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哪個王朝是不用儒家治國走向強大的?

用戶2257081419079


中國古代的王朝,能說完全不用儒家的幾乎沒有。

實際上,各個王朝治理國家時,都是依據不同時期和形勢,在儒道法三家之間做不同比例的取捨。就像紅黃藍三原色,不同比例的混合,構成了世間各種顏色。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問題應該轉變為:哪個王朝用儒家比例較少而走向強大?

第一個應該是秦朝。

秦始皇的理想是消滅諸侯,統一天下,這樣就徹底消除了戰亂的根源。這是什麼?這就是儒家追求的秩序。

天下在周朝分封的秩序中逐漸陷入紛爭和戰亂,處於了失序的狀態下。

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知道秦始皇,七代人勵精圖治,積累力量,打擊其他各國。這個時期,基本上全是法家思想在起作用。等到秦始皇提出統一天下消滅紛爭這個理想主義目標時,他不自覺地就進入了儒家思想體系,因為儒家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秩序。

秦朝是絕大部分時間用法家,最後統一天下之後開始被動地進入儒家思想的範圍。

但秦朝可以說是使用儒家成分最少的大一統王朝。

第二個是西漢。

秦末經過多年戰亂之後,漢朝建立。此時人口大減,土地大量拋荒。西漢採取了道家的無為思想治國。輕徭薄賦,能不做的事就儘量不做,讓天下自然地展開生機。這樣積累了70餘年。

到了漢武帝開始對外使用國力時,此時則是法家的比例在加強,道家的比例在大幅減弱。

等到戰爭對社會產生多種影響,人心浮動時,儒家派上了用場。儒家在董仲舒的改造之下,用天人感應、大一統等理念,塑造整個社會的精神秩序,使大一統觀念在中國人的心裡逐漸生根。

漢武帝之後的西漢,則是道法儒兼用,有時候道多一點,有時候法多一點,有時儒家多一點。但總體上,從整個西漢看來,儒家在治國方面所佔的比重是不多的。

第三個是唐朝。

唐朝在隋末天下大亂的混戰中取得了天下,這個階段靠的是法家的法術勢。

在取得天下之後直到貞觀之治的過程中,唐朝主要採用的治國理念與西漢類似,以道家思想為主。因為隋末改朝換代戰爭人口減少了7成,唐朝只要順其自然就行了。

唐初直到唐高宗時期、武周時期,唐朝採用的儒家的成分都相對較少,唐朝推崇的是武功,人人爭著從軍立功名,而不是讀書立功名。

別看唐太宗開了科舉,此時的科舉以分為進士科、明經科等,明經科考的是儒學,但所佔比例不高。同時,即使通過了科舉,沒有人舉薦也很難得到真正的官職。要直到安史之亂以後,進士和明經科出身的人才在唐朝官員的比例中逐漸提高。

安史之亂以後,大唐中央權威大大削弱,此時,儒家講究名分尊卑秩序的一套才被唐廷重視起來,儒家的地位才得以提高。

結束語

像宋朝那樣,只用儒家知識科舉取士,其實是走入了極端。儒道法三家合在一起的靈活運用才是社會治理的正途,宋朝卻過分使用儒家,從此把中國逐漸帶入了禮教的社會,貽害後世。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實際上沒有一個王朝是以儒學治國的,自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以來,看似孔子開創的儒學地位日益提高,孔孟本人也由凡入聖,可惜這些都是假象。

首先,孔孟的儒學和西漢之後的儒學根本大相徑庭。

孔孟主張以仁義治國,可後世儒生卻偏偏教帝王大興刑獄,分化臣民,以權謀治天下。

孔孟認為民貴君輕,可後世儒生卻偏偏勵志於君權至上。

其實大家都明白,孔孟的仁義,是一切血腥殘酷最好的遮羞布,它很理想化,可以當做口號大聲得喊出來以美化自己的形象。但人性本惡,理想,始終要服從於現實,於是以刑法權謀治國的法家思想,成了這件儒家長衫下的靈魂。

形儒實法,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執政根基,也是對人性和社會最好的詮釋。





不正經的花生米


您好,武哥說文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儒有所長,法有所短。

秦有所強,秦有所短。

從“百家爭鳴”以來,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秦朝的“大一統”,中國古代史從“奴隸社會”進化到“封建社會”。秦朝橫空出世,開啟了一個歷史新階段。

從它可是到整個封建社會結束,不用儒家思想治國而走向強大的王朝,最明顯的就是秦朝

這是個特例,有其獨特的背景:

一、嬴政的成長環境中,從小到大壓根就沒有儒家的影子。

第一任老師——呂不韋。那時的嬴政還是秦王,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后,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10年後,執掌大權的秦王政放逐呂不韋到巴蜀。呂不韋知道嬴政的脾性,飲毒酒自殺。

