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有沒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把…省給你”的思想?

王潮濤


作為已經是一個二胎的媽媽,我會讓孩子知道“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把…省給你”

或許你覺得我這想法太自私了,來慢慢聽我說說。

家庭教育是從愛的教育開始。

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享受到父母給予血液以外的溫暖,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在坦途中茁壯成長,培養他在困境中逆風而行。這樣孩子才會更加自信陽光!

這並不代表我們過分寵愛,事事包攬,傾其所有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我們選擇合適孩子成長愛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努力工作,給予你最好的生活,讓你在父母的基礎上,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我會對孩子說。

媽媽把…省給你,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正如媽媽小的時候,你的外公外婆愛媽媽一樣,我們世世代代相親相愛。媽媽小的時候,外公外婆也是把…省下來給媽媽,給媽媽買很多書,為媽媽選擇好的學校。現在媽媽除了愛你,更要去愛外公外婆,因為在我年幼時,擁有世界上最溫暖的愛。

媽媽會把…省給你買鋼琴,找優秀的老師給你上鋼琴課,讓你在今後喜悅或無助的時候,有鋼琴陪伴你。

媽媽會把…省下來給你買足球,陪你在足球場上奔跑,讓走擁有更健壯的身體。

媽媽會把…省下來,為你……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媽媽太愛你。


彰爸徽媽生活記


我的觀點是沒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因為這不是愛。

愛是指一個人主動地以自己所能,無條件尊重、支持、保護和滿足。愛的基礎是尊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地給予,而非索取和得到。說來說去,愛不是交換也不是談資,更不是道德綁架。

我愛你不是強加於人,而是如你所願。

兩年前,我一個人帶娃去海島玩,沒想到這趟旅行我和4歲多的女兒衝突特別多。看到美景總想給她拍美照,可她一點也不配合;發現玻璃藍海水中的小魚清晰可見喚她來瞧,可她只想撿貝殼;想帶她去看海上落日,可她卻想泡在游泳池裡;上了大巴車希望她睡覺,這樣才有精力到景點玩耍,她卻偏要迎著刺眼的陽光看窗外。

所有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問題——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這句話,真心特別好。好在哪?1.切入要害,大人冷不等於孩子冷,是感受上的強加於人。2.冷不冷不是原則問題,屁大一點的事。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慾總有特別合情合理的理由。比如海上落日多美啊,轉瞬即逝,游泳池什麼時候不能去。比如拍照是為了記錄成長,給孩子留下珍貴回憶啊。而我們忽略了孩子的主觀感受,4歲的興趣點怎麼可能跟40歲的興趣點一樣呢?

我們總覺得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就是愛,而忘記了孩子和我們是不同的個體,與父母有相似也必有不同,這與時代、年齡、經歷都有關係。

孩子1、2歲的時候,在家憋了好幾年沒出去玩的我躍躍欲試,想帶孩子去旅遊。過來人都勸我,帶孩子去海南、去馬代還是去家門口商場花10塊錢玩沙子對她而言都是一樣的。的確,那時候的小不點最愛的就是沙子,不正是她的年齡特點嗎?


我在旅途中見過很多類似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帶著初中的孩子出門玩,到了景點孩子不下車要坐在車裡玩iPad等大人,父母氣急敗壞地說:“花那麼多錢到了這兒你不下車,就坐車裡打遊戲!”孩子說:“又不是我要來的,是你們非帶我來的。”氣得大人沒轍沒轍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的好心難怪孩子不領情,想想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發一些聳人聽聞或是煽動性的微信,我們不也毫無興趣,還會回過頭勸他們少看這些嗎?所以,我們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他與我們的差異,而不是急著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倒給他,如果他不領情的話還傷心生氣。其次,給孩子做主的權利,指的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屁大一點的事,在海邊看小魚還是撿貝殼、賞落日還是泳池戲水的選擇真的很重要嗎?一個在景點門口不想進的孩子,進去後就會變得能欣賞這裡的美好嗎?孩子可以做主,可以選擇,更要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每個人的內心醒了,才可能有行動力,我們做父母的無法拔苗助長,只能靜待孩子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過分干預輕則不歡而散,重則兩敗俱傷。


清朝雲


愛到底是無私的還是自私的呢?參照前幾天實際發生的某985211畢業的外籍華裔高管回國治療的事件,是不是一種“你愛我就要給我的理所應當呢”!


