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對現代人有什麼好處?

墨幻樓主


1.淨化心靈:人事情想多了,思想混亂的時候,心裡就煩躁的很,這時如果坐下來讀《道德經》,思想可以慢慢安靜,有利於減輕煩躁;2.全身放鬆,健身:靜下來讀它,有利於身體放鬆,有時可能會減緩疼痛;3.增強記憶力:堅持讀它,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有利於記憶力增強;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靜下來讀它,心裡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5.增強體力,事半功倍:現代人工作學習任務重,筋疲力盡無支撐,精力不足要拖垮,沒有精神幹事情。讀它有利於改善東西。



今天與您一起讀美文


《道德經》一語萬端,微言大義,文章中的文章,經典中的經典,不光對我們普通人的修身養性、事業發展有用,就連當代最尖端的科學研究和實用技術都有啟發和思想引領作用。我舉幾個例子吧。

農業,沒人會把它與《道德經》聯繫到一起吧?但是日本的農學家福岡正信深讀《道德經》,就發明了自然農法,就是不依賴現代科技,純粹依賴土地的自然生態力量,培育、種植、水利灌溉,人工除草,包括農田施肥等等,全部實行非科技干預法,結果大獲成功,莊稼收成不比現代科技下的農業生產效果差,而且生態環境出奇的好,不僅在日本,而且推廣到東南亞、歐洲、非洲。福岡正信說,我不牛,牛人是老子。

當然我們更想不到當代科研會與《道德經》有什麼關係,我們上網查查就知道,不僅霍金的宇宙生成理論受老子思想啟發,結果得出世界本源的確由無到有,宇宙萬物生於有的結論,你看看霍金《時間簡史》第八章就是這麼說的。

其實他研究世界起源的課題,最早源於英國大學的1982年的一次“宇宙的產生從無到有”世界性學術討論會上,後來在中國一位物理學家吳忠超(就是《時間簡史》的譯者)的協助下,終於驗證了老子思想的深邃和偉大。

我昨天寫了一篇小文,全是當代著名科學家,尤其是一些領域的創始人關於老子思想評價問題,我舉幾個例子: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協同論創始人哈肯,自發秩序學說創始人、諾獎得主哈耶克,互補理論創始人、與愛因斯坦並稱為“物理學雙雄”的、科學家玻爾等等,當代最前沿的科學家,都說自己的理論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這樣的說法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質疑,但是事實總歸是事實,可以上網查一下。

正因為此,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得出這樣的結論,他說,近代科學家歷經數代、前赴後繼才找到的結論,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了偉大的思想先驅!現代物理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真是不可思議!

上述所舉都是科學界的,具體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個人的修心養性,那就太普遍了。我舉幾個我熟悉的例子,美國能量學院院長、美國中華文化教育集團秘書長安娜郭女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實驗室金國範先生,都在國外開展道家修煉課程,中國道醫協會一年一度的道醫技術大會,其主旨雖是交流中醫技術,但是核心永遠不離“致虛極、守靜篤”方面的修煉,因為這是事業的基礎,人生的必修。

修什麼呢?就是修煉身心,在道家看來,所有的“術”都是一種謀生手段,只有修練到更高的“道”的層面時候,才有資格進入到更高層次與人談經論道,一個人即便他的“術業”很高,如果“道行”不到位,也很難成為真正受人尊敬的人。


問道黃老


《道德經》可以從三個高度去解讀,一是世界觀,二是人生觀,三是價值觀。不同的高度,收穫是不一樣的。就看讀者站在哪個角度解讀,而現在人往往從價值觀的角度去理解《道德經》,要說真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恐怕不多。

《道德經》在中華文化中,歷來享有崇高地位,其國際影響也遠遠超過其他中華經典。甚至有人說,世界歷史上,抄印流通最為廣泛的典籍,西方是《聖經》,東方就是《道德經》了。

《道德經》版本很多,目前常見的有河上公本(漢初),嚴光本(東漢),王弼本(三國),傅奕本(唐初),馬王堆帛書甲乙本(西漢),郭店簡甲乙丙本(戰國),此外還有敦煌手抄本等等。

《道德經》的註釋也很多,歷朝歷代學者們,都非常重視研讀這部經典,並且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研讀心得。以至於兩千多年來,各家註解數不勝數。甚至說,想要把存世所有註釋都讀完,幾乎是不容易完成的事情。

據民國年間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彙刊,明代以前注本有150種。又據《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明代以後有注本204種,相信實際數量遠不止此。

