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李斯是不是一個悲劇的歷史人物?

螳螂先生


秦朝李斯是不是一個悲劇的歷史人物?

對這個題目,可以引申為如何看待李斯之死?

公元前208年,大秦帝國一代丞相李斯與其子李由被腰斬於咸陽。死前,李斯對其子李由說“我很想再和你一起牽著黃狗在上蔡東門追逐野兔,看來這一切已經不可能了”,然後父子兩人都哭了起來。

這樣有悲痛的場景,讓人看著唏噓不已。

作為李斯來講,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落到這個下場。但天道輪迴,在他與趙高合謀篡改遺詔時,這個結果可能就註定了。

李斯在死時內心可能充滿了悲涼與冤屈,因為他為秦工作三十餘年,作出的貢獻太多了。

那李斯的歷史功績有哪些呢?

01.諫輔秦王政,作出了“天下一統”的決策。

李斯給秦王政上了一篇《論統一書》,論述了由秦國來實現“天下一統”的主客觀條件已經成熟,勸說秦王應該抓住這個“萬世之一時”的良機,實現天下一統。李斯的上疏正迎合了秦王政的心意。為此,秦王政便拜李斯為長史。

02.諫阻逐客,為秦王收攬各國人才

正當李斯受重用之際,因“鄭國渠”事件,秦王政下了“逐客令”,把所有其他六國去秦國做事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李斯是楚國人,也在被逐之列。於是,李斯離秦的途中寫下有名的《諫逐客書》,向秦王政陳述了利害關係。

《諫逐客書》情辭懇切,確實符合秦國的歷史和現狀,且又有較強的說服力,秦王為此折服,立即取消了“逐客令”,還派人追至驪邑召回李斯,恢復他的官職,繼續使用他的計謀,並且提升他為廷尉。

03.參與重大改革,鞏固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天下,李斯從任廷尉至任左承相期間,參與了重大改革。李斯在輔佐秦王政創立皇帝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立碑刻石等方一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力主實行郡縣制,更是功績昭著,影響深遠。

秦統一後,承相王綰等勸秦始皇恢復周朝“封國建藩”的舊制,得到了群臣的贊同,唯獨李斯表示反對。他聯繫周文王、武王分封子弟及同姓諸侯的歷史教訓,指出分封制的種種弊端,不利於秦的統一和鞏固,同時又闡明瞭只有推行郡縣制才能使“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李斯的建議為秦始皇所採納。於是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

郡縣制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的安定,避免了分裂割劇、諸侯混戰局面的重演;對於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為防止六國舊貴族據地擁兵反抗,消除分裂割據之隱患,李斯輔佐秦始皇“夷郡縣城,銷其兵刃”、“使後無戰攻之患”。從而進一步鞏固了統一。

他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將史描大篆,加以省改,成為小篆,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為推行這種統一的書體,李斯親作《倉頗篇》,並與趙高的《愛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等,一同作為標準文字的範本,在全國推行。文字的改革與統一為秦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與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李斯可謂我國文字改革的先驅者。

04.在經濟建設中,提出了“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經濟政策和“百姓當家,則力農工”的經濟思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在《琅琊臺刻石辭》中,李斯輔佐秦始皇把從前商鞅“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發展成為“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經濟政策。

“上農除末”是我國古代農本思想的傳統體現,而“則力農工”則衝破了傳統農本思想的束縛,具有解放生產力的進步性。

由此可見,李斯在入秦後至秦統一六國之初,順應了由分裂走向統一,由動亂趨於安定這一歷史潮流。他輔佐秦王政剪滅六國,完成統一,推行改革,經略邊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使秦帝國成為兩千多年前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發達的統一國家。

可以說,李斯是秦王朝前期順應歷史發展的政治改革家。

然而,最後落到腰斬於市、滅三族的命運,都是由於自己選擇的結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7月,秦始皇東巡病死沙丘平臺。遺詔給正在北邊監兵的公子扶蘇,要他把兵交給蒙恬,立即回咸陽治喪。中車府令趙高扣留詔書,想立胡亥為帝,以便自己篡權。

但要想實現這一陰謀,必須通過丞相李斯。李斯為了保全自己,遂與趙高、胡亥合謀,以秦始皇的名義,立胡亥為太子,詐稱“扶蘇為人不孝,其賜劍以裁!”,恃蒙恬“為人臣不忠,其賜死”,這就是“沙丘政變”。

