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輸

近日,#被動式佛系女生#衝上熱搜,一條高贊評論戳穿不少人:“佛系青年”看似不爭不搶,實則消極逃避。誠然,很多人都因為渴望舒適而害怕失敗。但比起失敗,更令人惋惜的是錯過。——芥末醬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輸

圖 | 中華長江之水墨作品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顧城《避免》


第一次讀到顧城這首詩是在我少年的時候。

那時的我讀出到一份巨大的悲觀——還沒種花時,詩中的“你”已經開始想到花兒凋零的模樣。

但多年後,我再讀這首詩時,讀出來的卻是“埋怨”。

一份作者對詩中的“你”的埋怨:

為什麼“你”因為害怕失敗,就不敢嘗試?


為什麼“你”因為害怕失去,就寧願避開一切可能性,包括避開擁有?

顧城這首《避免》,描述的是一類“心底喜歡某件事物,但總是不敢行動”的人。

他們想擁有,也有能力擁有,但就是不敢去擁有。

比如一直暗戀但不敢表白;


比如公司有很好的外派鍛鍊機會,但是不敢主動爭取.......

於是他們會表現得要麼很“高冷”,要麼很“佛系”。

但其實,他們只是在用理性來掩飾內心的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以及猶豫不決。

曾幾何時,我也是詩裡的講的那一類人,悲觀待世,為所有美好的開端都預設了一個悲劇的結局,然後把自己困在原地。

直到後來,我才意識到,所謂的“害怕看到花凋謝”,並不完全是悲觀,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防禦的是失敗帶來的痛苦,從而讓自己好受一些。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輸

01

害怕失敗,

所以不敢主動爭取


作家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句話可以延展為:大部分人的痛苦,都是因為能力跟慾望不匹配。


因為不匹配,於是可以預測到失敗,而為了降低失敗的概率,避免痛苦產生,我們只能要麼提高能力,要麼降低慾望。


變得“佛系”、隨遇而安,就是用降低慾望來防禦失敗的一種方式。


人們常說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是防禦心理的其中一種表現。


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在家複習公務員考試的試題。


但複習是個枯燥漫長的過程,通過率也不算高,我隱隱擔心自己無法堅持下去,也無法通過考試,所以心裡開始打退堂鼓。


在沒有了解具體情況時,我就開始跟自己說:


報考有專業需求,今年不一定有適合我的崗位;


就算有適合我的崗位,全市人口那麼多,我也不一定能考過筆試,過了筆試,也不一定能過面試;


退一萬步說,就算考到了,裡面的工作內容也會很枯燥.......


通過故意誇大以後的遭遇,以此來逃避“備考”的痛苦,再用逃避的方式來躲開“考不上”的失敗。


因為我認為我的努力肯定是會白費的,最後也就打消了考公務員的念頭。


顧城那首詩裡的主角也是這樣,TA總是把可能失敗的事情,幻想得不那麼美好。


因為害怕失去,害怕失敗,TA就先對自己說,花會凋零,人會變心。


好讓自己打消“想要擁有”的念頭。


這些心理防禦都是無意識的,目的是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受傷。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一些“副作用”。


如果為了逃避失敗的痛苦而不讓自己嘗試,那也就享受不了成功的喜悅。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輸

02

害怕失敗,

所以無法主動站穩在高處


除了害怕失敗而不敢主動之外,還有一類人,即使已經擁有了不錯的事物,也無法逃脫失敗的恐懼。

他們總認為自己沒能力握住自己想要的事物。

就算擁有了也只是出於僥倖,沒有辦法長久維持。

我朋友小峰,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一家自己超級喜歡的世界五百強公司,擁有著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

