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恩皇帝得官職:清代辭世大臣子嗣的恩遇;軍機大臣汪由敦身後事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的老師之一,是汪文端公(即汪由敦)。

說明一下,這裡的老師,當為科舉考試中,按當時風習所認的老師,而非教學授業的老師。

既然要說汪由敦的實情,那麼,這裡還是先要介紹一下其人。

汪由敦(公元1692年~公元1758年),初名汪良金,字師苕,號謹堂,又號松泉居士;浙江錢塘人,原籍安徽休寧。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汪由敦得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

遭遇父喪,因為參加明史的篡修,主政者命汪由敦在史館守制;父親喪終,他三遷為內閣學士,入直上書房。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朝官員私下妄傳朝廷除授官員的名錄,此事遭到言官的劾奏,其間,汪由敦被牽連波及。當日,他還未得到聖旨,就具疏辯駁,結果被皇上詰責;後左授侍讀學士。

之後,汪由敦累遷為工部尚書,調任刑部,兼署左都御史。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朝廷命汪由敦在軍機處行走。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金川平定,加汪由敦為太子少師;本年,命他為協辦大學士。

汪由敦出自大學士張廷玉之門,他能夠入直軍機處,乃是張廷玉所薦舉。

其時,軍機處的諸位大臣中,西林覺羅·鄂爾泰已經去世,張廷玉為軍機班首,而鈕祜祿·訥親最蒙皇上眷顧。訥親每日入內承接皇上的旨意,出來即令汪由敦擬稿。因為擔心草稿不合皇上的心意,訥親動輒就讓汪由敦改易草稿。每次所擬寫的稿子,重寫三、四遍之後,還要繼續再寫。因為此事,富察·傅恆還曾為汪由敦抱不平。

張廷玉致仕,將返歸故里。因清世宗雍正有遺詔,許諾張廷玉可配享太廟。行前,張廷玉乞請乾隆帝給他一個憑據。乾隆帝雖不高興,但是,最後還是給了。為此,應該向皇帝謝恩。該謝恩時,張廷玉沒有親至。乾隆帝怒,準備傳旨詰責。當時,傅恆與汪由敦承旨。汪由敦免冠叩首,說是張廷玉蒙恩體恤,請求皇上終始矜全;如果公開降旨詰責,那麼,張廷玉則罪無可逭。次日,張廷玉一早便入朝謝恩,乾隆帝便斥責汪由敦洩露言辭,徇師生私恩,不顧公議,遂解除他的協辦大學士,並罷黜尚書,仍在尚書任上贖罪。

謝恩皇帝得官職:清代辭世大臣子嗣的恩遇;軍機大臣汪由敦身後事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朝廷命令汪由敦復任。

四川學政朱荃以匿喪黷賄獲罪。朱荃是汪由敦所薦舉的。因為此事,司法官吏擬議的定罪處分,汪由敦當被奪職。皇上以汪由敦謹慎,且長於學問,命降授他為兵部侍郎。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調汪由敦為戶部侍郎。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授汪由敦為工部尚書。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加汪由敦太子太傅,兼刑部尚書。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準噶爾平定,汪由敦以軍機大臣得以議敘(清制,於考核官吏以後,對成績優良者給以議敘,以示獎勵;議敘之法有二,一加級,二紀錄。)。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調汪由敦為工部尚書。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授汪由敦為吏部尚書。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汪由敦卒,皇上親臨賜奠,贈予太子太師,諡文端。

汪由敦篤內行,記誦尤淹博,文章典重有體。

汪由敦入直內廷近三十年,以恭謹受皇上知遇。

乾隆朝,大臣初入直軍機處,皇上當天御製的詩,會用丹筆作草稿,或口授令大臣移錄,謂之“詩片”。大臣長久無誤,才會安排他們撰擬諭旨。

汪由敦記憶力極強,能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外出謁陵及巡幸,必讓他跟從。入內承旨,他耳受心識,出來即刻傳寫,不會遺漏一字。

