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導語:對於人類來說,對於黑暗的恐懼幾乎其實刻在骨子裡的,一旦眼前徹底黑下來,人們心中都或多或少會產生一種恐懼感。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莫名的恐懼感產生非常的奇怪,因為有些人並不害怕黑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種恐懼感正是幾千甚至上萬年前的祖先身上所流傳下來,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

在上古時期,由於人們對於黑暗的畏懼,所以他們崇拜能夠驅散黑暗的光明。而且更加崇拜能夠帶來光明的太陽,因此太陽崇拜也就成了上古時期最為原始的崇拜。這種崇拜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滲透進古人們的方方面面。就連古代錯綜複雜的鬼神文化也受到了來自太陽崇拜的影響,對其中許多鬼神的形象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一、太陽崇拜的信仰化

1、太陽崇拜的原始狀態

在上古時期,由於古人並沒有蠟燭一類的照明工具,所以只要夜幕降臨,他們對於周圍環境的感知就會直線下降。而且更為致命的是,許多兇殘的野生動物都有夜間行動的習性,因而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古人們遭受攻擊的可能性極大。

而且在漆黑的夜裡,古人一般都只能是淪為獵物,所以古人在夜幕降臨時會感覺到害怕。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太陽崇拜的產物

在學會使用火之前,古人腦中光明的來源就只有兩個個方面,第一是完全驅散黑暗,帶來白晝的太陽,第二就是在黑夜之中提供光明的星辰與月亮。它們給古人提供了渴望的光明,同時也是提供了直面黑暗的勇氣。因此,在上古時期的許多部落之中,太陽崇拜、星辰崇拜和月亮崇拜也都有出現。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遠古時期人們對於祭祀的記載

這些崇拜雖然出現,但是在當時也只有在重要日子之中古人才會有意識的祭拜,在平時的很多時候,古人這不會做出一些特殊的舉動。所以太陽崇拜的原始狀態就是這樣,只不過是在特定的日子之中接受古人的祭祀與膜拜,在平時是古人是很難表現出對於它的崇拜的。如果不是古人會祭拜它,古人的太陽崇拜幾乎看不出來。

2、太陽崇拜圖騰化

作為一種原始崇拜,太陽崇拜的形式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當古人掌握了繪製某種圖形的技術之後,為了能夠更加準確的說明自己的崇拜對象,古人們就繪製了一些代表著太陽的圖案。這些圖案的出現促進了太陽的圖案化,它不再是高高掛在天上,而是能夠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能夠使用到的存在。

一開始關於太陽崇拜的圖畫,每一個部落,甚至是同一個部落之中不同的人所畫出來的圖像都不一樣。而且由於當時繪畫藝術剛剛起步,所以這些象徵太陽的圖案大多都是簡單,寫實。

雖然這樣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太陽在每個人心中的模樣,但是這卻不利於太陽崇拜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是上升到圖騰階段。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太陽圖案

當然,這種各自描繪太陽的情況很快就發生了改變,許多部落之中的太陽圖案漸漸趨於統一。而且這些統一的太陽圖案更加直觀,幾乎部落之中每個人看見之後第一眼就能夠認出這是太陽。

隨著太陽圖案的統一,追求光明的人會將這種代表光明的圖案畫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祈禱著這些圖案能夠給自己帶來光明。至此,太陽從原始的崇拜之中脫離出來,成為了一個或者多個部落的圖騰。

二、鬼神體系的構建

1、產生於生活的鬼神

在上古時代一開始是沒有所謂的鬼神的,而當時的人死後屍體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的簡單,要麼火化,要麼直接丟到叢林之中讓野獸吃乾淨。可見,當時的古人對於已經死去的同伴是沒有特殊的情感的,也就是說他們根本就不會害怕。那個時期的古人之所以會如此,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們的腦中根本就沒有鬼神的概念。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鬼怪

這種情況持續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古人才漸漸產生了鬼神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的形成很可能就是與一些偶然但又無法解釋的事件有關。比如在處理逝者屍體的時候,精神恍惚聽到了一些聲音,古人在潛意識裡將這種聲音主觀化,從而形成了一種逝者在叫自己的假象。因此,這使得聽到聲音的人有了畏懼感,為了描述這種現象,鬼怪的概念鬼怪產生了。

相對於鬼怪而言,神概念的產生則要簡單的多,自然界中無法理解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神明。比如,為什麼太陽會東昇西落?這是由神明掌管。為何會下雨?這其實也是由神明掌管。只要是自然界中超出人們認知範圍的這皆可以是神明的手筆。所以說最初的鬼神其實是源自於生活,只不過後來高於生活了而已。

2、鬼神體系的形成

一開始,這些鬼神只不多是在個人的認知之中,由於每個人的認知不同,這些鬼神也不盡相同。

可以說每一個鬼神的形象都代表著一個人的認知,形態不一的鬼神讓人們在真正面對鬼神的時候感覺到束手無策。到底鬼神是怎樣的?這些鬼神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這些問題就成為了困擾許多人的難題。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鬼怪