第二任老師——嫪毐。這個人本身也是個受害者,被呂不韋施拔掉鬍鬚、眉毛就獻給太后淫樂。後以秦王“假父”自居。後來,嫪毐發動叛亂,被秦王政打敗,車裂而死,曝屍示眾。

第三任老師——李斯。李斯,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師從荀子,借韓非子之才,得勢於嬴政,後為秦朝丞相,再後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立胡亥為二世,再後,被趙高腰斬於市。

可以看出,嬴政身邊不是法家人物,就是心狠手辣的陰險毒辣的小人,儒家思想方面的人才沒有進入核心圈,沒有哪一個教給秦王“仁、義、禮、智、信”這一套。所以,他的一切行動,包括穩固統治、發動戰爭、整理國家,都是一個步伐:嚴刑峻法,不聽就殺。

二、秦國的發家史,從商鞅變法開始,就確立了以法為師的傳統,與儒家思想無關。

在嬴政他們家族的發家史上,也很少有儒家思想的痕跡,佔統治地位的是法家思想。

當秦朝還是秦國的時候。野心勃勃的秦孝公就任用商鞅為相,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等等。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也在秦國確立了法治思想。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曰: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

太史公對商鞅的評價不怎麼客觀,因為就是這個他評價為“天資刻薄”之人,在秦國通過變法,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三、沒有儒家思想的秦朝,為什麼能夠一步一步走向空前強大?

1.秦國不用儒家而選擇法家思想,這是時代的選擇。在戰國時期,韓非子在《顯學》記載,把儒家思想與墨家並稱為顯學: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這段記載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他不是承認和贊同儒、墨思想,恰恰相反,只是為了他更好的對儒、墨進行批判。而且,評價“顯學”的標準是多樣的,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評價都不一樣。

儒家“以德服人”政治思想,沒有一個諸侯王的賞識,諸侯王喜歡的是儒家的“厚葬”等“禮”之類的思想,因為便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治秩序。墨家思想的“兼愛”“非攻”也不適合稱王稱霸的時代要求。

在社會統治階級流傳最廣的是法家思想,因為靠這個思想,可以迅速讓國家變得強大,所以,活躍在春秋戰國政壇上的盡是法家思想的人物,比如管仲、李悝、吳起、商鞅。

畢竟只講道理,是無法讓人把政權和土地拱手相讓的,以前沒有,以後估計也沒有。

2.亂世需用重典,建立之初的秦朝用法家思想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李白有詩《古風·秦王掃六合》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滅六國後,秦始皇嬴政躊躇滿志,感覺自己強大得不可一世,開始打造他的理想王朝。比如,他覺得以“三皇”“五帝”的名號都表達不完自己的豐功偉績,要以始皇自居,企圖把嬴氏天下傳到千秋萬代;他還創造性的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建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他還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還有很多。

秦始皇真有雄才大略,他開創了一個新天地,秦朝在他手裡一天比一天強大。李贄在《藏書》中高度評價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四、沒有儒家、道家思想影響的政權,開始走向瘋狂。

1.大肆征服和建設。秦始皇的功績當然不可抹殺。只是,他迫不及待的把有些最好延後很多年的大事搶著做完,忘記了剛剛經過戰亂的人民,最需要的不是南征北戰、大興土木,而是休養生息。

孟姜女的老公死了,千千萬萬個孟姜女的老公死了。而秦始皇還在築長城,修馳道、直道,修阿房宮,修帝陵,還在南征北越,北擊匈奴,遠征高麗。

2.追求思想上的“禁錮”。秦始皇在國家治理上,一直信奉著韓非子和李斯的法家思想,《韓非子》說: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下禁其事。

秦始皇不僅沒有采取儒家思想,還堅決的和他劃清了界限。統一天下後,他一直在“禁”字上下功夫。突出的事例就是焚書坑儒。西漢劉向《〈戰國策〉序》:

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他想禁四方言論,不想聽到任何一個不同的聲音。

可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秦始皇不想去思考和理解,因為一思考就要向儒家思想靠攏了,很不習慣,好像也沒有必要。

結語:單一而持續的法家思想讓秦朝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瘋狂奔跑,卻註定暴斃。

可以這樣說:秦朝,以武立國,也因武亡國。馬上可以得天下,馬上不能治天下,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秦始皇規劃的萬世皇朝沒有實現,二世而亡,倒也令人唏噓不已。

歷史的發展沒有“如果”,秦朝的結局也是必然。

在那個時代,那種生活背景下的秦始皇,不會採用儒家思想,也不會用道家思想,他是個堅定的法家思想執行者。

只是,後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權建立之初,經過長期的戰亂後,一定要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讓老百姓喘口氣。

