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人類永遠走不出銀河系?

遍地黃金888


人類靠“走”(飛船飛行)是永遠走不出銀河系的,或許通過蟲洞“跳躍”還有可能。不過,別說我們現在無法制造“蟲洞”,即使製造出來了“蟲洞”內部的性質,時空的結構是如何,我們還尚未清楚,或許“蟲洞”也跳不出“銀河”。

既然是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肯定要先導航一下,找一條又快又短的路線。請看地圖:

如果是這種2D打開方式看銀河系的話,我們根本不可能出去。上圖銀河系直徑約為10萬多光年,地球所在的太陽系距離銀河邊緣最短距離為2.4萬光年。一光年大約需要花費4000地球年(以我們目前的推進技術計算),導航會響起郭德綱的聲音:距離目的地2.4萬光年,航行時間約10000萬年,請寫好遺言,安全帶就不需要了,反正你肯定不會活著到達終點。

或許你無法理解,這個距離有多遠。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我們的大哥,他帶領著我們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

請看下,下面的比例圖,最左邊是我們太陽的冰山一角。目前,人類已經成功的踏上了下圖都“顯示不出來”的月球的大地。僅僅是趟火星之旅,目前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艱鉅任務,最近一直在為此苦苦掙扎,人類可以說是連家門都沒走出去過,地球只是銀河系中的一粒塵埃,

目前,人類的飛行器還是有走很遠的。1977年,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發射,在2014,它終於徹底離開了太陽系。然而即使給它無限的時間,它也走不出銀河系,因為還有另外一個問題。

逃脫引力

牛頓說:在地球上,如果將標槍扔出去,會發生3種情況。

當標槍出手時的初始速度太小,那麼它會被重力慢慢拉扯減速,然後在向下加速,最終落會落回地面,就像我們跳起來,還是會落下來。

當初速度太大時,標槍會逃離地球,如果沒有外力控制它,它就不會再回來了。(逃逸速度)

只要速度不大也不小時,就可以使標槍圍繞地球慢慢磨合速度和軌道,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點,永遠圍繞地球轉。(第一宇宙速度

火箭逃離地球的速度就是地球的逃逸速度,同樣太陽系有太陽系的逃脫速度,銀河系也有銀河系的逃逸速度。

在理想條件下(利用太陽系自身的速度作為提振),銀河系的逃逸速度大約為350–400 km / s。但還存在很多其他因素,如:暗物質、暗能量,這些都不是我們目前解決不了的。

除此之外,逃逸速度還取決於太陽系旋轉到銀河系哪個位置起飛。我們還要考慮附近天體的密度,要計算好逃離太陽系的彈射方向,逃出太陽系之後的彈射方向,路線是否有障礙物,會不會被其他天天所吸引,所有這些因素都可以發揮作用。在確定銀河系所需的逃逸速度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實際情況它可能高於上述範圍。

我們目前有用的技術,連逃逸速度的1/10都達不到,只能在太陽系之外,銀河系之內徘徊,永遠逃離不了銀河系。

上下穿越

有些人打開導航是3D的,然後突發奇想。認為我們可以從銀河系“上面”或“下面”穿過雲盤,逃離銀河系。實際上,地球所處位置銀盤厚度雖然小,但是也高達2000光年,以目前飛船速度需要行駛800萬年,並且逃離速度問題依然解決不了,我們還是出不去。

解決辦法

就目前人類文明的程度大概相當於0.72級,連地球的資源和能量都無法完全掌控,所以無論多努力,能量是硬傷,沒有足夠的能量,我們就沒有足夠的速度。當人類文明達到二級,可以捕捉利用太陽系和銀河系內的資源和能量,走出銀河系問題應該不大。


趣談科學


銀河系,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最少由2000億顆恆星組成,其直徑長達16萬光年。我們的太陽系就位於銀河系的獵戶臂上,距離銀心大約2.6萬光年。


在太陽系中太陽帶領著地球以及眾多天體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旋轉一週需要2.2億年。那麼如此巨大的範圍,人類能不能走出銀河系,飛向更遙遠的星空呢?