在朋友眼裡,他已經升職加薪,走到“人生巔峰”。

但他卻過得比以前更難。

因為他覺得,在“巔峰”之後,等待他的只能是下坡路。

其實他大部分壓力,並非來自工作,而是來源於自我懷疑。

那些來自上司、同事、朋友等外部的肯定,並不能讓他找到內在的信心。

他依舊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好這個職位,每天都撐得很辛苦。

在1978年,心理學者把這種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現象稱為“冒充者綜合徵”。


有這種傾向的人,他們不相信客觀標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否定自身的努力。

每當在取得好成績時,都會認為自己只是一時走運,才騙過了所有人。

不過“冒充者綜合徵”並不屬於心理疾病,也不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更多指的是出現在自認為不配得到某種事情下的暫時性緊張。

我朋友娜娜也有類似的煩惱。

她喜歡一個男生已經有兩年了,最近,那個男生終於留意到她,和她在一起。

因為長期的暗戀,她下意識地覺得自己與那個男生不匹配。

她習慣了仰視對方,在一起後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

她認為自己不是男生想要的理想對象,等那個男生回過頭來,就會跟她分手。

在她心裡,得到理想戀人的下一秒,就意味著隨時可能失去。

這種每天都擔心自己要失去的感覺,已經蓋過了在一起的喜悅。

小峰和娜娜他們都不相信自己對有美好事物的把握能力,認為失去是早晚的事,每天都在為已經擁有的事物感到戰戰兢兢。

比起“求而不得”,他們更害怕“得而復失”。

所以寧願一開始就沒有擁有過。

因為害怕面對失敗的痛苦,所以不敢去追求,即使得到了,也會覺得好東西不會永遠屬於自己,再進一步禁錮自己的行動。

於是他們變得越來越沉默封閉,越來越覺得人生乏味。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輸

03

害怕失敗,

讓他們只敢停留在安全地帶裡


也許有的人會說,看到喜歡的事物還想那麼多幹嘛?

上就對了!安心擁有就行了!

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麼容易。

不敢擁有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得不到的狀態讓他們感到安全,也更有能力掌控。

記得小學時有一個暑假,我住在鄉下的奶奶家。

那時我準備和小夥伴去另一處田地煨番薯。

可在路上需要越過一條小土溝,才能到目的地。

小夥伴都輕鬆地跳過去了。

看著那條不到寬度一米的溝壑,我卻愣住了。

那幾天下過雨,土地有些泥濘,我滿腦子都是自己摔到泥坑裡的狼狽模樣。

我並不好動,運動神經也不發達,總覺得自己跳不過去。

不管小夥伴如何鼓勵我,甚至有人用激將法激我,我就是邁不開腿。

我的腦子一直在提醒自己:“前方有危險。”

我被自己想象出來的危險嚇住了。

只敢讓自己停留在安全的領域。

於是我失去了一次野炊的體驗。

而最近這幾年,老家的小夥伴都玩起了滑板,看他們玩滑板的姿勢很帥很炫酷,但我依然不敢去嘗試。

我的愛好就只限於看書、煲劇這類有熟悉感的範疇裡,看著他們充滿活力的跳躍,我只有羨慕的份。

畢竟熟悉的安全,讓人更有掌控感。

就像前面說到的娜娜。

她之前已經暗戀男朋友兩年。

有一次她決定向男方表白,為了壯膽,她故意讓自己喝醉。

可到最後她還是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把心底的想法說出口。

因為她不想破壞“暗戀”時的平衡,她害怕控制不了對方的反應,控制不了事情的發展。

她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讓事情不要開始。

一旦事情進展發生變化,他們就會想逃離,因為這不是他們熟悉的感覺。

這讓我想起一則諷刺的小故事。

有個窮人無意間得到一筆鉅款,但有錢之後他卻忐忑得不行,時時擔心自己會被打回原形。

後來被強盜洗劫一空後,他反而感到舒暢,因為一貧如洗才是他熟悉的感覺。

娜娜也是這種心態。

如果一直在暗戀,她就可以在暗戀這個領域裡佔據主導地位,也就不用面對關係中的失去。

就像害怕失望,索性讓自己不要有期望那樣。害怕失去,她索性也不主動爭取。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渴望安全的環境,對於嬰兒來說,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媽媽的子宮。但每個人都不可能重新回到子宮裡。

