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執行力,談什麼目標理想?

點擊上方☝,輕鬆關注!及時獲取有趣有料的技術文章,回覆“面試

”獲取職精品Java面試資料一份


沒有執行力,談什麼目標理想?


最近和一個半年沒見的朋友冒著疫情的風險一起吃了個飯,見面的時候鬧了個笑話,朋友一直喊我,而我卻完全認不出來他了。

其實不能怪我,朋友是個230斤的胖子,沒想到半年瘦了60斤。這頓飯吃的不太開心,兩小時下來全聽他在那吹噓如何身材逆襲。

我挺鬱悶,減肥這個事,我已經反反覆覆五年了,也沒什麼成效,朋友呢居然幾個月就減肥成功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很久沒聯繫的朋友,突然就在某些方面起飛了,飛到你無比羨慕嫉妒恨。

而你呢,去年定的各種小目標,只能問問自己:“放棄的怎麼樣了?”。不是故意要扎心,只是最近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的留言:“給自己定的學習計劃,幾天就會放棄,怎麼辦?”、“在工作中,感覺很多事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差距在哪?這幾天苦苦思索,得出了一句正確的廢話:執行力才是拉開人和人差距的真正因素。

為什麼說是正確的廢話?因為道理大家都懂,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麼今天我要談談,怎麼才能具備執行力:



1 克服“可能失敗”的恐懼

四年前一位朋友開始寫公號,很興奮的跟我說:“一起來寫吧,公號可以提升你的輸出能力,還能擴大影響力”。我很心動,回家就開始寫,寫了幾小時感覺自己分明不是寫作的料!怎麼看都覺得寫的文章沒有內涵,發出去大家嘲笑怎麼辦?

恐懼在這一刻支配了我,糾結兩天,都沒有把這篇文章發出來。

三個月前,我終於開始寫公號了,突然發現原來我的文筆還湊合!寫的東西居然還是有人看的,可是...可是....申請的新號連個評論功能都沒有!

這個世界什麼藥都有,唯獨沒有後悔藥。

我該不該恐懼?其實不應該,寫的不好就算大家不認可,下一篇寫好不就可以了嗎?有時候,嗖嗖嗖、就是幹!反而可以實現目標。

羅斯福在二戰最艱難的時期說過一句話:“我們唯一應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恐懼感會讓人畏首畏尾,會讓人被害怕失敗的擔憂所支配。
恐懼感是執行力的第一天敵,想一想你有多少事情,因為恐懼,而沒有去做的?很多人在高中都有暗戀的對象,卻直到最後都不會去表白,說到底害怕表白被拒絕後失敗帶來的尷尬。大佬張一鳴在這件事上是這樣做的:

讀書期間,張一鳴通過修電腦認識對方,然後就跟女方在BBS裡聊天,再然後就直接約出來表白了。不過可惜張一鳴連一句“你是一個好人”都沒聽到,就直接被拒絕了。這時候張一鳴顯示出了自己的耐心,他說:“就感覺這件事跟你說了一下而已,然後你有不同意見,我們接著來“.....如此循環被拒好多次,直到兩個月後的某一天,同宿舍的舍友發現張一鳴已經在牽著那女孩的手了。


這段經歷顯示了大佬的彪悍之處,先幹起來!失敗了就繼續來,沒什麼好害怕的,多失敗幾次成功的概率也就高了。而張一鳴的創業過程也是延續這種不恐懼的心態,在創立今日頭條之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克服“可能失敗”的恐懼,是讓我們擁有執行力的第一步!



2 過程比目標重要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熱衷喊口號、立Flag的朋友,定目標的時候熱血沸騰,彷彿馬上就要大幹一場、馬上就可以改變自己:“我要在半年內減肥30斤”、“一個月精通PHP”、“一天背50個英文詞”、“我的公眾號要做到日更!”。結果,口號喊完後,堅持幾天就放棄了。當初的口號、Flag也被拋到九霄雲外。
敢於定目標、定計劃並走出第一步已經是很不錯的進展,最起碼克服了恐懼。但是目標、計劃很美好,過程的堅持卻更重要。關鍵點在於如何把目標拆解為一項項任務,並在每項任務中得到正反饋,最終形成正反饋閉環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行為科學家福格曾提出了一個Tiny Habit Method(微習慣方法論),他認為:要想培養一個好習慣,應該做到Take baby steps——從最簡單、毫不費力的步驟開始。

沒有執行力,談什麼目標理想?

想要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制定目標,而是你能否從中持續收穫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 想要實現大目標,要分解成每天的小任務,簡單、方便執行,完成之後又有激勵獎賞作用,你就會愛上重複執行。

放輕鬆,只考慮當下的24小時。向前邁進一小步,明天要做的事只是重複,再加上一點改進。

沒有執行力,談什麼目標理想?

