接受,就把襪子拿走了。先生看到這一幕會如何?確實人情練達皆文章。

稱呼應當恭敬

「稱尊長,勿呼名」,稱呼長輩,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來,這也是保持一種恭敬之心。我稱呼兩個姐姐,都是稱大姐、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學問我說:「你姐姐叫什麼名字?」當我把姐姐的名字講出來,全身不舒服,好像覺得有點不尊敬。我們不要小看這種稱謂,叫久了愈叫愈親,譬如說「姐」、「哥」,真的在這種稱謂當中,人與人會愈來愈親密。假如直呼名號,比如夫妻平時以姓名相互稱呼,叫久了氣氛就會愈來愈冷淡,甚至於會愈來愈火爆。對長輩,我們應該以叔叔、伯伯、阿姨來稱呼。出社會,我們也以某經理、某董事長來稱呼,人家聽了會很舒服,也不至於冒犯他人。

現在的孩子,無論在家、在學校都要落實這樣的態度。比如在學校,我們當老師的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直接說:「禮旭老師」,或者「某某老師」,因為這樣也是直稱其名,應該稱呼「陳老師」、「蔡老師」,這是做示範給孩子看。雖然我們大人之間稱呼可以親暱一點,但是小孩還要從小學習謙恭的態度,我們為人老師應該注意這些細節的部分。

現在西學東進,西方人稱呼自己的父母,直接叫名字,覺得這是平等。是不是真正平等?平等不是這樣講的,平等是對人的一種尊敬心,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縱使我們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當作附屬品,因為他往後是屬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但是人生的歷鍊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所以,長者必然要有教導晚輩的義務,而晚輩如何能真正學到這些寶貴的經驗?必定要從他的恭敬心中才能獲得。假如他沒有恭敬心,就不可能聽父母、聽長者的話,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長者去希求晚輩尊敬,重要的是要成就他們的人格和學問。

我們也有些朋友學西方,讓女兒直呼他的名字,沒有叫多久就感覺孩子跟他講話很沒有分寸,所以稱呼絕對要尊敬。

現在也有取外號、綽號的習慣,這樣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裡取外號,你還跟著他一起笑,那就不對了。當孩子亂給同學取外號,甚至於還給老師取外號,他就沒有恭敬心,這個時候要適時把孩子的毛病導正過來。「將加人,先問己」,你是否希望人家取這種外號取笑你?假如你不願意,也絕對不能做。

對尊長 勿見能

「對尊長,勿見能」,我有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她補習四科,我就想只要她上課認真聽,不需要補那麼多,於是把她找來溝通。我說:「你補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補兩科好了。」這個小女孩說:「老師,不行,我們那條街的人全都補四科。」你看孩子去補習的目的在哪裡?別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輸給人家。現在的小孩子學那麼多才藝,目的在哪裡?人家會鋼琴,我不會不行;人家會跳舞,我不會不行。假如都是為了跟別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這些才藝學了之後,不單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學雜了會不紮實,還可能沾染虛華的風氣,學了之後,常常想跟人炫耀。

所以,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假如孩子是學藝術的,我們應該引導他要有志向,學了藝術要能造福社會。所謂「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每個人應該奉獻他的能力跟才華來利益團體。譬如李叔同先生做的曲子,現在還能不斷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改善社會風氣。我們這樣去引導,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跟其他人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為了炫耀而學這一門才華,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因為當他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他就會患得患失,情緒化會很嚴重,因此就會逐漸失去提升的能

力。但是如果他有志向,就會不斷鼓勵自己前進,所以志向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要主動過去打招呼,這是見面的禮儀。見面之禮,我們可以用鞠躬。大人之間,現在一般都握手。其實握手是西方的禮儀,中國一般是鞠一個躬。當然遇到長輩,我們就要「疾趨揖」,要主動去鞠躬。你不能大老遠看到爺爺了,還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面對長者,我們可以行鞠躬禮,而對平輩就很自然鞠躬。我們看韓國的連續劇「商道」,看到他們見面時都鞠躬,感覺很舒服。連看到不順眼的人,他們也會收斂一下,跟人家行個禮。

