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這裡是兔丫丫說早教,憂你所憂,寫你所想。

引言

三八婦女節網購了一條破洞的喇叭牛仔褲。收到褲子後,我迫不及待地試穿起來。

4歲女兒闖了進來,看了幾眼,尖叫起來:“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

說完,便奔出去找來了針線,“媽媽,快補起來”。

那一瞬間,我在思考,該如何回答她。有三個答案飄過我的腦袋:

回答一:寶貝,是的,褲子壞了,媽媽沒有錢買新褲子。

回答二:寶貝,謝謝你,不過媽媽買的就是這種樣式的褲子。

回答三:寶貝,賣家不小心發了破的褲子給媽媽。

如果是你,還有其他答案嗎?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我的回答

一番思量,我決定實事求是。

我選擇了回答二:寶貝,謝謝你,不過媽媽買的就是這種樣式的褲子。

孩子的反應:一臉迷茫。疑問道:“媽媽,褲子破了不好看了。”

我回答:“哦,那你看媽媽現在好看嗎?”

孩子沒有回答。但是她沒有要求我把破的褲子立馬脫掉或者扔掉。要知道,若是放到3歲以前,她肯定會這麼做。那個時候,她內心的完美主義,不容許她接受一點不完整。她不會吃缺了角的餅乾,不會要剝碎了的核桃,不會穿有一點斑的衣服。

我補充道:“這個小洞洞啊是個小裝飾,就像是你裙子上多了一隻小蝴蝶,而媽媽的褲子上恰好飛走了一隻。

你看,超級飛俠裡面,多多、小愛、米粒都喜歡不同的顏色,還有不同的造型。媽媽呢,喜歡這種式樣的牛仔褲哦。”

孩子沒有反對,我想是默許了。如今,她彷彿已經開始理解缺憾。事物不可能總是完美無瑕,世事也不都會按照她的想法去發展,別人也不可能都能按照她的喜好去附和。

我想,是時候教會孩子去接受不完美了。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如果,我選擇了撒謊

事後,我對剛剛那一幕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如果我選擇了回答一或者回答三,孩子會有何反應,又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

回答一:寶貝,是的,褲子壞了,媽媽沒有錢買新褲子。

1、孩子自責

孩子可能的反應:“為什麼沒有錢呢?”

我可能的回答:“因為平時都給你買吃的、用的、玩具,還有報培訓班啦。”

故意哭窮,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可能真的信以為真,認為自己就是“罪魁禍首”。從而內心產生自責感。

曾看過一位網友哭訴:因為父母“哭窮”,她不敢買衣服,明明很喜歡,一看價格,卻騙父母不想要,事後自己偷偷抹眼淚。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2、安全需求的錯解

馬斯諾需求模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小時候家境貧寒,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長大後,也越奢求物質上的滿足去填補這種安全感。並且,得到的越多,想要的更多。而這種價值觀會影響他們的社會需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他們所結交的朋友也逃不過這樣的禁錮。而“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人民的名義》中,國家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承認自己受賄,並把自己的錯誤都歸咎於小時候“窮怕了”。這句“窮怕了”為他後續幾十年的行為買了單。

真正的自我實現是精神上的富足,而非財富的多少。正如馬雲所說——

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成功,不是因為他每天想著如何賺錢,而是想著為社會的進步而努力,所以才有了支付寶。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3、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

曾經一句網絡用語流行了一段時間: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

仔細想想,這句話是有幾分道理的。長期向孩子灌輸貧窮意識,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想了又做不了,多次受打擊後,孩子就連想都不敢想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也就小了。

英國著名的記錄片《人生七年》,導演跟拍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到56歲的狀態,每7年記錄一次,2012年宣告完結。最終得出了結論: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很少有能夠打破這個的。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我們中大多數家庭都是中產階級,如果家裡沒有到飢寒交迫的地步,家長沒有必要誇大其詞。因為,“窮”這個詞,一旦種在了孩子心裡,就生了根,會讓他一直覺得低人一等。在他們往後的社交中,往往傾向於找和自己身份條件相近的人做朋友。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夠格或沒有共同語言去結交上層社會的孩子。久而久之,他們不敢打破陳規,他們所瞭解的世界只有他所看到的;他們不敢挑戰別人的看法,只能成為別人眼中的“窮人”。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說過——

你窮,別人會同情你,但你一直窮,別人不會一直同情你的。

當今社會,我們不需要“哭窮”去禁錮孩子的思想,真正需要告訴孩子的是如何創造財富、利用財富和積累財富。正如《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克里斯,生活窘迫,工作不順,家庭破碎。但是,再窮再難也沒有讓他放棄捍衛夢想。他教育自己的兒子——

那些一事無成的人總是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甩鍋

回答三:寶貝,賣家不小心發了破的褲子給媽媽。

孩子可能的反應:“他為什麼要發破的褲子呢?”

我可能的回答:“賣家發錯了”,“賣家故意發了質量不好的褲子”。

孩子可能說:“那退回去吧。”

可是明明自己很喜歡,不想退。下次如果你穿這條褲子,孩子還是會繼續問這個問題。

那是不是我們就在暗示孩子“將錯就錯”?

可是,“將錯就錯、難得糊塗”多半是成人的無奈之舉。我們還是希望孩子可以“較真”。只有“較真”,才能對問題深入瞭解;只有“較真”,學習中才不會放過任何疑點;只有“較真”,才會把喜歡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慢慢懂得,家長是在糊弄他們。孩子也會發現,原來“找個藉口”或者“嫁禍他人”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你留心體會,會發現有很多瞬間,孩子已經開始找藉口。

比如我的3歲女兒,給她買了草莓,告訴她一天只能吃5顆,她雖然答應了,實際上卻多吃了。

當我問她:“為什麼吃了那麼多?”

她回答我:“因為我拿給爸爸吃,爸爸不吃,讓我自己吃。”

實際上,她很清楚,爸爸不吃酸的。但是,她故意把草莓拿到爸爸面前,請爸爸吃,再通過爸爸口,說出“你自己吃”。

這樣一來,自己既吃到了草莓,捱罵的又不會是自己。

有的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應該是替孩子的“小聰明”高興還是擔心。

對於小事,我們可以一笑置之。認為不過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可是,當這種思想慢慢紮根於孩子心中時,就會出現:走路摔跤了,埋怨路不平;考試考砸了,怪試卷太難。面對大是大非,原則性問題,孩子總是找藉口,永遠不知道自省,沒有擔當也沒有責任感,到那時家長又當如何自處?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結語

我很慶幸,選擇了對孩子坦誠。因為,每撒一次慌,就要編無數個慌去圓。

如果被拆穿了,還能承認錯誤;

如果被孩子悄悄效仿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如果是你也買了破洞的牛仔褲,孩子讓你補起來或者換掉,你會怎麼回答呢?

四歲女兒說:“媽媽,你的牛仔褲破了。”我想了三種回答


我是兔丫丫,感謝您的閱讀、評論、收藏和分享,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