  1. 大多數人都說愛是無私的,可是現實中經常發生的都是有條件的愛,“媽媽為了你學習,班都不上了”……《小歡喜》中就有這麼一位,結果卻情感綁架了孩子。
  2. 既然是愛,真愛,那就是不求回報的。求回報的愛不叫愛,或曰情感綁架或曰投資回報,對!告訴你我付出了什麼就是要你回報!
  3.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情。這樣的天倫之愛,不需要語言告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愛,人都會感受到!
  4. 參照前幾天實際發生的某985211畢業的外籍華裔高管回國治療的事件,是不是一種“你愛我就要給我的理所應當呢”!

真愛,就需要給孩子合理的東西。


孩子聽話1


我也是一個邊摸索邊學習的媽媽,我個人覺得沒必要告訴孩子,因為大人愛你所以要把好的東西都留給你。因為你這樣告訴他,就會讓他覺得我是家裡受寵的小孩,大家都疼愛我,他會慢慢變得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先說下我們家的情況。孩子6歲了,孩子出生到現在是兩個媽媽輪流幫著帶的,我們兩獨立帶的時候比較少。

以前孩子比較小老人慣著我們也不怎麼說,中班後我們發現他開始有小心思了,好吃的水果他會一個人端著果盤吃,買回來的蛋糕他不捨的分,幼兒園要帶玩具去交換他都是挑了再挑,甚至有一天他說爺爺奶奶家的雞腿都是我一個人的。我和孩子爸爸開始認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自私問題,我們開始了這方面的觀察和教育。一方面我們給兩邊的4位老人打預防針,把我們認為的孩子的自私行為交代一下,希望他們理解和配合,告訴他們對於孩子遞過來的水果或者零食一定要拿並且要吃完,另外看到他在玩具我們都參與進去並且要他分享玩具給我們一起玩;另一方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停的告訴孩子,現在家裡目前只有一個孩子,但是不排除以後也有弟弟妹妹,還有家裡的表弟表妹如果上門來玩,一定要分享玩具。切出來的水果買回來的零食,我們都要求他先主動給大家分配以後他才能吃。現在我覺得他是一個溫暖的小男孩,說話客氣有禮貌,玩具零食都能分享。


搬磚戰鬥士


這個必要要看時機!

但是絕不能動不動就拿這個來說事,比如可憐兮兮的跟孩子說“我都是因為愛你才捨不得這捨不得那,好的都給你了”,一副很窮苦可憐的樣子,這是會引起孩子反感的,有的孩子會在心裡有諸如“誰也沒要求你那樣做啊,你省出來給我的也不是我想要的啊”之類的聲音。並且還可能造成一部分孩子形成“窮人思維”,這是很可怕的!

對於經濟條件並沒有窮困到真的需要省出來給孩子的家長,個人認為真的不要說這樣的話,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你捨得對自己投資是懂得愛自己,只有你自己會愛自己,你才能讓別人感受到愛,才能讓孩子學會愛自己!

節儉和不捨得是兩個概念!好多家長是不捨得,其實並不缺錢。

所以成功的經商人士,他們的腦袋中是投資回報的概念,在他們一無所有時也有辦法換來財富,因為他們沒有錢時可以捨得投資其他方面,所以會有所得!