我們跟長輩打招呼了,長輩假如沒有什麼事,等他離去了,我們就可以走了,這是「長無言,退恭立」。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回家,一個學期回去沒幾次,當我一進門,看到爸爸、媽媽,這叫「遇長」,我們就稱呼「爸爸,媽媽」。打完招呼後,把行李放下,趕快過來。因為父母有一段時間沒有跟你談話,對你的情況不十分了解,一定會有許多的擔心。這時你坐下來,陪伴他們看書也好,喝杯茶也好,這個時間絕對不能省。很多人就說:「我媽媽都沒什麼話跟我說」,因為你只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個話剛到口邊要講出來時,你已經走了。其實當你很有心,靜靜的陪伴父母坐上一會兒,他的靈感就來了,自然有很多話跟你溝通。所以,與長者交談也要有耐性,陪他們坐一下,父母確實沒有話說,我們再「長無言,退恭立」。

有一次,我從海口回來,下午先去看望爺爺,晚上才回到家。我有四個多月沒跟父母一起交談,晚上回到家,我把什麼都放下,先跟爸爸、媽媽談話,一談就談了兩、三個小時。在談話的過程,我把自己生活、工作情況,仔仔細細跟父母報告,讓父母放心我在那裡所做的事。我父親在聽我講話的過程,有三次流著淚水。我回海口繼續工作,當我給家裡打電話時,我父親就跟我說:「你在那裡好好做,不要擔心家裡的事,爸爸會處理得很好。」父親還安慰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牽掛。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這是敘述古人坐在馬上或乘坐在馬車上時,見到長輩的禮儀。而現代我們坐在車上遇到長輩,應該趕快下車,如果在車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須趕快下車行禮問好。推而廣之,可能你正好在忙,比如在打電腦,長輩來了,應該放下工作,先向長輩問好,處處不要忘失了這個恭敬之心。如果車子正在高速行駛,能不能把車窗搖下來大聲叫「叔叔」,這就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學禮要學靈活。

古人很重情義,由於有這分情義,才寫得出非常感人的詩詞。李白寫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提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孤帆遠影碧空盡,他送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經完全看不到了,才依依不捨的離開,對朋友那分情義、相惜之心就在送別當中流露出來。現在的孩子能不能寫出這樣的詩?很難!因為現代孩子沒有恭敬之心,比較焦躁、煩躁。所以,我們要在這些禮儀當中,長養孩子對人的恭敬。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當長輩站著時,我們做晚輩的就不能坐,等長輩叫我們坐,我們再坐,這是進退之禮。學禮儀也要學得靈活,不可以學呆了。比如看到人要行禮、鞠躬,剛好你在電梯裡面,人很擠,突然看到你叔叔來了,要不要給他鞠躬?可能旁邊的人都被你擠到了。

我們有位老師學了「長者坐,命乃坐」之後,他到一個單位去聯繫事情,跟他談話的負責人是一個女性。這個老師是晚輩,但是長者沒有說要他坐,他就繼續站著,而且他長得很高,使這位長輩必須把頭一直仰著跟他說話。突然這位長輩覺得頭很酸,她說:「你坐下來吧!我的頭快受不了啦!」當我們看到長輩已經仰頭而望,就不要等他叫你坐,你要很自然的坐下來。

