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老生都有哪些流派?

順順43283


京劇老生流派有很多分支,但是都是從伶界大王譚鑫培發展而來,逐漸形成了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

前四大鬚生(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

餘派:

餘叔巖,繼譚鑫培之後的一座高峰,他全面繼承了祖父余三勝的精髓,又深入鑽研譚鑫培的唱法,是老生唱腔繼承和發展的重要人物。憑著他的文化素養,在全方位掌握了譚派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又從博雅精深處尋求發展,達到了“出藍勝藍”的再創造境界,創立了自己新的藝術流派,世稱餘派。

言派:

言菊朋,出身官宦世家,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精通音律。二十年代末,自己挑班後,又在“譚派”基礎上,博採眾長,吸收京劇其它行當和京韻大鼓的唱唸方法,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 創立了以音韻聲腔取勝,具有自己演唱方法的藝術,世稱為言派。

高派:

高慶奎的老生演唱初宗譚派。他嗓音復原後,更加甜脆寬亮,高亢激越,音色豐富。隨之,他又吸收孫菊仙、劉鴻升的演唱特點,並借鑑老旦龔雲甫、花臉裘桂仙之唱法,融會貫通,加以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高派。

馬派:

馬連良的演唱,以譚鑫培唱腔為基礎,結合本身條件,吸取各家之長,大膽突破傳統,發展自己的所長,創立與人不同的唱法。世稱馬派。

後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譚派:

譚富英,出身於京劇世家。祖父譚鑫培,父親譚小培。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輩影響。後入富連成科班,向蕭長華、王喜秀、雷喜福等學藝,工老生。坐科六年,在嚴師督導之下,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功底。擅長靠把戲,後又在其父譚小培和老師餘叔巖的教導下繼承"譚派"和"餘派"風格,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酣暢流漓,樸實大方,技藝大進,他的演唱被人們稱為"新譚派"。

楊派:

楊寶森,他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譚派和餘派藝術,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開餘派的立音、腦後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創出一種嶄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為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奚派:

奚嘯伯,以委婉細膩、清新高雅的唱唸藝術,氣質文靜、感情深沉的表演才華,深受觀眾的喜愛。奚嘯伯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歷史、文學、書法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舞臺表演氣質脫俗、清新典雅、文靜深沉、委婉細膩,世稱奚派。

除前後四大鬚生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周信芳的麒派。

麒派:

他吸取了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汪笑儂、夏氏兄弟、潘月樵、王鴻壽、沈韻秋、李春來、馮子和、劉永春、蘇廷奎等前輩的藝術特點,又經常與許多同輩名家合作,在交流與借鑑中融會貫通,獨創一格,形成了麒派藝術。





京胡賞鑑


清末譚鑫培之後有前後四大鬚生之說,

前即,

餘叔巖

高慶奎

馬連良

言菊朋

後即,

馬連良

譚富英

楊寶森

奚嘯伯。

其中言派學的最少,餘派楊派馬派學的最多。


柔城居士


譚派創始人——譚鑫培(1847——1917)。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清“內廷供奉。”藝術上刻苦鑽研、勇於創新,講究音律,能吸收前輩藝人和其他戲曲、曲藝的表演方法、腔調,融會貫通,使唱、做、念、打有機結合,發展了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善於根據劇情需要刻畫人物,既注重京劇藝術程式,又富有生活氣息。唱腔悠揚宛轉,饒有韻味,有些則略帶感傷,有“雲遮月”之稱。1900年前後成為京劇界主要代表人物,世稱“譚派”。演出劇目《李陵碑》、巜秦瓊賣馬》、《空城計》、《定軍山》、巜汾河灣》、巜桑園寄子》、《戰大平》等最著名。陳彥衡曾記錄譚的十一個劇目樂譜為巜說譚》、《戲選》、《探母回令》等書,後除《探母回令》外,其餘合編為《譚鑫培唱腔集》。

高派創始人——高慶奎(1890——1942)名鎮山,號子君,北京人,原藉山西榆次。名醜高士傑之子。十二歲登臺,倒嗓後潛心鑽研“劉(鴻聲)派”,偶與梅蘭芳同演《穆柯寨》帶《轅門斬子》而成名。嗓音高亮,做念均佳。唱腔質樸、酣暢、勁拔。世稱“高派”。所演新編劇目如《哭秦庭》、《史可法》、《重耳走國》等。曾任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教師。

