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後,學生的差距會拉開?這件事,家長和孩子必須重視……

疫情在前期肆虐之時,許多人的內心都變得惶恐不安。而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一位年輕人躺在病床上卻仍鎮定自若、心無旁騖地看著書。這張照片在網上迅速走紅,網友稱他為:“讀書哥”。


長假後,學生的差距會拉開?這件事,家長和孩子必須重視……

“讀書哥”能走紅的原因,與他隨後被媒體曝光的高學歷背景無關,與他手中那本看上去十分“高大上”的書——《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無關。


而是因為,我們透過照片,第一眼便感受到他所散發出來的那份坦然、淡定與從容。可見,閱讀與人的心理調控息息相關,閱讀能給人帶來心靈的力量。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閱讀和人的認知、情緒以及意志都有著緊密的關聯。通過閱讀可以提高人的認知能力,調節情緒,從閱讀中獲得力量增強意志。


疫情期間,在家閱讀對情緒的疏導尤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啟發對自我、對生命的認知

人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渴望瞭解自我,認識世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自省,深化對自我及生命的認知,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學會尊重包容,掌握和諧相處、科學應對的本領,從而使內心更加淡定、平靜。


2.激發情緒的表達與轉化

在閱讀中產生共鳴,激發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哭還是笑,都是很好的表達與發洩,笑可以讓身體自動分泌抑制情緒低落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哭可以讓眼淚帶走大量與壓力有關的激素和神經遞質,清除身體中有害化學物質,身體將會實現自然排毒,提升身體免疫力。


3.深化積極的情感體驗

當我們閱讀時,身體和心理會不自覺地融入故事情節中,將自身的情感投射其中,從而加深已有的情緒體驗。因此,閱讀時可以有目的地選擇健康、樂觀、向上的閱讀內容,加強積極情感的體驗,讓信心充滿內心。


對於家長而言,除了監督、輔導孩子完成每日的在線學習任務後,必須要重視起來的事情就是安排孩子進行閱讀。


學校、老師往往會為孩子提供一些課外閱讀書單,但家長並非只能做方案的“執行者”,在孩子的閱讀之路上也並非只能做“監督者”。作為最瞭解孩子的人,可以通過探索與嘗試,與孩子一同相伴相讀。


家長如何給孩子選書?


1.孩子和父母,在選書過程中要多商量

給孩子選書有個基本原則:父母和孩子都不能過於任性,孩子和父母在選書過程中要多商量。


卡爾維諾有一本書叫《為什麼讀經典》,關於好書有十四個定義,這些定義都是值得我們反覆去深思的。此處舉幾個例子:


經典作品就是那些我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的人來說,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的人來說,它仍然是一種幸福的經驗。


所以,選書,誰都不能任性。儘管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閱讀趣味,不管在哪個年代,完全由父母來決定孩子看什麼書不足取。孩子想看什麼父母就給孩子買什麼也不合適。


比較科學的方式就是父母給孩子提供書的同時,也給孩子一定的圖書選擇空間。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讀。


2.給孩子選書,應該與孩子的年齡相契合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曾說過一句話:“兒童閱讀,有個黃金定律,就是什麼樣的年齡讀什麼的書。”


比如,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選一些凱迪克金獎類的書,豐子愷獎的書,或者信誼圖畫書獎的書。這些獎項都是圖畫書類的獎項,且內容和品質都非常好。


如果孩子是小學生,給孩子選擇一些兒童文學類的作品,比如紐伯兒童瑞獎、冰心獎,這些獎項的作品也非常棒。


3.孩子讀的書,要和孩子性格相結合

給孩子一些書,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呢?


比如,如果孩子是一個淘氣包,那麼你給他講一個淘氣包故事的書,孩子就能從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更容易走進書裡的世界。


如果父母發現自家孩子不太喜歡閱讀某一類的書,也不要著急,慢慢找。因為你們瞭解孩子都有什麼樣的個性,從孩子個性入手,找一些適合他,跟他個性相貼近、相契合的書,他們才能更願意讀下去。


4.逐漸擴大孩子的閱讀範圍

在引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把不同種類的書都給孩子看一看,逐漸擴大他的視野。


文學就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真正讓人保持驕傲的力量,一種能夠療愈傷口的力量。因此讀讀文學作品,能夠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柔軟一些,在生活中往往更願意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且能夠給別人帶來很多歡樂。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太愛閱讀,其實也可以從動物小說入手,因為動物小說天生來說就和孩子的天性很契合。動物小說作家,較有名的有西頓、沈石溪、牧鈴,還有袁博。