有一個小女孩子兩、三歲,有一天跟她父母還有外婆到公園裡遊樂,她父親坐在那裡看報紙,小女孩坐在一個板凳上。當她外婆走過來時,小女孩突然就從板凳上站起來,結果沒有站穩而摔倒。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覺得很奇怪,趕快把她扶起來問她:「妳為什麼要站起來?」小女孩說:「長者立,幼勿坐。」因為外婆走過來了,她要趕快站起來。她父親聽了很汗顏,外婆走過來,他無動於衷在看報紙,他三歲的女兒已經站起來了。真的後生可畏,面對這些學聖賢書的孩子,我們也要跟他們一起好好落實《弟子規》。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這是講話的禮貌,在尊長面前講話時,聲音要放低,不然會影響到長輩他們的談話。現在的孩子對於什麼時候應該講話,什麼時候不應該講話,這個分寸的掌握比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鬧翻天。這時我們長輩要適時去制止,不然等他們都已經習慣,就很難導正。當你發現孩子講話很大聲,影響到長輩談話,要趕快說:「你們要小聲一點。」孩子就小聲了,但能保持多久?三分鐘後又控制不住了。有些長輩說:「算了,算了,不要管他們了!」這樣對不對?不對!教育要有耐性才行。

中國很強調中庸之道,其實中庸之道就表現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熱,穿太少了會著涼。吃飯吃太多了會得胃病,吃太少了會挨餓。講話也要強調中庸之道,「尊長前,聲要低」,這是對長輩的尊敬;「低不聞,卻非宜」,講話使長輩聽不清楚也很失禮。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跟長輩講話,要讓長輩聽清楚我們在說什麼,而且眼睛要看著長者,就是「問起對,視勿移」。我們跟現在的小孩交談,他的目光可以專注看著你多久?能十秒鐘就不錯了。孩子對人講話眼睛都不專注,代表他的心沒有恭敬、很浮躁。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太缺乏禮節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因此,這些小細節都需要為人長者耐心教導,慢慢讓他能循規蹈矩,處處替人著想。

「近必趨,退必遲」,遇到長輩要快步上前,不要讓長輩等太久;跟長輩談完話,我們要離開就慢慢退幾步,然後再走出去。長輩跟你講完話,你不要立刻就說「好,再見」,馬上就要離開,這樣好像是告訴長輩,我恨不得立刻就走,不想再多留一秒。處處注意到別人的感受,所以要「退必遲」。

教孩子基本禮儀

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

我們把人與人的關係整理成一個「讓」字,「讓則有餘,爭則不足」,人與人相處要能禮讓,那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當你遇到一位很有禮貌的朋友,你的感受如何?很舒服、很歡喜,所以這個禮是人與人之間很優美的距離。縱使再親的人,或者是夫妻、父子,也應該以禮相待,不能因為太親就不尊重他,比如連門都不敲就進去,一次、二次他可以接受,次數多了就會如何?可能怨氣就上來。所以,再親的人也要尊敬,也要以禮相待,保持這個優美的距離。當孩子從小懂得以禮相待,他就會成為一個有分寸的人,所以學禮非常重要。

禮跟道理是相通的

《弟子規》全部教誨都是以禮貫穿,對父母恭敬就是「入則孝」,是禮;「出則弟」,兄弟友愛,尊敬長輩,也是禮。「謹」的部分,對於物品要愛惜,也要物有定位;對於食物不可以糟蹋,「對飲食,勿揀擇」,這是用禮貌的態度對待食物。「凡出言,信為先」,也是在我們的言語當中對人要有禮貌,說出去的話不可以做不到,不然就非常失信、失禮。在《樂經》裡面還提到「禮者,天地之序也」,所以禮貌之「禮」跟道理也是相通的。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就是人與人當中非常自然的規律,我們不能踰越了這個規律,不然就會發生磨擦衝突,「泛愛眾」也是禮貌的態度。