這部《六卷本道德經》與傳世各種版本,有許多不同之處,現只就我們看到的,向大家報告如下:\r

第一,版本出處不同。\r

第二,系統完整不同。\r

第三,章節編排不同。\r

第四,修學次第不同。\r

第五,關鍵字詞不同。

我們的結論是,這是系統性的不同,而不是局部性的不同;是質的不同,而不是量的不同。而傳世諸本之間,都只是量的不同,是在細節上的微小出入,基本是大同小異,沒有本質區別,唯此新出世的《六卷本》,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與傳世諸本迥異。

下面舉例解釋一些不同之處,更加詳細之比較,因精力和篇幅所限,我們很難逐字逐句的考據和展開,估計這個時代也少有人會關注,就留在講課中去做一些發揮吧。

第一,版本與傳承方式不同:

(一)、傳世版本與出處:

1、【河上公本(漢初)】目前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極真人安期生。《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鉅公,樂鉅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根據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河上公當生於戰國時代,其傳承體系亦應該出自齊地黃老學者。

2、【嚴光本(東漢)】嚴光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建武元年(25年),劉秀建立東漢,嚴光隱名換姓,隱居桐廬富春江畔,每日垂釣,後此地為桐廬嚴子陵釣臺。劉秀思賢念舊,即下令依照嚴光形貌在全國查訪。齊地報稱有一男子披著羊裘在澤中垂釣,劉秀懷疑那就是嚴光,即遣使備置安車、玄纁,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根據傳說,嚴光註解過《道德經》,共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傳本僅存上篇40章。

3、【王弼本(魏晉)】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三國曹魏山陽(今河南焦作)人,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 王弼曾任尚書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讀《道德經》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讀《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對《道德經》、《周易》所做的總體性分析文章。由於當時《道德經》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老子注》在局部時間曾是本書的唯一流傳,直到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發現《道德經》帛書本為止。\r

4、【傅奕本(唐初)】傅奕(555年~639年) 唐初學者。唐相州鄴(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精天文歷數。隋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唐武德初,拜太史丞,遷太史令。南北朝以來,佛教盛極一時,寺院遍及各地,僧尼人數與日俱增。鑑於這種情況,武德四年(621年)六月,傅奕上奏《請廢佛法表》,請求廢除佛教。在奏表中,他首先回顧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情況,“竊聞八十老父,擊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為樂。耕能讓畔,路不拾遺。孝子承家,忠臣滿國。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儔,相來羽翊。乃有守道含德,無慾無求。寵辱若驚,職參朝位。”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傅奕認為主要是“當此之時,共遵李、孔之教,而無胡佛故也”。在傅奕看來,只有遵從李耳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學說,才能使“天下大治”。貞觀十三年(639年),傅奕病卒,享年八十五,他崇尚儒學和道家學說,反對佛教。曾撰寫《老子注》2 卷、《老子音義》,並蒐集魏晉以來駁斥佛教的言論,撰寫《高識傳》10 卷。他生前多次表奏廢除佛教,都未成功,是歷史上第一個反佛主義學者,對後世韓愈等人有不小的影響。傅奕參考9家《道德經》注本進行整理,校訂為《古本篇》,共 5556 字,與馬王堆帛書文字有許多類同之處,但體例按通行本,《道經》在《德經》之前。此書現存於正統《道藏》中。

5、【馬王堆帛書甲乙本(西漢)】帛書老子,出土於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用不同字體的朱絲欄墨形式抄寫《德》、《道》兩篇文章的合稱。由於帛書老子的內容與傳世《道德經》貌似形同,學者根據兩個抄本的成書年代先後,分別命名為《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考古和文本研究證明,下葬於漢文帝時期的《帛書老子》,在下葬時已是舊物或古董,下葬時間比成書於漢昭帝時期的《道德經》更早。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兩版本的書體有些不同,但都屬於隸書。乙本避劉邦諱,可以斷定它是漢朝的抄寫本無疑。甲本由於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因此可推斷它當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甲本帛書很有可能是直接從戰國時期的竹簡上轉抄而來,是迄今為止被發現保存最為完整、最可能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王弼注《道德經》則是現存傳世本中的最早版本。帛書本不分篇章,傳世本《老子》則分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文字也多有所不同。這兩個本子的出土,在學術界引起極大轟動目前已有無數研究文章。學者們用兩個本子對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帛書本老子》,內容體量大致和傳世本相當。