由於他的選擇葬送了秦國的國運,從這點來說,他一點都不冤。

而且,其還曾為了一己之私,妒賢嫉能,毒殺了自己的同學韓非子,使這個法家集大成者過早的死亡,造成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的一大損失 ,至今令人扼腕。

在任丞相時,為統一思想,向秦始皇提出了焚書的建議,摧毀了無數古代文化典籍。

在秦二世當政時期,為討好秦二世,他上《行督責書》,建議秦二世要以嚴刑峻法來督察責求文武百官和百姓的言行,使他們不敢反抗,以達到君王獨斷專行的目的,對秦二世起到了助紂為虐作用。

從李斯為歷史所做的貢獻來講,無疑是偉大的,但他參與沙丘政變,矯詔殺死扶蘇,逼死蒙括,又在秦二世當政時期,助封為虐,從這些方面來說,他又是個為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置他人於死地而往上爬的封建政客。

因此,李斯的死是自己的悲劇,但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雲端白楊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李斯是不是一個悲劇歷史人物?要俺看,不是,真不是!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聽了直搓牙花子:“這都讓人家趙高腰斬夷三族了,還不悲嗎?”

哎!這事看你怎麼看,您要是單論這結果,沒跑,李斯這人確實夠悲催的,但您要是把這個結果放到他整個人生的履歷中,這就不是。

老話說的好,你種的是什麼因,就應該得什麼果不是。

好咱接下來把這事捋捋,大傢伙聽聽俺說的到底對不對。

開頭的李斯

大傢伙都知道李斯這人,早年間就是上蔡縣這地管理文書的一小吏,官雖然不大,但混個溫飽這也沒啥大問題。

但有件事觸動了他的心絃,這事在《史記》的《李斯列傳》中有記載。

說有一天,李斯肚子脹,一路小跑往茅.房裡鑽,人有三急嗎?這進去的時候,太過急切,這就闖了進去。

得咧!整趕上茅.房裡的老鼠在裡邊呢?他一進去,把這骨瘦如柴的老鼠就給驚到了,嚇的老鼠,呲溜一聲就沒影了。

李斯到是嚇了一跳,所以這事印象比較深刻。

沒幾天他又去米倉,一打開米倉,得咧,他就瞅見那老鼠個頂個的肥碩,瞅見人一點都不驚訝,該幹嘛幹嘛,我行我素!

瞅到這情景,李斯就想到了幾天前那茅.房裡的老鼠,有感而發: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一個人這輩子有沒有大的出息,完全是由環境造成的,就和這老鼠一個道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倉鼠論。當然這話作為名言當然是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母三遷。

那麼李斯是個明白人,他就不想一輩子碌碌無為混吃等死的過著,他想要出人頭地。

所以就辭掉了小吏的工作,去齊國拜入荀卿的門下,學習帝王之術。

學成歸來這就奔著秦國去了。

後邊的事,也不用俺介紹了,李斯這就發跡了,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啊!那麼秦始皇也是投桃報李,許了他高官得坐,駿馬得騎。

那麼這個時候的李斯,那是風光無限好,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要知道當年他把秦始皇最為看重的韓非殺了,秦始皇都沒拿他怎麼樣。

那麼這個時候的李斯悲嗎?顯然不悲,他用的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反對分封制,依然決然的推動商鞅遺留下來的郡縣制,什麼參與制定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等等,這也為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之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的佈局,就是在他的手上定下來的。

請問這個時候的李斯悲嗎?顯然不悲!這就是走上人生巔峰的節奏啊!就已經達到了李斯的人生高潮。

後來的事

但老話講的好,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李斯還想著再進一步,更進一步,一個貪字就葬送了李斯所有的一切。

咱都知道,秦始皇這人壓根就是個工作狂人,為了更好了解地方,這就巡遊天下。

巡遊天下這事,您別以為這是遊山玩水,不是這個。秦朝的時候,通信不發達,離著秦國都城咸陽遠一點的地方,您不倒騰個三倆月的,這都聯繫不上。

而且這郡縣制,你還得考核當地官員的業績,他要是來個謊報啥的,你光從奏摺當中也看不出來,所以秦始皇就選擇了這麼一種統治方法,實地勘察。

最終秦始皇也就死在了這種巡遊的路上,就死在了沙丘這塊。

在這裡咱說個小知識。

咋說呢?沙丘這塊對於歷代帝王來說,這真心是個不祥之地。

這地在商紂王時期就大興土木,建立了苑臺,大傢伙知道的酒池肉林,就在這地,所以這地的繁華可見一斑。

所以商紂王在這裡待過,而且時間很長,最後自焚而死;接著是趙武靈王被活活的餓死在了沙丘這地,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亂;接著就是秦始皇巡遊天下,到這裡也死了,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謀。

