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不應該更聰明嗎?曹劌為什麼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吃得好,不應該更聰明嗎?曹劌為什麼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不肯賣命

《戰國策》裡有個故事,叫“管燕得罪齊王”。這管燕是個齊國大夫,因故得罪了齊王,覺得在齊國沒法混了,就想投奔其它諸侯國去,問自己平時養的賓客們:“你們誰願跟隨我去?”誰知左右都不吱聲。管燕就難過得流淚了,說:“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有個叫田需的手下就說了:“賓客幾天難得吃一次飽飯,你卻是好肉好酒吃不完;你的小老婆們穿得是綾羅綢緞,賓客卻是沒有布匹做衣服。財物對你來說是很普通的東西,性命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你不肯將普通的東西給人,卻要人將重要的東西給你,這就難怪賓客不為你所用了。”

這個田需說得對不對呢?是有點道理的。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待遇與責任義務對等。但又不完全對,再多的錢財能換命嗎?在一個組織裡頭,能共命的基礎是什麼呢,是共同的政治目標和思想信仰。刺客荊軻願充當死士,為燕太子丹去剌秦王,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反暴秦!不然,燕太子丹給再多的金銀財寶,供給再多的珍饈美饌與美人,荊軻也不會去賣自己的命的。而管燕的手下即使給予了高待遇,我看他們非常在意待遇的態度,也是隻賣力而不會賣命的。這一對主子與賓客之間,就是非常普通的僱傭關係,他們之間缺乏靈魂的契合。所以主人就吝嗇錢財,而賓客就吝嗇力氣,更不要說生命了。

​肉食者鄙?

吃得好,不應該更聰明嗎?曹劌為什麼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閒暇無事亂翻書,再讀古文《曹劌論戰》。戰國時期,齊國派兵進攻魯國,民間人士曹劌見魯莊公,為其分析戰前形勢,作戰時判斷戰場情況,為魯國打贏了這場戰爭,而且是以小敵大、以弱勝強,史稱“長勺之戰”。在這之前,曹劌的老鄉們勸他不要管閒事,說是“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這是當官的人乾的事,你老人家摻和什麼呢?曹劌回答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說是位高權重的人,見識淺陋得很,沒什麼遠見卓識,我老人家必須親自出馬。從鄉人的語氣看,曹劌顯然不是肉食者,不然鄉人不會這麼說他。那他是個什麼人呢?也許是鄉間有學問有見識的名士,不然魯莊公也不會讓他當參謀長。但他這麼一摻和,讓他青史留名了。

吃得好,不應該更聰明嗎?曹劌為什麼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這些且不說它。我只是有些奇怪他,為什麼說肉食者鄙,這種認識是怎麼來的呢?當官的貴族待遇好,有很多肉吃,所以稱肉食者。由此可見,那時百姓是很難食肉的。吃得好,營養充分,不應該更聰明嗎?莫非吃肉過多,腦滿腸肥,得了高血脂,血管堵塞了,腦子不好使?曹劌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那時醫學還沒這樣發達。所以言其鄙者,乃是因他有肉吃,日子過得好,不想改變現狀,得過且過最好。然則,強敵侵凌國家,不怕利益受損麼?割點地給他,或給點賠款,日子照樣過。然而,日復一日,久之奈何?“我死後,那怕它洪水滔天”,這幾乎是多數肉食者的想法。肉食者之鄙,想必就鄙在此處。曹劌不相信肉食者,以布衣挺身而出,救國家於危亡之中,功勞是很大的。他後來成為肉食者了嗎?文章沒有說。我想通過此戰,魯莊公會信任他,佩服他的才幹,或許會給頂烏紗也說不定,那他也成了肉食者了。那麼,他會鄙麼?會鄙麼?


吃得好,不應該更聰明嗎?曹劌為什麼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作者簡介: 呂達餘,男,安徽銅陵人氏,大專學歷,高級政工師,銅陵市作協會員,有數百篇詩文散見於報刊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