有禮處處結善緣

有一次我在上電梯的時候,我剛進電梯,後面就跟著進來了一位跟我母親年紀差不多的女士,我微笑問她說:「這位女士,請問您上幾樓?」假如你進電梯的時候,有一個人跟你微笑說:「請問你上幾樓?」你的感受如何?很舒服,可能那一天心情都很好,所以禮貌不得不教。當我跟這位女士打完招呼之後,她也很歡喜,然後我接著就跟她自我介紹,我說:「妳好,我叫蔡禮旭。」她說:「你好,我叫丈母孃。」她聽成我是蔡女婿了,我就跟她聊起來,這樣一聊,發現她的女兒跟我是同一屆的高中同學,從這裡也體會到了諺語常講的「有緣千里來相會」。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有禮貌就能在人群中立足。我們很歡喜別人向我們問好,相同的,假如我們肯主動去跟別人問好,別人同樣也會很歡喜。我們希望社會更好,希望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應該從哪裡下手?絕對不是要求別人先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是結果,因是從我們自己主動尊重別人、主動關懷別人開始做起,相信人與人之間關懷尊重的風氣會很快地形成,很快地變化起來。

學禮貌重要還是分數重要

我常常跟家長和學生們說:「是學禮貌重要,還是把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重要?」家長都說:「學禮貌重要。」請問現在的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後者。明明都覺得學禮貌重要,但是實際上還是隻逼孩子的功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為瞭望子成龍。而孩子的分數提升了,就能成龍了嗎?孩子的人生就幸福美滿了嗎?很多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深入思考,用智慧去判斷,才可能判斷正確。

我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把孩子往分數那邊推,然後等孩子大學畢業出來,很可能連跟人打招呼的能力都沒有,甚至於不要說等到大學畢業,很多大學生去唸書沒幾個月就被學校退學,為什麼?與人相處還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太差了。這兩種能力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而九十八分跟一百分差兩分,會不會影響他一輩子?不會。我們有這一分明白,才會去深入思考,才能讓一個孩子,真正在一生中學到正確的態度跟觀念。

學禮的孩子絕對不呆

學禮的孩子會呆嗎?絕對不呆!學禮的孩子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大腦更靈活。現代人對「活潑」有所誤解,什麼叫活潑?三秒鐘都停不下來,在那裡跑叫活潑!我們有時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裡撞來撞去,後面的旅客還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哪裡是活潑?那叫做隨便,沒有家教。真正的活潑是思想活躍,處處能替人著想,所以學禮的人絕對不會學呆的。

失禮人生會增加很多的阻力

沒有學禮的人,他的人生就會增加很多阻力,因為一失禮,人家就不會幫助他,甚至於還會障礙他。假如我們時時處處都對別人很有禮貌,就會增加很多幫助我們的助力。

現在人跟人相交的分寸懂不懂?為什麼很多人辦事很順利,為什麼我們辦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都不是偶然的。當你平常處處有禮,你已經積累很多善緣;當我們處處在言語、行為上失禮,就形成很多阻力,這個阻力當你在辦事時,就開始冒出來了。

學禮一定要從小做起

微笑是國際性的語言,都可以相通。但是孩子假如從小對人就沒有善意,你突然叫他笑得很燦爛,還真是很困難;要跟人家鞠躬,要鞠得很真誠,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學禮一定要從小做起。

有一個孩子才四歲多,我們教導他,大家在一桌吃飯,自己吃完了之後要提前離開時,一定要跟同桌的人說:「大家請慢用」,然後才離開。這個動作重不重要?人是群居的團體,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獨自生活。在群居的生活中,你的禮儀愈具備,與人的相處就不容易產生摩擦。若今天你跟同事去吃飯,你先吃完了,一句話也沒講就離開了,就會很失禮。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時時能跟人家打招呼問好的習慣,對他來講就很重要,他也會時時想到別人的感受。

我們幼兒園裡,每位老師和孩子都這樣做,一旦形成風氣,大家都會做得很好。所以,每次老師站起來,向所有的小朋友鞠躬說:「大家請慢用」,小朋友都笑得很開心,看到大人跟他們一樣都要做,心裡很服氣。假如你只要求他做而你不做,當你不在的時候,他可能就不做了,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小孩看。有一天用晚餐之後,只剩下一個小朋友還沒有吃完,這個孩子才四、五歲,他站起來對著桌椅、板凳說:「大家請慢用」,老師聽到都笑起來了,我們也看到了孩子的天真。一個人求學問,一開始不是學變通,而是要先學老實,他這麼老實,以後一定會依教奉行。

