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合作社鼓起群眾致富錢袋子

杞縣:合作社鼓起群眾致富錢袋子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梁振廷 通訊員 李永建 南平

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春晴。陽春三月,正值農時。3月22日,杞縣高陽鎮王橋村晟鑫400畝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基地,到處一派繁忙的景象,農民們抓住有利時機,深耕、壟地、播種、蓋地膜,加班加點把疫情耽誤的損失降到最低,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進行著。

田野裡,成席成席的白色地膜穩穩地覆蓋在了成壟鼓起的土脊上, “早上還有點冷,這不,婦女們在給這些剛種上的水果玉米種子穿上‘保暖衣’。” 村支書孔凡利說,為了讓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有穩定的增收渠道,王橋村創新工作思路,以合作社為依託,發展高效農業,通過三種帶貧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土地流轉帶貧,夯實扶貧基礎。王橋村晟鑫農作物種植合社自成立來,在高陽鎮農技部門的指導下,種植基地採用一年先後三茬農作物搭配的種植模式,即龍九紅薯+胡蘿蔔+水果玉米高效農作物種植模式,利用農時先後交替種植。在經營管理上,採取“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的方式進行,達到公司和農戶雙贏。

王橋村三組的27歲的脫貧戶王莉喜滋滋地告訴記者說,“老公外出打工,俺一人在家帶兩個孩子,根本出去不了,是合作社流轉了家裡的地,讓俺有了固定的收入,同時還提供了就業崗位,不出家門就能打工掙到錢,還能照顧好老人孩子,一舉多得,晚上做夢還笑呢。”

基地務工帶貧,激發扶貧動力。看到還有部分村民因為疫情等種種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合作社幫助他們增收致富。以往基地農忙時,最多時用工100餘人。帶動貧困戶在合作社長期務工7人,短期工50多人,貧困戶務工收入每月不低於3000塊錢。

“復工後,村裡讓俺和其他貧困戶姐妹一塊到這打工,一天能掙百十來塊錢呢,離家又近。加上低保金、產業帶貧分紅,一年收入4萬來塊錢呢,夠我和兩孩子用啦。”正蓋地膜的50歲的脫貧戶譚星葉,邊忙著蓋地膜兒,邊向記者滔滔不絕的講述著在這打工的趣聞。

合作經營帶貧,提升扶貧效果。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了廣闊舞臺,不僅村裡的貧困戶,一般的農戶也可以自己種植,合作社負責提供種子和技術,並負責銷售,農戶負責田間管理,這樣的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貧困戶嚐到了甜頭。

合作社負責人劉傑介紹說:“今年受疫情影響,用人方面我們優先聘用貧困戶,我們有信心穩住這些貧困戶的錢袋子,去年龍九紅薯和胡蘿蔔兩茬收入淨收入近百萬元,合作社也落了個盆滿缽滿,同時也鼓起了貧困戶的產業錢袋子。”

據統計:該合作社光簽訂的定單農業種植戶30家,其中貧困戶13家。同時也帶動了高陽鎮頓屯、高北、水牛裡、金村等村的農戶與合作社合作,跟隨公司種植應季農作物,拉長了高效農業產業鏈條。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下一步,我們會幫助解決合作社在高效農業必展中出現的問題,積極爭取扶貧資金,協調做好農商對接,鞏固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以王橋村種植基地為中心,積極與周邊各村協調合作,擴大基地規模,培育產業發展,更好的帶動群眾致富奔小康。”面對這開工後的大好形勢,王橋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王水彬高興地對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