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导读

《西游记》一书从物性、神性、人性三个方面来刻画行者形象。

首先,孙悟空是一只石猴,具有一般猴子的特征,它红屁股、有尾巴、好动、喜好攀爬等;其次,他会奇特的法术变化,有独特的非凡本领,具有神性;最后,他又有着人的喜怒哀乐、无私无畏、争强好胜、坚忍不拔、孝道仁义等性格,可见其有着人性的特点。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作者吴承恩作为封建士大夫,也要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礼,封建社会主流的忠、孝、义,以及天、地、君、亲、师思想必然会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在《西游记》中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孝道思想。

一、 孙悟空孝道之原因

何为孝道?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作者在刻画孙悟空时,也必然会将孝道之思想移植到悟空身上,成为其性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纵观整部《西游记》,作者将孙悟空塑造为一个孝子的形象,在西行路上始终谨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教诲。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1、 表面原因

五百年前的孙悟空闹天宫、下地府、闯龙宫、偷蟠桃、盗仙丹,可谓是“坏事”做尽。从五行山下被救出,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服管教,视生命如草芥。小说第十四回中,悟空打死几个强盗被唐僧责骂时,一气之下跑到东海龙王那里,见后壁上挂着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龙王以张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劝道:

“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

看似不经意的一幕,却引起了孙悟空的反思,正如龙王所说,不保唐僧求取真经,终究是个妖怪,不能修成正果。此时的悟空就如《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要为自己的前程着想,不能一辈子都处在朝廷的通缉之中。

因此悟空接受了玄奘的“招安”,甘心唯唐僧马首是瞻,尽心尽责地保护师父,尽徒弟应尽的孝道与责任。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2、 深层原因

《西游记》第一回是这样介绍孙悟空的出身的: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胎,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这一大段的描写说出了岩石生出石卵,石卵又因受风生成石猴的场景,花果山的岩石给了孙悟空第一次生命。而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如来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的岩石缝中,从而给天宫带来了和平,令天宫的神仙们特别高兴。

于是,他们设宴召开“安天大会”载歌载舞。席间,寿星吟诗两句“洞里乾坤任自由,壶中日月随成就”。根据寿星这两句诗,洞也好,壶也好,那入口狭窄、内部宽敞的封闭空间,在任何民族中都具有子宫即母胎的象征意义。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显然,以岩石为母胎降生入世的孙悟空,若要在做过各种坏事之后获得重生,就必须重新投入母胎(岩石)中洗心革面。所以,五行山的岩石缝就是他的第二个母胎,那里是一个既狭小又痛苦的地方。小说第七回这样描写:

“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正是:妖猴大胆反天宫,却被如来伏手降。渴饮溶铜捱岁月,饥餐铁弹度时光。天灾苦困遭磨折,人事凄凉喜命长。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

就是在这样一个既狭小又痛苦的地方,孙悟空待了整整五百年,直到玄奘经菩萨点化到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下山上“唵、嘛、呢、叭、咪、吽”六个金字,才从五指山下逃出,获得重生。

因此可以这样说,傲来国的岩石给了孙悟空第一次生命,玄奘将悟空从五行山石缝中救出,则是给了孙悟空第二次生命,是其再生父母。按中国传统道德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且悟空还认玄奘为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吴承恩,忠孝思想也必然对其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有重大影响。这一系列的因素便是悟空对师父报以孝道的根源。

二、 孙悟空孝道之表现

孙悟空对唐僧报以孝道的根源在于唐僧救了其性命,是其再生父母,且悟空始终恪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因此,他在西行路上降妖除魔、风餐露宿,且无微不至地照顾师父唐僧而毫无怨言。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看《西游记》一书是如何表现悟空的孝道观的。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1、 为保师父,甘愿受苦

西行路上坎坷重重,九九八十一难在等着师徒四人克服,然而唐僧毕竟是凡人,因此为保师父求得真经,悟空可以为其上刀山、下火海,正如悟空自己所说:“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小说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中,行者因受八戒怂恿,偷吃人参果并一怒之下推到了人参树。镇元大仙将其捉住并吩咐徒弟因做大不尊之罪鞭打唐僧。文中这样写道:

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业?”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先不打我,打他做甚?”

按常理说,徒弟犯错,师父替其受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悟空却不忍心看见师父受罚。这里“忍不住”三个字用得恰到好处,表明悟空替师父受罚不是在作秀,而是心甘情愿。后面大仙又要打三藏教训不严,纵顽徒撒泼之罪,悟空照旧全部揽下独自承担。

镇元大仙用七星鞭打唐僧,那也只是伤其皮肉而已,然而当悟空又将大仙的油锅砸得粉碎时,大仙要动真格的了。于是大仙另换新锅,解下唐三藏要将其油炸,以报推倒仙树之仇。文中这样写道:行者在半空里听得明白,他想着:

