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中有哪些常見的歷史錯誤?

無雙雜貨鋪


這些錯誤估計能寫一尺厚的書了。大量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受到了許多觀眾朋友們的喜愛,然而許多這些抗日戰爭電視劇,由於為了追求觀賞性,在許多軍事常識以及歷史問題上存在錯誤。今天我們就從武器裝備,戰場現實以及戰鬥戰術等方面來剖析抗戰劇常見的一些歷史錯誤。

首先在武器裝備方面最明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武器裝備的大規模穿越,這一點在步兵輕武器方面尤其嚴重。抗戰劇中,日本軍隊使用著戰後才裝備的我軍各型通用機槍,新四軍居然使用米尼岡134多管速射機槍,而一些八路軍戰士居然能夠使用著名的AK47進行作戰。而一些神劇中,AWP狙擊槍和美軍現役狙擊槍也進入二戰時期裝備特種部隊。諸如此類的武器穿越問題是抗戰劇的一個重要缺陷。而除去武器穿越的問題之外,一些二戰武器的使用,在抗戰劇中也沒有得到正確的刻畫。

日軍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也就是著名的歪把子輕機槍在影視作品中被描繪為作戰的火力支柱,可以進行連續的射擊。但是這種刻畫忽視了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這種機槍為了能夠以步兵的各種彈藥通用,其裝彈非常麻煩。這種機槍主要為翻蓋式裝彈,作戰時需要將子彈一發一發的填入,就像裝填步槍一樣。但是在抗戰題材作品中普遍現象都是這款機槍可以持續的射擊,而從來不考慮其裝彈的困難問題。事實上其20發的子彈帶幾個點射就沒有了,更別提電視劇裡那種無限子彈抱著亂打的可能性。

此外為了追求觀賞性的效果,影視作品對於一些炮兵武器的刻畫也非常不真實。炮彈是使用彈片及衝擊波來達成殺傷的目的,一發普通的60毫米迫擊炮至少在落點5米內有絕對的殺傷範圍,一發105毫米的榴彈炮殺傷範圍則可以擴大到15米以上。而大量的抗戰作品中,普遍出現的情況是炮彈落在人身邊兩三米的距離內,士兵仍然沒有受到一點損傷,這樣的拍攝嚴重違背了歷史事實。而且抗日劇導演普遍喜歡的是把一兩門迫擊炮射擊的效果描繪成鋪天蓋地的爆炸場面,炮彈幾乎每秒鐘兩發的往下落,但這是一個炮兵連都達不到的效果,完全違背了真實的歷史。只能說這些導演是太過於追求觀賞度而犧牲了真實性。

(日軍步兵進攻戰術準則)

最後具體到戰術層面來說,抗戰類電視劇普遍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習慣性的把步兵進攻作戰描繪成一種人海戰術。日軍往往會傻乎乎的排著密集的進攻隊形衝向陣地,然後被大片的撂倒。而防禦者也僅僅是沿著戰壕排成一線,全部露著身子探出頭來,高喊著口號射擊。而在實際作戰中,日軍是非常懂得利用散兵作戰的軍隊。其步兵在進攻過程中不但會得到輕型火炮製彈筒以及機槍的支援,進攻的散兵線會拉得非常的開,會利用各種隱蔽物尋求掩護,並利用精確的火力攻擊對方。

絕對不會出現一堵人牆密集地向前蜂擁而去,卻沒有任何支援火力的情況。此外,那種幾個士兵消滅一個日本聯隊的故事,也純屬杜撰。事實上直到1945年,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的正面戰場都是佔據優勢地位的。如果按照電視劇裡那種打法,日本軍隊撐不到1937年就完了,他們連東三省都過不了。


科羅廖夫


我是白袷臨風,我來回答。

曾幾何時,鬼子女軍官幾乎成了抗日劇裡的標配,一個個又有顏值,又有心機,又有武力值,常常會將我方主角逼入險境。而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女性地位很低,在軍隊裡基本上都是從事醫護後勤方面的工作,既不會衝到第一線去幹打打殺殺的事情,更不會成為特工機構的首腦,把一幫大男人指揮得團團轉。

