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在教育上越来越焦虑?今天的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宏观角度的解读,观点新颖有力道,比如:

1、根源在于我国是个典型的高筛选型社会。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掉可能就意外着被固化在现有的阶级;

2、等教育讲高筛选,而基础教育却在高喊均衡、减负

你同意吗?对此,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在这种现状下,我们又要如何跟这种教育焦虑相处呢?留言区聊聊吧!

|

这段时间,一直追踪北京大学王蓉教授关于中国教育的观点。拜读了她和同事们出版的《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她的《人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是因为活在“高度筛选型”的社会里》《直面中国的“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战》等文章。

每一篇反复阅读深有感悟,觉得很有必分享出来,

帮助大家理性地减轻焦虑和不安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王蓉教授吧——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王蓉教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教育财政学领域专家;

20年前,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成回国,立刻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进行农村基础教育研究;

她和国内外几十位学者一起,花了5年的时间研究甘肃的九年义务教育项目。2005年,还受邀成为财政部专家,亲身参与设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随后又参与义务教育政策的讨论与打磨,见证了我国9年义务教育的落地实现。

王蓉教授,自称是一位“公立教育的信奉者”。从她学成回国伊始,就投身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设计事业,一干就是20年。所做工作大多致力于推动公立教育的发展。

但近些年来,民办、国际学校获得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青睐,特别依托互联网技术孕育而生的教育新业态,校外辅导机构、在线教育、虚拟校园等等的蓬勃发展,

让她更清楚看到当代中国父母的焦虑和不安,推动开始重新思考公立教育的未来方向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1 最好的学校全是民办的?

目前,有一个现象在国内很多大城市普遍存在,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最好的初中学校几乎是民办学校的天下,且眼见着民办学校与公办初中的质量差距将越拉越大

就拿上海市2015年中考成绩来说,排名前10所学校全部是民办初中,没有1所是公办初中。从中考分流结果看,民毕业生的去向也相对较好,进入市、区重点高中的比例很高,相比之下,公办毕业生进入职校、技校的比例很高。

相似地,在南京,六城区中考成绩排名靠前的也基本都是民办学校,很多公办初中的办学质量之低,以致一位公办学校校长会这样说:“学生不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就是家里没钱没权的。”

于是,我们就能明白,在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覆盖下,民办学校一年学费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挤破头、削尖了脑袋也要把孩子往民办学校里送。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2017年,王蓉教授在《直面我国的“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战》一文中,借用“教育拉丁美洲化”来形容这一奇怪现象:在人口收入差距显著的社会中,大量中高等收入的家长可能逃离公共教育体系而在私立部门中寻求更高水准的服务,公立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逐渐成为低劣质量机构的“代名词”

早在2005年,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克劳奇(Luis Crouch)就曾向王蓉教授表达过反对“免费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收入差距的急速扩大会促进人们教育需求的迅速分化,特别是,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家庭教育需求的分化。而标准、规范的公立教育供给无法差异化地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有办法的”中高收入家庭会选择离开公立学校,并带走一部分的公共预算支持;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低收入家庭,只能被困在越变越差的公立学校里

当时,王蓉教授并不认同克劳奇的观点,但这些年国内教育的发展现状,中国父母在教育上的焦虑和一掷千金,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相对力量变化,推动她去发现变化背后的原因。

2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怕被筛选掉!

2017年,她与同事们在国内29个省、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大样本深度调查、统计,并深入调研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终于在去年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

。而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数字和事实来解读中国家长的焦虑,国内教育根本症结所在。

他们的调查发现,除了民办学校的大受欢迎,各色各样的校外培训同样风生水起。从总盘子看,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已经高达4900多亿

从参与率来看,48.3%的中小学学生会参与各种校外培训,人均支出约为5616元。其中,一线城市学生的人均支出达7781元/年,二线城市为4863元/年,其他县市仅为2395元/年,不足一线城市的1/3。

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明显:年消费支出排在前5%的家庭,孩子校外培训人均支出高达14372元/年,是排在最后5%家庭的20倍

从校外培训的类型看,虽然兴趣拓展类正在成为校外培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平均参与率21.7%),但学科补习、应试仍是校外培训的主力(平均参与率37.8%)。

中国家长,特别中高收入的中国家长,对民办学校、校外培训的不惜重金投入的背后,是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教育焦虑、纠结和不满,甚至可以说快要到达濒临崩溃的边缘。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为什么会这样?

