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從飲食做起!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黃帝內經》裡的這段話,差不多是中醫養生的一個總結性的概括。所謂養生,不過就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調整自己的節奏,與自然的步調一致。

民以食為天,所以好的飲食習慣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如今食品健康問題老生常談的背景下,做到“食飲有節”,就是對自己身體最好的養護。

節,有節氣、節制的意思。

節氣

中醫養生,從飲食做起!

中國傳統有二十四節氣。自遠古以至近現代,中國都是一個農業社會。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原本就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的。

二十四節氣反映在中醫裡,是表現一年中陰陽消長、轉化的一個過程。即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二十四節氣歷經春、夏、秋、冬四季,氣候也分為溫、熱、涼、寒。不同的節氣裡,都會有不同食物可供食用。不同氣候下生長的食物自然也就有不同性味,或溫或熱,或寒或涼。

如果大家細心一點的話,就會發現:一年四季中,當季自然生長的食物,其性味大多是與季節相反。

中醫養生,從飲食做起!

大體上,春天和夏天自然生長的如春筍、綠茶、西瓜、茄子等都是偏寒涼的。秋天和冬天自然生長的如大栆、橘子、桂圓等大多甘溫。

當然也會有一些不一樣,如春天的香椿,性溫,秋天的梨,性寒涼等。那是因為春秋二季是寒熱相互轉變得季節,春天會出現“倒春寒”,秋天會出現“秋老虎”。所以會養生的人都知道“春捂秋凍”,原因也在於此。

其實,中藥的性味也大多如此。因為中藥的使用,本就來源古人對食物偏性的觀察與總結。所以,中藥有很多是藥食同源。

如今被稱為方書之祖的《傷寒論》,經學者考證,其實是在伊尹《湯液經》的基礎上增廣而來的。

熟悉歷史的可能都會知道,伊尹相當於是商朝的丞相。其實伊尹一開始是個廚子,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中華廚祖”。老子《道德經》中“治大國如烹小鮮”,便是說的伊尹。

中醫養生,從飲食做起!

經常燒飯的人可能有更深的體會。如燒魚的時候會用料酒和姜,那是因為魚一類的水產品大多性寒,而料酒(即黃酒)和姜性溫熱,可以中和魚的寒性。燒茄子放入蒜末會更容易燒爛和入味。

所以正常人想養生的話,就要儘量吃些應時的食物,減少反季節食物的攝入。還可以多瞭解些各種食物的溫熱屬性,然後不同性味的食物搭配,或適當加入一些佐料,中和一下,減輕食物的偏性。

節制

食物從口腔進入體內,然後轉化成氣血,主要是由我們的脾胃來完成的。

中醫養生,從飲食做起!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能吃的東西多了,所以胡吃海喝的人也越來越多。大魚大肉、燒烤夜宵、啤酒飲料等不管數量,不問時候地吃。如此折騰,脾胃肯定受不住,所以現在有脾胃病的人比比皆是。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氣血虧虛,脾虛一虧,人就容易衰老生病。

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吃東西的時間和攝入的量。健康的人可以定時定量,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少食多餐。太晚就不要吃東西了,夜宵燒烤能免則免!

中醫藥是從生活經驗中積累總結出來的,養生還是要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注意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而不是一味地想吃些啥或補些什麼。

真心誠意,分享專業的中醫藥知識。

喜歡就關注見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