汪由敦去世後,皇上諭旨,稱其“老誠端恪,敏慎安詳,學問淵深,文辭雅正”,並賦詩悼念他。又因為他擅長書法,所以,皇上還命館臣將他的書法勒石,稱作《時晴齋法帖》。皇上賦懷舊詩,將他列在五詞臣中,稱讚他的書法可比張照〔(公元1691年~公元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卒,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文敏。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

汪由敦著有《松泉集》。

汪由敦其人概況如上。

謝恩皇帝得官職:清代辭世大臣子嗣的恩遇;軍機大臣汪由敦身後事

下面,就來說汪由敦的事情。

話說,有一天,老師汪由敦忽然對趙翼說:

“桐城張文和公(即張廷玉)得罪歸鄉,而今,他去世了,皇上仍然遵照世宗(雍正帝)的遺詔,讓他配享太廟。皇上對文和公的恩禮,沒有比這更大的了。他的兒子學士君(張若靄、若澄皆遷至內閣學士;若渟,授兵部尚書,調刑部,卒,贈太子少保,賜祭葬,諡勤恪。)自然應當泥首闕廷,奏謝皇恩。他卻託人問我,是應當入京奏謝;還是按照往例,上呈謝章給本籍的巡撫,請巡撫代為進奏。這豈非太不知事體了?”

汪由敦乃張廷玉的門生。張廷玉去世後,汪由敦在軍機任事。按照通例,張廷玉的兒子在鄉守制。張廷玉的兒子與汪由敦同輩,猜想,亦相友善。故而,在父親去世後,張廷玉的兒子託人向汪由敦詢問謝恩的事宜,全在情理之中。

汪由敦話雖這麼說,大概也沒有什麼嫌棄與責備的意思。猜想,他也只是在向自己的門生趙翼用另一種方式教授世故禮儀而已。

經汪由敦這麼一說,趙翼自己承認,至此,他也才知道:

大臣去世後,朝廷有撫卹的恩典,其子按照慣例,是應當謝恩的;對於那些生前在皇帝身邊做官、曾深受皇帝恩禮眷顧的大臣,其去世後,朝廷有撫卹的恩典,其子更是應當進京入內謝恩的。

謝恩皇帝得官職:清代辭世大臣子嗣的恩遇;軍機大臣汪由敦身後事

後來,趙翼的老師汪由敦去世。

大公子汪承沆是郎中(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原本是蔭官。他扶柩歸鄉,奉朝廷恩典,按照禮儀進行葬祭。

農曆庚辰(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服闋。

關於守制時間,《會典》有:

“…俱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滿起復。”

汪承沆赴京補官,在揚州病逝。

這樣一來,汪由敦去世後,就沒有孩子在官場上了。

汪由敦還有兩個兒子:

一位是現任的少司農(戶部侍郎)汪承霈;

另一位是前龍川縣令汪承[shù]。

這兩位,都是趙翼的授業弟子。

那時候,汪承沆病歿,汪承霈、汪承還沒有官職。

兄長去世後,汪承霈寫信給趙翼,告訴他家中的景況。

趙翼接到汪承霈的書信後,忽然想起老師汪由敦當年跟他講說的張廷玉去世後的事情來了。

然後,趙翼馬上寫信給汪承霈,讓他以皇上御賜父親祭葬為由,進京來向皇上謝恩。萬一得到皇上的恩旨,予以召見,或許還可以得到一官半職。

接到趙翼的書信後,汪承霈馬上來京,來的時候,他還帶了弟弟汪承。

這個時候,傅文忠公(即傅恆)是軍機大臣。他很器重趙翼。於是,趙翼就去找傅恆。當時,傅恆很驚訝,趙翼竟然來找自己。

然後,趙翼就把汪由敦的兒子進京來向皇上謝恩、請傅恆幫忙引見的事情,對傅恆說了一遍,並請傅恆費心安排;他還對傅恆說,如果汪承霈、汪承能得皇上召見,或許還能因此蒙恩,授職為內閣中書,這樣一來,老師汪文端公的一脈就不至於墜落了。

傅恆聽趙翼這麼一說,也很高興,他說道:

“您這真可以說是善於覓題啊!”

