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術的magic: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今天刷知乎時,看見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對朝夕相處的人不能敞開心扉?”,關聯問題卻是“為什麼會對陌生人敞開心扉?”

人們好像越來越傾向和陌生人掏心掏肺,卻難以和熟人互訴衷腸。

你可能看到過許多社交軟件的廣告,最初抱著“拉近心的距離”、“找到你的soulmate”的想法一試,最終還是遇到上來就問for one night。

如何讓別人向自己敞開心扉?成為了新一輪的社交難題。


心理技術的magic: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心理技術的magic: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要想讓你的目標對象對你敞開心扉,首先你要理解“無法敞開心扉的障礙”到底是什麼。


一個人向他人敞開心扉、讓自己被他人瞭解的過程,又被稱為“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想要知道別人為什麼不願意向你敞開心扉,我們就需要知道,一個人為什麼不願意自我暴露。

動態的人際互動就像風雲變幻的股市,自我暴露也存在風險。

在心理諮詢領域,來訪者是否願意向諮詢師尋求幫助,一定程度上就取決於ta對自我暴露預期風險(anticipated risk)的評估。

當一個人決定要不要敞開心扉的時候,也會做這樣的風險評估。

隨著一個人自我暴露深度的增加,ta的預期風險也會增加,因為ta即將吐露的內容可能包括一些負面的、不道德的內容和痛苦的記憶。

一方面,Ta很難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如果聆聽者作出不恰當的反饋,也會為ta帶來傷害。


當別人對你敞開心扉,你真的有能力接納嗎?即使你有這樣的意圖,在不經意間你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表情,都仍然可能讓ta感到被誤解、被評價甚至被忽視。


哪有什麼人真的熱愛孤獨,不過是害怕真實的自己被人拒絕和(負面)評價而已。


也正是因此,人們都更願意和陌生人敞開心扉,正是因為ta可以低風險、低成本地獲得關注。因為在陌生的、或者是馬上會永遠不再見面的關係中,我們不需要承擔那些在現實關係中必須承擔的脆弱感和不確定感。

人們都需要被看見。發朋友圈、發微博、左右滑匹配的社交軟件,無論是否真的有人關注,我們都會有一種“我已經被看見了”的錯覺,而這種錯覺是令人滿足的。


心理技術的magic: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下面進入實戰環節,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我們到底如何做,才能讓對方在互動中,一步步向自己敞開心扉呢?


1. 不評判(non-judgmental)對方,降低ta自我暴露的風險。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瞭解了讓別人敞開心扉的奧秘:降低ta自我暴露的風險,給予ta真誠的關注。

做到這兩點,別人才有可能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在介紹到底怎麼做之前,我們必須始終牢記一種態度:不評判(non-judgmental)


人們都喜歡不會評判自己的人,在這樣的人面前,我們會感到安全。從而感到自我暴露沒有風險。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自己和某個人的關係特別私密,是因為自己可以在這個人面前深深地袒露自己。對方甚至不必對這種袒露做出任何回應,只要ta能夠看見平時無人看見的這一面,允許這一面存在,就足夠了。


我們有時候懷念一個人,其實只是懷念ta那雙會一直溫柔地、不帶評判的看著自己的眼睛。

聽上去很簡單,你大概以為就是語言是不批判別人不就行了。但大多時候,我們都無法真正做到。不評價的態度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它要求一個人有著足夠複雜的世界觀、和對他人足夠的尊重和願意付出理解的努力。否則當人們接收到超出自己世界觀的信息時,是很容易因為不知所措,而快速作出(自己不自知)的批判性的結論的(例如恐同現象)。


ta還要求人有足夠的謙卑,不以為自己能夠知道他人的所有處境。不認為自己比他人優越,一定能夠做出更好的判斷。自戀者是很難做到不評判的。


ta還要求一個人有足夠的情緒管理能力。能夠在互動的過程中,牢牢掌握住自身的情緒。否則,難以承受共情造成的情緒負擔時,我們很容易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而說出一些自以為好意安慰的話,比如“你想太多了”、“你太消極了”、“別胡思亂想了”,而實際上都暗含著評判——會瞬間打消對方自我暴露的意願。


有時,可能你一個失落的眼神、喪氣的表情,都對ta構成了評判,印證了ta對於敞開心扉的舊有認知——自我暴露果然存在風險。

2. 三步走的探索技術,給予ta真誠的關注。

諮詢心理學教授ClaraE. Hill在他的著作《Helping Skills》中提出3步走,讓對方敞開心扉的技術:

心理技術的magic: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在這裡,我們總結了三個步驟,並結合了一些探索技術,幫助你讓你在乎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Step1:專注地傾聽和觀察ta