“师父不济,他若到了油锅里,一滚就死,二滚就焦,到三五滚,他就弄做个稀烂的和尚了,我还去救他一救。”好大圣,按落云头,上前叉手道:“莫要拆坏了布漆,我来下油锅了。”士为知己者死,悟空为报师父五行山下知遇之恩,甘受极刑。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2、 处处体贴,事事关照

儒家思想提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然而孙悟空平时对唐三藏所做的点点滴滴,更能体现出其孝顺。悟空在西行路上不仅降妖除魔,还把唐僧照顾得无微不至,想别人所不能想,做别人所不能做。

小说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中,悟空偷吃人参果并义愤推倒人参果树,镇元大仙让其医树,悟空许其三天求得医树之法。看悟空在临行前是怎样吩咐大仙的,文中这样写道:

“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账,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

听到大仙回答“你去,你去,定不叫他忍饿”这样的回复之后,悟空才放心离去。我们知道唐僧不是只有悟空一个徒弟,还有八戒和沙僧,有他们两个人照顾唐僧,他应该不用操这份心,但悟空要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悟空对三藏那片真诚的孝心,实在是细致妥帖,令人感动。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3、 师徒情深,难舍难了

悟空第二次的生命是唐三藏赐予的,两个人情同父子,即使两人相隔天涯也会彼此牵挂。应该说,悟空与三藏的感情是师徒之间最深厚的。小说第二十七回,白骨夫人三戏唐僧,但其诡计都被悟空识破。然而,唐僧肉眼凡胎错赶行者,并且写下绝意书,宣称与行者恩断义绝。悟空见唐僧一意孤行,心意已决,只能被迫离开,在走之前他还不忘尽最后的孝道。文中写道:

“大圣……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明明是保护师傅降妖除魔,却被师父逐出师门,但是孙悟空仍然一心一意为唐僧着想,文中又写道:

大圣跳起来……又吩咐沙僧道:“……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悟空的行为可谓尽心尽责了。当他回到花果山后,闻得东洋大海潮发出的声响,不禁又想起了师父,而止不住腮边泪坠,感叹不已。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看到此处,读者亦感到心酸,一个石猴竟然如此有情有义,其孝心天地可察。

“谁家没有个白骨夫人,安得行者一棒打杀?世上以功为罪,以德为仇,比比皆是,不但行者一个受屈,三藏一人糊涂已也。可为三叹。” 李卓吾评价道

小说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中,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救唐僧时扭扭捏捏,不愿说出实情,行者骂道:

“这个好打的劣货!你怎么还要者嚣?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

一句“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表明悟空宁愿放弃自己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以及猴子猴孙们,也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当两人离开花果山时,悟空对八戒道:

“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孙悟空内心深处那片真诚的孝意。后来,黄袍老怪大骂悟空道:

“你好不丈夫啊!既受了师父赶逐,却有什么嘴脸又来见人!”行者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今来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可见其情深深、意切切、牵肠挂肚,始终心存师父安危,正如小白龙的评价:“有情有义的美猴王。”

4、 哭师遭难,舍命相救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想当年,孙悟空闹天宫、下地府、闯龙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都不曾害怕过,更不用说伤心流泪了。然而,在保师西行的路上,他却因师父遭难,自己不能救出师父而常常泣不成声。小说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中,孙悟空为救师父与红孩儿大战,却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所烧,弄得他气火攻心,三魂出舍,差点魂飞魄散丧残生。然而,悟空被救醒,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只叫了一声“师父”。文中写道:

沙僧搀着行者,一同到松林之下坐定。少时间,却定神顺气,止不住泪滴腮边。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小说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中,孙悟空与黄花观主厮杀,那道士敌不过,便解开衣袋,脱了皂袍。两肋之间有一千只眼,眼中放出金光,把悟空照得进退不能,摇身一变,变成一只穿山甲才冲出重围。悟空现出本相之后,文中这样写道:

出来现了本相,力软筋麻,浑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泪,忽失声叫道:“师父啊!当年秉教出山中,共往西来苦用工。大海洪波无恐惧,阳沟之内却遭风!”

小说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也有类似的场景。三魔施计捉唐僧,将其藏在柜子里,放出谣言说唐僧已经被他们吃了。当听到满城小妖都这么说时,悟空只是内心焦急。然而当听到八戒和沙僧也这么说时,他内心的那道防线彻底瓦解了:

行者闻言,忽失声泪似泉涌……放声大哭,叫道:“师父啊!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

孙悟空:别看我桀骜不驯,但其实我是一只懂孝道的好猴儿

作者在这三回描写孙悟空伤心的词语层层递进、步步加深,从“止不住泪滴腮边”“止不住眼中流泪”,到“忽失声叫道”“放声大哭”,表现了他对师父的感情是不断加深、不断深化的。

总结

从大闹天宫到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在这一修炼过程中,孙悟空由妖蜕变成佛,孝道无疑是促使其生命状态转化的关键因素。一个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石猴尚且如此有情有义,更何况我们血肉之躯的人呢?真可谓“猴犹如此,人何以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