雖然目前人類飛行最遠的人造物體,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到了距離地球211億公里外的星際空間,但是對於浩瀚的宇宙空間來說旅行者一號僅僅飛了20個光時,飛出太陽系的範圍將需要上萬年的時間。

而銀河系厚度大約是3000光年,如果垂直向上飛,以我們目前依靠的化學動力火箭也是不可能離開銀河系的,就算離開銀河系也要達到第四宇宙速度,就是120公里每秒才能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束縛。所以達到第四宇宙速度也需要幾百萬年。顯然對於人類壽命只有幾十年的時間而言,這是最致命的問題。



不過,如果能夠接近光速飛行才有機會離開銀河系,根據愛因斯坦的鐘慢尺縮效應認為,當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會越慢,當達到光速時間會趨勢與0,那麼接近光速時間會非常的緩慢,3000光年或許僅要幾年的時間。


然而亞光速要巨大的能量來支撐,人體根本承受不住這樣的速度,因此穿越光年距離只能通過愛因斯坦羅森橋來實現了,也就是蟲洞。看過星際穿越的朋友都知道,蟲洞是將兩個不同時空進行摺疊,通過隧道來到達星際旅行,這樣就不需要提高速速飛行來離開銀河系了。

不過遺憾的是,目前為止科學家對蟲洞理論還一無所知。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銀河系厚度3000光年,而人類目前還沒有跨越1光天的距離,所以從目前的人類科技水平來看,人類的確無法走出銀河系,不過科技是不斷髮展的,走出銀河系並非沒有一點可能。

人類目前飛的最遠的飛行器是旅行者1號,飛出了220億公里,信號傳遞回來就需要十幾二十個小時,但是仍不足光一天飛行的距離(約260億公里),旅行者1號儘管是幾十年前的東西,可直到現在人類的航天技術也還沒有顛覆性的突破,仍是靠化學能源推動,這種方式無法使飛船獲得光速的千分之一,速度頂多是旅行者1號的幾倍到十幾倍,而太陽系、銀河系沒別的,就是大,都是以光年計算,如果不能突破現有的推進方式,飛出太陽系都是奢望,需要數千數萬年時間才能出太陽系,飛出銀河系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近乎妄想。悲觀地看待人類科技的發展,就會得到人類永遠也走不出銀河系的觀點,然而人類的優點是一直未曾停止探索,隨著對宇宙探索的不斷增加,將能認識到更多的宇宙現象,也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沒準就能找到離開銀河系的方法。

任何時候的科技都有時代的限制,二戰德國有很多開創性的設想,可那時候由於材料、能源等方面的不足,不足以支撐設想成為現實,可現在那時候的很多設想都已經成為了現實;10年前我們還在用著土鱉的直板機,一個用幾年,現在每一年都有很多新手機產品出現,而且通信的質量和其他功能的發展也很快,用日新月異形容也不算誇張。在理論上,有衝動等特殊的宇宙現象,可以溝通兩片星域,使飛行的距離大大縮短,如果能找到蟲洞,就能用短得多的時間飛出銀河系,不過也需要人類自身的科技實力有較大的發展,至少要拋棄現有的化學能源,比如用可控核聚變為能源,以曲率引擎為推進器,而可控核聚變目前已經看到了一些曙光,我國實現了5000萬℃的百秒運行,可能在未來幾十年人類就能用上可控核聚變產生的無限且清潔的能源。

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飛出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只是個時間問題,不過這個時間跨度可能會非常大,至少我們是看不到人類飛行器飛出銀河系的壯舉,飛出太陽系倒是有一絲絲可能,霍金站臺提出的“突破射星計劃”就想建設激光矩陣,製造微型航天器,利用激光矩陣將探測器加速到光速的20%左右,就可以實現在幾十年內到達4光年外的半人馬三星系統。


來看世界呀


為什麼有人說人類永遠走不出銀河系?

