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要改變文景之治的政策?

雲胡說歷史


文景之治實行的是什麼政策。

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繼續實行漢高祖劉邦時期的無為而治政策。無為而治就是與民休息。

實行無為政策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建立了漢朝。但是由於秦末的戰爭和農民起義頻繁,導致了經濟凋敝,百姓人口大量減少。漢朝急需一種新的思想,最後劉邦決定用老子的無為而治政策。經過漢高祖劉邦、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這幾位皇帝的治理。漢朝的經濟水平和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安定。在文景兩位皇帝時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時期改變政策的原因

1.漢武帝改變政策和漢武帝的性格息息相關,漢武帝銳意進取,有雄才大略,想要開疆拓土。

2.漢朝經過了70多年的休息,實力已經很強大了。北方邊境的匈奴的入侵,漢武帝意識到要加強軍事實力,不能讓匈奴繼續入侵。並且在漢武帝時期戰爭需要花的錢都已經十分充足。經濟、軍事水平的提升使得漢武帝有足夠的資本去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役,這幾次戰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得匈奴再沒有實力對中原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漢武帝的政策的改變

1.改變了漢朝的指導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的儒學,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的一些思想。

2.設置內外朝制度,內朝以皇帝的親信為主,衛青和霍去病就曾任大司馬互相牽制。而外朝是以丞相為首的官員。內外朝相互制約,加強了中央集權。

3.實行推恩令,分封各地的諸侯,諸侯將自己的封地給自己的子弟。直到沒有地可分為止。大大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防止了再次出現七國之亂的局面。

4.叫停和親,開始操練兵馬。加強軍事實力,準備發動對匈奴進行半個世紀的戰爭。


舟舟說歷史


漢武帝之前,漢朝的基本國策以黃老學說治國,也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目的是為了修復秦建國後一系列大型工程以及戰爭所造成的國力損耗,為了使國家經濟重新走向正軌而實施的一些列輕徭薄賦的政策。

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得到了一定修復,而國家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有所改變。匈奴自冒頓單于之後,對漢朝的威脅與日俱增。國家內部寬鬆的治國環境下,地方豪強林立,土地兼併時有發生,諸侯王也蠢蠢欲動,這些因素都對漢朝的統治構成了威脅。加強中央集權就成了漢武帝所必須要做的事情,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被漢武帝採納。儒術、推恩令、和酷吏政治成了實現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工具。

推恩令:

漢初從異姓王到同姓王,諸侯國的都享受軍事、政治特權,這些特權政治最終對中央政權造成威脅。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將諸侯國的特權逐漸削弱,隨著封地的逐步被瓜分,達到削弱諸侯國權力的效果。


酷吏政治

漢初寬鬆的治國環境下,出現了一大批地方豪族大戶和宗室子弟,在地方上巧取豪奪,利用政策紅利進行土地兼併。這些人橫行霸道,違背法制,面對地方豪強,漢武帝只有任用酷吏來解決,周陽由、義縱等人嚴格執法,對豪強進行有效地打擊。

張湯在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一案上,追根究底,對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也有一定的打擊作用。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造反謀,而助親倖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上可論之。其治獄所巧排大臣自以為功,多此類。繇是益尊任,遷御史大夫。

遠征漠北

劉邦的白登之圍和呂后的“弊邑無罪,宜在見赦”之書,是漢朝的一大恥辱。在國力不允許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和親”這樣的行為來換取暫時的和平。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充沛,所以解決匈奴的威脅成為漢武帝這位雄主的目標。衛青霍去病三徵匈奴,收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匈奴被迫將王庭遷往漠北,基本上解決了漢初匈奴的威脅。

無眠說: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雄主之一,他的執政時間為五十四年,這個期間正是西漢的轉型時期。漢朝也在這一時期走向極盛時期,盛極而衰,在他執政後期的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對漢朝的政局造成了負面影響。


抱影無眠夜歸人


自先秦春秋開始一直到秦末漢初,中國經歷了數百年連綿不絕的戰爭年代,終於,老百姓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盛世——文景之治。在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兩代皇帝的治理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國家生產總值也逐年攀升。

面對這樣的盛世,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描繪當時的場景:“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這段文字非常出名,以至於東漢史學家班固在著《漢書》的《食貨志》時直接把這段給抄了上去,他形象的描繪了在文景之治後期漢朝的經濟發展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但是,隨著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病逝後,新一任的漢帝國皇帝漢武帝劉徹卻一改文景之治時所奉行的政策,這又是為什麼呢?