以上觀點不當之處,敬請留言討論。


武哥說文


靠儒家強盛的朝代很少,秦始皇把統一的伴腳石儒家給焚了,始秦國強大,統一了中國,漢朝前幾朝都不尊儒,都強大。大唐佛教盛行,很強大。有的尊儒皇帝,看似繁榮,其實都是在開國皇帝打下的基礎上坐享其成。漢武帝為什麼獨尊儒術,是因為三綱五常,好統治罷了。老二的和為貴,仁義道德,漢武帝要嗎?漢武帝是征戰不斷,動不動就開殺戒的人,他獨尊儒術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很清楚?尊儒是二種人,一是自己沒能耐,儒家說皇帝是天子,代表天說話,天子說的話人人必須得聽,放屁也要說好,二是要獨裁,道理也一樣,既然是代表天,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我想特朗普也想孔聖人,總統如果代表天,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對那些反對他的人想殺就殺,想關就關,他有多痛快!


平民博士


走向強大的沒有發現,倒是一個接一個朝代在儒家的薰陶下接二連三地走向滅亡。儒家思想是馭民之術,教育老百姓克己復禮,三綱五常,以保證統治者坐穩位置,魚肉百姓。但是最終還是滅亡了。





竇國書法


秦朝。秦朝統一六國,戰國時期剛剛結束,百家思想仍然在爭鳴,思想領域極為混亂,而統一國家須統一思想,思想的統一則需要統一的治國理念,而思想混亂則是統一思想的大敵。而在這一場思想爭鳴中,儒家思想是取得比較大的成就的。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德治”,維護“禮制”。這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選擇儒家思想,那就相當於維護舊貴族的利益,不利於統治。於是,秦始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開始焚書坑儒,活埋儒士以及到民間搜查百姓私藏的《詩》《書》等關於儒家思想的書。這一舉動,確實達到了秦始王的目的,加強思想的專制統一,但是,這對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除此之外,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思想,主張“法治”,主張國家至上,社會團體甚至血緣親屬團體的利益都得服從君主的國家利益,排斥“禮治”,不承認自然法的存在,維護了專制統治,隨後隨著經濟上使用統一貨幣,文字上使用小篆作為統一文字等措施,秦國不斷強大起來。


小蛋撻大胃口


其實,怎麼說呢?儒家的思想到了當時封建後期已經出現了問題!這點可能咱們不能夠說太多!說多了那話就長了!

歷史上面真正強盛的王朝的話,應該是三分靠法治,七分靠教化!因為對於一個強盛的王朝來講,它不僅需要法律去管理老百姓更需要老百姓對於自己朝廷所頒佈的政令百分之百的執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李世民一直所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也就是儒家所存在的重要性,而法家的則是讓一個國家更加高效化更加的功能化!讓一個國家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具有高效的機制去應對這些困難!

如果單純的只使用法家有什麼錯誤呢?你去看看秦國,秦國就是一個單純靠法家治理天下的人,法家這套體系在戰國時期可以為秦國高校的獲得大量資源,將這些資源轉化成為戰鬥力,讓秦國在奪取天下的道路上面能夠獲得優勢,並且讓任何人都無法望其項背!可是當秦國統一天下以後呢,他們希望通過法家繼續治理天下,但是很顯然這種情況不能夠支持!老百姓之所以參加打仗是因為身處亂世,所以他們替秦國打仗獲取軍功來獲得自己未來生存下去的資本,而當戰爭結束以後,秦國沒有辦法獲得那麼多軍工了!這套軍工體質就崩潰掉!中國的這種情況之下還是依靠著法家思想不停的奴役不停地讓老百姓處於運動和工作之中,那麼不堪負重的老百姓最後會選擇推翻掉秦國。

那麼緊緊依靠著儒家思想去治理天下又會存在什麼樣的壞處呢?我們可以去看下隋朝!

很多人把隋朝這個朝代究竟推行哪家的思想存在疑問,畢竟隋朝十分的強大,但是呢,隋朝又滅亡的特別快,很難給他一個定性,但說實話,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認為這個天下是儒家的天下!

儒家治理天下有一個什麼基本準則呢?所謂聖儒治天下!就是治理天下的時候,無論4g如何變化,都是春天,無論這個天下誰在治理治理的人肯定都是善良,而隋文帝跟隋煬帝則認為這個天下所有人都是聖人,所有人都對國家存在感激之情,所有人都可以無條件的替國家付出一切,(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因此無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在不停地努力,老百姓沒錯,每一條路走到極端,都是一條錯誤的路!

結果隋朝一直讓老百姓在建設自己的國家建設來進社區,老百姓不堪負重,然後又選擇造反了!