51年前,我們人類就已經登上了月球,在不久的將來,遙遠的火星上也將出現人類的腳印,人類發射的兩個“旅行者號”探測器更是早就衝出了太陽風的影響範圍,這一切都使人感覺到,人類的科技在不斷地進步,只要假以時日,人類要走出銀河系似乎也不是太難。

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在對銀河系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你就會發現,銀河系就像一個牢籠,人類深陷其中,很可能永遠都逃不出去。那麼為什麼說人類永遠走不出銀河系呢?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上圖分為4個部分,第1部分顯示的是以木星軌道為界的太陽系中心地帶,其內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以及位於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第2部分加上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太陽系全家福”,在最外圍的紫色軌道上運行的是冥王星。

第3部分顯示了小行星塞德娜(Sedna)的運行軌道(圖中的紅色軌道),這是迄今為止已確定的距離太陽最遠的小天體,其近日點距離太陽76個天文單位(注:一個天文單位等於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而遠日點則在937個天文單位之外。

第4部分就是由奧爾特雲(Oort Cloud)包裹著的整個太陽系了,奧爾特雲是一團直徑約為2光年的球體雲團,是太陽系真正的邊緣地帶,飛出這個範圍,太陽引力的影響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太陽系的真實大小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也可以看到,以我們人類目前的實力,基本上就只能在第1部分的紅色圈圈(火星軌道)裡面折騰,而就算是目前飛得最遠的“旅行者一號”(距離太陽大約141個天文單位),也遠遠沒有飛出第3部分的範圍,更不用說第4部分的廣闊空間了。

因此可以說,在現在以及未來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然而科學家對宇宙的觀測數據卻告訴我們,銀河系擁有2000至4000億個類似太陽系的恆星系,並且這些恆星系之間的距離相當的遙遠,比如說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也高達4.22光年。

在銀河系裡平均每200立方光年才有一個恆星系,銀河系的寬廣可想而知。就算人類掌握了期待以久的可控核聚變,並從此獲得了幾乎源源不絕的能量,也只能在銀河中像蝸牛一樣旅行(理論上來講,核聚變飛船的速度最高只能達到光速的15%左右)。

進一步講,即使人類的科技忽然打通了“任督二脈”,擁有了我們現在無法理解的光速飛行技術,那也無法征服如此寬闊的空間。為什麼這麼說呢?要知道銀河本身的直徑就超過了10萬光年,以光速飛行的話,我們從地球飛到銀河系邊緣都需要好幾萬年的時間,而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河外星系——大麥哲倫星雲,更是遠在16.3萬光年之外。

(上圖為大麥哲倫星雲)

順便講一下,在距離銀河系更近的地方,其實還存在著兩個矮星系,即大犬座矮星系和人馬座矮星系,但嚴格地講,它們都在銀河系的引力範圍之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它們算不上銀河系以外的河外星系。

這樣看上去,人類想要飛出銀河系,就必須指望著更高級的科技,比如說曲率引擎、蟲洞技術等等,但這些虛無縹緲的科技真的可能實現嗎?很遺憾地告訴你,這些都是根據相關理論所作出的猜想,目前根本沒有任何的實驗能夠證實其可行性,因此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裡,這些“八字還沒有一撇”的技術,人類都不可能將它們變成現實。


事實就是這樣,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冰冷的宇宙卻將銀河系“打造”成了一個牢籠,人類深陷其中,很可能永遠都走不出去。未來的人類將何去何從?也許我們永遠都得不到答案。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魅力科學君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君來回答這個問題。

只能說,以目前人類的太空飛行技術,看起來是沒有走出銀河系的希望。可我們還是要有夢想,寄希望於人類航天技術飛越的未來。

銀河系是我們太陽系所在的巨大星系,由上千億顆太陽這樣的恆星組成,據我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的觀測,銀河系的直徑約為20萬光年。也就是想要穿越銀河系,即使是以光速,也需要20萬年。從上圖可以看到,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太陽和它的行星小夥伴們繞著銀河中心運行,每一週期所需時間約為2億年。

對於以萬光年計算的距離,以光速都要飛行數萬年,這對人類來說,簡直無法想象。目前人類發射的旅行者系列飛船是地球上發射最快的飛船,也只能以光速萬分之一的速度飛行。想要到達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需要4萬年的時間,想要跨越具有千億顆恆星的銀河系,目前確實是天方夜譚。

人類的航天技術也在不斷精進,目前可以期望的是未來百年內,通過核聚變實現光速十分之一的速度,這樣只需要幾十年,就可以到達半人馬座恆星。至於更高速的飛行,就只能是存在於理論之中了,也許人類通過上萬年的科技發展,能夠達到接近光速的航行,但這對銀河系以萬光年計算的尺度來講,也是難以跨越。

