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数占人口总比不到5%,为何现在感觉满大街都是“大学生”?

牛桂森


为何会有这样呃感觉?我个人的理解有:

1、扩招带来很多大学生泛滥。想想,90年代,那时候,大学生多么稀少,我们一个班级,50人,全县考上大学最好的班级,本科才考上24个,不到50%,其他不太好的班级,一个50人的班级,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本科,那时候,你真要考一个本科,太难,如今高考扩招后,不要说专科了,本科也非常容易,导致遍地都是大学生。

20年前,本科的上线率不到50%,如今达到了80%或者90%,可见本科太泛滥了。


2、城市过于集中。如今,大学生毕业后,集中选择留在城市,导致给人感觉,满大街都是大学生,一条街,到处都是大女生,甚至开个小吃店的,也是大学生。你如果在村子里,或者乡镇县城,不会觉得有那么多大学生,可能十里八里没有一个,几个村子里,还找不到一个。

这主要还是大学生一毕业,就朝城市跑,选择留在城市里导致,因为城市就业面比较宽,如果回到县城,你除了考公务员,那就只能打工或者做生意了,毕竟县城大企业少,机会少。

大学生集中选择就在城市里,自然就给人感觉城市大学生太多了。


3、高职院校大专三本等都纳入大学生,导致泛滥。实际上,真正的大学生,或者高质量的大学生,是名牌大学或者二本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生,相关数据统计,本科以上大学生,只占据总人口的4%,比例还是非常少。

如今,什么三本、大专都算是,加上高职院校,一些职业大学,甚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也算是大学生,能不多吗?

4、媒体报道的错误判断。如今,媒体动不动就报道大学生找工作如何如何的难,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如今大学生太多了。

5、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市场决定需求,市场也会给人假象。大学生找工作难,原因就是在于,大学生过多,而过多,又必然导致就业难,好多家庭孩子,上完大学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失业待在家里,因此,给人感觉,大学生太多,才导致找不到工作,想一下,如果是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紧缺时代,会有找不到工作的吗?如果人人毕业出来都能够找到好工作,你还会觉得大学生多吗?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问题,针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将用自己的见解帮你解答。

很多人都在吐槽大学生“烂大街”、研究生“烂大街”,认为遍地都是大学生。尽管最近几年大学生不断扩招,录取率也一直在提高,但是放到全国范围内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占到的比例也是相当的少。绝大部分都是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遍地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不值钱呢?关键的原因是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不存在巨大的就业优势,很多人认为大学生不如稀缺年代包分配的时候值钱。另外一点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的流动性趋向于集中化。


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年签

我们之所以产生错觉,遍地都是大学生情况的原因是,关键是我们所接触的人群分布是主要的原因。如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那么我们工作的环境,工作的特点可能大多数都是同类型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误认为所有的群体可能都是这样的人群。另外一个大学生遍地都是的原因就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人才流动性跃到一线城市。

根据2017年抽样统计调查的结果来看,本科人口占比超过百分之十以上的省市只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三个直辖市的超过百分之十以上。其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是低于百分之十以下的。而全国本科生所占的比例也只有5.9%左右,研究生所占的比例只有达到0.6%,博士人口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都没有进行全部的统计。


注:中国各省市大学生人口比例调查表

根据各省市大学生人口所占比例调查报告来看的话,大学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包括(专科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15个省份,一半以上的省市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基数较大、人口结构复杂、受教育程度不均衡等造成很多地方的教育水平都很落后。我们国家也只是刚普及义务教育没有多少年,大学生扩招也没有多少年,而且人口结构比例更替是相对缓慢的。
注:中国各省市受教育情况统计分布图


我们观察图表发现,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口才过每个省份人口的一半以上。我们产生错觉认为遍地都是大学生,可能是因为我们听到的多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我们都懂。我们每个人都再说遍地都是大学生,其实并不是遍地都是大学生。只不过少部分发达地区,汇聚的大学毕业生比较多。就如同我们国家推行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以及各省市的人员招录公告来看,大部分要求专科以上的学历就能够进行报考。更甚至前一段时间,广西省教师招聘,大量的岗位空缺,招不到大学毕业生的现象,都在反应其实并没有达到人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地步。

部分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认为遍地都是大学生,归咎起来的原因无外乎在于:一、环境氛围,同等类型的人群接触的都是相似学历的人。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大企业等对于学历要求就有限制,如果你处在此种环境当中,肯定身边都是高学历人。二、“耳听为虚”“三人成虎”的原因,说的多那么很多人都认为遍地都是大学生。新闻媒体的引导,社会的一些现象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有其他不同想法的,也可以评论交流。


微谈论


我想你想要表达的不是满街都是大学生,是满街找不到工作的都是大学生吧!

鱼夫和你一起分析一下,咋就这么多人?

原因

01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普通老白姓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无论农村还是城里基本家家都有大学生!大学生数量剧增!

