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身處中國,我們常對大洋彼岸的美國那端充滿遐想。談到美國,我們總是聯想起“自由”“槍支合法”“漫威”“NBA”等關鍵詞,正如美國人對神秘的中國功夫那般印象深刻。


不同國家的文化之間常常存在著差異,而書籍能成為溝通兩種文化的有力橋樑。華裔美國作家林達所著的那麼一套書籍——《近距離看美國》—便帶我走進美國的歷史與文化,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一番美國人的自由觀。


《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叢書


林達是一對來自中國現於美國居住的華裔美國夫婦的筆名。他們作為新一代移民有著處於中美文化邊緣的苦惱,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生存的同時感到文化差異所引起的矛盾與壓力。所幸他們仍與故國的朋友保持聯繫,也從美國的新朋友那兒得到了不少幫助,才逐漸適應這個新的環境。也正是這種特殊境況,造就了《近距離看美國》這一套叢書,使得美國在中國讀者面前栩栩如生。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是個全才,也熱愛讀書,對於美國的法律、政治、歷史、文化知識的引用信手拈來,這使得這套書的內容顯得豐厚與詳實。作者還極具思辨能力,對一些在美國的見聞有著自己獨有的看法,這使這一套叢書處處閃現著智慧的光芒。


該套書由一封封寫給國內友人的書信構成,表達方式上便顯得尤為親切,也無形中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這無疑該套書的另一大亮點。

總之,這是一套好書。而由於時間原因,我還只細看了這套叢書四本中的第一本。那便是《歷史深處的憂慮》。


《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歷史深處的憂慮》


這本書以信件的形式講述美國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生動地介紹了美國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則、建立與發展過程、操作方式、歷史價值以及為這套制度已付出和將要付出的代價。因此,這本書對於身為一個法學院學生的我來說,無疑是有極大裨益的。

這本書雖然是由一封封信件構成,但脈絡結構也是比較清晰的。除了基本按照寫信的時間先後順序排版外,還從美國的前十條憲法修正案即《權利法案》的第一條開始依次向後寫起,有循序漸進之感。畢竟《權利法案》的後邊幾條常常是以前面法條為基礎的延伸與擴展。


《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權利法案




美國的“自由”與“不自由”


該書從美國的自由寫起,全書也緊緊圍繞這樣一個主題。一開始作者便借國內友人的口拋出了這樣兩個問題:都說美國是自由的國度,那麼美國究竟自由在哪裡呢?美國的自由相較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作者一開始並未直接回答這兩個問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談起了身在美國而感受到的不自由。

美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不自由的,那兒的法律事無鉅細,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任何一個商店賣酒給二十一歲以下的年輕人,都有面臨法庭傳票的風險,更要為此付出鉅額的罰款。和中國相比,美國對於此類法規的執行要嚴格與嚴厲得多。

再比如,在美國的工作場所異性之間乃至於同性之間的交往在某些方面顯得小心翼翼,人們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冠以性騷擾的罪名。一些無意識的甚至是好意的身體接觸都可能受到指控,以至於很多職員選擇不接觸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於你給同事開一些牽扯到性的玩笑話,若對方覺得自己受到侵犯了,那也構成性騷擾,與講笑話的人的主觀意願無太大關係。這似乎與人們印象中開放的美國大相徑庭,但事實確實如此。這也是美國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自由的體現。

還比如,美國的私人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如果你矇頭蒙腦地想要前往前邊一片美麗的森林,而那片土地又為私人所有的話,可能還沒等你走過去,嗚嗚的警笛便已在你耳畔響起——為守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土地主人可以選擇報警,甚至於迎接你的會是某個敏感多疑美國人的“鋼槍警告”。


《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自由女神像


這樣“不自由”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那麼對於造成那麼多不自由的規矩,為什麼大部分美國人卻心甘情願地去遵守呢?這不僅是因為在美國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也是因為美國人明白,為了真正的自由,就必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以小的不自由去換取大的自由,是每個聰明人都會做出的選擇。試想一下,若每個人都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而不顧他人的權利,那麼怎會有真正的自由?這個道理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懂,但在實踐中實行得不錯的,美國無疑是那少數之一。