上面講了,即使是人類實現了接近光速的航行,面對銀河系的浩渺,也需要萬年的飛行時間,這聽起來也很可怕。路途太遠,只能找出捷徑,抄近路。好在愛因斯坦提出有蟲洞一說,這種可以連接太空中遙遠地點的假想通道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被各種科幻作品廣泛引用,透過蟲洞,人類可以實現太空中的瞬間移動。

但蟲洞目前只是愛因斯坦理論上的預言,是否存在,如何啟動蟲洞,人類都還一無所知。但考慮到愛因斯坦預言的引力波,黑洞,最近都不斷在實驗所驗證,我們就深信愛因斯坦的蟲洞早晚也可以實現吧。


量子實驗室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其他的古文明,一直以來都有探索宇宙奧秘的好奇心。僅僅是宇宙模型就數不勝數。西方一直稱霸學術圈的理論是地心說模型。實際上,這或多或少也體現了人類傲嬌的心態,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東西都繞著自己轉。後來,隨著人類認知水平的提升,先是有了日心說,人類的地位下降。後來又有了萬有引力定律,宇宙的尺度發生巨大的擴展,直到現代,我們發現宇宙很有可能是無限大的,而地球,太陽,甚至是銀河系都是在整個宇宙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銀河系是人類的牢籠嗎?

雖然銀河系相對於整個宇宙是渺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太陽在銀河系當中,也是渺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這是因為在整個銀河系之中,有1500億~4000億顆類似於太陽這樣的恆星,即使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系都要2到3個恆星,這樣算下來,宇宙中類似於太陽系的恆星系也有至少上百億,甚至上千億個。

因此,太陽只是這當中平凡無奇的一員而已。

銀河系的直徑超過了10萬光年,這是什麼尺度呢?如果正常開車時速120km/s來走這段路,那大概要花9*10^11年,也就是900億年,還是不吃不喝不睡地開,要知道宇宙誕生至今也才不過138億年,地球至今也不過45億年,人類文明史也才6000年左右,現代科學的誕生也不過300年左右而已。

即便是利用現在最快的宇宙探測器,要想飛出銀河系也至少要上億年,這還不是載人的航天器。所以,我們就好比被關在了銀河系這個牢籠當中,銀河系僅僅利用空間尺度就把人類鎖死在其中。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只是被困在了銀河系當中,那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事實上,人類想要走出太陽系都非常的困難。

太陽系也是一個牢籠

太陽系的邊界其實很難界定,說法有很多。如果以太陽的引力來算的,直徑大概是2光年,還是拿開車來作比方,要是以時速120km/h開車走過這段,不吃不喝不睡大概需要180萬年的時間。

而且,更可怕的是,即使你離開了太陽系,也只是進入了虛無的宇宙空間當中。還要航行相當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到達下一個恆星系。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是比鄰星系,它距離太陽有4光年左右。

根據科學家的統計發現,銀河系中各個恆星系的平均距離在3光年左右,這段路開車120km/h不吃不喝不睡要開270萬年的時間。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270萬年意味著人類需要在宇宙飛船中生活,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而這當中所需要的補給不計其數。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來看,僅僅要實現跨域恆星系之間的星際旅行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想要離開太陽是不可能的,僅僅2光年的尺度,也是人類目前無法克服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僅有2個探測器走到了太陽系的邊緣,但這兩個探測器都是很小的那種無人探測器。

因此,人類幾乎是不可能走出太陽系的,或者說太陽系就如果一個牢籠把我們困在其中。如今我們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從地球去到月球,這個距離只有38萬公里,以時速120km不吃不喝不睡地開只需要132天。

甚至連距離我們最近的金星,第二近的行星火星,由於金星環境太惡劣,所以人類選擇下一個征服的是火星。可惜,迄今為止,我們也還沒有辦法實現載人去到火星。

因此,相對於整個宇宙而言,人類太過渺小,渺小到人類最大的活動範圍都十分渺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人類不要說離開銀河系了,即使離開太陽系都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銀河系和太陽系某種程度來說,就像是一個牢籠一樣,把人類關在其中。不用任何鐵圍欄,僅僅利用空間距離,就讓人類毫無辦法。