所以打秦始皇之後,這地基本上就被廢棄了。

好了,咱接著說事。

那麼李斯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可上不了檯面,人家秦始皇的傳位詔書他都能給人家改了。

立了一個光知道吃喝玩樂的胡亥做為了秦二世,把原本做為秦始皇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扶蘇,下詔書逼迫自殺了,在把死對頭蒙恬也給逼死了。

當年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其中有一條就是扶蘇賢明,卻被胡亥逼死,皇位就不應該由胡亥這小兒子來當(秦始皇一共二十三個兒子,留下姓名的只有四個,胡亥是第十八個)

也就是說,在李斯的幫助下,這胡亥才做了皇帝,標準的得位不正啊!這從而給李斯自己個挖坑埋下了伏筆。

胡亥這人壓根就是胡鬧,什麼國政不國政的,一股腦全丟給了那溜鬚拍馬沒鬍子的趙高了,自己個躲在宮牆裡邊享樂去了。

那麼這個時候,一直想要保全自己權勢的李斯,才發現這風向不對頭。

大小權利全部落到了趙高的手裡邊了,他在朝內還受到趙高的節制,估計這是他沒有想到的。

那麼在趙高的設計下,李斯,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就被下了大獄裡邊。

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知道這事到了這個地步,趙高是不會放過他們的,而且還會無休止的羞辱他們,所以這倆人選擇了自殺。

那麼李斯認為憑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雄辯之才,只要讓他能見到胡亥,他就有被赦免的可能。

說道這裡,俺只能說李斯的糊塗和他的悲哀。胡亥他只是個胡鬧喜歡享樂的人,他可沒有秦始皇那種大智慧,大野心的人。

你就算是見到了胡亥又能咋樣呢?更加重要的是,人家壓根就不想見他,人家還有很多事要忙乎呢?

所以李斯見到的是趙高,和趙高手裡的刑具,天天上刑自不必說,打的那叫個皮開肉綻的,最後李斯撐不住了,這就招了假供,把自己算是推上了絕路。

暴怒的胡亥得到這樣的結果是,他就認為自己被李斯出賣了,所以李斯被腰斬,夷了三族。

而趙高也就真真的實現了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統治已經成了篩子的秦王朝。

那麼從這件事當中,咱不難發現,李斯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完全是他自己作死造成的,為了保全他的相位,他的榮譽,篡改詔書。

悲嗎?不悲!一飲一啄,種因得果,所以他算不上。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李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從一個刀筆小吏登上秦帝國宰相的高位,輔助嬴政一統天下建立不世功勳,一篇《諫逐客疏》傳誦千古。但是醉心權力的李斯最終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夷滅三族。李斯既是一個眼光敏銳、見解獨到的政治家,又是一個膽小苟且唯利是圖的庸人。

李斯輔佐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創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他在廢分封,立郡縣,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等重大而有影響的問題上,功績卓著,被後人譽為“千古一相”。

李斯自幼拜師荀況學帝王之術,入秦後向秦始皇分析當時的天下形勢時指出:“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王,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 就,諸侯復強,相聚約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李斯提出了滅六國的具體策略:

“陰遣謀士齎持金玉 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 之,離其君臣之計。”

秦國就是根據李斯制定的以武力進攻和分化瓦解相結合的戰略,加快了統一的進程。

秦國地處西北一隅,為了發展壯大,歷代秦王任用東方各國人才。這些人在秦國掌權引起秦宗室大臣的嫉恨,他們上書秦王“逐客”。

李斯用一篇《諫逐客書》,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和道理,幫助秦國改正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完成統一大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秦完成統一大業後,為秦國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沿用兩千多年,影響極為深遠。

秦實現統一不久,不少大臣主張恢復分封制。李斯力排眾議,提出廢分封、建郡縣,把全國分為36郡,各郡郡守直接由皇帝任免,徹底加強了中央集權,標誌著新興的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隸制度。

李斯主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創造出小篆,為文化的傳播和文字發展立下 殊勳。李斯堪稱“千古 一相”。但是“沙丘之變”中,李斯出於私心,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使趙高的陰謀得以成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客觀的評價李斯,他的一生歷史功績是主要的, 功是遠遠大於過的。