鞠躬的禮儀

我們在深圳教這些學習中國文化的孩子,光是鞠躬就學習了兩、三個月,諸位不要小看這個鞠躬,當孩子這個腰真正能彎下去,彎得很真誠的時候,他的恭敬心就出來了。聖賢人的學問最重要的就是「主敬存誠」,時時恭敬,時時真誠,這叫真實學問的根基。鞠躬也要注意距離,差不多兩步的距離,然後再給長輩鞠躬。鞠躬的時候還要講問候語:「叔叔好!」整體動作就會讓人很舒服。除了鞠躬跟問候之外,還要注意眼神,鞠躬前要看著叔叔,然後才說:「叔叔好」,鞠躬完之後還要再看一下,這就是跟人鞠躬的禮儀。

打招呼的禮儀

成人見面,如何打招呼?你看韓國劇「商道」,一見面怎麼樣?「你好!」那個感覺多舒服。一進人家的門,「將入門,問孰存」,一定是先問:「都房大爺,我是尚沃。」讓裡面的人知道了,然後再回應你。裡面的人說:「你稍等一下。」他就站在那裡等,處處都有跟人相處的分寸,所以學禮的人就會變成一個懂得與人相交有分寸的人。

訪客的禮儀

拜訪別人時,敲門的禮儀,要敲幾聲?敲三聲,而且不能敲得太急促,否則屋裡的人會被你帶動得很緊張,剛好他又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時不能來開門,他的心裡就會更緊張,所以敲門也要和緩一下,敲三聲便止。

居家接待客人的禮儀

當客人到家裡,要主動問:「請問您找誰?」假如是找伯伯,小朋友就要「即代叫」,趕快跑去找他的伯伯,讓客人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就要跟客人講:「我伯伯不在,請問您有什麼事嗎?我可不可以代您傳達?」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人家來找必有事情。

還要教孩子擺放拖鞋,一定是順著客人一走進來的方向擺,要讓客人馬上就可以順著穿進去。仁愛之心在哪裡落實?時時處處為人著想。

客人一進門,孩子就要說:「阿姨,您先請坐,我去幫您倒杯水。」然後就恭恭敬敬倒了一杯水說:「阿姨您稍等,我去請我母親。」有一位母親常常在接待客人時,都會切一盤水果請客人吃,有一天她不在家,而家裡來了客人,她有一位才上小學的孩子也準備一盤水果請客人吃,所謂上行下效,我們好好表演,孩子在無形中都在學習、模仿。

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對應就是如此,以後你讓他辦事就會很放心。不要小看這個禮節,它所代表的是孩子面對一件事,一定會自始至終處理得有條不紊。當他能如此,他的心就不容易急躁。所以,通過這種生活的禮儀,都是在長養孩子的修養。

學校公務接待的禮儀

在學校的時候,孩子看到隔壁班的老師走進來了,他就站在那裡放大嗓門喊:「老師,隔壁班的老師找你」,這樣不符合禮貌的態度,應該教導他們一定要先說:「老師,您等一會兒,我去請我們老師過來。」跟隔壁班的老師講後,然後還要把自己的老師帶過來。其實當孩子在落實禮儀時,耐性、沈著就在這些禮儀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慢慢在培養。