我們始終要面對外部的世界,時間也在推著我們往前走。

過度地留守在安全區域,只會讓自己的人生“倒行”。

你才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輸

04

世事不能盡如人願,

失敗不過如此而已

不願意主動獲得的人,大多是在避免失敗的痛苦。

而失敗的痛苦,有個更深的根源是:自戀受損。

對於自戀穩定的人來說,外部的評價和反饋不會動搖到他們的自我評價和情緒。

而自戀不穩定的人,他們的內心起伏就容易受到外界變化的影響。

當事情的結果是成功時,他們會感到膨脹、沾沾自喜與飄飄然。但同時,他們也會滿足於此,不再向前,因為他們害怕前進會遇到更大的無法克服的困難。

由於自戀感不穩定,他們也很容易被外部世界的負面反饋所傷害。

失敗就是其中一種負面反饋。

在遭遇失敗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非常沒用,深陷谷底,不能翻身。

對他們而言,失敗就標誌著自己的無能。

比起“我無法掌控一切”, 他們更加容易接受“我並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懶而已。”

於是他們會選擇不主動,來維護內心的自戀,讓自己不至於陷入失敗的痛苦中。

如果想要擺脫這種困局,不妨嘗試一下這幾個方法:

1、明白掌控和冒險,均有得有失。

如果你選了一條路,必然會失去走另一條路的可能性。

掌控不一定比冒險更適合你。

如果因為害怕不確定性,就讓自己停在原地,並且自怨自艾,其實也是在因噎廢食。

2、與外界產生鏈接,走出“頭腦暴政”。

“頭腦暴政”指的是頭腦會對身體持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評價態度,並且阻礙我們和外界產生深度鏈接。

“冒充者綜合症”,本質上也是一種由頭腦暴政,是一種頭腦發起的“自我欺凌”。

當事人會在頭腦中打壓自己,認為別人都是優秀員工,而自己的表現卻總是很差勁。

並且因為覺得自己是個冒充者,他們感受不到外界對自己的接納。

由於沒有跟外界建立良好的互動,他們的情緒、困惑,都只能交給自己的頭腦接收。

他們身上的行為決策,也會被頭腦中演繹出來的內心戲所幹擾。

當你內心也被頭腦裡自我否定、自我欺凌的聲音所困擾時,告訴自己:

警惕這些聲音,去感受身邊真實的一切。

比如,自己的方案只改了一次就通過,那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是能被認可的;

比如,身邊的朋友有心事都會主動想起你,那就說明你是被重視的。

這就是和真實產生鏈接的神奇之處。

產生鏈接後,你的感覺就會被確認,你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真切。

3、讓自己明白,失敗了也沒什麼可怕的。

失敗是痛苦的,但患得患失也一樣是痛苦。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從失敗中,汲取新的經驗。

就像我當時因為害怕,不敢跳過去那條小泥溝, 但現在想想,就算跳不過去又怎樣呢。

最多不過是被小夥伴嘲笑一下,或者是把衣服弄髒。

但去野外就是可能會弄髒衣服的呀,而且大家出去玩就是圖個開心,被笑笑又有什麼關係呢。

起碼,我已經嘗試了,就算被笑,在很多年後,想起來也是一段充滿趣味的回憶。

失敗本身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讓失敗變得可怕的,只不過是自己或他人對自己發起的攻擊。

如果失敗了,就把它當成一次普通的體驗,然後安撫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要去自我攻擊。

接著從中總結經驗,等待時間再發起嘗試,就可以了。

最後

馬雲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麼一句話:


人,不是因為你做過什麼而後悔,而是因為你沒做過什麼而後悔。

在很多情況下,比起失敗,更令人惋惜的是錯過。

所以在多年以後,我從顧城的《避免》裡讀出了滿滿的責怪。

其實在防禦機制的作用下,很多人都會在心裡頭做著“最壞的打算”,好讓自己對失敗有心理準備。

但與此同時,更應該做的,是在行動上做到“最好的準備”。

這樣以後回想起來,也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