可能有人要拿那個廣為人知的川島芳子來說事兒了,可是其生父是清朝親王、養父是日本大特務的複雜出身背景絕非一般日本女性可比,不具有普遍性。而我們知道的事實是,日軍中的女性更多的是那些願意為天皇獻身的慰安婦(不包括被強迫的他國女性)。

在日本的影視劇中,也有反映那段歷史時期的女軍人的題材,其形象與我們影視劇中的截然不同。可以說,日本女軍官是被中國的編劇創造出來的,屬於中國抗日劇中獨有的一道風景。

下面圖片中,你會分別看到中國影視劇的鬼子女軍官和日本電影中的軍隊女醫護人員的形象。最後一張是真實的歷史照片。








臨風影劇


關於抗戰劇尤其是抗戰神劇中的諸多神奇,早就吐槽漫天飛,什麼包子雷,一雙駁殼槍打天下,神功無敵之類的,但是有些錯誤,即便經典的抗戰劇也難免。

1、手榴彈的威力

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軍隊,手榴彈都是一大殺器。

國民黨還好些,畢竟有正規的軍工廠,仿造出一些手榴彈,威力雖然不如其他國家,但是效果差強人意。可對於土八路的邊區造的手榴彈就差了不知多少。

《亮劍》中曾提到過邊區造手榴彈,用李雲龍的話說“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但這膏藥效果也當真有限,啞彈、一炸兩半的情況有不少。

但是對於影視劇來說,手榴彈通常使用的是建國後的木柄手榴彈,幾乎沒有表現出過“邊區造”的尷尬場面。

2、缺了點東西的馬克沁與錯誤的捷克式輕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都知道是水冷式的重機槍,但是影視劇中常見的馬克沁少有配套上水箱。

常見的情況如下圖,是不是缺了點什麼?

馬克沁的水箱,電視劇中很少有表現出來

再一個就是捷克式輕機槍。

真正的捷克式輕機槍是20發的直彈匣,但是有些影視劇中會使用30發的彎的彈匣,還有一個就是這款槍的持槍姿勢的錯誤。

電視劇中當真很喜歡使用這種姿勢單人持槍,尤其是衝鋒的時候,但如果當真這樣持槍,仗還沒打完,估計手就熟了。

所以這款槍即便是單人持槍射擊,也是一隻手橫握提把。

如果說手榴彈的威力變大了,那影視劇中還有一個常犯的錯誤就是大炮威力變小了,這個暫留明天繼續說。


妖鬼雜談錄


“抗戰劇”和“抗戰神劇”,有著很大的區別。“抗戰劇”大致尊重歷史,拍出來的東西起碼還算是“能看”。但“抗戰神劇”就不好說了,因為那裡面的東西,簡直是太讓人匪夷所思了。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至於你看了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我對它們的評價,只有兩句話:胡說八道地歪曲歷史,簡直就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譬如某個抗戰神劇裡面,把一堆年輕的小尼姑,塑造成為了抗日的先鋒軍。這些小尼姑在戰場的前線,跟兇殘的日寇一刀一槍地拼殺,最後打敗了兇殘狡猾的敵人,從而成為了抗日戰場上的英雄。

可現實中的真實情況,真的是如此嗎?無論你怎麼翻找史料,恐怕都找不到“尼姑抗日”的歷史依據。但同樣是出家人,少林寺和尚對日本人的態度,我們還是能翻到的。

皮定均將軍在回憶錄《鐵流千里》中曾經提到過,抗日戰爭期間,他和警衛員曾經拜訪了少林寺,希望拉攏有人有槍的少林寺一起抗日。結果這裡面的賊禿不懷好意,還想把他們綁給日本鬼子邀功,三個人見勢不妙,馬上就溜之大吉了。

最後的結果當然很爽了。在抗戰勝利後,皮定均把少林寺的和尚抓了一批,以漢奸名義直接殺了。解放以後,又把少林寺和尚當地主、惡霸鎮壓了一批。後來破除封建迷信,大部分和尚們都還俗,老老實實當了俗世的農民。最後只剩下幾個無家可歸的和尚,他們沒地方可去,只能繼續住在廟裡。這些和尚被單獨編成一個隊伍,叫做“少林寺生產大隊”,成分是地主。每次批鬥時一喊:地富反壞右都站出來!這些和尚們特別自覺,老老實實就都站出來了!

