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发枪为何在欧洲大行其道?

不会打洞的白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燧发枪淘汰火绳枪是必然。

火绳枪有着很多缺点:

第一,击发成功率低。

火绳点火的成功率很低,在当年低于百分之五十。

也就是打两枪,只有一枪能够打响。

这种击发成功率,在实战中是很要命的。

即便上,火绳枪只能用于枪阵或者防御。如果少数火绳枪手在野战中,很难对付敌人的军队,尤其是骑兵,因为击发成功率太低了。

相反,燧发枪采用燧石点火,击发成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

这个成功率就很高了,打10枪能够响8,9枪,基本能够应付实战。

第二,火绳容易熄灭。

火绳是一种浸透了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的火绳,以每小时8到12 厘米速度燃烧。

但作战可能持续很久,而古代点火并不容易,所以必须长时间点燃火绳。

那么,1天如果保持火绳燃烧,就要燃烧一二米长的火绳。

一次大仗可能持续一二个月,甚至一两年,那么火绳的供应就是可怕的数字。

火绳枪手都要携带大量火绳!

相反,燧发枪不需要带火绳,最多需要几颗备用的燧石而已。

第三,可以昼夜作战。

火绳枪在夜晚作战时,燃烧的火绳很容易暴露目标。

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明军装备大量火绳枪,夜战中暴露了目标。

而满清的弓箭手趁着夜色,朝着明军火绳方向疯狂射击,命中率很高。

相反,明军则看不到满清弓箭手,大败。

所以燧发枪取代火绳枪是必然。

燧发枪出现以后,在欧洲装备了200多年才被击发步枪淘汰。


需要说明的是,明军在后期大量使用火绳枪,也研发了燧发枪,只是受技术限制没有大量装备。

而满清在康熙年间的雅克萨战役中,曾经被沙俄的燧发枪修理的很惨。

以满清当时的技术,仿造沙俄的燧发枪没有什么难度,却没有这么做。

乾隆年间,英国使者向福康安表演燧发枪的设计,福康安却不屑的说:这种表演看不看都行。

明明满清皇宫里面,藏着上百支精巧的燧发枪,西洋人也有进贡。但满清皇帝就是不下令装备!

结果就是,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满清竟然还是使用200年前的火绳枪,被洋鬼子的燧发枪打的满地找牙。


萨沙


为什么燧发枪能够称霸这是当时历史发展所决定的。燧发枪在欧洲大行其道是在16世纪到18世纪的200年间,直到19世纪初雷汞火帽的发明才让前装药的燧发枪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时代正是冷兵器开始向热兵器过度的阶段,燧发枪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款次时代兵器,不过这种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反复更新和强化而来的。

(早期火枪是与长矛兵混编的)

14世纪随着火药和火枪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奇的发现,这种火器可以直接干掉一个全身盔甲的贵族骑士,从此大家对火枪就变得爱不释手起来,在中世纪全副铠甲训练有素的骑士是很难被临时征召的农民杀死,但是有了火枪以后情况就变的不一样了,火枪极大的侵彻力和简单的操作方式,不用精心训练的普通人都可以轻易的击倒一名骑士,这对经过多年精心训练的骑士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要知道他们都经过严格的格斗训练,身披价格昂贵的盔甲的精英武士,可火枪彻底葬送了骑士的优势,拉近了他们和普通士兵之间的距离。

(欧洲骑士被火枪拉下了神坛)

看到火枪有这么大作用的欧洲人果断开始大量装备,也让火枪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从火绳枪到转轮火枪直到最后发展到燧发枪,使前装药火枪达到了发展的巅峰,而这已经是16世纪的事情了。 燧发枪的优势是完全解决了前期火枪的问题,它不会像火绳枪容易受潮携带不便,也没有转轮火枪的复杂结构和昂贵价格。它低廉的造价,简单的制作工艺和极易上手的使用方法,真正的成为了一款平民武器,只要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稍加学习就能在50米内击中目标,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训练时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为军队提供合格的士兵。

(发射方式复杂的火绳枪)

(堪称艺术品的转轮火枪)