李斯年輕時任郡縣小吏,一次“見吏舍廁中鼠食不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 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李斯鼠嘆本質是“鼠在所居,人固擇地”,即環境影響人的成長髮展,人應該主動創造出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環境。鼠嘆之後,李斯拜儒學大家荀子為師,學習經世致用、建功立業之術。

入秦後,李斯憑著卓越的遠見、高深的謀略,贏得了秦王嬴政的信任和器重。秦國在其輔佐下踏上了統一中國的征途。

秦朝建立後,私學議政之風盛行,導致朝廷政令不通、公信力下降。李斯建議將民間私藏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學說著作一律焚燬,這就是有名的“焚書”事件。“焚書”固然破壞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但在當時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逝於沙丘。趙高策劃了改詔易主的陰謀,在趙高威逼利誘下,李斯的義利觀開始動搖,最終選擇了與趙高同流合汙。

秦二世登上帝位後,橫徵暴斂、貪圖享樂,為保全自身俸祿爵位,李斯寫出了媚上固寵的《行督責書》。這篇文章極盡 媚態,主動迎合秦二世,對秦朝的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與李斯一起發動改詔易主陰謀的趙高,一直欲除李斯而後快。在趙高的構陷下,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具五刑,腰斬於咸陽。臨刑之際,李對子哀嘆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李斯死後,趙高把持朝政,指鹿為馬,甚至弒殺秦二世,兩年後秦朝正式滅亡。

李斯才華橫溢、功勳卓著,為秦王朝的建立和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參與沙丘之謀,為求自保獻媚固寵,對秦朝的滅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斯的人生悲劇,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在歷史和人生的關鍵時刻,李斯德不配位的人性短板暴露無遺,趨利的自然性戰勝了“義”的社會性,最終導致國喪身誅的悲慘結局。

李斯出生在戰國末年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傳統道德體系崩潰,百家學說各爭雄長。李斯選擇修習最能彰顯個人才華的“帝王術”,一生與秦帝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李斯認為,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就應該像 糧庫裡的老鼠,要搶佔好的地位,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

李斯的社會人格目標在於追求做一隻所處自在的“官倉鼠”,追求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富貴名利。可見,李斯的成就動機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卑賤”之位,是對位高權重高貴之位的嚮往。

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追求對人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李斯這樣的人,更容易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雖然李斯在治國安邦上有很大的能力,但他人格的先天缺陷、動機上的極端功利主義對其日後的成敗埋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秦統一天下後,李斯被任為丞相,無論其自我價值還是社會價值都得到了極大地實現,早已遠遠超出他“官倉鼠”的人生目標。斯是在踐行法家的政治主張時,由於個人急功近利,把法家的理論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正是由於缺少對道義的顧及,“人格侏儒”李斯才能從那個社會大變革時代脫穎而出。

秦朝建立後,儒生們議論國事,應該只是個學術上的問題。可是李斯將其上綱上線,建議,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可以說,是李斯一手製造了秦始皇的“焚書”,也是李斯積極推行文化專制,消滅言論自由,他的這把火燒掉的是人的“言論權、話語權、思想權、質疑權、批評權、議政權”。

焚書事件之後,李斯處處迎合、屈從最高統治者的心態進一步表露,已由一個醉心功名的政客完全墮落為一個失卻目標的鷹犬。

從製造“焚書之禍”,到參與“沙丘之變”,再到媚獻“督責之術”,李斯已經完全背離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政治操守和價值取向,最終還是沒有保住自己的權位害。

司馬遷在《史記》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李斯是 “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之人。李斯在政治實踐中,採取非道德的方式,以個人的眼前利益為導向,缺乏必要的政治倫理觀念和政治家應有的價值堅守,甚至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

李斯為了實現自己 “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的人生目標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殺斯之身者非高,而斯自殺也; 夷斯之族者非高,而斯自夷也。”這或許就是李斯一生的註解。


歷史漫談君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李斯的下場皆是咎由自取

李斯是秦國廷尉,曾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秦統一天下後,李斯升任為丞相,繼續輔佐秦始皇、秦二世,可謂勞苦功高。就是這麼一個勞苦功高的兩朝元老,卻在秦二世登基不久,就被腰斬並屠戮三族,下場不是一般的悲慘。

李斯(影視作品)