所以抗日劇裡的“出家人奮勇抗日”,這實在是太不靠譜了。要是依著我看,既然都編得這麼沒譜了,其實還可以再添把柴。既然這麼多小尼姑都來打鬼子了,乾脆就把魏和尚派給他們當連長吧!

至於燕雙鷹化身金剛狼,這樣的抗戰神劇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在戰場上面真正拼殺的時候,要麼是遠程靠槍炮打,要麼就是近距離拼刺刀。如果像金剛狼一樣,帶著兩個鐵爪子撓人,估計撓不了三兩個人,就得讓人家打趴下了。畢竟是“神仙難躲一溜煙”。除非燕雙鷹有金剛狼的再生能力,那還勉強可以一戰。

這樣的抗日神劇我也會編:既然金剛狼都來了,乾脆把鋼鐵俠,綠巨人,蝙蝠俠這些人通通召喚來,直接一起抗日得了,那根本就用不著苦打十四年,估計有個一兩個月,日本鬼子就屁顛屁顛地投降了。

事實上,抗戰真的贏得那麼輕鬆麼?絕不!一點也不輕鬆!

正面戰場的國軍,擁有很多美式的裝備。除了來自美國的支援之外,連納粹德國和日本結盟之前,希特勒也曾經授意手下,給國軍支援了一些德式裝備,還派了德國教官來給他們做訓練。哪怕是這樣的優越條件,戰爭都打得非常艱難。怎麼可能會像這些神劇一樣,把鬼子當成白痴一樣砍瓜切菜呢?

抗日戰爭,本來是一場非常艱險的戰爭,這是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的勝利。但是很可惜,它卻被抗日神劇徹底扭曲了,完全讓人無法直視。人們還會誤以為,抗日戰爭居然如此簡單。這明顯就是在侮辱犧牲的先烈,也是在湮沒他們的榮光。我們只有遠離這些“抗戰神劇”,才能真正接納那段殘酷的歷史。


渭水徐公


大家好,我是一個水平不高的軍迷,我來跟大家聊一聊抗日劇中的錯誤。

第一種錯誤,反物理學定律型。

手榴彈炸飛機?只要鬼子飛行員不傻,就不會離地2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石頭打飛機?用炸彈,炸石頭,石頭飛出去打飛機,牛頓的棺材板,已經快按不住了!抗日英雄,經常滿屏幕飛,房頂上飛,騎自行車飛,開汽車飛,旱地拔蔥飛。拐彎子彈,在開槍瞬間手腕劇烈抖動,讓子彈會拐彎,看了電影刺客聯盟就跑來拍電視劇了!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實在列不完,歡迎大家一起來盤點,一起樂。

第二種錯誤,穿越型。

八路軍用AK47,真有那玩意,估計八年能把鬼子本土推了!燕雙鷹大哥,手中兩把美國M9,背上一支AWM,胯下全地形車NCV,身穿漆皮大風衣,帥嗎?沒有一樣是抗戰年代的!還有日軍開59式坦克的!鬼子有五對輪這玩意,估計陸軍橫掃全世界都不是問題!

第三種錯誤,知識不全型。

一條戰壕,二十幾挺馬克沁,那還打啥呀,中國那麼牛,準備衝鋒的鬼子還不如直接切腹來的痛快!但是,鬼子一炮過來,就全沒了,重機槍陣地不是那種佈置法。我軍戰士一激動端起ZB26捷克式,站起來掃射,機槍射擊之後,槍管是很熱的,以至於射擊200發左右就需要換槍管,不然槍管會受熱變形,用手直接端起來,打不準不說,是想請鬼子吃烤肉嗎?兩秒鐘手就熟了!就連亮劍裡,都有類似情節,李雲龍端著機槍救張大彪。還有山本特工隊,用美國M3衝鋒槍,日本從來沒有進口過M3,也沒有仿製,所以抗戰劇經常出現本來不該出現在戰場的武器。抗戰時,中國沒有出現過帶瞄準鏡的狙擊手,因為當時,一支瞄準鏡的價格,能換七支步槍!各個國家自己都很少,更不會大量出現在中國。鬼子的衝鋒,就是一幫人,朝著陣地亂跑,有空還打幾槍,實際上衝鋒時,每個人間隔15米左右,衝鋒路上基本不會停下來開槍,壓制對方陣地火力,主要是後方機槍手和迫擊炮的事。諸如此類,太多太多。