在公司行號裡面,假如有人來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一般人面對這種情境會怎樣做?比如對方要找經理,但經理正在開會,他會說:「他在裡面,你自己進去。」客人走過去把門一打開,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很尷尬,也很失禮。面對這樣的情境,應該是先請客人坐,倒一杯水請他喝,「我先去看看經理忙不忙,您先等一下。」他去請示一下經理,再來跟他說:「可能要請您再等十分鐘、二十分鐘」,客人的心裡也有數。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懂禮儀的人很難在社會、團體當中立足。我曾經聽說有一位企業主管,有一次接待一位廣東的客人。接待廣東的客人一定要點什麼菜?當然點廣東菜。他帶了幾位員工去,這些員工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味比較重的菜。主管帶員工去的用意是要幫忙招呼客人,結果他們不但沒有幫忙招呼客人,還討論菜太難吃。剛好有一道菜特別辣,他們一看很興奮,都沒有請長者、客人先吃,馬上就把菜轉到自己面前,開始吃起來。這位主管一看,趕快把菜轉到客人的面前,結果沒多久,他們又把菜轉回來。這位主管很無奈,現在這些年輕人連這些基本的禮儀都不懂,也沒有處處替人著想的心,這也是自私。

如果希望以後你的孩子能得到企業家的賞識,禮儀這一課不能不上。當老闆把他帶出去,會覺得一身輕鬆,因為他能把客人招呼得體體貼貼,知道何時該倒茶,何時該幫忙夾菜,老闆當然要用他。接待的禮儀,就是要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才會一團和氣,只要和氣,事情就能辦得順利成功。而這個禮儀的學習,也有賴於家長跟老師在生活當中處處提醒,這要有耐性。

送客的禮儀

無論送長者或客人,都要等他離去以後,我們再走。古代人在送長輩、送師長的時候,確實做到了「過猶待,百步餘」,都是看到長者已經轉彎或者看不見身影才離開。我到澳洲去學習,晚上師長講完課,我們就一起送師長回他住的地方,我都會一直站在那裡,等到師長已經進了房間,我才離開。其他同學就很奇怪問我:「為什麼一直站在那裡?」我就跟他們說:「過猶待,百步餘。」其實當我們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內心真是無比歡喜。因為在送師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腦海不斷浮現著,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遇到師長,智慧不開,煩惱不斷,因為有師長點點滴滴的教誨,我們才得以在人生中有這麼大的成長。所以,在目送師長的過程,是含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這一分師生之緣。

有些家長來找老師,之後看著老師一直在那裡等他們走遠,他們的內心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當你很真誠的去做出這些禮貌的行為,常常會令人心生感動和歡喜。有一次我送幾位朋友,當我目送他們離開時,發現一位女老師的裙子被卡在車門外,我立刻打電話給她,她才把裙子拉起來,她的內心也很感動,為什麼?因為我們是目送他們「過猶待,百步餘」,才會看到她的裙子卡在車門外。我們教別人這麼做,自己一定也要做到。

與長者共餐的禮儀

現在的孩子只要到飯桌,馬上就坐下去,都沒有察看長輩是否坐下了,當孩子處處只想到自己,他的恭敬心就不見了。從小就沒有恭敬心,請問長大後能不能馬上生恭敬心?很難!所以,現在要找到一個很有禮貌的孩子都很不容易。在深圳幼兒園,以中國文化來教導的孩子,走在外面都會引人注目,因為在路上他們遇到長輩都會恭敬的九十度鞠躬,有些年紀小的孩子還超過一百二十度,頭都快頂到腿了,旁邊的過路人看到,都會露出很驚訝、很讚歎的眼神,現在的孩子還有如此恭敬對待長者的,真是了不起。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在吃飯的時候,一定是長者先坐、先吃,晚輩後坐、後吃才對。我們和小孩一起吃飯的時候,小孩還要幫長輩夾菜。有個孩子送來幼稚園讀經才兩週,有一天他跟家人吃飯,一開始用餐,他就幫爺爺、奶奶夾菜。本來爺爺、奶奶還不是很認同中國文化,而孩子的這個動作,讓他們看出才受兩星期教育的效果,所以慢慢的就能接受用中國文化來提升孩子處世做人的態度。