“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漢文帝和漢景帝

一.文景之治的核心是“無為而治”

想要弄清楚漢武帝為什麼進行變革,首先要搞清楚在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到底是什麼。“文景之治”是西漢文景兩代皇帝在繼承漢初劉邦所制定的休養生息的大背景下所進行發展和延伸的,其核心是道家所提倡的“無為而治”。

所謂“無為而治”,出自先秦道家代表老子的《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老子所提倡的是通過道的無為而達到民的有為,放到統治階級這裡運用,便是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不違背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給老百姓以過多的負擔,從而得以充分發揮老百姓的生產力和創造力。而文景之治興盛便是在這一核心指導思想下統治者繼續減輕老百姓的壓力,輕徭薄賦來積攢國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恢復,便出現了司馬遷《史記》中的那番景象。

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

二.盛世之下的巨大隱患

漢武帝即位伊始,西漢這一繁榮景象的背後,已經潛藏著巨大的隱患,社會矛盾異常尖銳。

1.政治:無為而治

由於長期施行無為而治,統治者對地方上的治理並沒有那麼細緻,只是規定一個大的方向和框架,不苛求細節,雖然對老百姓自由發展有所幫助,可對於中央集權過於分散,皇權缺乏足夠的威嚴,長此以往國君的統治地位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2.經濟:金融混亂

秦滅六國之後對國家貨幣進行了統一,漢代秦後,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對秦的這一政策進行了放鬆,允許私人鑄造貨幣,漢文帝時最富有的兩個人鄧通和吳王劉濞靠的就是鑄錢發家。而劉濞也靠著鑄錢和曬鹽積累了大量財富,從而有底氣發動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劇照

同時,由於放任民眾進行生產,客觀上雖然農作物產量得到提高,但與此同時帶來的社會問題是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在漢武帝即位初期,地方已經發展到“富者連田阡陌,而窮者無立錐之地”的地步,大批平民淪為奴隸。

3.軍事:和親防禦

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也想一鼓作氣解決邊境的少數民族問題,於是趁著清除韓王信的叛亂帶領數十萬大軍北上,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于的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最後靠著陳平和劉敬的美人計才最終得以脫身。

自此,漢朝對匈奴採取防禦和親策略,可匈奴為了財富依然時常侵略邊地,漢文帝時期甚至一度打到距離京城長安七百里的地方,國家安全遭到了長時間嚴峻的考驗。

4.地方:諸侯割據

劉邦在總結秦朝和項羽滅亡的經驗時錯誤的進行了分析,選擇以大封同姓諸侯王來護衛中央,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靠血緣紐帶來維繫的關係日漸淡薄。

漢文帝時期爆發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漢景帝剛剛即位三年便爆發了以吳楚為首的七國之亂,一度動搖國本,雖然在七國之亂平定後中央集權得以加強,但諸侯王割據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七國之亂示意圖

三.大刀闊斧——漢武帝的改革之路

為了應對文景之治下所隱藏的社會矛盾,漢武帝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核心思想即把原先的“黃老無為”轉變為“大一統”的理念,並在此基礎上以加強中央集權和皇帝的權力為目的進行改革。

1.政治:從無為而治到獨尊儒術

武帝一上臺就面向全國召集賢良,並鼓勵各地士子毛遂自薦,在武帝的挖掘下,董仲舒走向了歷史舞臺。他向漢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強調“大一統”的思想和“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理念,把皇權蒙上一層神話色彩來增強他的權威。

董仲舒劇照

同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改自先秦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儒學作為國家的治國理念,而這一理念也成為自此之後中國兩年前封建統治的指導思想,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2.經濟:從金融混亂到鹽鐵官營

即位之初,漢朝在金融方面相對混亂,中央發行的貨幣與各諸侯國的貨幣互相流通,彼此管理繁瑣。為此,漢武帝宣佈罷免了諸侯國與地方勢力的私人鑄幣權,由中央改為統一發行五銖錢,經過了五次的幣制改革,漢朝混亂的幣制系統終於得到了統一。

另一方面,漢武帝針對當前對外戰爭頻繁,需要大量經濟支持的大背景下,將當時最賺錢的製鹽,冶鐵和釀酒收歸國有,中央設置鹽鐵官統一經營,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從而避免了地方上大地主階級的興起。針對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漢武帝嚴厲打擊地方豪強,田竇交惡的關鍵人物灌夫之死就是因為灌氏家族是當時地方上的豪強,與漢武帝的國策相悖。

3.軍事:從屈辱和親到決戰匈奴

憑藉著文景之治所積累下來的大量財富,漢武帝擁有了對匈奴作戰的底氣。雖然第一次漢武帝精心策劃的馬邑之謀最終化為泡影,但他卻揭開了漢匈雙方關係新的一頁。

衛青和霍去病——戰神雙子星

在此之後,漢武帝先後對匈奴進行了河西之戰,漠南戰役和漠北決戰,一舉逆轉了漢匈之間的攻防態勢,開拓了北方的朔方郡和西北的河西走廊,同時間接西域,最終

使匈奴“漠南無王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以報怨。”為後來宣帝元帝時匈奴的徹底歸附打下堅實的基礎。

4.地方:從諸侯割據到推恩令

雖然因為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平定導致了漢朝諸侯王實力的大幅度削弱,但地方上諸侯割據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在漢武帝時期依然爆發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諸侯王的叛亂問題。

為徹底解決這一頑疾,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在繼承問題上除嫡長子可以繼承土地外其他子嗣也可以得到土地,從而使得諸侯國越分越小,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弱,最終漢武帝利用酎金問題一次性奪去了一百多個王侯的爵位,諸侯割據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四.漢武帝成就了時代,時代也成就了漢武帝