激勵獎賞怎麼來?首先小任務的實現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其次可以給自己設定階段目標,達成後獎賞自己。

拿減肥來說,朋友是這麼做的:把六個月瘦60斤的宏大目標變成每週瘦3斤的小任務,並給自己設置一個獎勵清單:Sony耳機、新的滑板、新的剃鬚刀等等。

朋友說,做了目標拆解和獎勵之後,他對減肥這個事情,形成了上癮的感覺。

將目標拆解為任務,並設置完成任務之後的獎勵,形成正反饋閉環,進而形成上癮模型。這個過程,確保了執行的持續性!



3 接受執行的偏差
陳賡將軍關於帶兵打仗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槍聲一響,作戰計劃作廢一半”。
目標計劃制定好了、任務拆解完了、哪怕獎勵已經準備好了,仍然抵不過執行過程中的偏差。
很多人(包括我)有一種完美主義的心態,決定去做一件事後,預期會非常高,出現各種偏差之後,心態可能會崩掉。

我相信,你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計劃每天要看一小時書,辛辛苦苦堅持了兩週,某一天加班太晚,實在太累了,就對自己說:“算了,明天再看吧。”

到了第二天,還是很累,於是安慰自己:“反正昨天也沒看,那就再休息一天吧”。

時間一長,你心裡會想「反正也堅持不了,那就算了吧」。

心理學上把這種想法稱為「all-or-nothing」(“全或無”思維),是指以絕對化的思考方式對事物作出判斷,要麼全對,要麼全錯。

舉個例子,你在戒菸,堅持了很久,有一天終於忍不住抽了一根,你會感到懊惱、悔恨,覺得抽一根和抽一包區別不大,只要出現了一點瑕疵,就認定戒菸計劃完全失敗,乾脆開始復吸。

這種心態是完全錯誤的,它就是造成你計劃破產的罪魁禍首。

要知道,即使某天的目標沒有“完美達成”,也不必沮喪,更不要產生“既然都失敗了,乾脆放棄吧”這種牴觸情緒,而應該以此激勵自己,明天可以更好!

就算目標是每天背50個單詞,今天只背了10個,那依然很棒,依然應該鼓勵自己繼續堅持。

扎克伯格的這句話很贊:“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沒有執行力,談什麼目標理想?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有心態的轉變。原計劃是上午就寫,但我把時間浪費在微信群聊天了,之後計劃動手卻懊悔了兩小時,原本今天就要放棄寫作,但是最後克服懊悔,咬咬牙繼續寫就是了!

接受執行過程的不完美和偏差,對自己寬容一些,就可以更多的去嘗試獲得滿意的結果。



4 目標聚焦而不是發散
目標聚焦意味著去掉干擾,很大程度提升了專注度。
比如,你決定開始自律,同時定了幾個目標:每天學習一小時、每天跑步一小時、早睡早起、等等,最終結局大概率是一個也堅持不下去。很簡單,因為你無法聚焦到任何一個目標,還不如一個階段先做好一個目標,形成習慣再去攻克其他目標。對於個人來說,目標聚焦能顯著提升執行力,再來說說職場的團隊執行力提升,同樣需要目標聚焦。
去年六月,我剛剛加入土豆教育,大家在做新功能,並且有個非常宏大的產品規劃,不過產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日活月活半年維持不變、功能越做越多子功能體驗都不好,產品戰略和公司戰略結合不夠緊密。
和團隊小夥伴探討及深度思考了一週後,我發現大部分之前定的計劃是不用執行的。提高執行力最先要做的事情恐怕是做減法,找到那一件最需要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同時在一個時間段,只聚焦一個目標。

於是有了一個六個月的產品計劃:

沒有執行力,談什麼目標理想?

(c端產品的六個月計劃)


這六個月計劃,明確了產品後續每個月、每週的重點關注模塊和數據提升的北極星目標。這使得團隊在每一個階段都在做單點突破,有一個總體的大目標,圍繞大目標快速迭代。半年時間,我們的C端用戶日活月活增長十倍。

如果沒有那一週的深度思考之後的目標聚焦,上來就是圍繞各種目標去幹,恐怕結局會是另一個故事。



最後的話


以上關於提升執行力的幾點建議說完了,具備真正強大的執行力,是實現我們的目標和理想的必備條件。

每個人都想過的不那麼平凡,實現更大的目標、更大的理想,那就讓我們從提升執行力做起吧!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提升執行力的方法。



本文作者簡介:現任土豆教育CTO,前噠噠少兒技術VP兼事業部總經理,前360技術總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