言派創始人——言菊朋(1890——1942)原名錫,北京人。蒙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職。因酷愛京劇,業餘參加清音雅集、春陽友會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經常觀摩譚鑫培演出,並從陳彥衡學“譚派”戲,又向紅豆館主、錢金福、王長林等請益,唱、做、唸、打均有基礎。1923年,在梅蘭芳、陳彥衡等鼓勵下,正式參加戲班。以演《汾河灣》、《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法場換子》等著名。他文化素養較高,尤精通音律。(上世紀)二十年代未自己挑班後,又在“譚派”基礎上,吸收其他行當和京韻大鼓的唱唸方法,自創新腔,婉轉跌宕、細膩精巧,世稱“言派”。獨擅劇目《臥龍弔孝》、巜讓徐州》等均為“譚派”老生所不演,獨闢蹊徑,深為世人所推重。

餘派創始人——餘叔巖(1890——1943)名第祺,湖北羅田人,生於北京。名演員余三勝之孫、餘紫雲之子。自幼傾慕譚鑫培,並從姚增祿學藝。初以“小小余三勝”藝名在天津演唱,倒嗓後休養,向前輩錢金福、王長林、陳彥衡等請教,拜譚鑫培為師。1915年重行登臺,演出《打掍出箱》而名重一時。1916年譚去世後,他成為“譚派”主要傳人。繼承了唱做並重、文武兼長的藝術特點,並形成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善於以唱腔表達人物思想感情,世稱“餘派”。以《問樵鬧府》、《盜宗卷》、《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等劇最著名。

楊派創始人——楊寶森,字鍾季,北京人,原籍安徽合肥。祖父朵仙、伯父小朵均為著名京劇花旦,父孝方演武生。幼年師從裘桂仙,練毯子功;後從陳秀華、鮑吉祥習老生。十歲左右搭斌慶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十六歲

倒嗓後,潛心研究餘叔巖的表演藝術。因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故據已條件加以變化。行腔吐字抑揚婉轉,自成一格,世稱“楊派”。好讀書、肯鑽研,表演富書卷氣。(上世紀)三十年代未曾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並稱“四大鬚生”。代表作有《伍子胥》、《失空斬》、巜擊鼓罵曹》、《陽平關》、《珠簾寨》等。三十歲始組織寶華社挑班演出。建國後曾任天津市京劇團團長。

劉派創始人——劉鴻聲(1876——1921)一作劉鴻升。字子餘,號澤濱,順義(今屬北京市)人。原為小刀鋪學徒,因業餘愛好京劇而加入班社演唱。先演淨腳,深受穆鳳山賞識,曾以《八本鍘判官》等劇而演壓臺戲。後改演老生,以嗓音高亢、挺拔、流利而著名,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劉派”。跛足,不善做功。擅演《轅門斬子》、巜斬馬謖》、《斬黃袍》、《李陵碑》(碰碑)。四劇習稱“三斬一碰”等劇。

麒派創始人——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七歲從陳長興學戲,並以七齡童藝名開始在杭州演出。演老生。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反對墨守成規;博採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諸家之長,並借鑑花旦馮子和、花臉劉永春等的表演,融會貫通,加以變化,形成自已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麒派”,影響很大。他主張表演要真實,著重唸白和做功,提倡“七分話白三分唱”,反對唱腔但求悅耳,不顧哀樂。功底深厚,善於通過外部動作表達人物內心感情和思想變化,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如《四進士》的宋士傑、《徐策跑城》的徐策、《簫何月下追韓信》的蕭何、《清風亭》的張元秀、《義責王魁》的王中等。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上海京劇院院長等職。

馬派創始人——馬連良(1901——1966)字溫如,北京人。回族。幼年入喜連成科班,先習武生,後從蔡榮貴習老生。出科不久即享名。藝術上先宗法賈洪林,兼學餘叔巖,最後自成一家,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大鬚生”之一。早期以做功及唸白著名,中年後嗓音恢復,兼重唱功。演劇態度嚴肅做派瀟灑飄逸,唱腔甜潤酣暢,重視腳色間相互合作,並對京劇生腳傳統技藝作了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馬派”,是繼餘叔巖之後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早年演出劇目多由做、唸為主的摺子戲加首尾而成的本戲,如《清官冊》、《一捧雪》、《清風亭》、《範仲禹》、《四進士》等,中年時代表劇目有《串龍珠》、《十老安劉》等。《甘露寺》中喬玄、《借東風》中諸葛亮的唱段,經他加工,風靡一時。建國後,曾任北京京劇團團長。