第四種錯誤,鬼子智障型。

拼刺刀,我軍基本從來沒贏過!但是劇中,我軍戰士個個天神下凡,一個人戳死五六個鬼子都算落後。特高課的情報人員被忽悠的團團轉,鬼子的將軍都是草包,被隨便的小戰術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第五種錯誤,主角光環附體型。

不管多麼危險,主角都微微一笑,然後一個人包圍了一箇中隊的鬼子,並全殲鬼子。鬼子的子彈,從來都是躲著主角走,不管主角走位多麼浪,鬼子就是打不著!就算主角負傷,也是神勇無比,帶傷藉著幹!其實被槍打中,別說藉著幹了,不及時止血,肯定活不成。胳膊中槍還能端槍,腿中槍還能跑的飛快,真不可能。還有女主用弓箭幹掉一群鬼子,各種360度空中轉體,一次射三五支箭,每一支箭消滅一個鬼子!只要做主角,武器都是無限子彈的,五發彈倉的步槍,只管拉栓,拉的來栓就一定有子彈!機槍衝鋒槍?主角那麼帥,哪有空換彈匣!

第六種錯誤,無腦臺詞型。

我爸爸還沒出生,奶奶就被鬼子害死了!他爸爸是之後鬼子給做的剖腹產?八百里外,一槍幹掉了鬼子的機槍手!對,從北京一槍把內蒙古包頭的鬼子打死了!中程導彈都沒他準?謝爾曼M1是德國造的?還出現在一戰?每分鐘200發,穿甲,爆破瞬間完成,是戰車中的豪傑!我看編劇才是豪傑!有那個射速,坦克炮能當機槍用了!

神劇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不要說導演,畢竟劇本不是導演寫的,沒有編劇的神設定和神臺詞,我們的導演還真沒這麼豐富的想象力!只是多一點對歷史和先烈的尊重,請個歷史顧問和軍事顧問,花不了多少錢,相比請流量明星,九牛一毛都不如!


老霍家那小勇


絕大多數的抗日神劇都是不尊重歷史常識、被編劇捏造出來的熱血故事。

但凡瞭解些歷史的人在看到那些抗日神劇的時候,都會輕易看出電視劇中所表現出來的錯誤情節。


槍鬥術

在眾多抗日神劇中,我覺得最為雷人的就是所謂的槍鬥術,記得以前看過一部抗日神劇,名字叫什麼我忘記了,就記得裡面有個情節,說是如果在子彈出膛的一剎那,用特殊的手法快速抖動槍支,那麼就可以讓子彈發射出去後,中途拐彎射殺敵人。

即便是如今已經過去多年,我至今對這個情節印象深刻。

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編劇可能是玄幻小說看多了。

現實中,子彈在高速飛行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轉彎,子彈在射擊的時候,速度非常之快,除非在子彈上裝上一個導彈那樣的推動裝置,要不然槍鬥術所說的情況根本就無法實現。


碾壓日本人

在很多抗日神劇中,無論是正規、編外亦或者是二流的土匪部隊,都擁有著非常強悍的戰鬥力,他們的武器精良、彈藥充足,經常可以把日本部隊殺的片甲不留。

但實際上在那個年代,我們的戰鬥部隊普遍要比日本弱小很多。

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士兵們訓練非常精良,在他們打響侵華戰爭之前,他們國內就對手下士兵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幾乎每一個士兵,都被他們訓練出了小隊長的軍事素質。


而我們國內,則歷經了多年的軍閥混戰,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多加操練軍事部隊。

當時也就蔣介石手下的一些德械師受到了德國軍官的先進訓練,但問題是,還沒等那些的德械師被磨成一柄利劍,抗戰就爆發了,然後在訓練不足以及武器缺乏的情況下,將近有大半的德械師折損在了淞滬戰場上。

訓練的強大是一個原因,武器的強大也是一個原因。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日本軍隊所裝備的武器雖然比不過那些世界第一流強國,但是對於那個時候還沒脫離農業國家形象的我們卻如同青銅與鋼鐵一般差距巨大。


