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是詩詞歌賦,還是精神習慣

文化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圍繞著我們。當下我們總在談文化差異,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層次。例如,在一個風景如畫的風景區,一位遊客脫口而出:“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那我們一定會說這個人真有文化;如果一個人能背得出古代幾個名人的紀實,說得出古代幾件大事記,那就一定會有人去膜拜;如果有人滿嘴髒話,我們一定說他真沒文化。到底什麼是文化呢?什麼是中國文化呢?是詩詞歌賦嗎?是文物收藏嗎?是歷史故事嗎?還是出口成章?中國文化又是什麼?

什麼是文化?是詩詞歌賦,還是精神習慣

美國著名學者勞爾,他曾經說過:“為文化下定義,就像用手去抓空氣,除了沒有抓住,它無處不在。”從英國著名泰勒開始為文化做定義以來,全世界關於文化的定義不下幾百個,長的有幾百個字,短的有幾十個字。在《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知識是文明的支撐,也是對以往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規律性總結。而定義越多,對於文化的概念卻越難把握。

在眾多的文化定義中,筆者還是比較喜歡國學大師餘秋雨先生的定義: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短短30個字,將文化的概念描述的既具體又形象。文化就是一種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養成的共同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文化關係的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這遠比背幾句古詩、收藏幾件文物、寫幾篇文章重要。

什麼是文化?是詩詞歌賦,還是精神習慣

而我們總說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正是中西方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就拿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方式,就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中國,為了全國早日戰勝疫情,武漢可以封城,全國絕大多數人可以帶著口罩,閉門不出。而歐美國家卻很難實現這種隔離方式。就連從國外回來的,受外國文化影響的一些中國人也難以接受中國的防疫安排,所以出現了澳大利亞籍女子梁女士,返京後非但不隔離,還不戴口罩在戶外跑步,還直呼:“這是我的人權,你有什麼資格管我”,出現了留學生要喝礦泉水等現象。

且不說中西方文化的優與劣,因為這些優與劣終會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給出答案。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了解中國文化,什麼是中國文化呢?從根源上說,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歷經夏、商、周等朝代,留下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歷史車輪不斷向前運轉,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國文化?那就是炎黃子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例如,老子的道家、孔子儒家倫理、各朝各代的詩詞歌賦、京劇、中國本土化的佛教等組成了精神價值觀,八大菜系、中醫學以及現在的網絡經濟等,組成了共有的生活方式,這些就構成了中國文化。

什麼是文化?是詩詞歌賦,還是精神習慣

而在中國文化的大框架下,又有北京文化、山東文化、上海文化、江浙文化等,那就是在北京、山東、上海、江浙等地區的人形成的共同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又有晉商商幫、徽商商幫、陝西商幫、江西商幫、廣東商幫等群體文化。而更進一步又有了70文化、80文化、90文化等社會群體的文化。

而我們為什麼要有文化自信?首先中國文化是四大古文化唯一的存在,能從在四大古文化排名最後,變成現在的唯一,可以中國文化的偉大;其次,中國文化內涵深厚,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開始;最後,中國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是不斷創新的文化,從夏始,中國文化在不斷地包容其他外來文化,在不斷創新,周禮是創新、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創新、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更是偉大的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