5.對別人推薦的書,要批判地“篩選”

對於別人推薦的書,不要照方抓藥,而是應該批判選擇。


比如大家公認的傳統文學名著,並不是孩子越早讀越好。首先,孩子的吸收程度有限,往往無法理解過於深刻的作品;其次,名著中存在部分片段,對孩子價值觀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很多父母過於依賴於別人推薦書目,其實更應該自己下點功夫,多讀點書,再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年齡給他們“攢”一些書,這樣的書單,遠比別人推薦的更有效果。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閱讀?


1.以興趣為抓手深入閱讀

讓孩子走上閱讀之路最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引導孩子深入閱讀,而這種深入閱讀十分考驗父母的功力。


好的教育,就是給孩子成長鋪路。重點在於,圍繞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斷地給予一些教育素材和資源。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能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培養出個人的閱讀趣味,他就會天然地對那些不好的書加以屏蔽。


而專注於興趣閱讀的好處在於,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夠活學活用,且這些知識慢慢能成為一種體系。這樣看來,讓孩子成為某個知識領域的小小“專家”真的並不難。


2.與孩子一起讀書,交流很重要

我們經常說要給孩子一些價值觀的滲透,或者一些精神引領,其實在邊讀邊交流過程中的引領是最潤物細無聲的,是最有效的。


美國的雷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的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好奇心的發展,至少需要一個可以分享這種好奇心的成人的陪伴,跟他一起,重新發現周圍這個世界裡的快樂、激動和神秘。”


跟孩子親子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分享的過程,這種過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可以鼓勵他的閱讀興趣,也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內心在想什麼。


好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寓教於樂,教學相長。我們一定要有那種教學相長的意識。這種教學相長,其實就是跟孩子在一起多交流,很多時候並不是說我們教給孩子什麼,而是孩子教給我們怎樣做一個好的父母,怎樣去追尋好的教育。


3.鼓勵孩子做書籍推薦人

讓孩子推薦書,也是培養孩子閱讀的一個方法。


當孩子讀了大量好書的時候,他的心中就會特別有愛,就會對生活、對生命有獨到的看法和見解。


如果說家裡有什麼儀式的話,可以讓推書薦書成為一種儀式。家長為孩子推薦、購買書籍可以看作是自己在深入瞭解、閱讀後的一種分享,而當孩子真正將一本書讀懂、讀深、讀喜歡後,他一定也願意,並且能不假思索、甚至滔滔不絕地向家長推薦自己喜愛的書籍。


超長假期後,孩子的差距在哪兒?

也許會有家長會質疑,孩子每天的課業任務已經十分繁重,哪還有時間再去額外完成“閱讀”這項任務?


這段時間,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個超長假期過後,學生間的差距將會拉開”。其實,這樣的差距除了表現在課業成績上,還包括個人的生活、學習習慣上。


我們呼籲家長和學生將這個假期視為閱讀的良期,並非要把閱讀功利化或任務化,而是希望閱讀真正成為陪伴這些年輕人一路成長的習慣和愛好。


曹文軒說過一句話:閱讀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認同。


閱讀與不閱讀,區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式,中間是一道屏障一道鴻溝,兩邊是完全不一樣的氣象:一面是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一面是一望無際的、令人窒息的荒蕪和寂寥。


如今的孩子在業餘時間擁有太多的放鬆選擇:打遊戲、刷抖音、看直播……而延期開學,更是給不少孩子提供了與電子產品為伍,過度娛樂的好“契機”。這些愛好不應被一味否定,但在泛娛樂時代下還是顯得有些浮躁且缺乏營養。還有許多值得推廣的愛好雖然“高大上”,但無形的門檻會將部分家庭和孩子拒之門外。


細細想來,閱讀,仍是孩子們最樸實,最平易近人的朋友。


有人說閱讀是最廉價的高貴。一本書十幾元、幾十元,就能讓人的閱讀水準與名流貴胄基本一致,這就是很容易獲得的精神上的高貴。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把孩子帶到更遠的遠方,但是書籍可以做到這一點。閱讀,能夠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讓孩子抵抗外面的喧囂與浮躁,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找到生活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