坐位的禮儀

座位有主次,主位是給掌控家庭的人坐的,所以孩子應懂得那一個位子應該讓長輩坐。一般是正對門口的位子是主位,學過的孩子都會把主位讓出來,當老師一進來,他們會先站起來,等老師坐下了,他們才坐下。有一天我從杭州回來,一進門,孩子們都站起來,當我坐到主位時,他們就開始轉動桌子,我就說:「為什麼要轉桌子?」孩子說:「桌子有條紋,條紋對著主位是不禮貌的,所以他們一看到我坐下,就把桌子上的條紋轉到沒有對著我的方向。」你看孩子的恭敬心、細心、觀察力,就這樣一點一滴提升起來了。

接電話的禮儀

接電話也應講究禮儀,比如孩子接起電話來,一定要先跟對方問好:「您好,請問您找哪一位?」對方若是找父親,孩子就要說:「請您先等一下,我去請我父親。」「長呼人,即代叫」,找爸爸的,當然趕快去通知爸爸;「人不在,己即到」,當爸爸不在,就要告訴長輩說:「叔叔,我父親不在,請問您有什麼事?我是否可以轉達?」或是「若是很急的事情,您可以直接撥我父親的行動電話,我把父親的行動電話號碼告訴您,請記錄一下。」這就把事情辦得很圓滿,要做好結尾工作。

握手的禮儀

1、伸手的次序

現在很多場閤中,都是用握手的形式做為見面的禮節,而握手應該誰先伸出手來比較符合禮儀?當長輩跟晚輩握手,要長輩先伸手,晚輩後伸手;當上司跟下屬握手,要上司先伸手,下屬後伸手;男生跟女生握手,女生先伸手,男生才伸手。如果你到別人的公司去見董事長,董事長還沒伸手,你就伸出來:「你好!你好!」對方不清楚你是誰,手就沒有伸出來,你不是很尷尬嗎?所以,面對長官,要等長官先伸手,我們再伸手,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2、握手的態度

遇到朋友要握手,首先我們的眼睛要看著對方。如果跟人握手,口裡說:「你好!你好!」而眼睛卻看其他的地方,這時對方就會感覺到,你心不在焉,沒有誠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握手時的力度,力量不要太大,不然會把人家的手握得很痛。握手的位置也要正確,很多人握手時,只跟人家碰一下手,這樣都顯得沒有誠意。握手的「時間」也不可太長,雙方互相問候完,就應該鬆手。尤其男生遇到漂亮的女生時,這一點更不能犯過失。

賓主介紹的禮儀

雙方握手完以後,要互相介紹。介紹的禮儀順序很巧妙,剛好跟握手的順序顛倒,握手是長輩先伸手,晚輩再伸手,而互相介紹的時候,要先把晚輩介紹給長輩,把下屬介紹給上司,把男生介紹給女生,這樣才符合賓主介紹的禮儀。「禮者,天地之序也。」禮和天地一樣是很自然的一種順序跟規律。

遞接名片的禮儀

在介紹過程中,有可能人家會遞名片給你,所以遞名片跟接名片也要注意。如何遞名片?不能把裝名片的袋子拿起來,他一張,你一張,這樣會給人傢什麼感覺?不夠尊重人。一個人不尊重別人,其實也是不尊重自己,俗話説的「自取其辱」。那一張名片是代表你本人,你怎麼可以發得這樣隨便!所以,拿起一張名片來,應當雙手遞過去,而且在遞的時候,應該把名片的正面朝向朋友,假如你遞反了,他還要轉過來看,這些細節也都流露出你是否處處替人著想。接名片時,一定要先把名片的內容看完,才能將名片收起來,不要名片一接到手,看都不看就立即收起來,這種行為是很不尊重對方的。

「稱尊長,勿呼名」,不只是對尊長如此,對上級、同事也應該一視同仁。假如他是總經理或者是科長,我們就以職務來稱呼他,以表尊敬,他會覺得很歡喜。所以,你一定要先把姓看好,說:「陳科長,您好」。你不要接過名片,連他姓什麼都沒看清,就要坐下來交談了,突然想到了,又再拿出來看,這會顯得很尷尬。

