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山區,實行定期封山,禁止墾荒、放牧、砍柴等人為的破壞活動,以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育林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全封”(較長時間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半封”(季節性的開山)和“輪封”(定期分片輪封輪開)。封山育林必須制定可行的經營管理辦法和有關政策,注意解決當地農民生產、生活中需要的樵採,放牧、採藥及經營其他林副產品等問題。要求當地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組織農民對計劃封育的地方進行規劃,分區劃片,制定管理辦法。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一種重要營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對加快綠化速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封山育林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強,森林病蟲害減輕,林分質量提高。原來的疏林地、灌叢地、灌木林地、具備封育條件的荒山荒地等經過5-10年的封育,大多成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僅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來的林分,植被種類豐富,使其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強,為改善工農業生產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得到穩步提高。許多山區縣封山育林後水源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許多過去只能種一季的農田,如今兩季都能高產。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一、 作用

1、改善土地沙化,優化森林生態環境

森林資源對於生態環境的作用非常明顯,不僅可以防風固沙、涵養水源,還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啟動封山育林模式後,村民無法對荒山荒地進行開荒,大大減少了由於濫砍濫伐而引發的土地沙化,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為森林中的動植物提供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有利條件。

2、增加森林儲備量

封山育林地內大部分是生長了近10年的樹木,這些樹木如果可以經過5~10年的封育,將會大部分生長為可用的林木,大大增加我國森林儲備量。

3、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更好發展林業經濟

封山育林可以帶來非常顯著的生態效益,有效調節了生態平衡,如調節溫度、減少溫室效應、淨化空氣和提供氧源等。

隨著封山育林成林進入間伐期,間伐所產生的小材小料也都得到了高效的加工利用,林業經濟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還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森林旅遊業,大大促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二、優點

1、成本低。封山育林到成林成材,成本只有人工造林的1/6到1/10。

2、綠化速度快。很多山區或半山區人力、資金短缺,若全靠人工造林,顯然是無能為力,如果封山育林就可大大加快綠化速度。

3、利用期早,收效快。我省封山育林地,多是生長了10年以上的中幼林,或3~5年的幼樹幼苗,封禁後利用期比砍掉重造要早得多,出效益也快。

4、有利於保護物種資源。育林不破壞植被,既可保護原有的樹種資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護珍稀樹種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5、可以減少森林病蟲害。封山育林使林分結構、林內氣候改善,有利於天敵繁殖,不利於病蟲孽生髮展,特別是對控制分佈最廣的松毛蟲危害有重要作用。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三、對象

封山育林必須具備一定條件:

1、是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

2、是每公頃具有天然下種能力且分佈均勻的針葉母樹60株以上或闊葉母樹90株以上的無林地;

3、是每公頃有分佈較均勻的針葉幼苗、幼樹900株以上或闊葉樹幼苗、幼樹600株以上的無林地;

4、是每公頃有分佈較均勻的萌櫱能力強的喬木根株900個以上或灌叢750個以上的無林地;

5、是分佈有珍貴、稀有樹種,且有培育前途的地塊及人工造林困難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經過封育可望成林或增加林草蓋度的地塊。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四、方式

封山育林是中國傳統的森林培育方法,簡便易行,經濟有效,是迅速恢復森林的重要方法之一。封山育林,往往與林區的副業生產、多種經營發生一定矛盾。因此,在長期的林業生產實踐中,形成了“全封”、“半封”和“輪封”三種封山育林模式,以求既保護森林,又照顧林區副業生產、多種經營的開展。

1、全封(也叫死封)

全封是指在封育期間,禁止採伐、砍伐、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於植物生長繁育的人為活動。封育年限根據成林年限確定。一般3~5年,有的可達8~10年。這種方式適於人煙稀少高山、遠山、河流上游、水庫附近及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地區的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和風景林等的封育。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2、半封(也叫活封)

半封是指在林木主要生長季節實施封禁;其他季節,在不影響森林植被恢復,嚴格保護目的樹種幼苗、幼樹的前提下,要組織群眾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砍柴、割草等經營活動。這種方式適於人煙稠密的近山、低山。為了解決群眾的實際需要,在保護林木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允許一定的季節在林內進行採樵、放牧和副業生產以及開展多種經營活動。

3、輪封

輪封是把劃定為封山育林的林分,相隔一定年限輪流封育管理或將整個封育區劃片分段,實行輪流封育,“輪封”期間,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在不影響育林和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劃出一定範圍,供群眾樵材、放牧、割草等,其餘地區實行全封或半封。輪封間隔期2~3年或3~5年不等。通過輪封,使整個封育區都達到恢復植被的目的。此法能較好地照顧和解決群眾當前利益和生產生活上的實際需要,適於培育薪炭林。

五、成林標準

由於各地封育區立地條件、林種、樹種和封育類型不同,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封山育林的成林標準。

1、針葉樹、平均每公頃1800株以上,且分佈均勻。

2、闊葉林平均每公頃1650株以上,且分佈均勻,即喬木型鬱閉度≥0.2。喬灌混交型,每公頃由喬、灌木1350株(叢)以上,或喬灌覆蓋率≥30%。企喬木所佔比例在此30%—50%,且分佈較均勻。

3、灌木型,灌木覆蓋度≥30%,或每公頃有灌木不少於1000株(叢),且分佈均勻;

4、灌草型,灌草綜合覆蓋度≥50%,其中灌木覆蓋度不小於20%;

5、草類植被覆蓋度不小於70%。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六、 經驗做法

1、制定科學合理的封山育林規劃,選擇恰當的封育地點

為了封山育林能夠取得喜人的成效,要求各級林業部門針對當地具體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制定合理的封山育林整體規劃及具體計劃,深入到具體的封山育林地進行落實。在選擇封山育林地區時,要以殘林、疏林、灌木及草類分佈稀散的地區為主,也可以選擇森林及草原邊緣、森林及草原的中間空地作為封山育林區,這樣可以藉助根株萌芽和天然下種的優勢來提高林區植被的恢復效果。對於水土流失嚴重、地表裸露和風沙危害大的地區,要在啟動封山育林措施的同時,配合相應的生物工程措施,為林草的快速恢復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2、加強政策的引導作用,保護和利用並重

各地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組織機構、制定規劃和封山公約。在充分考慮當地山林權屬和群眾副業生產及開展多種經營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封山育林規劃,劃定封山範圍,明確權益以及封禁和開山的方法。同時訂立護林公約和獎懲制度。

3、封山育林期間,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到靈活封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依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及位置、林木種類、當地民眾的實際需要和勞動力情況等,對封山育林區採取靈活的模式,如半封、輪封和全封,封山育林不單單是“封”,還要重視“育”,將“封”作為重要的手段,最終實現“育”的目的。在封山期間,要及時清除對幼苗生長產生抑制作用的各種灌木及雜草,同時適當補充相對稀疏的林木;對於密林區,要進行適當的撫育間伐,提高植被恢復速度及效果。在封山之後,如果發現林區內出現大面積蟲害,林業管理者一定要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同時針對當地病蟲害的發病特點,提前展開具有針對性的預防工作,為植被提供一個健康、適宜生長的環境,也為封山育林最終取得喜人的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封山育林的優點、封育方式、成林標準和經驗做法

4、以封為主,封育結合。封是手段,育是目的。封的過程中,清除抑制幼樹生長髮育的雜草、灌木;對疏林進行補植,對密林進行撫育間伐。封山後如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也應及時進行防治。封山育林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質量,因此相關部門一定要重視封山育林工作,積極利用科學的封山育林措施,將封山育林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最大化,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