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惡的嗎?你怎麼看?

132290246


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來到世上無害人之心,所以說性本善,無善惡之分,所以確定沒性本惡之說。但有一句話道盡了人性本質,人不為己,天殊地滅,人一落地就帶著自私本性,觀察懵懵懂懂神志剛開的二歲小孩,就可知道答案。本性私心少的小孩,吃東西先往父母嘴上塞,自己再吃。這種小孩本性私心少,帶著感恩之心。本性私心重的小孩,吃東西只能他吃,不容別人染指,父母也不行。否則哭鬧不休,不依不饒。這就是人帶來的本性,自私。善惡都是後天養成的,如果一味溺愛,自私很可能養成我們現在口中的惡,如果加可以正確的引導,就可以抑私成善,所以說善惡就在一念之間。後天教育是最重要的,特別要從娃娃抓起。



團羊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兩個地方,一個是本性是什麼,另一個是惡到底是什麼,一一來看:

第一,本性。本性的詞條定義是,本質屬性。要看人的本質屬性,如果看一個七老八十的老人我覺得不太靠譜,看一個經歷很複雜很會喬裝掩飾的成人也不靠譜,看一個單純的孩子比較能看出人的初始形態。

所以,從孩子身上來看,孩子哇哇墜地就開始討奶喝,毫不顧忌一個虛弱母親的情況,是惡嗎?孩子大點後,學會自己抓物品,會表達自己情緒,看到什麼就搶,大人拿走,就發脾氣哭鬧不止,是惡嗎?

如果說這不是惡,只是孩子太小還不懂道理,等大點學了知識和道理就不會這樣了。那麼,知識和道理都是後天賦予的,是成人通過經驗和學識教化的,並不能算本性,只能掩飾本性而已,所以孩子本性是惡的嗎?

我們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錯了嗎?

並不能馬上得出此結論,因為還要解釋另一個詞,惡究竟是什麼?

第二,惡。最通常的理解是,一種形容詞,常表示罪惡,不好的,與“善”相對。解釋的比較模糊,很難有實質的解釋。因此留下了較大的討論空間。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像神一樣知道善惡”意思就是隻有神才知道善惡,人類是不知道的,只是知道一些原則而已。

人類研究初生嬰兒的行為,把嬰兒以上種種言行歸為一種“利己行為”,因此人天生就有一種利己的行為模式,這是一個人具有自我意識的開始。如果把這種“利己”定義為惡,那麼人生來就是惡的,人從利己的行為漸漸接受教育後,學會利他,就是惡向善的過程。

但是這似乎與人的天性相違背,如果人只是利他而不利己的話,這怎麼能叫善呢。所以從自我角度看,“利己”才是一種善,“不利己”對自身是一種惡。這樣看比較符合常識,可似乎又與教導倫理相悖。

從古至今,中國無數智慧的哲人,提出過“性善論”,也提出過“性惡論”,這都站在某一角度,提出了一套成熟的圓滿的說辭。

所以性惡性善只是每個人看待事物的一種標準,每個人心裡衡量的尺度不一,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不必要拘泥於字面上的善還是惡,是善還是惡都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應該是那個“唯一的自我”,只有“自我”才能成就一個與眾不同的你,自我從來不簡單以善惡區分,還有很多評判的標準。

最後要說,擺脫善惡的執念,努力成就“自我”才是一種善。


CaseyGrey


小時候,我們看見身邊落了一隻麻雀,第一反應是捉住它,甚至吃了它。

可是,當你看到一隻受傷的麻雀時,本能的反應是把它撿回家,把它的傷治好。

所以,說人性本惡,是不正確的。

人心裡的善與惡,是同時存在的,做天使還是做惡魔,取決於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成長的環境,以及後天塑造的價值觀。

就好像,再壞的人,也有自己的朋友,也會不拒絕做慈善,因為他要心理救贖。這也是一種向善的表現,良心未泯。

而好人,也可能在決策上去傷害到別人,也是“惡”的行為,但好人與壞人的區別是,好人能承擔後果,去彌補錯誤。

那麼,善與惡,本就是一線之差。

電視劇《新世界》裡的鐵林,為了利益殺害了“拜把子兄弟”徐天的父親,也試圖殺死自己的“插香大哥”金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惡人。