接過名片應該放在哪裡?放在皮包裡。很多人就直接放在餐桌上,如果吃飯的過程中,那個湯滴來滴去,對方看到了,他會不會跟你做生意?會不會跟你合作?你對人家的名片如此不尊重,給他的印象就不好。而我們處處有禮,就留給人家很好的印象,人與人之間就會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教禮要讓孩子實際演練

在教導禮儀當中,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讓學生實際操作,他們會做得很有興趣。在送客當中,我們引導孩子去感受一下客人的感覺。我們找兩個小朋友,一個表演主人,一個表演客人,當送客人到門口時,就教小朋友說聲再見,馬上就把門關上,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接著我們又把門打開,把這位表演客人的小朋友請進來,問他說:「主人剛剛跟你說再見,就馬上把門關起來,你有什麼感受?」小朋友說:「他好像恨不得我趕快走,我下次不來了。」所以,我們送走客人,也要讓人家有賓至如歸、備受尊重的感受。

通過這樣的實踐,我們讓孩子們實際去體會別人的感覺。再進一步,教他們應該如何送客人,才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這時是用一種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來參與教學。學生說應該送到電梯口,我們就問,假如沒有電梯又將如何?那應該送到樓梯轉彎處,等看不到客人再回來。我們讓孩子親自去操作學習送客之禮,就是培養孩子禮貌的德行。

禮儀是處處要靠自己用心去學

生活中禮儀處處皆是,我們在家裡也好,或者在公共場合也好,都要叮嚀孩子遵守禮儀。比如我們在等候電梯的時候,應該怎麼做?一定要設想,電梯一停下,裡面的人一定會走出來,所以我們要站在電梯門口的兩側,才不會阻礙到別人。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教育處處都是,我們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博學,用心學習,才能成就自己的真實學問。

人與人相處還要學忍讓

對於長者、老師,一定要以禮相待;對於學問,要恭敬對待,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禮的本質就是恭敬之心,而恭敬心就是我們的本善,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不但要學禮讓,還要在與人相處中學習忍讓。這個「忍」字是會意字,上是一把刀,下是一個心,代表忍的功夫要達到什麼境界?人家拿刀放在你的胸口,你也要不為所動。這倒不是真的拿一把利刃架在你的心頭上,這一把利刃就好像別人鋒利的言詞,給你很多的譏諷、毀謗,這時你要能忍得下來。因為我們明白這些情緒的反應都是暫時的,我們不要與他計較,應該有包容的態度。

要有一個寬恕的心

有一句格言提到:「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其實很多的態度一念轉過來,可能就從地獄升到天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每天寬恕自己多少次?好多次。可是別人一犯錯誤,我們的情緒就控制不住,不能原諒別人,當我們轉一個角度,用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別人與我們相處就會覺得舒服,沒有壓力,所以能全交,能交到很多朋友。我們把別人的過失當作一面鏡子,用這樣的態度來檢查、要求自己,德行就會提升得很快,所以能寡過。忍讓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寬恕之心。

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說:「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夫子就舉出了一個寬恕的「恕」字,其實恕與仁愛之仁意思相容。恕者如其心,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就是處處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很多衝突自然就化解了。人與人的接觸很頻繁,我們能忍讓,就能化干戈怒氣於無形之中。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在忍讓中,我們就已經在拓寬心量,已經做到了「理服人,方無言」,已經在喚醒對方的慚愧之心。而人在發脾氣時,往往都比較情緒化,等他靜下來了就會覺得理屈,所以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對方的慚愧,更保持了彼此間的關係。

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的緣分都來之不易,多年的交情不要一語寒心,結果溫情全消,那不好。當我們和朋友發生矛盾時,要想到「言語忍,忿自泯,忿思難」,一定要忍住情緒,忍住脾氣,寬恕對方。當我們用寬恕的心、言語對待朋友,那朋友就如沐春風,就是有什麼不愉快的事,也會立即煙消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