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析】药明康德 -- 医药CRO行业的大哥(下)


【企业简析】药明康德 -- 医药CRO行业的大哥(下)


这是药明康德简析文章的第二篇,内容承接上篇文章。

上篇文章中,我们聊了两个主题:

1. 药明的主营业务和服务模式

2. 药明的竞争优势

这篇文章来聊后面的两个主题:

3. 行业的发展趋势

4. Q&A

在文章的最后,也会谈一下我对药明康德估值的看法。

第三部分,CRO、CMO/CDMO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回答行业发展的问题前,先回答一个更本源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CRO和CMO/CDMO企业会存在,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不仅是医药行业,基本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存在外包市场,最典型如生产制造业、建筑装修、软件开发、UI设计、品牌运营等等。

医药行业的外包市场,和其他行的外包有所不同,这也是CRO和CMO/CDMO市场异常壮大的原因。

一方面,创新药物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根据国外的研究,一个新药上市需要花费10亿美元和10年的时间。除此之外,医药行业还有特殊的“专利悬崖”的特性,一个新药在专利到期后,仿制药大量涌现会对原研药利润产生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制药企业不断投入新药的研发。

基于以上两个特性,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为了缩短研发周期、控制成本、同时降低研发风险,会倾向于将资源聚焦在核心研发业务,着重于疾病机理研究及新药靶点的发现及研发早期阶段,而将中后期的研发、试验、临床、生产等环节委托给CRO和CMO/CDMO企业。

另一方面,医药行业中,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和个人创业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逐渐成为了新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部分创业者在某些细分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但是自身产业链的成熟度上较大型医药企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的研发和生产平台来推进研发项目。

上篇文章中也提到过,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报告,2017年全球小型制药公司数量达到7,454家,占制药公司总数的76%;而FDA批准新药数量的39%来自于小型制药公司。到2022年,预计这两个数字会提升到80%和47%。

也正是CRO、CMO/CDMO对新药研发行业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个市场表现出更快的发展速度。

根据Frost & Sullivan报告预测,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1,15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7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6%。

而全球市场较高增速增长的同时,我更看好中国的发展。

根据另一个公开报告显示,中国CRO市场在过去几年的复合增长率在25%左右,CMO/CDMO市场的增长率在16%左右。预测今年几年这两个市场的增速会保持在20%和18%左右。

中国的医药和CRO、CMO/CDMO市场能够更快的发展,有几个核心驱动因素:

第一,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药行业发展;第二,中国产业逐渐成熟和政策的支持;第三,中国的成本优势。

后两个因素就不展开了,第一个因素的影响更深远,影响范围也更广,所以展开来说一下。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在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且时间越往后推,人口老龄化会越严重,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1.3亿,占比总人口的10.5%;

2005年,1.4亿,11.3%;

2010年,1.8亿,13.3%;

2015年,2.2亿,16.1%;

2018年,2.5亿,17.9%;

预计2030年,达到25%;

预计2050年,达到35%。

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势必会带动医疗和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CRO、CMO/CDMO市场作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有力补充,势必会随医药行业同步发展。甚至,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CRO、CMO/CDMO市场会以更快的增速发展。

我找了一个全球CRO市场分布的预测数据,如下图,可以发现中国市场占比会逐年增多,慢慢抢占欧美市场份额。

【企业简析】药明康德 -- 医药CRO行业的大哥(下)


从药明的收入构成来看,也能看到同样的规律。

【企业简析】药明康德 -- 医药CRO行业的大哥(下)


2015-2018年,药明来自境内的收入占比逐渐提升,从17%提升到了25%。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得益于药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2019年上半年这个占比数据有所降低,具体原因等年报出来后再看。

【企业简析】药明康德 -- 医药CRO行业的大哥(下)


第四部分,Q&A

我在研究药明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随着对这个行业理解逐渐加深,这些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

有些问题的答案已经融合进了前面的内容里,还有一些不属于之前写过的内容板块,但我觉得也比较有意义,所以就以Q&A的形式展现出来。

Q:药企和CRO企业分工的界限在哪?