那時候,他們的部隊有天空中的飛機、有地面上的薄皮坦克,此外,還有著各種各樣的重炮為他們掃蕩前方。

而我們,飛機、坦克缺乏,大炮數量又遠遠比不過日本,最重要的是,連普通步槍的子彈都嚴重缺乏。

正是因為這種種差距,導致日本當時形成了對我們的實力碾壓。

在相同人數的情況下,他們一支部隊可以和我們五支部隊相抗衡。

好在那個時候日本國內的資源嚴重缺乏,不足以供應他們在戰場中肆意揮灑彈藥。

在他們嚴重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為了節省子彈,他們很多時候會選擇裝上刺刀,用冷兵器作戰的方式和我們戰鬥。

當然,以我們當時彈藥的缺乏,也沒辦法在日本人使用刺刀的時候用子彈去和他們拼,也就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中,才有那份底氣、能力用子彈洪流虐殺拼刺刀的日本部隊。


以往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疑惑日本人有槍不用為什麼要用刺刀和我們戰鬥,實際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點,倒是符合歷史的。

不過由於日本在刺刀作戰方面同樣訓練精良,所以在抗戰初期的時候,我們的軍隊遭遇到了許多麻煩,淞滬會戰中,就曾出現兩個日本人背對背用刺刀,我們十幾個人近不了身的情景。


孤客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最常見的歷史錯誤,就是認為鬼子很容易打。

實際上,恰恰相反。

日軍是非常難對付的部隊。

就抗戰期間來說,日軍的裝備比國軍優秀十倍甚至百倍,訓練也更為嚴格和科學,後勤補給好過十倍,戰鬥意志也非常頑強。

不要說國軍,其實就是美軍這麼強大,打垮日軍也花費了長達4年的時間。哪怕德軍已經垮臺,日軍還有堅持了4個多月,最後吃了原子彈才投降的。


從電影《平原游擊隊》看日軍強出一截的戰鬥力

作為一個寫了12年抗戰歷史的人,薩沙深知日軍戰鬥力。今天也不想多說,就拿電影《平原游擊隊》電影為例,聽薩沙說一說吧。

對於日軍戰鬥力如何,大家看看老電影就一目瞭然。

著名的《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地雷戰》之內,多拍於五六十年代,裡面的日軍均不是笨蛋。我們今天就拿電影《平原游擊隊》為例。


百來個鬼子控制一個縣

李向陽帶著自己的游擊隊,還有縣大隊區中隊這類武裝配合,才能和駐紮在縣城的松井部隊周旋。

我們看看鬼子頭頭松井。

明眼的觀眾都看得出,松井是什麼人。

他只是一箇中隊長而已。

什麼是中隊長?就是八路軍的連長,一箇中隊不過一百多人。

根據電影中,日軍幾次集結行動來看,日軍這個中隊似乎還不滿一百人。松井直接指揮的部隊,始終只有2個小隊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隊可能需要駐紮在縣城其他據點,不能移動。

而李向陽的游擊隊加上區中隊縣大隊,少說也有五六百人,對抗的不過是日軍百把人而已。

當年冀中一個縣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萬人,大縣城都有幾萬人。區區一百多日軍,就能夠控制這麼大的縣城。

數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時候的歷史。

有人問,為什麼電影不誇大一些?這是因為《平原游擊隊》電影拍攝在1955年。當時觀眾絕大部分都是過來人,知道真實歷史,知道日軍的厲害,甚至很多人經歷過五一大掃蕩。

電影亂誇張,老百姓一眼就會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擊隊》曾經翻拍過,時間是文革時期的1974年。

那個時候的松井就升官了,成為了大隊長(團長)。

第一個站起來的松井


《平原游擊隊》和其他的電影也不同,他塑造了松井中隊長的形象。

松井可以說,是鬼子的縮影。此人狠毒、兇惡,但頗有頭腦、作戰勇敢頑強、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幾個片段。

在一次戰鬥中,面對游擊隊的射擊時,日軍官兵全部臥倒。然而,指揮官松井是第一個站起來的,還揮舞軍刀高喊:前進!