李斯之所以被秦二世下令腰斬,是因為李斯被陷害意欲謀反。而陷害李斯的幕後黑手就是秦朝有名的大奸臣趙高。

李斯被腰斬是發生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當時,秦國各地起義不斷,遍地狼煙。秦二世做為天子,非但不加徵繳,仍舊我行我素,繼續加大酷刑厲法的力度和對百姓的壓榨。到了後期,秦二世甚至於連最基本的朝議都懶得去,秦國一切軍國大事都交給趙高定奪。身為秦朝右丞相的李斯聯合左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進諫秦二世,建議秦二世減輕百姓的勞役及賦稅,這樣造反的人就會減少,秦國慢慢就會好起來。

讓秦二世不理朝政的人就是趙高,趙高對權利的慾望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只有秦二世盡情享樂,趙高才能盡情享受權利的樂趣。顯然李斯等人的建議不符合趙高的利益,阻擋了趙高向權利頂峰前進的道路。於是趙高便利用秦二世對自己的信任,陷害李斯意圖謀反。昏庸的秦二世被趙高利用,下令處死了向自己進諫的李斯。

▲趙高(影視作品)

李斯向秦二世進諫而被害死,按理說應該讓人憐惜。俗話說“文死諫”,李斯之死畢竟是一個臣子為帝王江山社稷而進行的“忠言勸告”。但李斯的死並沒有讓人感覺多麼悲痛,因為李斯最終能有這樣的結果,全因自作自受。

李斯的作繭自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死在了東巡的路上。秦始皇在駕崩以前,命中車府令

趙高給公子扶蘇下詔令,打算傳位給扶蘇。趙高沒有聽從秦始皇命令,私自將詔書扣押,並暗中聯合公子胡亥偽造假詔書,意圖推舉胡亥為新天子。

▲秦二世胡亥

但這件事沒有身為丞相的李斯配合肯定會露餡。趙高向李斯說:“如果扶蘇繼位,蒙恬等人會替代李斯在朝廷中的地位,李斯便會失去權利功名。”李斯為了一己之私,加入到趙高的隊伍,聯合胡亥、趙高,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與蒙恬。

李斯身為丞相,在秦始皇去世後,非但不加以遵守先帝遺願,反而害死法定繼承人,推舉昏庸的胡亥繼位,這無疑給自己後來被處死埋下隱患。李斯的行為就是作繭自縛,最後害的自己身首異處。

其實,李斯其人還是蠻有雄才大略的。比喻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是李斯提出的在秦國採用郡縣制。郡縣制的提出及應用,在歷史上是很前衛的。如果李斯將心思用在對的地方,在秦始皇駕崩後,能夠恪守臣子之禮,或許秦國不會二世而亡的。


史無眠


李斯在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華夏的過程中,立下了漢馬功勞。秦朝建立後,李斯作為丞相,提出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設郡縣,建立中央集權等舉措,對後世影響深遠。

按說,李斯已經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已然到達了很多人無法企及的地位。並且大權在握、封侯拜相,本來是跟悲劇的歷史人物不沾邊的。但秦始皇逝世後,丞相李斯的一系列抉擇,卻為其最後的結局埋下伏筆。

影響李斯人生命運的歷史性時刻,應該是沙丘之變。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過程中,突然暴斃於沙丘。趙高和胡亥脅迫李斯,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帝。最終,作為丞相的李斯妥協了,於是秦二世胡亥正式即位。

誠然,李斯的抉擇是受趙高和胡亥的脅迫,可是作為大秦帝國的宰相,並非沒有力挽狂瀾的力量。扶蘇為太子,但素來與蒙恬親近,在思想上又更傾向於儒家。因此,在李斯看來,即使扶蘇為帝,自己的丞相之位也一定不保,自己設立的法令也可能徹底傾覆。

因此,李斯在最後關頭選擇了鋌而走險,助紂為虐。對於權力的慾望,使他無法再清醒的思考。也許,一切都始於“倉鼠”“廁鼠”的思考,成也如此,敗也如此。成,是他辭去小吏,到齊國,拜荀卿為師,佐於秦國;敗,是他性格中過分對權位的迷戀。

最終,李斯被趙高構陷,腰斬於咸陽,夷三族。夢幻的開局,卻落下悲慘的結局。令人唏噓。


青史有銘


李斯只不過是權力的遊戲裡失敗的一方,談不上所謂的悲劇。

李斯看到廁所和糧倉裡的老鼠,碰見危險的時候截然不同的反應,發出“屁股決定腦袋”的感慨,以之為人生哲理,不斷向上攀爬。

他從少年就有清晰的人生目標,師從荀子,學的是帝王治理天下的學問,學有所成後,立馬跑到呂不韋門下,尋找進去秦國上流社會的機會。

《諫逐客書》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機會,他迎合了始皇帝想要統一六國的追求,給嬴政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開始參與到秦國逐鹿天下的計劃中。

