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利用植物特性與事物之間的關聯,直接代替所要敘述的本體事物,經常用在文學的表現上,修辭學上謂之“借喻”。這是一種形象含蓄、簡明洗練的比喻方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詩詞、辭賦、章回小說中均不乏以植物借喻生活事物的例子,所比喻的內容意涵,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改變。

柳與留音同,古人常於送別時折柳相贈,表示心中的離愁別緒。詩文中亦常以柳樹暗示離別,最著名的有王維的《陽關三疊》:“ 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句的柳即暗示本詩為一首送別詩。用柳來表達離別情境,從《詩經·小雅·采薇》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至宋楊萬里《舟過望亭》:“ 柳線絆船知不住,卻教飛絮送儂行”,莫不如此。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 紫紅色的成熟櫻桃,又叫朱櫻

櫻桃古代稱為“含桃”,用以祭祀宗廟,可見櫻桃為古代珍果,唐代時已普遍栽植。櫻桃果實近球形,直徑僅約一公分,成熟時紅色。古人認為女人嘴唇宜小,最好圓如櫻桃,因而用櫻口、櫻唇、櫻顆名之,有如今日所說的“櫻桃小口”。宋趙福元《鷓鴣天》:“ 歌翻檀口朱櫻小,拍弄紅牙玉筍纖。”用“朱櫻”形容女子嘴唇,以“玉筍”比喻纖纖玉手。宋吳禮之《雨中花》:“ 憶湘裙霞袖,杏臉櫻唇。”則稱“櫻唇”。宋白玉蟾也以“櫻唇一點弄嬌紅”,形容女子的嘴小而紅潤。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 常見的植物成語中,出現最多的植物是桃

古代女人化妝時都習慣畫腮紅,因此文人以粉紅色桃花來形容而稱之“桃腮”、“桃面”、“桃臉”等。例如,宋韓淲《浣溪沙》句:“ 杏腮桃臉黛眉彎”及易祓《喜遷鶯》“ 帝城春晝。見杏臉桃腮,胭脂微透”等句。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 杏果外皮鮮黃色,謂之“杏黃”

杏果呈圓球狀,因此用“杏眼”比喻水汪汪的眼睛;而杏花花蕾呈粉紅色,也用“杏臉”、“杏腮”來形容身體健康、顏面潤澤的年輕女人臉孔,如宋人韓淲《浣溪沙》:“ 雨溼杏腮疑淡淡,風迷柳眼半僛僛。”

黃楊生長速度極慢,但木材紋理細膩堅緻,是優良的雕刻用材,民間用以雕刻神像、藝術品,也用來刻制印章。古人相信黃楊“ 歲長一寸,遇閏年則倒長一寸”,由於一般都認為閏年常發生旱災、蟲害或其他禍事,為不祥之年,因此有“黃楊厄閏”的說法。詩文中常用黃楊來表示際遇困頓、時運不濟,如楊萬里《九月菊未花》:“ 舊說黃楊厄閏年,今年並厄菊花天。”不但黃楊厄閏,九九重陽日菊花未開也被視為厄閏,一切都是閏年帶來的惡兆。生長速度緩慢的黃楊有時也暗指詩文或功夫沒有長進,如陸游《春晚村居》:“ 身世已如風六鷁,文章仍似閏黃楊。”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 黃楊木材紋理細膩堅緻,是優良的雕刻用材

蒲柳即旱柳,性耐旱,適應性良好,容易栽植,可生長於沙地或河灘下溼地區、溪流旁。由於其天然分佈範圍廣闊,又適應各種氣候、土壤,中國各地均有栽植。蒲柳和其他落葉樹一樣,秋季開始落葉,冬季成乾枯狀;而蒲柳又是落葉樹中最早落葉的樹種之一,詩文中均用其早落葉的特性來比喻早衰或體質衰弱,如白居易《自題寫真》:“ 蒲柳質易朽,麋鹿心難馴。”及明·錢履的詞《行香子》:“ 蒲柳衰殘,薑桂疏頑。幸身安、且鬥尊前。”都用蒲柳自況。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 古詩文中的“薇”即今之野豌豆及同屬其它植物,嫩莖葉可作菜蔬

《史記·伯夷列傳》說“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最後死於首陽山。“薇”即今之野豌豆和同屬其他植物,嫩莖葉味道似豌豆苗,可做蔬菜或入羹。中國各地到處可見,自古即作為野蔬採食,逐漸被視為貧窮人家的蔬菜。由於上述《史記》的典故,“采薇”原用以頌揚忠貞不渝的節操,在詩文中則多用來比喻隱居,如白居易《送王處士》: “扣門與我別,酤酒留君宿。好去采薇人,終南山正綠。”

“芝”指靈芝,“蘭”原指澤蘭,宋代後亦指蘭花。靈芝自古被視為仙草或瑞草,是珍罕之物,自漢代以來就受到重視。每有靈芝出現,必“ 設宴慶賀,或寫詩賦,或上表歌功頌德”。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各地徵集獻上的靈芝就多達37萬支。澤蘭和蘭花均為香草類,前者香在植株,後者香在花,古代用以比喻君子或有才能者。因此詩人以芝、蘭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唐陳彥博《恩賜魏文貞公諸孫舊第以導直臣》:“ 雨露新恩日,芝蘭故里春。”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盤點,原來那麼美

▲ 紫荊,各地花園及私人宅第多有栽種,有“田家紫荊”的典故

紫荊在三四月開花,先花後葉,花呈紫紅色,極為豔麗,是中國庭園不可或缺的觀賞樹木,各地花園及私人宅第多有栽種。南朝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記載:有田氏兄弟三人,共議分家,決定將庭院的紫荊一分為三,不料紫荊立即枯死。三兄弟見狀有感“ 樹本同株,聞將分析,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遂決定不分家,紫荊隨即又恢復生機。這是“田家紫荊”的典故,後世用以比喻兄弟和睦相處,以“紫荊”代表兄弟情,如明·吳大經《玉樓春》:“ 田家兄弟知何處,留得紫荊花一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