而与之匹配的为了在同一时间有更多的步枪进行射击,步兵方阵的正面变的越来越宽,厚度越来越小,最后演变成了线列步兵战术也就是俗称的“排队枪毙”,而这个看似愚蠢之极的战术却所向无敌,整个欧洲依靠拿着燧发枪的线列步兵,打遍世界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在这其中的佼佼者英国更是靠着燧发枪控制了埃及,占领了印度,割让了香港,可以说英国的殖民史就是燧发枪的辉煌史。

(英国依靠线列步兵战术所向披靡)

但是燧发枪还是有射击准确性差,射击持续性底等问题,只不过比起大刀长矛来说,这种兵器更容易使用罢了,随着军工科技的不断进步,燧发枪也在19世纪被射速更快准确性更高的来复枪取代。

(早期来复枪已经有了现代步枪的影子)


蓝色大菠萝


哪怕是从影视作品上了解战争的朋友都知道各国士兵在现代战争中恨不得藏的谁都看不见,巴不得人人都是潜伏着的狙击手,最不济也要搞一身靠谱的迷彩服、吉利服之类的,总之是藏得越深越好,但近代之前战争里的士兵却不是现在这幅模样,尤其是在大规模使用前膛步枪的时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排队枪毙时代。

排队枪毙

排队枪毙时代的战士在战斗中大都穿着非常鲜艳的军服,然后排着整齐的横队或纵队伴着炮火声向敌人前进,其中个别军官的军服更是异常华丽,就好像是去参加酒会,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一样。

在敌人的炮声中,伴着军乐,稳步向前

这是为什么?绅士风度?装逼上瘾?还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毛病?

都不是!事实上排队枪毙根本不是军事术语,其正式名称是线式战术,而让“排队枪毙战术”大肆横行欧洲世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军队里面前膛燧发枪为主,二是套筒式刺刀的发明,三是线列流行。

前膛燧发枪特性决定了其装弹药时必须要让枪口向上,然后要分别往枪口里倒入火药、垫片、铅弹,并使用推弹杆捣紧,这些操作如果使用卧姿,不是说不行,而是条件苛刻、麻烦,需要有身体倚靠一定的坡度,具体的可以看看这一篇文章。四五百年前打个枪这么麻烦,身上要带一大堆瓶瓶罐罐

本身燧发枪射速就慢的,一分钟顶多打五枪,这还是最优秀的部队才能完成的操作,其精度也较难保证,燧发枪有的甚至没有后准星,平常的士兵也就1分钟3发的样子,而且在战场上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几率射击失败,因为燧发枪总会受到风吹、雨淋、火药受潮、击发药放少、燧石破损、火门堵塞、士兵紧张等等原因,开枪失败很正常(有的士兵甚至会忘记装子弹)。

敌方的子弹、炮弹能轻易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

并且其静态命中率也低的令人发指,普鲁士军队曾使用列装的1782年型燧发枪对150米外一个宽3.05米,高1.83米的靶子射击了100发子弹,但结果却只命中了40发,这还不是人形靶,否则命中率更低,毕竟即使是排队枪毙时代,各个士兵之间也是有空隙的,不可能全部挤压在一起,而战场上火枪和大炮产生的烟雾、士兵的士气、心理活动等也都会影响瞄准(有的士兵在战场上甚至会忘记装子弹或抽出通条)

当时的火药都是黑火药,非常容易产生浓浓的烟雾和巨响,对士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将军们不得不把火枪手们集中起来排成整齐的横队或纵队,通过排枪、齐射等战术发挥火枪的巨大威力,增加命中的概率。

在线式战术时代,没有比抵近齐射更可怕的攻势了

我想哪怕是现代人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使用当时的武器,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战争方式了,没办法,谁叫装备决定战术的呢。

装备决定战术

燧发枪为啥能淘汰大部分的使用冷兵器的兵种呢?其原因就在于装备了刺刀。

如果不对历史、军事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大概很难明白刺刀这种现代不起眼的武器,对当时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但基本可以说没有刺刀就没有排队枪毙,要知道当时一场战争里每个士兵根本打不了几枪,身上顶多带50发子弹,就这样都还能剩下不少(平均每次战斗只消耗20发)。很多战斗的胜负都是刺刀冲锋决定的,所以有位俄国将军说“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