譚派繼承人(新譚派)——譚富英(1906——1977)湖北江夏(今武昌)人,譚鑫培之孫,譚小培之子。幼年入富連成科班向蕭長華、王喜秀和雷喜福學藝,演老生。出科後又拜餘叔巖為師。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有堅實基礎,尤長於靠把戲。唱腔繼承“譚派”和“餘派”風格,併發揮自己的特點,酣暢淋漓,補實大方,人稱“新譚派”,為“四大鬚生”之一。擅長劇目有《定軍山》、《空城計》、《戰太平》、《擊鼓罵曹》等。建國後,曾任北京京劇團副團長。

奚派創始人——奚嘯伯(1910——1977),北京人。滿族。自幼愛好京劇。青年時代常出入北京票房,唱老生,宗譚派。曾得言菊朋賞識,授以《打鼓罵曹》等劇。二十一歲正式搭班演出,先後輔佐楊小樓、尚和玉、尚小云。1935年加入“承華社”,在上海為梅蘭芳配演。經梅提掖,藝事益精。回京後自組“忠信社”,與張君秋、侯玉蘭等合作,在京、津、滬等地演出。他缺乏嚴格幼功訓練,但能刻苦自勵,認真實踐,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終享盛名。表演上著重刻畫人物,唱法上長於噴口吐字,講究口勁,特別對京劇老生“衣欺”轍的運用,有系統的研究。代表作有《白帝城》、《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與小翠花演的《烏龍院》一劇,尤為著名。為“四大鬚生”之一。建國後,歷任北京市京劇四團團長、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副團長。


文藻巧翁


1、楊派

老生楊(寶森)派成熟於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於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與演唱風格,是楊寶森由譚(鑫培)腔入,自餘(叔巖)腔出。充分地揚長避短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

傳人:葉蓬、楊乃彭、張克、李軍、於魁智、楊少彭等。

2、劉派

劉派是早期京劇名家劉鴻升創立的京劇老生流派藝術。劉鴻升由業餘愛好而加入京劇班社演唱,先演淨,後改老生,以嗓音高亢、唱腔流暢著稱,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劉派的演唱對演員的嗓音條件要求極高,劉鴻聲又中年而逝,故臨摹劉者雖眾,傳人卻不多。

3、高派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京劇老生演員高慶奎以劉鴻升唱腔為主體,又吸收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王鴻壽等諸家的演唱特點,又融匯賈洪林及老旦謝寶雲、武生黃月山諸家之長,加上自己的藝術創造,形成了新的老生流派——高派。

傳人:辛寶達、倪茂才、李文林、 張躍孚、吳平等。

4、餘派

餘叔巖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餘派”。

餘派演唱藝術形成於20年代,對於30年代以來出現的各個老生流派有巨大影響。

傳人:楊寶忠、吳彥衡、王少樓、譚富英、李少春、孟小冬等。

5、言派

言菊朋 20世紀30年代,已屆中年的言菊朋根據多年學譚鑫培的心得,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以譚派唱腔為本,創制新腔,自成一派,後人稱為“言派”。

傳人:主要有張少樓(女)、言少朋、李家載、畢英琦及其孫言興朋、任德川。

6、唐派

京劇名家唐韻笙創立的京劇老生藝術流派。唐派京劇界中一個罕見的綜合性藝術流派,也是京劇藝術流派發展過程中,在東北形成的唯一一個能夠代表和全面體現關東京劇風格的藝術流派。2006年,京劇唐派藝術通過國家審批,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易論風水


我知道四大鬚生馬、譚、麒、楊。

馬派馬連良,代表劇目有《四郎探母》《甘露寺》《失空斬》等。

譚是譚元壽、譚鑫培、譚富英。代表劇目:《失·空·斬》、《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奇冤報》、《擊鼓罵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園會》、《珠簾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會》等。

麒派周信芳。代表劇目有《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

楊派楊寶森。楊派劇目很多,有《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全部《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外,《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佐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四郎探母》等。

還有餘叔巖餘派,還有一個著名的女老生孟小冬,名氣很大的,只是在舞臺時間很短,沒形成什麼流派。


閒情偶記生活點滴


京劇主要分四個行當:生、旦、淨、醜。每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幾個流派,分別如下:

生行流派:葉、姜、劉、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張、楊、陳、筱、小李、大李、龔。

淨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醜行流派:蕭、葉、劉、馬。

一百多年來,京劇各個行當都出現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譚(鑫培)派,汪(桂芬)派,餘(叔巖)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楊(寶森)派等等。