老百姓生活好了,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孩子的未来谋幸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金榜题名,走向人生巅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自己的苦,最起码也要坐在办公室里办公,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即使家里困难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供上大学,加上国家政策扶持:优惠的助学贷款、低保户的大学生补助,帮助孩子们都能实现大学梦!


02大中专院校并轨后,好多中专、中师,甚至技校摇身一变转型成为大学学院,大学生受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生活中原来好多,中专、中师院校要么被大学吞并变成了分院,要么转型成了独立职业专科院校。

在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升高的教育需求的同时,大学入学的门槛也变的越来越低,三本院校泛滥,教育质量下降!

前一段时间大学老师怒扔学生论文的视频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在关注教师素质和态度的同时,网友们也对大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大学生素质展开了讨论,最终矛头直指大学院校严进松出的管理制度,大学生素质堪忧!

03热门专业过热,导致大学生报考专业过于集中,形成毕业后集体失业。

我表弟家孩子去年高考考了530分左右,可以报一个一本院校,可听同学和老师们的建议,学口腔科比较热门,家人怎么劝也没有听。一本口腔科报满了,最后自己走了二本口腔科。

慢慢的这些热门的专业也会随着毕业生流落街头,慢慢的冷下来的!可到那个时候也晚了!

04大学生毕业公务员考试成独木桥,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比不过职业院校。

中国未必是世界工厂,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白领、蓝领,真正大量需要的还是工厂技术人员。

大学毕业到工厂里去打工觉得太丢面子,只能憋在家里一年一年的备考公务员,期待着人生第二次“跃龙门”!

结束语:家长们的教育需求和大学的扩招,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毕业基数!严入宽出的大学体制,培养了一大批低素质的大学生!热门过热、高不成低不就,成就了大学生的待业大军。

相信通过国家对大学严进严出制度的体制改革,会逐步改变大学生素质问题!



鱼夫愚见,做有态度的教育人,记得关注哦!


鱼夫讲教育


高学历不等于大学生

根据我国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8.93%。近十年我国高考每年录取人数600至700万,加上专升本、自考、电大等继续教育,到2019年,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例应该在15%甚至更多。很显然,高学历已经不等于大学生,所以5%和满大街并不矛盾。


为什么感觉大学生满大街?

  • 大学生人数确实成倍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由菁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过渡,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数量成倍增加。
  • 中青年是社会活动活跃人群,也是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最高人群。
  • 大学生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城市中比例远高于乡村。如果是在高校里,不仅满大街,应该到处都是大学生。😂😂

  • 我国大学生人数基数大,人人都有亲、朋、熟识、邻居是大学生。

其实,我国现在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另外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也需要继续努力!💪💪💪


小黑小黑Luo


你的算错了,不说大专,就说本科毕业的2018年是860万多,按扩招18年算每年平均600万人算,毕业了多少?再加上前50多年培养的大学生,科学家,院士,老师,超两亿了吧。那5%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而且你怎么能说电大,成人,职业学院,职业大学不是高层次人才?加上之前那两亿人,遍地大学生是肯定有的。

。。混文凭的有,但不是主流。试想一下,研究生有没有混的,博士有没有混的,肯定都有。

。。现在有些人送孩子去国外求学,回来也是高学历,所以说5%是不准确的。

。。即便是觉得大学生质量不好,但也总比一般人强,而且现在依旧是唯学历论占主导。看看技校吧!以前只能城市户口才能考,后来农村人也可以上,再后来大学生也可以上,再后来不限年龄,到现在……。蓝翔都不敢叫“技校”了。

。。现在就是遍地大学生。不信,做个网络投票!试试!


穿了马甲的春


高学历人数占比,要看统计的范围。

从1977—2017年高考录取人数统计来看,这40年来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11518.2万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5759.1万人左右。放到13亿多总量中核算下,大学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占4.43%。就这个比例,本科生绝对是稀缺资源。

而高学历人群,在各地区分布不均的,在一线城市肯定会比其他城市中比例高,城市肯定会比农村高。当你在大城市中,会感觉大学生很饱和,到处都是,这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占比很高。


就全国来说,在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每年大大学录取率都很低。加上之前的50,60,70年代的人,这几代人上大学的就少之又少。所以基数会比较大。

不要被某一地区大学生占比高误导,而误以为全国的占比都高。


小福福工程师


“高学历人数只占人口总比不到5%”,显然是个不太严谨的说法,一是哪些人是高学历,高学历的门槛是什么,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界定;二是高学历人数占人口总比不到5%,这个数据有待去印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范畴包括专科(高职、高专、高技)、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指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其机构。

按此划分,我们可以把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获得者称为高学历人群。然后在借助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对于历年专科、本科、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目前高学历人才占比情况。

一、1978—2018年普通专科毕业生人数统计

二、1978—2018年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统计


结合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18年的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753.3万人,因此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共有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总计98370669人。

同样的,我也统计了硕士毕业生的数量(630万左右)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81万左右)。但考虑到这些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基本上都是通过专科、本科考上去的,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以就不再想加。

那么1978-2018年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高达98370669是个什么概念的。