秦國統一天下後,李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郡縣制,為秦國管理龐大國度制定了嚴密的法律制度,秦國在他的管理下皇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集中,終於,他當上了丞相,人生也到達了頂峰。

盛極則衰,權力造就了位極人臣的李斯,但也把他高高的捧了起來,他開始擔心自己的地位、財富。原則、道德、安國、為民,甚至他自己畢生所學的法制,這些曾經的底線,通通被他丟棄。

李斯和趙高修改遺詔,害死扶蘇、蒙恬,立胡亥為秦二世,禍國殃民,作惡多端,終於是死在了自己制定的法律,可以說是死有餘辜,不值得同情。


櫻花下飲茶


秦朝時,李斯雖出生卑微,卻助始皇一統天下。而後李斯位極人臣,但是最後卻落得腰斬于于市。為什麼他的人生會悲劇收場呢?且讓無敵細細說來。

李斯

李斯的人生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始皇帝生前與死後。現在讓我們重新開始回顧他的人生吧!

位極人臣

1

.胸懷大志

李斯,楚國人,胸懷大志。後輔佐秦王,終於成就顯赫人生。李斯出生於楚國,年少的時候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官。在這期間他曾說:“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大志向。隨後他拜師荀子學習帝王治理天下之術,出師後分析天下大勢,認為秦國有一統天下之勢。而後自薦為呂不韋幕僚,又被呂不韋推舉給秦王。李斯把握住機會,給秦王出謀劃略。最終,助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成就大秦萬世基業。

2.功成名就

李斯助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官拜丞相統領百官,功成名就。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冊封李斯為丞相,為百官之首。李斯隨及向秦始皇提出各方面的政策穩定天下。第一:李斯有感於周朝分封天下,導致諸侯攻伐數百年,應該廢除分封設立郡縣制。 第二:建議書同文,車同軌,方便萬民。 第三:設立三公九卿,分管各部,人思其職。

李斯,在此時深受皇帝器重,功成名就位極人臣。

秦始皇

《史記•李斯列傳》評價李斯才能: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

此時此刻,李斯志得意滿年少時的大志終於成為現實。可是之後,李斯卻迷失了自己,導致自己人生悲劇落幕!

作繭自縛

1.嫉賢妒能

李斯曾舉薦韓非,卻因嫉賢妒能,殘殺好友。秦始皇初期天下還未一統,求賢若渴,李斯因此舉薦自己的好友韓非給秦始皇。韓非出生韓國貴族,法家代表人物。這和秦始皇以法治天下不謀而合,因此深受喜愛。這時候李斯可坐不住了,你韓非受重用,那我以後還有地位嗎。於是向秦始皇說韓非壞話,導致韓非被下到監獄。最後又逼迫韓非自殺身亡。李斯嫉賢妒能的性格,導致人生的悲劇,初見端倪。

2.與虎謀皮

李斯貪戀榮華,篡改始皇帝遺詔,與虎謀皮!秦始皇巡遊天下,卻不幸死於沙丘行宮。遺詔另大公子扶蘇回咸陽繼位,可是中車府令趙高與二皇子胡亥對皇位有想法。但是他們二人並不能左右局勢,於是就拉李斯入夥。趙高對李斯說,太子扶蘇重用蒙恬肯定會對你有所冷落,如果你幫助二公子胡亥一定保你世代榮華。

李斯心動了,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他篡改遺詔,趙高胡亥二人為虎作倀,也為自己的人生悲劇埋下伏筆!

3.悲劇收場

李斯篡改遺詔為自己的悲劇親手種下了種子,最後悲劇收場!胡亥登基後,不理政事,軍國大事全由趙高處理。李斯因此上書,希望胡亥能夠親賢臣遠奸逆,卻被胡亥不喜。後來趙高設計說李斯謀反,下令將李斯滿門腰斬於世。李斯貪戀榮華,最終卻被夷三族,一生悲劇收場!

李斯

《史記•李斯列傳》評價李斯的悲劇: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李斯雖然飽讀聖賢之書胸懷天下,卻仍然與一般人一樣貪戀榮華富貴導致自己悲劇結尾。或許到死他才明白:寧與君子為敵,莫與小人為友。可惜,上天不會再給他一次機會!