在第一步裡,你不用考慮說太多,但你需要讓對方感到安全和舒適。

想要做到這一點,很多時候,你需要使用肢體語言、表情等非語言溝通方式。看著對方,不時微笑、點頭、保持眼神接觸、以一種更開放的坐姿面對ta……這一系列舉動,都可以表達你的真誠和專注。

  • 認可(approval-reassurance):

認可給對方提供了支持和保證,讓ta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納的。比如,使用一些輕微表達認可的話語:“確實是這樣”、“我也這麼覺得”。或者

只是用認可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聆聽對方、接納對方的情緒。

要注意的是,不要試圖通過認可去淡化對方的情緒。

例如,ta工作很累、感到壓力很大,如果你說“大家都是這樣的,每個人都不容易”、“過段時間就好啦”,這樣的話很可能會起到反效果,讓ta覺得自己好像不該產生這樣的感受,感到自己被否定了。

  • 沉默:

“此時無聲勝有聲”,沉默是你和ta都不說話的時候,發生的短暫停頓。你不需要非得立刻作出反應,因為這是一個給你傾聽ta、同時讓ta繼續思考的機會。

例如,當ta說:“我真的要氣死了,我都不知道要怎麼說了”、“我太難過了,什麼話都說不出口”,

這時候,對方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消化自己的情緒。你可以保持沉默等待ta繼續補充,不要打斷ta的思考。

Step2:和ta一起探索ta的想法

通過第一步,你可能發現了一些ta潛藏的想法和感受,循著這些線索,你要在這一步中和ta一起沉浸當下,進一步探索。可能ta已經做好了敞開心扉的準備,只是還不知道要吐露哪些心聲。

  • 重述(restatement):

重述需要你對ta講過的話、表達的意思加以複述,但往往你要講得比ta簡短清晰。

重述可以是試探性地發問,例如:“你剛剛是說,你爸媽準備離婚?“

也可以直接一點:”你爸媽分居了?“

重述的重點是聚焦在對方身上的。即使ta一直在談自己的同事、朋友,你不能只顧著好奇和八卦,而是要幫ta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重述的常見開場白有這樣幾種,比如:

“我聽到你說……”、“聽起來好像……”、“你剛剛說……”


這個過程,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注點真正地在ta身上,並且你的提問讓ta有機會再一次思考自己。

  • 開放式提問:
  • 這個技術可以有效地避免你“把天聊死”。

    通過開放式提問,你不會限制對方只做出“是/否“的回答,或一兩個字的反應。

    以下這樣的提問就是開放式的:

    “你覺得怎麼樣?”“你上次說道……是怎麼想的?”“可以舉個例子嗎?”

    要注意語氣盡可能溫和、緩慢,不要像審問或是教育對方一樣。讓對方感受到你善意的、理解性的好奇,而絕對不是“質疑”,否則會引起對方的牴觸情緒。

    同時,也不要一次性問好幾個開放式的問題,這樣對方會不知道要先回答哪一個,還有可能忽略你的問題。

    Step3:鼓勵ta體驗和表達

    這時,距離ta向你敞開心扉只有一步之遙了。當ta願意接納自己的情緒,你所做的就是鼓勵ta表達出來。

    • 情感反映(reflection of feelings)


    情感反映是指在重述的同時,明確地指出對方的情感。有時候,ta可能直接說出了情緒,但更多時候,ta可能是以情緒化的語氣說出了一些信息。你需要和ta一起識別、澄清這些情緒,並深入體驗它們。


    比如,你可以試探或肯定地這樣說:

    “你看上去對你朋友爽約感到很生氣?”

    “你剛說你拒絕了領導加班的要求,你現在看起來很開心。”


    • 情感表露:

    敞開心扉不是單方面的。你可以呈現自己和ta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通過情感表露,示範自己可能體驗到的類似情緒,可以激發對方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例如:

    “我找工作的時候,想到面試就害怕,我想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

    “在你說的那種狀況下,我也會感到很緊張。”

    但也需要注意,你們的對話依然是圍繞著對方進行的。分享自己過去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是為了幫助對方表達ta的感受,而不意味著你可以滔滔不絕講自己的事。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或許學到了一些讓別人敞開心扉的技術。但我們還是希望你明白,讓他人敞開心扉,不僅僅是靠這些探索技術的幫助就能實現的。

    你的坦誠、真摯和關心,才是和對方建立聯結的關鍵。

    又或者很遺憾,你嘗試向某個人發起一場真誠的對話,卻得不到回應,你也需要接納這樣的現實。


    一個人是否願意向他人敞開心扉,歸根結底是ta自己的選擇。你有暴露脆弱和直面真實的勇氣,也請允許ta還沒有自我暴露的意願、能力或信心。


    心理技術的magic:如何讓自己感興趣的人,對你敞開心扉?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小夥伴請關注我哦,每期都有更精彩,值得你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