6、【郭店簡甲乙丙本(戰國)】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其中包括三種內文有異而相對獨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寫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種戰國寫本《老子》,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文本。甲本存簡39枚,簡長32.3釐米,共計1086字。其文字分別見於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後段,2章,32章,25章,5章,16章上段,64章上段,56章,57章,55章,44章,40章,9章。乙本存簡18枚,簡長30.6釐米,390字,其文字分別見於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甲、乙本在內容上,相對獨立,各自成篇。丙本存簡28枚,簡長26.5釐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別見於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見於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記載文字,《郭店楚墓竹簡》編者謂之《老子丙》。另有其餘14枚所記載文字,不見於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簡》題名謂之《太一生水》(這部分我們也專門做了研究,其實是天子圖書館中的另外一部經典,與傳世《青囊經》有密切聯繫,雖不屬於《道德經》內容,但也涉及到形而上,有時間另外向大家報告)。郭店《老子》三種寫本大部分內容文字均見於今本《老子》。這應當是《老子》經文的更加原始的竹簡雜亂捆紮的面貌,不排除是王子朝逃楚時所攜帶的典藏遺存。

以上1-4四個本子,基本都同源於河上公,可以看做是一類,是現代通行本的祖本;馬王堆帛書本算是第二個源頭;郭店簡老子甲乙丙算是《道德經》的第三個獨立源頭。其他的諸如【敦煌手抄本(隋唐)】等,學者們也多有研究,總體來看,體裁與河上公本大同小異,這裡不再贅述,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研讀,都很有趣。

(二)、姬氏傳本的出處:

以上這些版本中,傳世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河上公這個源頭,基本上就是傳世本的代名詞了。而另外一些,都是墓藏或者洞藏的再出土。也就是說,一條線是“人傳”,一條線是“藏傳”。“人傳”很容易生流變,也就是容易加入自己的東西,以至於發生以訛傳訛;而“藏傳”,雖然流變的可能小一些,但因年代久遠,對於古代文字的釋讀就可能發生歧義,同時,“藏傳”也會因為源頭年代的不同,未必一定是原始的情況。

姬氏本千年單傳,這是其一。據姬英明先生介紹,《姬氏道德經》(《天子書》)的傳承,是“人傳”加“書傳”的雙保險方式。“人傳”,是說在姬氏家族內部,口口傳授,並且是擇人而傳,並不普傳,不夠格的不傳,務求準確原始的背誦下來。“書傳”,是其家族本來密藏一些古籍文獻,嘔心瀝血保存數千年,直到文革時期才慘遭洗劫,毀於一旦。而一般的傳世本,雖然也是“人傳”加“書傳”,但並不擇人,其間會經過無數學者之手,人的思想多變,認識有差,訛變問題就在所難免了。

姬氏本源頭更古,這是其二。《姬氏道德經》的源頭,與傳世諸本的源頭大不相同。六卷本據說直接源於老子本人的“攜帶”而不是“創作”,老子出關投奔姬氏故土,隨身攜帶國家典藏《道德經》的帛書,用來向族人證明自己的四輔貴族身份。此帛書,就是《六卷本道德經》(當然可能還會攜帶有其他經典),一直在姬氏族群中秘密保存和傳承。這個源頭,遠遠早於河上公本,即便相較於關尹子記錄五千言的傳說,也更加古遠。這不是老子本人的思想著作,而是老子所攜帶的國家典藏,是從上古就有的經典。這個地方,是非常重大的不同!

姬氏《六卷本道德經》的出現,可以說,為《道德經》研究和學習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如果這是真正的源頭原貌,那麼,它將具有劃時代意義,如果還能以此揭示中華上古唯心三觀的話,臻經典同仁們將深感歡欣。\r

目前,學界對於這個本子尚少見反饋和研究,如果因為此六卷本為家族口傳,暫時缺乏專家認可的實物證據,學者們因而不願深入研究的話,那將會非常之遺憾。

第二,系統性和完整度不同:

河上公一系的“人傳”本子,內容都還比較完整,無論是否分章以及次序的先後安排,大約都是五千多字,也都是分為《道德》和《德經》兩部分。馬王堆帛書的兩個本子,都不夠完整,需要經過對堪,彙總為一個完整的本子。郭店簡的三個本子,就更加零散了,只能看出屬於《道德經》,已經無法單獨形成系統性的文章,估計只是散亂竹簡的堆放而非正式系統的入藏(當然也不排除盜墓所致)。敦煌洞藏的各種道家經典,約佔洞藏經典總數量的百分之一二,比例極少,但是內容也很豐富,其中涉及《道德經》部分的內容都不完整,需要大量的互相校對工作方能整理出一些蛛絲馬跡。

而《六卷本道德經》一出世就是完整的,全文5577(+5)字,目錄條理清晰,章節安排有序,修學次第井然,這種完整性和系統性,絕非傳世諸本能相媲美。

第三,章節編排不同:

前面所列諸本,馬王堆帛書不分章,但是分為《德》和《道》兩部分,《德》在前《道》在後;郭店簡甲乙丙零散,更是看不出任何系統性;通行諸本章節編排通常分為81章,都是《道》在前,《德》在後,其他傳世諸本也大體如此;惟嚴光本分72章,上篇《德》40章,下篇《道》32章,今傳本僅存上篇40章。\r

《六卷本道德經》則不然,不分81章,只分為六卷,分別為——道經卷,德經卷,道理卷,道政卷,道法卷,道術卷。其中,每一卷中,又分為——初、中、上三部分,全經一共18個小部分。

據我們所知,依其他古代經典編排習慣來看,其實對於這六卷,還應該歸為《內篇》和《外篇》,前三卷(道經卷、德經卷、道理卷)是《內篇》,主要闡述道的內體,是一個人如何修行得道的部分;後三卷(道政卷、道法卷、道術卷)是《外篇》,主要闡述道的外用,是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部分。

另外我們還發現,六卷本在每一卷的初、中、上三部分基礎上,根據文章本身的義理邏輯,還可以再進行分節,非常清晰——\r

【道經12節】(4+4+4)\r

【德經12節】(4+4+4)\r

【道理12節】(4+4+4)\r

【道政12節】(4+4+4)\r

【道法11節】(3+3+5)\r

【道術11節】(3+3+5)

合計70節,這樣分節之後,每一節的體量內容與傳世本81章的體量內容,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關聯了,甚至可以腦補出很戲劇性的畫面——當時王子朝逃楚帶來一車車完整的國家竹簡典藏,最終失去妥善保管都流落在楚地,而因為帛書被老子帶走,也沒人能夠正確編聯和傳授這些竹簡的內容了。再後來竹簡慢慢失去保管而凌亂。再後來有學者收集這些流散的竹簡,重新編聯註釋成為81章的結構……這些我們會在課堂上再向大家詳細展開報告。

第四,修學次第不同:

以河上公為祖本的諸傳世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後,歷來的學習大多數按照這個順序,而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是《德》在前《道》在後,這讓學者們對其原因一直很困惑,爭論也很多。而到底這部經典應該怎樣學習和使用,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六卷本道德經》的出世,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原本是“天子之書”,是上古時代或者起碼是周代用來教育和培養天子的官學教材,由三公四輔等高級大臣們掌握,“老耽”應該屬於其中的一個職務而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人名,應該就是專門教授天子貴族的高級老師,傳授《道德經》是老耽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那麼這本經正確的使用方式是怎樣的呢?在我們看,應該分為“內知”和“外行”兩部分,就是今天常講的理論和實踐。《六卷本道德經》的《內篇》就是理論,《外篇》就是實踐,而《內篇》還需要再細分為內和外——《道理卷》屬於最容易懂容易行的部分,是教小天子怎樣修身的功課,在兒童時就可以學;長大些後,理解力強了,就進一步學習和修持《德經卷》;到了成年時,最終修持和領悟都到位了,就是《道經卷》的程度,也就同時具備了作為天子的內在的學養和修養,就算他們悟道得道了。具備天子內養者,再進一步學習《外篇》並且在老天子的帶領下進行實踐,就可以成為未來的天子了,這樣的故事,可以從堯舜禹的傳承上看到痕跡。也就是說,這本書的學習和踐行方式是有嚴格次第的,並且非常科學嚴謹,完全符合人類的成長規律。

從姬英明先生自己的介紹來看,這本書的修學次第也確實和我們認識的一樣——兒童先學《道理卷》,之後學《德經卷》,再後學《道經卷》,最終再學習和運用《外篇》的三卷。\r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這部《六卷本道德經》作為天子教材,次第之科學嚴謹,完全不是傳世諸本所能望其項背的。

第五,關鍵字詞不同:

在《六卷本道德經》中,有不少字詞和傳世本不同。姬英明先生在《姬氏道德經》書中已經做出主要的對比工作,本文僅列出一些我們認為比較重要之處:

【傳世本】——【六卷本】

《道經卷》

【1】“無,無極極,極生炁,炁生變,變之道也。”

這段話,在傳世的任何一個本子裡面都沒有,這是第一次見到,並且一開始就出現在《道經卷》部分,意義顯然十分重要。我們的解讀是——心生萬物,無中生有的過程。具體詳見後文。

【2】“道衝”——“道空”

【3】“大曰逝”——“大曰筮”

【4】“眾甫”——“眾父”