誰都知道,這時候子彈橫飛,誰先站起來就極有可能中彈送命。

松井卻敢筆直的站起來指揮(注意筆直兩個字)。

這不是電影誇大,真實的日軍基層軍官就是如此。

日軍基層軍官,如小隊長之流的傷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幾倍。

為什麼?作為日軍的軍官,必須衝鋒在前,撤退在後。無論怎麼危險,小隊長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沒有資格帶隊。

老兵藤原彰多年後回憶:作為見習小隊長進入冀中時,他的中隊長就派了一個士兵特別盯著他。為什麼?就怕他沒有經驗,一打仗就當先衝鋒過去被打死打傷。

日軍很需要基層軍官,不願意讓他剛剛來就傷亡了。

雖有一個士兵盯著他,第一次作戰還是沒攔得住,揮舞軍刀的藤原彰仍然衝鋒在最前面。他的對手,就是八路軍。

日軍誓死不降


整部電影中,俘虜了一些偽軍,日軍官兵從沒有投降的。

被優勢八路軍團團包圍的時候,松井也沒有考慮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準備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國翻譯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陽破門殺進來的時候,松井是拿著刀準備切腹自殺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邊是八路軍幾十人,松井也不願意投降。松井做自殺性攻擊,被李向陽打死。

這個場景並不是電影的誇大。

在整個抗戰甚至二戰中,被俘日軍是非常少的,絕對是列強中最少。

駐印軍在緬北殲滅日軍精銳18師團2萬多人,俘虜的日軍才幾百人,基本都是傷員。至於軍官更是幾乎沒有,俘虜最高軍銜的僅僅是一個通訊兵大尉。

日軍死守每一個陣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戰鬥或者自殺。

百團大戰中,日軍也是如此,甚至讓八路軍很欽佩。

日軍戰史記載,八路軍曾經在牆上寫下:這裡日軍守備隊作戰很頑強!的留言。

松井很狡猾

《平原游擊隊》幾乎是在鬥智,而不是鬥力。電影中,松井卻很不好對付。

李向陽剛剛開到縣城附近,松井就準確判斷他的落腳點是存有軍糧的李莊。松井當晚就迅速發動進攻,沒有被李向陽的虛張聲勢迷惑。

松井包圍李莊後,李向陽圍魏救趙,打掉了附近一個偽軍炮樓。

正常來說,松井應該會去救援。他卻非常狡猾,根本不理會。

無奈之下,李向陽又去將縣城的軍火列車炸掉,這才調走了松井。

沒想到,松井迅速殺了個回馬槍,再次突襲李莊屠殺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陽不顧一切,出動數百主力攻打縣城,李莊老百姓差點被屠殺殆盡,更別說保不住公糧。

就是這樣,包括孩子小寶子和老人老秦爺在內的很多群眾,仍然被松井殘殺。

可見,松井是非常狡猾的,還頗有軍事素養,不容易對付。

事實也是如此。很多八路軍老戰士都認為,鬼子的兇殘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詐。這也就是:鬼子不鬼,還叫鬼子嗎?

新四軍的將軍們認為,鬼子學習能力非常強。初期鬼子對於新四軍的游擊戰打法很不適應,連連吃虧。不過,日軍很快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改變作戰模式,新四軍如夜戰和小部隊長距離奔襲一些法寶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戰後期,鬼子大體適應了游擊戰。

最後


同等數量下,八路軍戰士究竟能不能打過鬼子。

即便拋去武器裝備不談,薩沙認為是不能。

在抗戰前期中期,只要能來中國的日軍,全部受過嚴格軍事訓練。

別的不談,日軍條例規定,新兵入伍後,步兵每月步槍射擊子彈不得低於150發,每年每人射擊不得低於1800發。

這樣一來,日軍結束1年的軍訓時,三分之一人可以成為優等射手,其中頗有些夜間100米外打香菸頭的特級高手。

而八路軍實戰射擊訓練,是多少發子彈?

薩沙告訴你,不到20發。

就算是后羿轉世,也絕對不可能實彈射擊20發,就成為厲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經是奧運會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擊技術也必須經常不間斷射擊練習。如果一段時間不練,水平立即下降。

單單就射擊一點,八路軍就和日軍存在差距,這也是客觀的差距。

八路軍最強調的射擊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關戰鬥中,我們和日軍輜重兵拼刺,也是幾個圍著拼一個。

此戰,我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殲滅日軍800多人,自己傷亡也絕對不亞於敵人。要知道,參戰的日軍大部分是輜重兵、汽車兵、文職等非戰鬥人員(很多壓根沒有槍)。我軍則是精銳部隊,骨幹全部是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老紅軍,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個個可以當班長排長的。這才勉強打個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軍野戰部隊,又會如何?