从上到下为刺刀发展的趋势,最早的刺刀其实就是断掉的长矛

一次坚定的冲锋能解决大多数战斗

刺刀尤其是套筒式刺刀的发明使得燧发枪手彻底的淘汰了长矛兵、剑盾兵这样的近战兵种,彻底统治了欧洲战场。加装刺刀后的燧发枪就会变成了一根近两米的短矛,不管是组成方阵对抗骑兵冲击,还是组成紧密的阵型进行刺刀冲锋,都非常可靠,而且用套筒式刺刀火枪还能继续发射子弹,变成一种冷热结合的武器。

加装刺刀后的燧发枪手能组成防御骑兵的空心方阵

当时战场上的场景会是这样的:战斗双方从稍远处就会组成三列线,然后排成几条横队或纵队,在大炮的轰鸣下踩着鼓点伴着军乐匀速的互相接近,当走到大概相距90米的位置时就会有一方或者双方都选择开枪,开枪后的前排转到队列后方装弹(后退装弹战术),后排接替前排的位置开枪。每个士兵的操作都是,开枪—后退—装弹—开枪,以此不断循环,直到双方越来越近。

标准的三列线齐射

在大概50米的距离上,燧发枪的威力和准确度非常高,因此总会有一方坚持不住而士气崩溃,但也有坚韧的军队能继续忍受战友的伤亡,直至双方最后只间隔30米甚至十几米时(有指挥官要求己方军队一定要距离对方只剩两根相连长矛的长度时在齐射,在这个距离上遭遇齐射,少有军队能不崩溃),一方或双方发射完最后一轮齐射,然后开始刺刀冲锋,而撑不住的一方就会被对方的刺刀冲锋打败,最后骑兵收割战场,彻底消灭敌方的建制,断绝其短期内重建的可能。

排队枪毙

在这种战术下,战斗双方只要数量、士气、经验没有太大的差别,则双方的战损比例都会非常高,无论胜利还是失败,而失败的一方损失之所以高,很大的程度上是在阵线崩溃后被胜利一方追杀所致,战斗当中反而战损少。

排队枪毙时代影响各个军队之间战斗力的无非就那几个原因,训练程度、经验、士气、队列(队列有多重要?军队到现在都还在练!),当然还有指挥官的灵性,腓特烈二世、拿破仑为啥这么吊?就在于其能在保证这几个重要元素后,还能加入自己的智慧。

英国传自排队枪毙时代的队列和服装

这种线列战术非常考验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逃兵和逃兵役者比比皆是,而一旦进入军队,军官们就会用鞭子和枯燥的训练把你变成麻木的牲口,能在大炮、子弹的射击下,坚定的前进。

战场上的环境对士兵的影响太大了,未经训练的人很容易崩溃

战场上的环境对士兵的影响太大了,未经训练的人很容易崩溃

当然排队枪毙时代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必须进行这种呆板的线式战术,比如‘散兵’们就会在战争中组成‘散兵线’,猎兵们也会脱离队列单独行动,这类士兵一般都是射击能力教强的士兵,甚至使用价格昂贵的线膛枪,其准确度、射程都比一般燧发枪好,但射速慢一些。

图上数字16所代表线,就是散兵线,散兵们既可以分散也可以组成线列,和自由的猎兵有区别

散兵和猎兵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在进攻时站在前方配合线列士兵,在撤退的时候掩护,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或打乱敌人进攻节奏,既可以站立也可以卧倒射击,较为灵活,但威力无法和线列方阵比拟,所以只能作为军队的补充。

我是酷爱历史的夏虫欲饮冰,期待您的关注,我的主页里都是好文章哦。


夏虫欲饮冰


燧发枪较转轮打火枪而言,它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使用方便,特别是点火没燧发枪可靠。这些都促使那个年代大力发展研制燧发枪。

据说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转轮打火枪的带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后来法国人马汉,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那时候被许多国家防止和采用。

至于为什么是欧洲国家大行其道,就当时社会而言,亚洲很多国家大都以刀剑为武器,发展落后所导致的吧。



李书书


燧发枪不大行其道,难道还要火绳枪或者击发后膛枪在当时大行其道?就像问为什么20世纪中期迄今电力机车会大行其道,为什么不是蒸汽机车或者磁悬浮列车大行其道?枪支的发展史历经了火绳枪,燧发枪直至现代枪支,燧发枪克服了火绳枪的一些缺点自然在战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有更好的枪支取代燧发枪,难道当时战争当对手都拿着燧发枪时你拿着火绳枪去对抗?或者穿越时空拿着现代步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