鍾銘聊科學


在未來是完全有可能的,不過在現今科學理論下,人類離開銀河系的成本實在太高了,除非物理學來一次全新的革命。目前人類已經探明,我們銀河系的直徑大約有20萬光年,人類的探測器克服太陽引力後,速度最快的是旅行者一號,速度達17km/s,但還是遠遠達不到銀河系的逃逸速度。 據估計,在太陽系位置,銀河系的逃逸速度大約為110~120km/s,人類目前的技術,還達不到如此高的發射速度;就算達到了逃逸速度,從地球飛出銀河系也需要2億年的時間,這樣的時間成本太高了。目前科學中的兩大基礎理論,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相對論存在光速限制,這條定律大大限制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人類要想走出銀河系,必須得突破光速限制,這需要基礎物理學來一次革命才行。

就如當初經典力學被推翻一樣,才有高鐵飛機,代替了原來的蒸汽火車理論上飛出銀河系是可行的,只是需要發展全新的空間推進技術,比如曲速推進器,或者利用相對論蟲洞,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跨越數萬光年的距離:(1)曲速推進器:空間膨脹不受光速限制,所以科學家提出,把飛船前方的空間壓縮,然後再飛船後方膨脹恢復原樣,就可以推動飛船前進,而且不受光速限制;

(2)蟲洞: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連通遙遠兩地的狹窄通道,穿過蟲洞的物體,可以實現空間跳躍,在一瞬間穿越到數萬光年外,走出銀河系就不再是難事。






臨客唐


人們這麼說當然是表示出了對於銀河系太大而人類太渺小的感嘆以及對於人類未來科技發展的信心不足而已。


銀河系的確很大,以前科學家說銀河系的直徑為10萬光年,但是最新的觀測數據表明,銀河系可能比我們之前測得的要大,大了一倍,銀河系最新的直徑是20萬光年。20萬光年到底有多麼遙遠?這麼跟你說吧,先說說一光年有多遠,一光年根據計算也就是9460億千米,而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也就是說如果你圍繞著地球的赤道轉圈的話,那麼走完一光年的距離,得繞地球走2364萬圈!

一光年就如此之遠,更不要說再加上一個萬字,那又是乘了一萬倍的距離,有人說其實一光年和一萬光年沒有區別,是的,反正現階段人類連走出一光年都得需要上萬年的時間,更不要說走一萬光年的距離了,反正都是走不到這麼遠,所以一光年和一萬光年又有什麼區別呢?就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來說,我們真的有不出銀河系,而且就不說銀河系了,哪怕是半徑只有1光年的太陽系,我們也走不出去!



那麼人類還有機會飛出銀河系嗎?我覺得人類有這個機會!每當人類以為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到頭了的時候,往往就是新的顛覆性理論問世的時候,上世紀初,開爾文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說到,物理的大廈已經基本建成了,以後的人們只需要做一些修飾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他也說到在物理學的上空漂浮著兩朵烏雲,一朵是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而另外一朵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布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然而沒過幾年,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相繼從兩朵烏雲中降落下來,時至今日,這兩個理論也沒有被人研究清楚。



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對於現代物理學來說是顛覆性的成果,相對論打破了絕對時空觀的概念,而量子力學則將人類帶進了細緻到極致的微觀量子世界,很難說人類會不會在接下來的某個階段又開創出新的顛覆性理論。而目前看來,就以現有的理論,飛出銀河系也不是天方夜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我們提供了多種飛出銀河系的可能性,只是目前還停留在理論階段,而假以時日,相信理論也會變成實實在在的應用。


銀河系動不動就是萬光年級別的跨度,這種跨度用傳統的動力推進當然是不行的,所以在上個世紀就有科學家提出了曲率引擎和曲速引擎的概念,曲速引擎是在飛船的周圍製造一個時空泡,使得飛船能夠以光速的數倍飛行,而又不帶來時空膨脹的問題,而曲率引擎跟曲速引擎的不同之處在於曲率引擎是將周圍的空間進行移動從而達到在時空中轉移的目的,然而這種引擎需要一種負能量來驅動,並且它會帶來時空膨脹效應,目前看來,還是曲速引擎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另外,如果能夠找到蟲洞的話,那麼無非是找到了一個通往外星系的捷徑。