既然說歷史,就要尊重歷史,要寫出客觀歷史。


薩沙


🌹無知出笑話,裝懂讓人哭!歷史可能有不同認識,但史料必須真實!前些年抗日電視“濫劇”中,違背歷史、糟蹋時代、褒瀆英烈之事,時有出現,佔據屏幕。可惜的是:有些“史混”子大放蹶詞,叫好不絕。實乃中華民族的悲哀!

😇“毛主席領導的紅軍在東北堅持了八年抗戰。”笑話①:毛主席領導的紅軍,陝北會師後,於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且一直在華北地區抗戰,根本沒有到東北。答話②:東北抗聯的活動,從1931年就開始了。這時的毛主席還在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導軍民反“圍剿”。笑話③:東北抗聯堅持了14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早己更正為14年。

😬八路軍將領ⅩⅩⅩ指揮了“黃橋戰役”。“黃橋”位於長江下游北岸,是新四軍作戰地區(八路軍從未到過此處),那是當年新四軍將領陳毅指揮的與國民黨頑固派的戰役。

😍毛主席和共產黨派出“遠征軍赴緬甸作戰”。史實是:蔣介石和國民黨派出“國民遠征軍”赴緬參加對日作戰。

😂劉胡蘭被日本鬼子“刀劈了”。劉胡蘭犧牲於抗戰後2年的解放戰爭時期,是閻錫山部下用鍘刀鍘死的。

🤓為了抗日,毛主席率領紅軍進行了二年的“長征戰役”,到達“聖地延安”,開始全國抗戰。笑話①:紅軍長征是大撤退、大轉移,開始時沒有目標;笑話②:長征根本不是“戰役”;笑話③:毛澤東的紅軍(中央紅軍)長征只一年就率先到達陝北;笑話④:當時的延安→只是陝北紅軍所在地之一。全面抗戰開始後,延安是黨中央及中央軍委所在地,後來人們才稱延安是“革命聖地”。

🤗抗戰片中,八路軍戰士用“卡賓自動步槍”擊落日本飛機。“卡賓槍”是抗戰勝利後,由美國人發明並製造的,1947年初才賣給國民黨。這純屬“狗戴籠頭→胡扯”!

😎糟蹋歷史→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歪曲史實→一定會被史實所拋棄!


笑看東籬


前幾日追了抗日諜戰劇《密查》,是以1938年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中將高參宣俠父被害案為歷史背景的。劇中無論是西安行營主任、軍方(第17軍團)、軍統和中統特務們,都稱呼蔣介石為“總裁”,這是非常離譜的叫法。縱觀這些年的抗戰劇和諜戰劇中,對蔣介石的稱呼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歷史錯誤的一塌糊塗,也沒個軍事顧問給把把關,今天就給這些導演和編劇們普及一下。



蔣介石在國民黨政權裡的職務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其正式的稱謂,也有內部約定俗成的叫法。從1926年起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仍兼黃埔軍校校長,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復出後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並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國民政府主席,直至1931年底第二次辭職下野。在這五年時間裡,他的官方稱謂應為“蔣總司令”或“蔣主席”。

他下野期間林森代理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1932年初第二次復出後,考慮多方面因素並未拿掉林森,而是出任改組後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並掌握實際權力,因此國民政府主席始終由林森擔任,一直到林森於1943年辭世,蔣介石才重任國民政府主席。抗戰勝利後他把“行營”改成“行轅”就是此意,前者是代表軍委會的委員長行營,後者是“國民政府主席行轅”。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中常會”曾經推舉蔣介石為海陸空大元帥,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統帥部,並授權蔣介石組織戰時大本營行使統帥權。但蔣介石經過考慮認為,中日之間並未宣戰,不應設置大本營,因此這個“大元帥”只當了20天就無疾而終了。其後將軍事委員會擴建為抗戰最高統帥部,委員長行使全國軍隊最高統帥之權。