但你能說金海就是個好人嗎?他也殺人,他也為利謀私。

所以,不能單純的評價善與惡,金海守的是一份道義以及兄弟情分,初衷可諒,其心可解。

人性的考量,終究還是不能從本和源定義,一切都要看一生中所做的事,所待的人。用初與終來衡量人心,本就是狹隘的。


楓小以99


佛教有六道轉回之說。人的本性是惡是善?我和你都說不淇。


子琪匯元


人性是很複雜的,不是非黑即白,非惡即善。在不同的處境下,面對不同的人,人性表現出來是不一樣的。人性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完全取決於對誰,面對多大的誘惑,付出的代價有多大?怎麼去理解人性呢?月姐是情感博主,我就拿舉個感情的例子。一個已婚已育的男人,包養了個三兒,但是他依然對老婆孩子很好也很關心,對雙方的家庭也負責。你能說就因為他出軌了,所以他的人性很惡麼?他頂多算是自私。男人選擇出軌,多半是能牢牢吃得住老婆,就算被抓包也能輕鬆承擔得起所有的後果。畢竟,在成人的世界裡,所有的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權衡利弊後的選擇。


毒嘴月姐


性善,這是古代聖賢們的共識。

但是,“性善雲者,嘆美之辭也,不與惡對”,此性善不是世俗意義上說的善惡,它有超越性,人類的終極追求就是超越動物性的自我,擺脫自己狹隘的善惡觀。只要你認真觀察周圍的人就會發現,人大多時候真的很機械,和動物沒有兩樣,給個糖就喜歡,打個巴掌就害怕,誇兩句就美上天,罵兩句就生氣,即便那誇獎辱罵都不客觀。因此,假如自己不知覺察,別人可以很輕鬆地操控馴化我們,而自己還自作聰明著。

事實卻是,人不是動物更不是機器。王陽明說“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人之為人最重要的是那個靈明的心,它浩瀚無比、不可思議,它是孔子說的仁,是中庸說的“明德”,是易經中的乾卦,是乾卦中“元亨利貞”的元吶!舉個例子,我們常說果核裡的種子為果仁,由小小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司空見慣的事,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是多麼強大的生髮力量,這就是仁、就是善啊,這是上天賦予的至寶,而我們卻一直在暴殄天物!有人說,我不容易感受到,那是因為我們的仁善是被動物習性給禁錮著的,就像種子厚厚的外殼,像被烏雲遮蔽了的太陽,你能說那種子無用、那太陽昏暗嗎?



咕咕考古


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你的一切起心動念都是自心所現。“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

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其實已經落於後天了。一旦入於後天則善惡分明,確實人性有善,有惡,不一而足。也就是說人既是性善的,也是性惡的。如同人的手掌,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請問手掌的正面和反面哪一個是你的手掌?





教育我聞


心本善


楊大帥250


當然不是啊,有一本書叫做《三字經》,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讀過它這本書第一句話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些人是怎麼變成惡的呢?是由於後期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是好是壞,加上孩子的人為處事。就比如孩子跟上一些壞人,就跟上這些壞人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就能體現出來。就比如你跟上一個富人,那個富人就會教你怎麼來賺錢養家。假如你跟上一個窮人那個窮人就會教你怎麼來節衣縮食。這就是我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煙火キ微涼


人的本性當然是惡的,當小孩剛剛會爬的時候,剛剛有了意識,他看到別人的東西,就會爬過去把東西搶過來,可見人天生骨子裡就是有侵略性的,一個小孩子的成長,父母經常需要告誡孩子,不要搶別人的東西,不要打別的小朋友,要和小朋友好好的一起玩耍,不要打架,看看一個小孩子成長需要父母付出多少教誨,才能壓住孩子的侵略性。父母,老師付出多少時間教育他們與人為善,他們才能在長大後成為一個沒有攻擊性,侵略性的人,才能陽光健康的成長。所以人的天性是惡的,人類的教育是讓孩子脫離動物惡的本性,生成善的人性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