無敵通史


說到秦朝的丞相李斯,正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著王權富貴的他,晚年卻落得一個腰斬街頭、夷滅三族的下場,這也正是李斯的悲劇。

從功成名就到萬丈深淵,有時便只在一念之間。也正是因為李斯晚年在沙丘那一念的決定,從而也就鑄就了他一生的悲劇。

悲劇的開始——“沙丘之變”

秦始皇在其第五次東巡的路上,因自身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再加上旅途勞累,最終患上了重病。在他生命垂危之際,秦始皇開始安排後事,他口述令趙高寫了一封給公子扶蘇的信,讓他迅速返回咸陽辦理喪事,並繼承皇位。然而還未等到信件送出,秦始皇便逝世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便有了趙高密謀李斯幫助胡亥篡位的機會。

秦始皇死後,趙高便計劃著幫助胡亥篡位,以此來達到自己謀權攝政的目的。此時扣留了秦始皇詔書和御璽的他,便一本正經地對胡亥說:“我可以幫助你篡改詔書,賜死扶蘇和蒙恬並立你為大秦太子,從而取得皇位。”胡亥聽後大喜,爽快地答應了。因李斯身為秦朝的丞相,自然是權重如山,所以這件事還得爭得李斯的幫助才行。於是,趙高便去找李斯並對他說:“丞相,始皇帝駕崩前賜長子扶蘇詔書,令其速回咸陽服喪,並繼承皇位。但是現在始皇帝的詔書與御璽都在我手中,這立誰為太子並繼承皇位這件事情,現在可是丞相你我二人說了算啊。”李斯聽後大怒,對趙高說:“這種事情不是我們當臣民能去商議的,當然還是要遵循始皇帝的意思。”心知李斯痛處的趙高不緊不慢的對他說:“若是扶蘇繼位,丞相你覺得你與蒙恬相比,扶蘇會重用在他身邊的大將軍蒙恬呢?還是連理政思想都與之相左的丞相你呢?我想等扶蘇繼位後,丞相你估計就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吧!”接著,趙高又力陳胡亥誠信厚道、慈悲仁愛,若是李斯同意這個請求,便可確保丞相之位安然如故。

此時的李斯,正像是打破了醋罈子一樣,心中百感交集。他思考了良久後,最終他自負的認為自己難不成還鬥不過一個宦官與執跨。因此,李斯心中的小我戰勝了大我,便不顧秦朝的興衰,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從此也就引發了李斯一生的悲劇!

悲劇的發展

胡亥繼位之後,趙高的權利與日俱增。但他始終把開國功臣李斯視為眼中刺,認為他會阻礙自己以後的計劃,因此趙高便處心積慮地想把李斯除掉。

陰險的趙高便又設計對胡亥說:“現在陛下你年少繼位,缺少治國理政的經驗。萬一要是在朝堂之上做出什麼錯誤的決定,那麼必定會影響到你的威望,以此而來有些大臣恐怕就會心生謀反之意。陛下不如就長期待在宮中,由小人來替你傳達他們的意思,然後來稟報陛下。這樣一來陛下你就不會在朝堂之中出什麼岔子了。”原本不思朝政,只知花天酒地的胡亥聽後大喜,此後胡亥便深居宮中,而朝中大事便由趙高一人獨攬。

悲劇的高潮及結尾

一天,趙高對李斯說:“現在天下局勢不穩、盜賊肆起,而陛下卻仍大量徵收勞役修建阿房宮,自己因身份低微而不便進諫。於是我這不就想到了李丞相你,丞相你勞苦功高此事你去最為合適。”趙高又說:“我可以給李丞相尋找進宮進諫的時機,到時候便會通知你,這樣丞相就可以見到陛下了。”然而李斯卻並不知道這件事是趙高籌劃的陰謀,於是便答應了下來。

趙高每逢胡亥花天酒地,與宮中美女玩樂之時,派人去告訴李斯說:“陛下正有時間,你可以去進諫此事。”因此,李斯便起身前往。接二連三的李斯去了三次,胡亥就大怒對趙高說:“這個李斯是什麼意思?平時我沒有事情的時候他不來找我,偏偏在我設宴喝酒之時,來和我說一些盜賊的雞毛蒜皮之事,他這是看不起我嗎?還是故意來打擾我?”