鏡像科普


人類能否走出銀河系,以我們現在的科技和認知觀來看,這是一個可以給出肯定回答的問題,人類永遠也走不出銀河系,而且很可能我們連太陽系都出不去。這也不是什麼悲觀的想法,只是銀河系真的太大了,人類的壽命根本達不到飛出銀河系的要求,在沒有掌握更先進的技術之前,要飛出銀河系幾乎是不可能。

以我們現在的科技要飛出銀河系,可以說是不切實際。太陽系半徑大概一光年,目前飛離地球最遠的當屬旅行者1號,它用了40多年時間飛到了距離地球220億公里的地方,但是旅行者一號要飛出太陽系預計還需要1萬年時間。而銀河系直徑為20萬光年,可想而知旅行者1號飛出銀河系要多久時間,實際上它也根本不可能飛得出去。

有人說掌握了核聚變技術運用在飛船或許能讓人類飛出銀河系,實際上掌握核聚變技術也頂多能讓人類飛出太陽系,因為核聚變技術也並不能讓飛船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速度。核聚變技術應該能讓飛船的速度加到0.1c,這個速度即使飛出太陽系也要將近十年時間,飛出銀河系顯然是不太可能。

人類要想飛出銀河系,就必須掌握更先進的星際飛行技術,讓飛船的速度更加接近光速,利用時間膨脹效應,來減少飛行時間。不過只有十分接近光速時間膨脹效應才明顯,當飛船的速度接近0.99c的時候,時間膨脹係數是7,也就是說飛船上過了1分鐘,地球上過了7分鐘。當飛船以0.999999c的速度飛行的時候,時間膨脹係數是700,也就是說飛船上過了一分鐘,地球上過了700分鐘。可是這樣的速度還是不夠,我們必須讓飛船速度更加接近於c,如0.9999999999,這樣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效應會更加明顯,但是接近光速無疑要消耗很多能量,這也就是一個難題,現實中也很難實現。

可以說,人類要想飛出銀河系真的太困難了,或許只能藉助曲速引擎或者蟲洞人類才能離開銀河系,但是曲速引擎還只是理論,而蟲洞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或許人類根本不可能飛出銀河系吧!


科學日記


為什麼人類要幻想著走出銀河系呢?也許人類的DNA裡面就隱藏著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探索慾望的本能吧!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祖先起源於大約300萬年前的非洲大草原。而如今人類足跡已經遍佈整個地球。這得益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不斷探索世界的慾望。現在人類的好奇心已經不再滿足於探索地球了。我們的目光已經投向了地球以外的世界。人類已經在月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人類的探測器已經拜訪了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人類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止,相信有一天人類會往返於太陽系中的各個星球之間。

圖示:銀河系

那麼人類會走出銀河系嗎?這還真不好說。我想未來的人類肯定會有這樣的雄心壯志的。但是人類可能永遠不會走出銀河系。因為銀河系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的速度又太慢了。科學家通過觀測估計銀河系的直徑至少有10萬光年。太陽系位於距離銀河系中心2.6萬光年的一條銀河系支臂上。我們距離銀河系的邊緣大約有2.4萬光年的距離。

即使光穿越這段距離也需要24000年。這對於人類來講實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當然人類的宇宙飛船是不可能達到光速的。物理定律要求它只能接近光速。如果我們能夠接近光速飛行,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技術突破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的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宇宙飛船內的宇航員的時間就會變得慢起來。他們可能只用20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到達銀河系的邊緣。這讓人類飛出銀河系變成了可能。

圖示:能夠提速到接近光速,我們就能走出銀河系

宇宙飛船中的人時間只過了20年左右,但是地球上的人們卻實打實的度過了24000年。當這些探索銀河系邊緣的宇航員勇士們返回地球時,地球已經過去了48000多年的時間。地球上的人也許已經把他們給忘記了。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人類要想飛出銀河系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速,再提速速,速度快到接近光速,我們就有可能走出銀河系。而科學家在理論上提出的蟲洞很可能在現實當中是實現不了的。

圖示:蟲洞理論上可以讓我們在星際旅行中“抄近路”

那我們能夠實現宇宙飛船速度接近光速嗎?現在我們是不可能做到了,只能寄希望於後人了。後人如果突破不了。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在太陽系待著吧!沒有這樣的速度,我們連探索銀河系內的外星世界都是不可能的。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