1.与总人口相比较

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5亿,本专科层次以上的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近似为7.05%。


2.与劳动人口相比较(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根据2017年统计的数据信息显示,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本专科层次以上毕业生占劳动人口比重为10.9%。

因此,你所说的高学历人数占人口总比例不到5%是错误的,目前本专科层次以上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7.05%,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少人感觉“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呢?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是,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我们常常通通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帮助自己判断事物,但却忽略主观判断的局限性。一方面,从本专科占人口和占劳动人口的比例来看,显然满大街大学生是个错误的结论,它不符合事实。但另一方面,很多活跃于网络上新一代年轻人,普遍学历水平要更高,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平常、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多年来高考的扩招,高达80%以上的本专科录取率,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大学教育,而他们身边有着无数同样的学生。举个例子,目前全国各省份的中考升学率大概在50%左右,假设有100个考生,这就意味着50人可以上高中,再到高考时期,本专科录取率大概在80%左右,意味着50个人中有40个会被录取。因此现在的孩子,有大概40%左右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样想来,在年轻一代眼中,满大街的大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期待你的点赞支持!


学习源动力


在总人口中,含60岁以上的,也含18以下的。

据国家公布的数据,60岁以上的人,已达到2.4亿。而18岁以下的,我手头没有准确的数据,保守估计也应在3-4亿左右。

据了解,60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没大学学历的。如果扣除一上一下的这两部分群体,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会大幅度增加。

除去"两头"以后,那剩下的这部份人,除了在校大学生,都是正在工作的群体。

在工作的这部份群体里,环顾一下,有几个不是大学学历的?至少,我工作的环境中,95%的人是大学学历。其它不是的,都是驾驶员、炊事员、保洁员。

你说说,这种情况,算不算"满大街"都是大学生?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你年龄是在30来岁,说自己是大学学历,简直都有点不好意思说得出口。因为,研究生、博士生已经是多的去了。




云来如风


首先关于这个命题的前半句,我认为是很不严谨的。“高学历人数占人口总比不到5%。”题主既没有明确什么叫高学历,比如研究生以上?本科以上? 如果硕士以上学历才算高学历的话,那么我国硕士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连1%都不到。如果本科及以上算是高学历的话,那么和题主说的5%算是符合的。因为现在中国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大概就在4%~5%之间。

其实5%的这个比例并不算高,但为什么会有一种让人觉得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错觉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介绍一种现象,叫做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举个例子

小张是北京某高校的老师,他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是本科以以上学历。他自然就会觉得中国的本科生已经烂大街了。但实际上,他看的只是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这种筛选,是因为他所在的圈子而自动的筛选的。那他的认知自然就会出现偏差。


小王是贵州某农村出来的流水线工人。在他们村子里面,几年都很难出来一个本科生,而且流水线工人基本都是高中以下的学历。他自然会觉得本科学历是一个非常高的学历。但实际上,他看的也只是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这种筛选,是因为他所在的圈子而自动的筛选的。

两个不同的人,认识到的却是两个不一样的中国。这就是由于他们出现了幸存者偏差,只看到了自己圈子的信息,忽略了自己圈子以外的信息。从而导致判断出现偏差。

真实经历

我自己是在读研究生,身边的朋友圈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我在我本科毕业以前,也以为中国的本科生已经很多了。直到,我大四毕业的那年,去工厂帮朋友干了一个月的招聘专员,就是招聘流水线工人的那种工作。每天都有一百多人过来应聘,我特意看了一下他们的学历,基本都是初中,高中。从那以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就是低学历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被筛选的信息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会反对,说自己只是一个高中学历,但是也觉得大学生已经烂大街了。这类人出现幸存者偏差的原因,也是因为接受的信息是进过筛选的。而这种筛选,不是所在圈子的自动的筛序,而是自己主动的筛选。我说的可能不好听,这类人就是柠檬精,酸的。自己学历不高,所以需要不断的去证明本科学历已经烂大街了,没有用了,以达到自己心里的平衡。

同样的谬误,读书无用论也适用。如今很多人在说,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照样挣大钱,而好多用功读书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并且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学没有用处”,“读书无用”的结论。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而对于低学历者,普通人往往只关注成功者,忽视了广大学历低又没成功的人。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才产生「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结论。

这些现象都是幸存者偏差。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我认为要避免自己产生幸存者偏差,就应该逆向思考。但你坚定的认为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否定自己。比如题主认为,大学生已经烂大街了,那么就应该反过来思考,大学生占人口比例还是少数,然后再去找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逆向思考能让你打开你的视野,看到你没有看到的东西,了解到你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

我是小唐,一个热爱生活的在读研究生,在头条分享我的学习经历,也想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欢迎关注,点赞。你的点赞,将是给小唐最大的鼓励。👍👍❤❤❤

小唐学姐


大学扩招是跟毕业生不包分配同时进行的,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选择,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个道理,我们那时候中专毕业就分配国家干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是就业后培养的,这个跟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一样,说不上那个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