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 伏下神兵千百萬……”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在日寇殘酷“掃蕩”的情況下,挖掘地道同敵人進行英勇戰鬥。

影片《地道戰》,也成為全國人民非常喜愛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然而,地道戰這一戰鬥樣式,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記載最早的地道戰

我國曆史上記載最早的地道戰,是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明確記載,說:如果敵軍開鑿地道攻城,守軍也應徑直迎敵,針對敵穴方向開鑿地道,以穴攻穴,把敵軍消滅在地下。還詳細說:為了及時瞭解敵穴情況,每個井穴口派狗執勤,以“審之穴之所在,鑿穴以迎之”。

墨子時代雖然還不能科學地測定狗的信息功能究竟有多強,但知道其視、聽、嗅覺等能力比人強得多,因此,在進行地道作戰時,便用狗擔當起巡邏、警戒的任務。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三國時期的地道戰

地道戰到了三國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

公元199年,袁紹將公孫瓚圍困在易京城中,卻久攻不下。於是袁紹的圍城部隊便挖掘地道,一直挖到公孫瓚部隊固守的城樓下,用木柱撐住,估計挖到城樓的一半,便縱火燒燬木柱,城樓就倒塌了。

隨著地道戰的成熟使用,地道在戰場上已有多種用途,如撤退、聯絡、伏擊、反地道戰等。

公元198年,曹操被張繡和劉表聯軍圍在安眾,曹軍“乃夜鑿險為地道,悉為輜重”。這是曹軍將地道用於撤退方面。

219年,關羽將曹仁圍在樊城,前來援救曹仁的徐晃,則挖地道穿過關羽的營寨同曹仁取得聯繫,這是將地道用於通信聯絡方面。

258年,鄧艾在祁峪口挖好地道,等蜀將姜維的部隊在這裡宿營之後,突然向其發起攻擊,結果蜀軍大敗,這是將地道用在伏擊作戰方面。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安史之亂時期的一次地道戰

史思明圍攻太原時,守將李光弼軍令嚴整、防備森嚴。他招募了安邊軍3名軍工,這3人善於挖地道。李光弼讓這3人指導守軍從城裡挖了一條地道通向城外,利用地道來破壞敵軍攻城。

一天,一個叛軍正在城下叫戰,並謾罵、譏笑城上的官兵,結果李光弼派人從地道中拽著他的腳拉了進去,拖到城上殺了示眾。

叛軍不知有地道,迷信地認為是神佛所為,還相互警告:“小心,地下有地藏菩薩!”

李光弼派人假裝和叛軍講和,一方面派裨將率領數千人出城假投降,把叛軍注意力吸引過來;另一方面派人把地道一直挖到叛軍營裡的地下,並掏空,先用木頭支撐偽裝,待到時機成熟,突然使敵軍來個“營裡地陷”。

正當叛軍驚慌失措之際,官軍乘機殺出,與假降部隊配合,內外夾擊,殺、傷、俘叛軍萬人。李光弼取得了利用地道奇襲作戰的重大勝利。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宋朝以後的地道戰

地道戰的另一種形式是由民間的地窖演變而來。

利用地窖禦敵,從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裡始有記載:陝西民眾“就田中作窖,開地如井口,深三四尺,下里蓄谷多寡,周圍展之……,盛谷多至數千石”。

這時地窖主要用以儲藏糧食,以防盜匪兵患。窖上面掩土種上莊稼,但有窖處“叩地有聲,雪易消釋”,往往被來犯者發掘。

到了明代,地窖有了新的發展,不但挖得很深,藏糧又藏人,而且連通成地道。

據明代《廣志繹》記載:北方遊牧民族來犯,當地百姓藏於窖中。來犯者不知深淺底細,不敢貿然入窖,只好用柴草燃煙燻嗆。但百姓自有高招,窖內挖有許多分洞,煙從主洞入分洞出,或這邊進那邊出,於人無害。他們還協作,使洞洞相連,地道縱橫交錯,連綿數里,來犯者更不敢輕舉妄動。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結語:

抗日戰爭,我國華北平原軍民,運用地道戰巧妙地打擊敵人,使日寇聞風喪膽,防不勝防,後推廣其他地區也有使用。

這一古老的作戰方法,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得到更大的發展與創造,發揮了打擊敵人的奇效,並永遠載入史冊。

地道戰:地下長城,抗日傳奇,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