除非是你真的經濟很緊張,孩子又不逆反,這種情況下,也只能適當的讓孩子知道父母很愛他,很捨得為他付出,讓他知道生活不易,懂得感恩,更加發奮圖強將來孝敬父母報效國家。

這種教育方式一定掌握好度,千萬不能拿來慣用!


熙元堂主


這個是很有必要的,要讓孩子知道換位思考和感恩。一個人得到的東西越容易,越不懂得珍惜,如果一直處在優越的環境中,感受不到人間的冷暖,他就不懂感恩為何物,他甚至會認為一切所得是理所當然。我曾經聽過一個小故事,說是一個乞丐到一戶人家去乞討,主人家給了他十塊,第二次又給了十塊,就這樣持續給了三年,結果有一次去時,主人家只給了他五塊,乞丐說:原來都給我十塊,怎麼現在才給我五塊?主人說:我結婚了。乞丐一巴掌打過去:媽的,你居然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很多的孩子在優越的生活下,享受父母省吃儉用而來給予的一切已成慣性,這個過程中正在抹殺著本身具有的感恩的天性


天棒娃兒


很高興一起分享育兒經驗!

我覺得“要讓孩子明白大人做很多事情是為了孩子好”這種想法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如果家長用這個思想去束縛孩子那肯定是不正確的。

首先,家長為了孩子好而去做一些事這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不能讓孩子揹著這個負擔。孩子從出生開始他並不會去要求家長為他們做什麼,家長的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的,家長對孩子的愛也是義無反顧的。如果家長強硬的要求孩子為了你付出的感情進行彙報,那麼這份愛會變成孩子沉重的枷鎖。

其次,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要是一味的去強調你的付出是為了他們好,叛逆期的孩子應該會適得其反。教育學中對待孩子需要的是傾聽和陪伴,還有理解和寬容,而非不斷的嘮叨和抱怨、強調和強迫。

所以,很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能去強調家長對孩子的付出是為了他們好,而更應該去關注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孩子隨著他們的長大,他們一定會明白父母的付出,理解父母對他們付出的愛!



柳枝頭


可以讓孩子知道,要掌握尺度,也不能讓孩子覺得拿著父母的愛理所當然、肆無忌憚,但愛是相互的,也要讓孩子明白,他也可以因為愛你而做些什麼。

你可以這樣說,寶貝,今天只有一個雞腿,所以給你吃,因為你現在需要長身體,如果爺爺奶奶在這裡,就要給他們吃,因為要尊重長輩,他們也是我們的爸爸媽媽。有好吃的,好玩的,我們都會努力賺錢買給你,因為爸爸媽媽愛你,想讓你開心,希望給你最好的,爸爸媽媽希望你長大了也能這樣愛爸爸媽媽,你能做到嗎?

如果說多了把什麼省給你,又不解釋得深層,孩子容易變得斤斤計較小家子氣,最可怕的是不知道感恩。

在孩子模仿你,或者自主把他喜歡的東西跟你分享時,一定要告訴他,你很開心,因為他會分享;在孩子省了沒必要花的錢時,也要表揚他能控制自己,做事情有計劃,像個小大人,你為他的行為點贊……

很多時候,不要告訴孩子我為你做了什麼,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能為你做什麼。從自知,到自願,再到自主,最後成為自然。



danny老師


我覺得沒必要,我認為可以告訴孩子,你愛他,所以擁抱他,你愛他,所以親親他,你愛他,所以才包容他的小脾氣,你愛他,所以願意放下手機陪他玩遊戲……

而且我認為也沒有必要為孩子而節省自己,相信現在的社會,大部分父母是不會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的。父母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可以理解,但是最好的不是節省下來的物質,而且豐富的精神世界。每個家庭物質有別,不管能不能給到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我們都能給孩子提供最富裕的精神世界。教育孩子自信,勇敢,樂觀,積極,給予他面對失敗的勇氣,健全的人格和與人為善的豁達,這些才是我們最應該給孩子的。


Amy果


沒必要,孩子生了就得養。沒必要說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