可以一個強盛的王朝真的想要持續下去,想要能夠統治老百姓那必須得做到,我說的第一條也就是三分靠法治,七分考教化。

董仲舒所做的就是將這一部分的法家思想融合到儒家思想裡面,以儒家思想作為主導,然後加入法家思想輔佐這個國家繼續治理天下!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漢武帝也是偏向於法家的思想,但是法家再發展到漢武帝哪個朝代的時候全部都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腐竹,當然這批人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們,所以咱們就暫且稱它為腐儒!一天到晚喊著說要要用酷刑治理天!天下已經太平了,這個時候誰希望有褲型呢?漢武帝作為一個有作為的君王自然看出了這種思想的錯誤性,所以他毫無疑問一腳把這幫人給踹開了,要求社會給他一個新的思想,這個時候董仲舒站了出來,他知道漢武帝他的內心究竟需要什麼,所以她不是單純的在推崇自己的法家思想,而是將法家思想不停的改良以後,然後把它縫。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自然也是接受了這份饋贈!

話說了這麼久,那麼中國歷史上面究竟有多少王朝是不依靠儒家思想強盛起來的?我的答案就是所有的強盛的王朝都不是單純依靠儒家思想強盛起來的!


漩渦鳴人yy


儒家剛由孔子提出的時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也就是那個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如井噴般傾瀉而出的時期。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思想碰撞,文化超級燦爛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而儒家真正意義上進入歷史政治舞臺,是西漢時董仲舒向漢武帝呈上的《舉賢良對策》。這個奏表深受漢武帝讚賞。接下來董仲舒又系統的提出了一整套學說,第一次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創造性的整合在一起,最終實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結果,影響了中國社會2000餘年。

由於儒家學說有利於帝王的統治,因此漢以後的朝代,尤其是強大的朝代,沒有一個不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只能說所佔的權重大小不同罷了。比如唐朝時,佛家和道家都比較興盛,但李世民的國子監祭酒依然是孔穎達,絕對的孔聖人子孫。

要說不用儒家思想治國而走向強大的,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秦朝。這裡的“秦”,不是狹義的單指秦始皇的秦,而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秦國在秦孝公時,任命商鞅實行變法,從而奠定了法家治國的基礎,然後一步步走向強大並統一六國。

法家最早被稱為刑名之學,代表人物有管仲、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等等。而大家最熟悉的韓非子,正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將前輩們的學說繼承、整理和綜合,成為了那個最有名的集大成者。

商鞅變法初期,怕大家不相信,於是就搞了那個超級牛的推廣活動:

立木為信。商鞅命人在國都集市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隨即發出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集市北門,賞十兩黃金(實際是黃銅,當時稱之為金)。圍觀的百姓不知道商鞅玩什麼把戲,只是交頭接耳,卻沒有人理他。商鞅於是把賞金提升到了五十兩。終於有個大家眼中的傻子出現了,他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北門,結果真的拿到了商鞅賞給他的五十兩黃金。

從此,秦朝政府在百姓的心目中建立了強大的信任,儘管商鞅最後的結局很慘,但他的變法得以實行,後人在其基礎上不斷完善,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組織管理等方方方面影響著秦國的發展。

秦國從秦孝公開始,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烈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百餘年的勵精圖治,六代之後,終於傳到了前無古人的始皇帝手裡,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

法家的思想始終是秦國的治國主導思想,尤其是始皇帝后來統一六國後,還做出過“焚書坑儒”的暴行。


任十三讀史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除了上古三代。沒有用儒家學說而走向強大的朝代,基本沒有。秦時,有大量的儒生佔據朝堂,你要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沒有儒家的參與,是不可能的。而自漢起,儒學已經滲透進了中國的方方面面。另外,反過來說,中國古代沒有一個朝代是因為採用儒家學說而強大,因為在那種層面上,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哪怕是罷黜百家的漢武帝,也有法家的影子。所以中國一直是外儒內法應該大錯不錯。儒家其實跟基督教差不多,講的都是仁啊愛啊什麼的。但是儒家比基督教要完善和先進太多。


狗尾續龍


自秦漢以來,沒有一個朝代是以儒家而建立的,也沒有一個朝代不是以儒家而衰亡的。

秦朝以兵家、法家、雜家而起,漢朝以兵家、黃老而興,隋唐以道家、兵家而起,宋元明清無不是以兵家及道家而興……然而卻都以儒學而治,以儒教而亡,沒有一個朝代能超過360年。

根本原因就在於,儒家學說不利於爭戰,但是卻利於內部民眾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即不利於“爭天下”,但適合於“平天下”(不是平外敵,而是平內部)。所以,即便是漢唐,以黃老之道而興“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但最終還是要靠儒家來“平天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