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初涉《易經》之人,提幾點建議,以資研習,免於誤入歧途(一)


給初涉《易經》之人,提幾點建議,以資研習,免於誤入歧途(一)


很多初步涉及《周易》的人,都常常會問:如何學習《易經》,應當先從哪方面入手,次序、步驟有什麼講究?拙以為實無定論,不能說這個方法最好,那個方法就一無所用,估計還是要因人而異。在此我僅就自己的一些心得和諸位交流一下。首要的一點,無論習易還是講易一定要採用一個善本作為標準。比如五經,向來多用南宋朱熹註釋之本。唯獨《易經》,朱本還是有一些不盡完善之處,不及後世明代的來知德注本。然而來氏所演繹的圖表又過於繁瑣,只適合參考,不適合作為讀本。但來氏本,我們還是可以去其繁而存其精,節取部分必要的圖表,以方便初學。言說《易經》時,仍必須要用到一些圖表,因為前人均有所傳之圖,作為講習之用。漢時諸多圖表在儒家失落,於是就流傳於道家,以及那些喜好鑽研術數的人。儒者研易重在文字訓詁,雖然在義理方面大有所得,但由於圖表不能附著於經本,以致於最終沒能流傳下來,然而非易不用圖表。宋時,周敦頤、邵雍習易在圖表方面頗有所得。這些所得多取於道家,並參考了一些術數之書。後來經程頤、朱熹等人的嚴格審察、選擇,附加於經本之前,《易經》的研習自此就有了圖書。但因為過於粗糙,既不能得其全,也不能明其用,從而對易之研習而言,還是沒有多大益處。明代的瞿塘來氏為了進一步推廣易旨,就在前人基礎上再次演繹。其中所含較為詳繁,但因其體系不夠清晰明瞭,在主賓之用,先後之義等諸多方面模糊混同,還是難以讓學者、佔者一目瞭然。愚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就來氏所演,加以細審歸正,力求把這些一一講明,從而體現先聖易教之全,實現易道濟世護民之用。但願這些努力對後世讀者有所裨益。至於其中存在的錯誤,或者是一些疑慮之處,隨時可以指正。要是一定要給個準確說法的話,那麼無論怎樣都必須以經文作為其根本,也就是始於經而終於經。

或有人說:古經卦象、辭文博大精深,多有晦澀,初學者若不先得一些明白解釋經文的注本,實在無法豁然以釋,必須藉助一些註釋之作,然後古經才可以讀得懂。但縱觀現今那些通行的讀本,比較有見地的,大多數都是以朱熹所作的《周易本義》作為規範。而《本義》一書對經文的解釋比較簡略,而且很多不可解之處都是以不解解之。其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這樣的說辭:“其象如此,其佔如此”,而究竟其為什麼會如此,仍然是不得而知。另外如今的市面上到處充斥著所謂白話文的註解,乍一看似乎通俗易懂,其實許多都是低質偽劣,實在不堪一讀。比如對乾卦辭“元亨利貞”這樣極其精要深刻之文,竟胡亂粗糙地解釋為“開始亨通,有利於堅持到底”。甚至還有些藉邵氏梅花易佔之名,在網絡上大肆宣揚所謂的“時間起卦之法”等等,不勝枚舉。愚雖不才,眼目及此,忍不住望天長嘆:想我中華文明之精髓,怎可流落到如此境地!吾輩之失矣!於此,我奉勸讀者,假若不慎接觸到這些假冒偽劣的東西,非但毫無益處,反而貽害無窮。這種情況就如同小孩子學習外文,受不良先入的習慣影響,反而不利於後來的修正。還有的就字解字,看似頗有訓詁的味道,實則混淆視聽。《周易》古經,並非只要明白了其中的字義,經文就算讀懂了。諸上所列,實在是太可悲了!想我中華文化的源頭之言,根本之書,在此等人眼中如同兒戲雜耍,豈不令人恨哉痛哉!像諸如此類的書不讀也罷。初學者讀了這些欺世之文,不但茫無頭緒,且味同嚼蠟。就算是那些特別好學者,也是讀不終卷,已經是昏倦欲睡。如此說來,那麼古經又如何能讀懂呢?不熟讀古經而專於註釋,這樣的做法是無益的;而只專於經而不屑於注,也是無益的。如果要談談具體的方法,愚以為應該先從《說卦傳》讀起。(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