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是举世闻名的远征,马可波罗的旅行正当时

蒙古西征被称为东方的“十字军”,西方学者把蒙古西征与十字军东征相提并论。

“蒙古”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旧唐书》称“蒙兀室韦”,当时处在奴隶制阶段,十三世纪初,形成强大的蒙古族。

蒙古国的创始人是铁木真(1162--1227)。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大会,选铁木真为蒙古的汗,称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当时的蒙古国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政权,成吉思汗创立了一套国家制度:千户制、 “怯薛”军制、断事官、大札撒(法律)。此外,成吉思汗时还创立了蒙古族的文字,成吉思汗用维吾尔族的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作为蒙古族的文字,蒙古最早的文字维吾尔体就在成吉思汗时出现了。

蒙古国建立时,成吉思汗的统治区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南至阴山的整个漠北草原,向东部至大海。成吉思汗的一生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建国前征服邻近部落,建国后扩张统治区域。关于蒙古国的扩张,有西征和南下统一中国。

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国。成吉思汗对诸部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蒙古贵族对权力、土地、财富和人口的无限追求的胃口,这种欲望的膨胀,导致了蒙古贵族频繁的大规模对外发动战争,这种征战自成吉思汗时期开始,一直进行到13世纪后期,差不多一个世纪。蒙古骑兵对西方的征讨,是震动世界的事件,大规模的西征前后进行了三次。

西征的导火线是借口蒙古的骆驼商队在花剌子模被杀。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亲自西征,1218年,成吉思汗灭了西辽,1222年占领了花剌子模和整个中亚地区。又分兵北攻,攻入了东欧的俄罗斯,1223年班师东归时收复了康里国。

成吉思汗将占领的地区分封给三个儿子:长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今咸海以西、里海之北。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维吾尔故地,今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即今天山南北路。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巴尔喀什湖以东、鄂毕河以西。1225年第一次西征结束。

第二次西征称拔都西征(1235—1244年),又称“长子西征”。这次西征一直打到俄罗斯的东南部,还分兵进入了今天的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地。打到捷克斯洛伐克时遇到强攻,于1242年开始班师,这次西征建立了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

第三次西征是旭烈兀西征,在1252-1259年。这次西征的目的是征服波斯,打到巴尔干北部,攻灭了木刺夷(今伊朗)、报答(巴格达),在苫国(今叙利亚)受阻。这次西征建立了伊儿汗国。

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西征和四大汗国呢?三次西征,出现了察合台、窝阔台、钦察、伊儿四个汗国,历史上称四大汗国,是西征的产物。这四个汗国由元朝中央册封,被委任为最高行政首长,四大汗国尊元朝皇帝为大汗,在形式上与元朝保持藩属关系,通过发达的驿站与元朝皇帝保持联系。但是,由于四个汗国远离中央,各自所处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各自执行独立的政策,分别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独立王国。

三次西征是游牧族征战习惯的产物,当时中亚各国实际上是些小城邦,也在互相征战,严格来说不属于侵略与被侵略的问题。但是西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生产的破坏,具有掠夺性。使中亚不少繁华的城市被毁,大量的维吾尔人、汉人被逼远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各族人民包括中亚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当然也不能否认,四大汗国是在分封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元朝中央政权的藩属。所以,在客观上扩大了民族间的接触,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中国西北边疆的稳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可波罗的旅行恰是时候,因为有四大汗国与元朝的特殊关系,当时西域至中亚畅通无阻。马可波罗到大都后记下了当时的盛况:“此汗八百里大城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荣之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