然而令我們不得不佩服的是古人的創造力,他們將當時許多的人心中的鬼神進行了統計和對比,最終劃分出了許多不同種的鬼神類別。並且還特意描述了這些鬼神的形態和能力,

雖然只是手口相傳,但是想要讓每個人心中的鬼神都統一確實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是要讓大部分人覺得,這些鬼神就是自己腦中想的,就更為困難。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神明

隨著鬼神的漸漸統一,以及長時間的手口相傳,一套嚴密的鬼神體系就此構建起來。上古時代在生活之中產生的每一位鬼神,幾乎都囊括進了這個體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體系與社會發展階段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尤其是與社會之中的等級制度掛鉤,這鬼神體系幾乎就是現實社會體系的一個翻版。

三、太陽崇拜對鬼神形象的影響

1、鬼神原本的形象

前面說過了,鬼神概念是產生於生活,所以呢鬼神的形象一般也是由現實生活之中的特定事物異化而來。鬼怪的形象自然是從人異化而來,但是神的形象就有點不一樣了。不同時期,同一個神明的形象明顯就有所不同。而且這種不同並不是那種微小的不同,而是一種巨大的差異,讓人一眼便可以看出的那種。

上古時期,由於古人的生活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所以那多數神明的形象就來源於生活之中。尤其是,在上古時期人們對於野獸的攻擊很少有反擊手段,所以那個時期的人們就將這些野獸的形象異化,從而使其成為神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神明的能力就是高於人類本身的,所以這些兇殘的野獸形象就成了神明最初的形象。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神明

綜上,鬼神原本就是從生活之中脫離出來的特殊存在,所以它們在形成之初的形象也就偏向於其在現實生活之中的形象。這樣的鬼神,雖然已經擁有了超越現實之中原型的能力,作為鬼怪而言確實可以,但是如果作為人們信仰的神明,顯然這種只是稍微從野獸異化的形象之中分離出來的神明是不行的。

2、融入太陽崇拜之後的鬼神形象

鬼神體系構建之後,很快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的鬼神文化。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之下,鬼神的形象也就日益清晰起來。人們對於鬼神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尤其是神明,在很多時候就成了古人新的精神寄託。越是對鬼神認識深刻,古人就越覺得神明似乎缺少了什麼,尤其是在其形象之上。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新的神仙形象

縱觀最初的神明的形象,只不過是現實事物的異化,這種形象顯然與很多人心中神聖的形象不一致。特別是如果用筆墨描繪出許多傳統神明的形象,則很像是一些怪異的野獸。因此,如何讓神明神聖化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太陽圖騰

這個時候,人們就想到了自己曾經的圖騰——太陽。太陽的這種光輝形象不正是神聖的代表嗎?所以古人就嘗試著將太陽崇拜與鬼神形象相融合,最終的產物就是,幾乎所有的神明身上都會有去太陽那般耀眼的光芒,就算白晝也能夠被人們一眼看出,而到了黑暗之中神明又指引了人們前進的路。可以說正是在太陽崇拜的影響之下,鬼神的形象才會有如此重大的改變。

四、太陽崇拜對鬼神體系的影響

1、以太陽為中心的神明體系

上面說了,太陽崇拜的融入使得神明的形象發生了改變,神明更加符合古人心中神聖的形象。然而其實太陽崇拜的融入除了導致神明個體發生變化之外,還導致了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形成了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神明體系。區別於一開始形成的神明體系,在這個神明體系之中,神明們都顯得非常神聖。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神明

同時,在這個神明體系之中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太陽圖案的使用。沒錯,幾乎每一個神明身上都有著太陽圖案的變形,從他們的身上可以找到一些很明顯的太陽的痕跡。在人們的認知之中神明就應該這樣奪目與耀眼,畢竟神明代表的是光芒。

2、鬼神體系的兩極化

正是以太陽為中心的神明體系的構建,使得絕大多數的神明都或多或少的成為帶來光明的存在,這也就讓在上古時代人們信仰的神明成為了正義、美滿和幸福的象徵。神明是光明的象徵,正如太陽那樣,為人們驅散恐怖的黑暗,讓貪婪的野獸無所遁形。人們之所以崇拜神明,這就是原因。

古老信仰的濫觴,古代原始太陽崇拜在鬼神文化中的體現

古代鬼怪

而反觀鬼怪,人們往往是把生活之中那些兇惡的人和野獸或者不幸的事描述成鬼怪。因此,相對於神明而言,它們往往帶來不幸,並且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所以鬼怪並沒有融入太陽崇拜的因素。反而成為了黑暗的代表。由此,再太陽崇拜融入鬼神體系之後,就導致了鬼神體系本身的兩極化。

結語:因為對黑暗的恐懼,所以人們開始追求能夠驅散黑暗的光明,尤其是能夠帶來光明的太陽,由此產生了對於太陽的崇拜。這種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圖騰信仰,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尤其是在古人構建的鬼神體系之中,太陽崇拜不僅影響了對於鬼神形象的刻畫,同時也簡單粗略的劃分出了鬼神體系中的兩個極端。這對於後世鬼神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成為了古人精神信仰提供了一個寄託。

參考文獻:

《詩·大雅》

《天問》

《左傳》

《帝系》

《呂氏春秋》

《楚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