A:上面的提到过,药企会集中资源在疾病机理研究、新药靶点的发现及研发早期阶段,而把中后期的研发、试验、生产等环节外包。药企自己做的那部分技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当然最终研发成功后的收益也更高。

以上说的是在流程环节上的划分,如果按权益归属划分会更清晰。类比一下,如果是一个客户委托软件开发公司来做一个网站,在研发环节上他可以只委托对方做测试或只做后期维护,当然也可以从前期设计和研发就开始委托给对方。无论怎样,网站开发出来后的权益都会在客户方。

药企和CRO企业也有类似的关系,新药研发的权益和责任在于药企方,具体CRO企业涉足的流程环节,双方商量着来就可以了。

但从来没听说过哪个药企会委托CRO企业从最开始的环节就介入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Q:如果新药在上市后出了问题,责任怎么归属?

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如果新药上市后出现了问题,最终责任方是在制药企业。

这就好比如果苹果委托富士康做手机组装和生产,手机卖出去后出了问题,责任自然在苹果,而非富士康。

但如果被追溯到是手机在组装过程中质量不合格导致的问题,富士康虽然不负有民事责任,但必然会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这也是能理解的。

类比到CRO和CMO/CDMO企业,也是相同的道理。

Q:仿制药研发是否存在CRO企业介入的机会?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仿制药,仿制药是指非原创性的、只是对原研药的主要成分进行复制的药物。仿制药与原研药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在剂型、规格及给药途径等方面也与原研药一致。

打个比方,会清晰很多。

类比于软件开发,原研药的研发过程就像是在做一个原创的网站,从搭架构、写代码、修bug、做测试等,全部自己来,最终做成了一个市面上没有的网站。

而仿制药则简单很多,它直接把现有网站的代码库拿过来,照猫画虎的将代码写一遍,做出了一个和现有网站类似的网站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 原研药的研发像是在走迷宫,只能不断试错不断验证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而仿制药就像是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目的地都已经定好了,只要走过去就OK了。

有了原研药的铺垫,仿制药可以省去大规模临床和研究实验,所以成本与原研药相差甚多。

因为仿制药没有复杂且大范围的临床试验,所以在仿制药的研发过程中CRO企业可以参与的环节和规模就小了很多很多。

中国的仿制药市场在早期的时候不是特别规范,仿制药的研发成本低,周期短,质量也参差不齐,仿制药的药效与原研药有明显差异的情况,在市场上并不少见。

这种情况在中国开始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必须与指定的参比制剂药学等效(PE)和生物等效(BE),这在保障仿制药质量的同时,对仿制药的研发和试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会增加仿制药的研发难度,延长研发周期。所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CRO企业的参与性。

但话说回来,CRO企业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原研药,仿制药占比必然不高。

药明康德在2018年A股上市的时候曾提到过,募集资金的一部分会用户投资苏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心,投资额在3亿左右。

……

最后,简单说一下药明的估值。

【企业简析】药明康德 -- 医药CRO行业的大哥(下)


到3月6日收盘,药明的股价是115.75元,公司总市值1900亿,PE大概是91倍。

考虑到药明所处的行业以及在行业中龙头的地位,我们不能死板的用25倍公允市盈率的数据来要求它。再考虑到药明的经营模式可能会出现滚雪球效应致使收入增长的提速,所以我们也不用PEG的逻辑来限制它。

但是我考虑再多的因素,你丫90多倍的市盈率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当然有人会说,好公司不怕贵。但你看一下2018年6月份买入药明的那波人,他们买在了PE的高点,等了将近一年才解套,他们怕不怕贵。

他们怕不怕不知道,但我怕。

因为这只是企业简析类的文章,所以涉及的定量内容不是特别多,也就没办法给一个具体估值数据了。

等后续市盈率降到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再来考虑吧。


今天收盘1282亿,股价86市盈率60看来还有下的空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