“美式自由”的歷史溯源


接下來的幾封信作者終於開始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美國的自由及其特殊之處。

作者先從美國的歷史背景談起。眾所周知,美洲有過一段被英王殖民的歷史。在英王不自由的政策下,美洲大陸上的人民打著追逐自由的旗號,揭竿而起,最終創建了美利堅合眾國。或許是對那時不自由的歷史記憶猶新,現在的美國人尤其講究自由的意義。任何侵犯公民自由之權利的案件,無論大小,都有可能被鬧上最高法院,並獲得美國大眾極大的關注。儘管該案件可能看上去很小,儘管與該案件的被侵犯權利的原告可能毫無關係,甚至於在某些層面不同意他們的觀點,美國大眾都會站出來,對案件的審理進行監督,期盼一個合理公正的審判。因為當任何一個公民的享有自由的權利受到了侵犯而未得到公正的挽回與補償,那麼同樣的事也可能發生在其他任何一個美國公民的頭上。難怪美國人對一些牽涉到公民基本權利的案件尤為敏感。

在美國建國不久後,前十條憲法修正案即《權利法案》便正式公佈。裡面強調了公民所享有的平等自由的權利是生來就有的,而非憲法所給予的,憲法所起的作用無非是對這種權利加以確定與保護。這也反映了美國人的自由觀與權利觀——自由是“天賦人權”。美國人認為對他們的自由所能產生的最大的威脅,來自有權有勢有錢的美國政府。有句話說得好,權利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利產生絕對的腐敗。就算是再三保證一切為了人民的政府,也很難一直遵守當初成立時的諾言。美國人算是被英國皇帝的強權主義欺負怕了,鐵了心要創立一種制度,來防止政府對於人民可能造成的侵害,儘管那個政府是美國人民一手創建的。這也便是美國三權分立的由來。政府、國會、法院的相互制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為了自由與權利不受侵害而做出的一種選擇。


《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


這裡也不得不佩服當初的美國政府創建者,他們一帶領起義軍打敗英軍,便解散了軍隊,準備回家種田。不像一些對權力痴迷的人,在打下江山後便千方百計地想要坐穩王位。即使是為了人民而創建政府時,美國人想的也不是怎麼穩固政權,而是絞盡腦汁地設計制度以防止政府在未來可能對人民權利造成的侵害。這幾百年前的高瞻遠矚,到現在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許多年以後,一字未動的《權利法案》在今天的美國仍起著巨大的作用,這真令人感慨。




美國的自由與代價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絕對完美的,在美國亦是如此。它投出一片陽光,便落下一片陰影。美國人在追求那不熄的自由之光時,註定要支付代價。有時這代價甚至是沉重的。

憲法給予美國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美國公民可以任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有些言論甚至是反社會的。但只要這些言論沒有化為實際行動,或者說沒有能夠證明這些言論有“迫切地變為危害性極大的實際行動”的證據,那麼美國政府無法對這些言論的傳播進行阻止,否則就有違憲的可能。

憲法給予公民合法持有武器的權利,但這也許為某些犯罪活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憲法規定被告享有極大的權利來對抗政府的起訴,這樣雖然能夠減少冤假錯案的幾率,但與此同時可能讓許多真正的罪犯逃脫法律的制裁,逍遙法外。


《歷史深處的憂慮》:淺談美國人的自由觀

美國最高法院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那自由之光可能灑下的陰影。這樣的代價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如果人人都享有擁有自由的權利,就註定會出現那些濫用自由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利來做一些壞事。但美國人權衡利弊之下還是選擇了這樣一條追求自由的道路,除非有一天為此付出的代價超出了他們的承受範圍,不然他們還是會堅定地按照他們的路走下去。

其實無論哪個國家,都有它自己的制度。而無論何種制度,都是各個國家的人民自己選擇的路。身為一箇中國人,我們當然是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但或許我們能夠從其他國家的制度理念那兒學到些什麼,尤其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的美國。當然,並非外國的月亮就總是圓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道。

總之,這本《歷史深處的憂慮》實在是本開拓眼界的好書。讀罷,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世界好大,我想去看看。如果還不能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讀萬卷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