一直在努力的男孩


1、楊派

老生楊(寶森)派成熟於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於具有鮮明特色的唱腔與演唱風格,是楊寶森由譚(鑫培)腔入,自餘(叔巖)腔出。充分地揚長避短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

傳人:葉蓬、楊乃彭、張克、李軍、於魁智、楊少彭等。

2、劉派

劉派是早期京劇名家劉鴻升創立的京劇老生流派藝術。劉鴻升由業餘愛好而加入京劇班社演唱,先演淨,後改老生,以嗓音高亢、唱腔流暢著稱,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劉派的演唱對演員的嗓音條件要求極高,劉鴻聲又中年而逝,故臨摹劉者雖眾,傳人卻不多。

3、高派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京劇老生演員高慶奎以劉鴻升唱腔為主體,又吸收孫菊仙、譚鑫培、汪桂芬、王鴻壽等諸家的演唱特點,又融匯賈洪林及老旦謝寶雲、武生黃月山諸家之長,加上自己的藝術創造,形成了新的老生流派——高派。

傳人:辛寶達、倪茂才、李文林、 張躍孚、吳平等。

4、餘派

餘叔巖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餘派”。

餘派演唱藝術形成於20年代,對於30年代以來出現的各個老生流派有巨大影響。

傳人:楊寶忠、吳彥衡、王少樓、譚富英、李少春、孟小冬等。

5、言派

言菊朋 20世紀30年代,已屆中年的言菊朋根據多年學譚鑫培的心得,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以譚派唱腔為本,創制新腔,自成一派,後人稱為“言派”。

傳人:主要有張少樓(女)、言少朋、李家載、畢英琦及其孫言興朋、任德川。

6、唐派

京劇名家唐韻笙創立的京劇老生藝術流派。唐派京劇界中一個罕見的綜合性藝術流派,也是京劇藝術流派發展過程中,在東北形成的唯一一個能夠代表和全面體現關東京劇風格的藝術流派。2006年,京劇唐派藝術通過國家審批,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派傳人相繼離世


裝飾畫的藝術


“且自開懷飲幾盅”這句出自京劇《霸王別姬》的經典臺詞總是在大家的回憶中,京劇作為我國的瑰寶,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種藝術形式。京劇老生有十大流派

老生又稱鬚生,正生,或鬍子生。鬍子在京劇裡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唸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鬍子,專業名詞叫“黲三”。白色的三綹鬍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鬍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唐韻笙唐派

  經典劇目:他擅演的劇目有《甘寧百騎劫魏營》《長坂坡》《豔陽樓》《金錢豹》《鐵籠山》《刀劈三關》《古城會》《驅車斬將》《鬧朝撲犬》《絕龍嶺》《摘星樓》《追韓信》《徐策跑城》《未央宮》等。

  言菊朋言派

  經典劇目:言菊朋的擅演劇目,早期以譚派風格演唱的有《擊鼓罵曹》《捉放曹》《武家坡》《汾河灣》《戰太平》《賣馬》等。

  餘叔巖餘派

  經典劇目:《戰樊城》、《長亭會》、《摘纓會》、《黃金臺》、《太平橋》、《上天台》、《捉放宿店》、《擊鼓罵曹》、《陽平關》、《連營寨》、《空城計》、《戰宛城》、《南陽關》、《武家坡》、《汾河灣》、《賣馬當鐧》。

  高慶奎高派

  經典劇目:高慶奎演唱的《逍遙津》、《斬黃袍》、《轅門斬子》、《哭秦庭》的唱段高亢挺拔,氣力充沛,剛勁激昂,蕩氣迴腸,為“高派”代表作。

  楊寶森楊派

  經典劇目:楊派劇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全部《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大保國·探黃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左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

  周信芳麒派

  經典劇目:《徐策跑城》、《烏龍院》、《蕭河月下追韓信》、《四進士》、《掃松下書》、《斬經堂》、《清風亭》、《坐樓殺惜》、《義責王魁》、《打嚴嵩》等。

  奚嘯伯奚派

  經典劇目:代表劇目有《范進中舉》、《白帝城》、《失空斬》、《楊家將》、《十道本》、《四郎探母》、《空城計》、《上天台》。

  馬連良馬派

  經典劇目:《羊角哀》、《要離刺慶忌》、《春秋筆》、《臨潼山》、《串龍珠》、《重耳走國》、《十老安劉》、《甘露寺》。

  譚鑫培譚派

  經典劇目:譚鑫培在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能戲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園寄子》、《四郎探母》。

李少春李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