其實,無論是“文景之治”也好,還是漢武帝的改革也罷,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王朝的統治和順利延續所施行的,只不過根據所處的時代不同而導致雙方選擇的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文帝景帝所面臨的是剛剛經歷了數百年戰亂和諸呂之亂後的殘破的漢朝,即使他們倆有心進行一番作為,可此時的王朝已經經不起更多的負擔了,因此,選擇休養生息是最適合那個時代的政策。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了七十年無為而治和近四十年的文景之治,“黃老無為”思想下所統治的王朝已經顯露出了很多弊端,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使得王朝的統治得以繼續延續。

漢武帝劉徹劇照

所以,漢武帝是幸運的,他生在了一個需要把時代從“無為”變成“有為”的時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時代成就了漢武帝,讓他成為這個時期王朝的掌舵者,而漢武帝也成就了時代,正是由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才使得漢朝的發展到達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漢武帝所留下的那些變革和措施,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並繼續延續下去,直到永遠。

結語:

納賢良董生三對策,定匈奴衛霍懾大漠。收鹽鐵國家大一統,平諸侯推恩巧陽謀。

漢武帝變革文景之治,是中國從一箇舊時代邁向新時代的分界線,是歷史的選擇,是必然的軌跡!


相城歷史小學生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 漢孝景帝

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治理措施:

減輕雜稅

主要措施 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3、厲行節約,禁止浪費.

4、通過“貴粟”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重視農業

抑制豪強(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 )

休養生息

文景之治是全國休養生息,為漢武帝北閥匈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物質.全國的人口也得到增加,為兵源提供的充足的後備,為漢武帝的大一統提供了基礎。



老郭歷史


說漢武帝改變了文景之治時的政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文景之治的政策有哪些: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3.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4.步分化諸侯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而漢武帝實行的政策主要有:1.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由政府直接經營運輸和貿易;2.政治上為加強中央集權,頒佈推恩令;3.選用人才上多次頒佈求賢詔,不拘一格,唯才是舉;4.軍事上對外強硬,鑿空西域,擊潰匈奴,擴大漢朝版圖;5.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作為大一統的封建帝國,漢王朝實行的各項政策都不是根據某個皇帝的喜好而制定。文景時期,大漢帝國剛剛建立,民生凋敝,國力衰弱,皇帝們吸收秦末教訓,採用“黃老思想”,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對一些問題只能忍著,平定“七國之亂”時也是在犧牲晁錯後,忍無可忍才採用軍事手段的。連呂后被匈奴侮辱,也只能忍辱負重送上公主取悅單于。不是他們想這樣,只是實力不允許。隨著文景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漢武帝時,國家富裕了,國力提升了,自然要採取措施來解決以前留下的問題,所以才一改文景時期的政策。對外以滅匈奴為目標,對內採取“推恩令”、“獨尊儒術”等一系列政策鞏固皇權。

不管是文景時期的輕徭薄賦還是漢武時期的強權政治,都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他們的變與不變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沒有文景時期的忍辱負重,也就沒有漢武時期的強漢風采!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能不受欺辱,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公頃土地


文景之治的政策是源於漢劉邦,漢初經濟疲憊,社會急需休養生息,恢復人口,所以從劉邦到呂后再到文景都採取了寬鬆,輕稅負的基本政策,而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漢景帝后期,漢武帝初期出現了國庫充盈的現象,國庫裡穿錢的繩子都爛掉了。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問題引起了國力的巨大消耗,多年的征戰軍費開支巨大,國庫難以為繼,再加上漢武帝巡遊的費用,和大型宮殿工程費的開銷,就更加顯得財力不足了。在此背景下,漢武帝改變了之前的政策,並從貨幣,財政稅收等多方面進行了財政增收的措施


江湖亂跑


漢初有文景之治是漢文帝想要改變治國思想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家朝代的需要。在漢初,當時的社會經濟已經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所以統治階級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是怎麼樣把產量變得更多,怎麼樣才可以穩定當時封建統治的秩序,怎麼樣才能更加維護階級統治。所以漢文帝主張無為而治,在經濟上減輕稅負,當時百姓的產量少但是稅負重,幫助百姓減輕稅務負擔。

漢武帝推崇儒學則是因為儒學更加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漢武帝繼承了漢文帝和漢景帝這兩代的財富,但是與此同時,隨著地主階級和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對可憐的農民的壓迫也越來越重,致使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這對統治存在著嚴重的威脅。而當時的儒家文學有著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同時儒家文化推崇仁義的思想和君臣倫理的思想。而這種思想顯然跟漢武帝當時所面臨的統治形勢相適應,所以在當時的思想領域,漢武帝推崇儒學。而在漢武帝的大力推崇之下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成為思想中的正統地位。當時的這種儒術思想間接地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滿足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而漢武帝的改革無疑是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同時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順應了民心,也使傳統的封建統治更加堅固。所以漢武帝推崇的儒家思想是一次歷史意義上非常重大的改革,也是非常成功的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