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由日本醫生川崎富於1967年首次報道,故被名為川崎病。此病是以全身小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發熱性疾病,病因不明,八成以上的患者為3歲以內的嬰幼兒。其中男多於女,發病無明顯季節性。

川崎病早期症狀與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主要表現為發熱和咽部充血,很容易被誤診為感冒。典型的川崎病具有以下特徵:①持續發熱5日以上。②雙側結合膜充血。③多形性紅斑。④口唇發紅,草莓樣舌;口腔及咽部粘膜瀰漫性充血。⑤急性期手掌與足底充血、硬結性水腫,恢復期指尖開始脫皮。⑥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腫大。本病最大的危險就是冠狀動脈瘤形成,因此應進行心電圖檢查和超聲心動圖追蹤,必要可做冠狀動脈造影。

這樣的病人如按感冒治療,患兒往往發熱超過5天仍持續不退,並伴有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因此對於“感冒”患兒,如果長時間治療不見好轉,持續發熱、伴有皮疹、淋巴結腫大等,家長應警惕孩子是否患上川崎病,以免漏診而貽誤治療

目前認為大劑量輸入丙種球蛋白,,能夠明顯改善一般情況,降低體溫,減少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此外,急性發熱期可用阿司匹林80~150毫克/千克,分4次口服;發熱期過後可減少劑量至5~10毫克/千克,每日一次;阿司匹林能減緩冠狀動脈瘤發生和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療程根據臨床病程而定,一般宜服數

摘自《2-3歲寶寶養育天天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王新良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