【胡亥劇照】

此時,趙高便向胡亥進讒言說:“李斯在朝堂之中目無君主,又是“沙丘之變”的參與者,當時他選擇幫陛下爭取皇位,有可能是他自己想要謀權篡位,爭當你的位置啊!我還聽說當時陳勝吳廣起義時還路過李斯兒子李由鎮守的三川郡,而李由卻沒有半點出擊攻打的意思,反而他們之間還有書信來往,沒有調查清楚的我也不敢前來稟報陛下這件事。”秦二世聽後大怒,便立即令人去調查此事。

得到消息的李斯,意識到自己攤上事了,便立刻上書揭發趙高的罪行,建議胡亥將其除掉。但早已對趙高深信不疑的胡亥,則認為是李斯在誣陷趙高。不分青紅皂白的胡亥便將李斯逮捕並關進了監獄,並索性交給趙高來處理此事。落到趙高手裡的李斯,自然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趙高經常令人對李斯嚴刑逼供。

【李斯劇照】

長此已久,李斯因身體吃不消,最終意志也被擊垮而被迫承認了趙高的指控,承認了自己有謀反之心。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在咸陽市街頭被當眾腰斬,並被夷三族。

總結

對於秦朝的開國功臣李斯,他不僅幫助嬴政完成了吞併六國的霸業,也在以後秦朝的治國理政中有著重要的貢獻。比如李斯建立的郡縣制,不僅很好的鞏固了秦朝的政權,而且還規定了朝中各部的職責與分工,更好的協助了嬴政治國理政;還有他統的文字,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更有他統一的貨幣、度量衡、車軌等,無一不被後人所稱讚。而其設立的郡縣制,更是在以後的封建王朝中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有著一身功績的李斯,勞苦功高一輩子,在其晚年的時候卻落得了一個腰斬於市的結局,這無疑是李斯的悲劇。

因此,李斯也確實算的上是一個悲劇的歷史人物。


史墨千秋


不是特別的悲劇,在於他沒能看清局勢,先發制人。


曉小云朵


我個人認為,李斯得到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他不是悲劇人物。

這裡提出一些自己小小的看法。

前半生的風光

李斯出身寒門,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曾經是呂不韋的門客,後來被嬴政所提拔。最後當嬴政統一全國後,李斯成為秦朝丞相,可以說一時風光無二。

那麼,他前半生主要做了什麼呢?

1、提出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大家都知道郡縣制的影響力很大,在之後的歷朝歷代都在沿用,一直演變到如今的省市縣制。由此就能看出李斯的高瞻遠矚,其才能之高令人敬佩。

而且按理說,如果不推出這個政策,李斯勢必會因為自己的功勞獲得很大的土地,但是他並沒有,他為了國家的發展,可以說是放棄了自己的利益,又得罪了其他貴族。

2、統一度量衡和貨幣、書同文、車同軌。

李斯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能夠促使國家的統一。只有語言文字等統一起來,那麼原六國人民才能夠更好的進行交流、貿易,增加他們對共同國家的認同感。

3、修繕制定了一套《秦律》以及制定了一系列禮儀制度。這就可以看出李斯造詣之高。

4、焚書坑儒。

這是李斯提出的統一人民思想的政策,對文化方面是有一定危害的,但不得不說,這個政策在統一思想方面確實起到了作用。

後半生亡於追逐權力之中

在秦始皇死後,他和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賜死了扶蘇,將胡亥捧上皇位,成為秦二世。後來趙高誣陷李斯謀反,李斯經過酷刑被迫承認罪狀,最後李斯死於他自己訂立的法律之下,腰斬而死。死時無一人憐憫,百姓皆拍手稱快,一代奇才,落到如此下場,讓人無言。

說起李斯這個人,他非常有才華,為秦朝統一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也為秦朝之後的穩定和發展打下基礎。但是呢,他的下場都是他咎由自取的。

首先,秦始皇死後,他為了私利違背秦始皇的意願,殺害扶蘇,反立胡亥,這是對先帝的不忠。因此最後會被趙高背叛。

而且,在秦始皇對自己國家的現狀一籌莫展之時,他不僅沒有勸告秦始皇要休養生息,反而還大肆動用民力、奴役百姓,這是不義。所以他死時無人憐憫。

但是呢,我覺得像李斯這樣的奇才,他不需要後世對他如何可憐,抑或是如何痛罵。當他為了私利和趙高合作開始,他肯定心中對自己的所為,對未來的結局已經有了判斷,無非是生或死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