而所謂“總裁”的名頭始自1938年4月,國民黨四中會議選舉蔣介石為國民黨總裁、汪精衛為副總裁,但這個職務在當時並未廣泛使用,原因有二:其一這是國民黨的黨內職務,不宜應用於政府和軍隊的官方稱呼中;其二時間已嚴重滯後,在此之前委員長的稱呼已經叫開。



因此從1932年到1943的十二年間,尤其是抗日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蔣介石的正式職務和稱謂都是“蔣委員長”,或許也有部下簡稱為“委座”,但此事缺乏考證。像《密查》裡的中統叫叫總裁還說得過去,西安行營、野戰部隊軍事主官和軍統特務們,稱呼“總裁”是不合規矩的,因為這些都是“軍事委員會”的下屬單位。

《密查》的歷史背景發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變和1938年的“宣案”時段,之所以說西安方面的軍政人員稱蔣介石為“總裁”非常牽強,是因為這個黨內職務雖然聽起來很牛,但在當時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國民黨的“黨權”也不在蔣的手中,他也不甚稀罕,正確的稱謂就是“蔣委員長”,名稱雖不拉風,卻是戰時最高統帥的專稱。



蔣介石真正並且必須稱為“總裁”則實在是源於無奈,即1949年元旦第三次下野時,他辭去了“總統”一職,由李宗仁代之,而軍事委員會也在抗戰勝利後取消(改組為“國防部”)。蔣介石等於是沒有了任何官方職務的一介平民,但是他又要出來活動和搞事情,怎麼辦呢?只好擺出了黨內職務“總裁”,但這個職務並非國家元首的含義。

1949年10月在廣州的一次談話中,對蔣幕後操盤早已怒火中燒的李宗仁上來就說:“今天我是以國家元首的身份與你談話的”,蔣介石也得正襟危坐。因此,非到萬不得已蔣介石是不會啟用“總裁”這個字號的,它對於領導政府和軍隊終究是名不正而言不順,也因此從1949年年底開始,蔣介石不斷派人過話、甚至讓白崇禧相勸,希望李宗仁主動辭去代總統之職把位子還給他。



李宗仁既不辭職也不赴臺,蔣介石無奈於1950年操縱選舉給自己恢復了“總統”職務,並且一口氣連任四屆。而所謂的“總統”是1948年國民政府搞什麼“行憲”的產物,它既是政府首腦也是武裝部隊總司令。但在大陸期間,蔣介石的這一官方稱呼僅用不了不到一年,不過《北平無戰事》考察的很仔細,發生在1948年的事情,稱呼“總統”是準確的。

所以說,抗日劇中對蔣介石和軍事最高當局的稱謂,只能是委員長和軍委會,居然還看過有稱為“國防部”的抗日連續劇(比如特種兵深入敵後等等),這完全是閉著眼睛亂喊。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若干非正式稱呼,比如黃埔嫡系將領慣稱“校長”,身邊幕僚私下裡以“老頭子”代稱,而美國人史迪威的稱謂最為刻薄:“花生米”。


度度狼gg


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武器的亂用了。雖然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型號比較繁雜,但是常見型號也就那麼幾種,但是很多影視劇完全是在亂用武器,很多其他時期的武器均能進入抗戰劇中。 比如司登衝鋒槍,該槍進入中國已經是抗戰末期了,而且還是少量,因此絕大多數中國軍隊都不可能得到這款武器,更別說在其還沒有研發出來的抗戰初期就拿到這款武器了。而更過分的是,像SVD狙擊步槍、五零式衝鋒槍、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五六式衝鋒槍等戰後武器,甚至有時也能出現在抗戰劇中。

然後就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猛烈炮火。眾所周知,抗戰中中日雙方的重武器數量並不多,較為常見的重武器也就迫擊炮、擲彈筒等武器了,絕大多數還是依靠步槍、機槍、手榴彈等輕武器作戰。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面殺傷武器數量實在是過於稀少,再加上作戰雙方後勤補給能力並不是很強,並不會像歐洲戰場那樣大肆傾瀉火力,所以在實際作戰中,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多大的爆炸場面。但是在很多抗戰劇中,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經常會出現莫名其妙的猛烈炮火,瞬時火力極強,放到當時的抗戰環境下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