第二天,傅恆即代為請奏。

謝恩皇帝得官職:清代辭世大臣子嗣的恩遇;軍機大臣汪由敦身後事

中國人說,人走茶涼。

那麼,人死呢?

自然就更不用說了。

汪承霈、汪承進京的消息,在朝的官員很快也都知道了。大家都想著,汪由敦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還跑來京師,不知道這樣貿貿然前來,是有什麼企望呢?即使那些昔日曾在汪由敦門下乞求餘光照耀的官員,也都是目視而竊笑之。

當日,皇上到了瀛臺。傅恆剛稟奏說是汪由敦的兒子進京來謝御賜葬祭之恩,乾隆帝就馬上命令內監高某出去問道:

“汪由敦的兩個兒子在這裡嗎?皇上要接見!”

很快,又有一名秦姓內監出來看了看,傳旨說是要帶領汪由敦的兒子,引見給皇上。

等到御駕出來,汪承霈、汪承在鑾輿前迎候,免冠叩頭謝恩。

然後,皇上停駐鑾輿垂問,汪承霈、汪承奏對完畢,皇上似乎不太嘉許。

接著,皇上又問汪承霈、汪承的履歷,兩人答道:

“都還是監生,參加過考試,但還沒考中(舉人)。”

皇上說道:

“你們明年可以再次參加考試,沒考中的話,再來面見!”

皇上諭告完,鑾輿就已經繼續行進了。

隨後,傅恆對皇上說道:

“明年是會試年份,這兩位都是監生,不能參加考試!”

於是,皇上馬上傳命,二人各賞一個舉人。

理藩院尚書瓜爾佳·富德前來傳旨,並帶領汪承霈、汪承謝恩。

因為趙翼請傅恆引見汪承霈、汪承時,曾經提及,或許二位能蒙恩授職為內閣中書。所以,他又向皇上啟奏道:

“汪由敦的小兒子還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表現出來;那個大一點的兒子,書法很像他的父親!”

於是,皇上又命令將以前賞給汪由敦長子承沆的蔭官,賞賜給汪承霈,而賞賜汪承為舉人。

接著,傅恆又來傳旨,他又率領二位迎候鑾輿,答謝皇恩。

大約一刻時間的功夫,汪承霈、汪承就叩了三次頭。

結果,汪承霈被授職為戶部主事。

這個職位,還比內閣中書要好。

這一天,滿朝的大小臣工,沒有不感嘆的:

皇上聖明,垂念舊臣,恩施逾格!

甚至,有人因為此事,還感懷落淚。

當然,大家對傅恆也非常讚賞,說他垂憫老友的子弟。

另外,知道詳情的人,還佩服趙翼畫策的才能。

其實,趙翼心中明白,如果不是張廷玉去世後,老師汪由敦在他面前說起張廷玉的兒子應該進京謝恩的事,哪裡會有這樣的畫策啊?

趙翼甚至想:

當日老師的談話,是有意的呢?還是無心的呢?

最後,趙翼覺得,老師的智慧,簡直就和樗[chū]裡子【樗裡疾(?~前300年),又稱嚴君疾,是戰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其母為韓國人。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裡先師”。】有一比,竟然能夠謀及往生之後的事情,真是哲人啊!

自趙翼創為此例,後來的裘文達(裘曰修)、錢文敏(錢維城)、王文莊(王際華)等諸公逝後,他們的兒子也仿照處理,得以除授內閣中書。

本文參考《清史稿·汪由敦傳》、清人趙翼《簷曝雜記》卷二《大臣身後邀恩之例》而成。

(全文結束)

謝恩皇帝得官職:清代辭世大臣子嗣的恩遇;軍機大臣汪由敦身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