王蓉教授认为,根源在于我国是个典型的高筛选型社会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掉可能就意外着被固化在现有的阶级。

目前决定我们在社会上“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报告》这样写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教育领域中更多体现为人民对于教育的位置物品属性的觉醒和追求,这种觉醒和追求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集体的心理焦虑。

教育在阶级定位上的作用,让我想起《世界小史》中这样的描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统治中国的不是贵族,不是军队,不是神职人员,而是学者。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有着高贵或低贱的出身,并不是特别重要。谁能较好地通过考试,谁就能成为官员;谁能以最好的成绩通过难度最大的考试,谁就能获得获得更高的官职。

而现在教育的高筛选性,突出体现在高等教育上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在沿用“拔尖”的发展思维,从最早的211,到985,再到现在的“双一流”。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里,清华、北大等985高校和其他院校之间泾渭实在太分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筛选很残酷,但好的结果却能强有力地影响孩子长远的职业发展,甚至一生。

比如,最现实的一个,太多机构、组织在招聘时,会把985、211作为筛选简历最基本的标准线。

高中教育也是类似。看看2017年北京高中“六小强”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就会明白为啥现在连中考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重要。

2017年,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人数为639人,其中来自人大附中119人,十一学校72人,北师大实验中学64人,北京四中57人,清华附中53人,北师大二附中50人,6所学校就包揽了近65%的名额

足可见好高中的重要性。但要考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好小学。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下来,就可能意味着和上一层优质资源的绝缘。所以,家长一直在焦虑,担心孩子每一步可能的落后于人。(北京虽然仍然是公立学校主导,但通过天价学区房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更让家长焦虑和纠结的是,公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协调。高等教育讲高筛选,而基础教育却在高喊均衡、减负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大家的心都清楚,如果安于公立基础教育的“轻松”,在不久的将来,在面对更有准备的竞争者时,孩子很有可能就是被筛掉的那部分。

怎么办?于是,有条件的转而选择办学质量更高的民办学校,或者在正常学校学习之余,拼命给孩子报校外补习班,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出国,彻底躲开被层层筛选的命运。

而那些没有其他选择的家长呢,被困地更加“焦虑”。

3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所以,王蓉教授说,不是个人,而是制度导致了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社会的高筛选性决定了基调,而教育在筛选中的位置定位作用,奠定了我们面对教育难以避免的焦虑。

所以,光靠个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最终还得依靠制度的变革。

王蓉教授说,她依然支持免费教育,但她也盼望看到公立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在标准化的大方向下再做的精细化,努力去满足孩子差异化的需求。

即使引入市场力量,更好地满足不同家庭、孩子的教育需求,也要增加对民办学校的规范,比如对生源的限制,但根本上还是尽可能把公立学校办的更好些,减少民办和公立之间的隔离,让社会的阶级固化,来的更缓一些。

私立学校的背后推手,教育焦虑的真正原因,竟然都是“它”

对我们个人来说,即使国情如此、现实如此,非个人能力所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适应它,努力让自己和孩子过的坦然些。

我一直觉得,决定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选择无非这两类因素:现实条件和教育观念

首先,正是王蓉教授一直发现和强调的,限制我们选择的是骨感的现实。最庸俗却是最现实的物质投入,没有足够的钱,没法买学区房,没法送孩子出国,没法上民办学校,没法上补习班。

但我一直觉得,更影响我们选择的是观念。

比如,最简单的是认可快乐教育,还是觉得努力拼搏才是王道,就会显著影响我们在教育上的很多选择。同样是买学区房,以北京学区房选择来说,不愿孩子太辛苦的家长会倾向选择教育资源相对平衡的西城,而放弃作为“宇宙中心”的海淀。

比如,同样是买不起学区房,积极的父母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培养他的成长型思维,在家打造一个书房,用家庭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但消极的父母,会怨天尤人,或者干脆选择放弃,用“每个孩子都终究平凡”来麻痹自己。

想通了这几点,我真的不那么焦虑了。

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现实条件也不是一蹴而就,只要尽力去做好。有条件,当然要选择把孩子送进更好、更合适他的学校。

如果没有条件,好在我们还可以用心去经营我们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也许走的会慢一些,但只要努力就能看到前进的希望。

每日话题

你教育焦虑吗?焦虑点在哪里?

留言区聊聊吧!

- END -

文章来源丨来自mom,家有爱读书爱旅行的孩子请关注mom,ID:xyzmom

  • 受挫丨孩子为一件小事情绪崩溃,这次失败的沟通,让我重新思考了抗挫力

  • 创伤丨婴幼儿时期受到的伤害,没有人会记得,但孩子的大脑已被影响

  • 撒谎

    有时候,撒谎只是孩子回避痛苦和惩罚的“捷径”

  • 亲子关系| “你一在家,孩子就不听话!”为什么孩子在妈妈面前,更容易任性不乖?

  • 女孩社会| 没大人管,十个女孩住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会比“男孩社会”更文明吗?

  • 男孩社会|没大人管,十个男孩住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