【5】“塞其兌”——“塞其悶”

【6】“守靜篤”——“守靜表”

《德經卷》

【7】“益生曰祥”——“欲生曰殤”

【8】“能為雌乎”——“能無雌乎”

【9】“勢成之”——“器成之”

【10】“亭之毒之”——“成之熟之”

《道理卷》

【11】“有道者不處”——“有德者不居”

【12】“枉則直”——“枉則生”

【13】“善始且善成”——“善殆且善成”

《道政卷》

【14】“易泮”——“易判”

【15】“輔萬物之自然”——“復萬物之自然”

【16】“長生久視”——“長生久事”

【17】“芻狗”——“芻垢”

歷來傳世本里面的“芻狗”兩字解釋就很彆扭,六卷本直接就是“芻垢”,簡單明瞭。

《道法卷》

【18】“吾將以為教父”——“吾將以為學父”

【19】“唯施是畏”——“唯矣是畏”

《道術卷》

【20】“弱其志”——“弱其智”

【21】“絕仁棄義”——“絕偽棄疑”

【22】“為其勝也,故宜為下”

這句傳世本沒有,也很精到。

【23】“物或惡之”——“勿或惡之”

【24】“善勝敵者不與”——“善勝敵者不爭”\r





臻經典


讀《道德經》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修身養性,頓悟人生與自然。哲學家以之洞悉天道,軍事家以之參透兵機,政治家以之安邦定國;大志者以之建功垂名,淡泊者以之養生延年……它就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易梵八字


《道德經》可不是什麼冷門的老古董,而是熱門了幾千年的經典,從來就沒冷過。不管是哪代中國人,不懂一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文化。

特別是對現代人,好處更多了。因為可以跟古今中外沉澱下來的各經各典,融會貫通起來搞名堂,古代人沒這麼優越的條件,他們沒有物理學、心理學這些經過進化的概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來列舉一些明顯的好處:

一、懂一點有利於廣交朋友

喝茶、飲酒、論道,是永恆的社交三件套,要知道吹牛皮是永遠不滅的人性剛需,其中“論道”這種吹牛方式是比較高級的,但凡是某方面有點能量的人,都免不了要附庸風雅一下,才有存在感。而道德經,正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所以,如果你也打破頭都要往更高級的圈層裡面擠,就要聽得懂經常不講人話的論道之道,還要適時表現一下自己的論道資本,爭取他人的刮目相看,至少撐一下門臉,不要被踢出局。

二、懂一點有利於思考突破

去年準備漢字思維課的時候,去到一個“有”字,甲骨文是一隻手抓住一塊肉,腦子裡就突然冒出道德經講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頓時腦洞大開。

那時正在為裝修佈置一個工作室傷腦筋,要買什麼?有什麼用?怎麼用?挺糾結的。腦洞打開了是這樣的: “有的東西只是提供便利,通過有創造出無的空間才有用”!後來,省了不少購置費,自己和客人都覺得挺舒服。

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個好處啊,總會在某個時刻冒出來,而不是奔著去。

三、懂一點有利於調整心態

四、懂一點有利於運籌帷幄

五、懂一點有利於修心養性

一不小心為了這個興趣認證碼了這麼多字,看看也夠了,後面這三、四、五就“無之以為用”吧……


說名講字的老王


讀《道德經》對現代人有什麼好處?

隨著社會的發展,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無論是最流行的“狼文化”還是“鷹文化”,最後迴歸的確仍然是“人文化”,是追求人性的迴歸。而幾千年前的《道德經》就已經明確體現此核心所在。這都無不體現出《道德經》的偉大和對後世的影響。而據世界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道德經》是中國古文化圖書被翻譯發佈量最多的古籍,對世界各行各業都有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是作為現代人修身養性不容錯過的一部書籍,細細品味其中經典,對現代人來說好處妙不可言,可借鑑處良多。

我們來欣賞下《道德經》經典名句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語言來表達,那他就是常道;名可以用語言可以表達,它就是常名。

感悟: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的方式也許不一樣,但最終是殊路同歸。對於常人來講,想要成功就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找到事物的核心,尋找自己的道,而不一定照搬別人的道,哪些名人成功的道並不一定適合於自己。

二、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譯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那是由於醜陋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由於惡的存在。

感悟:任何事情都存在對立面,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他存在的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不要過於極端的評判,更不要人云亦云。

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釋文:天地沒有所謂的仁愛,對待世界萬物都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對待百姓也同樣像對待芻狗一般,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感悟:天地不仁視為致仁,不去幹涉萬物或百姓視為致公。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作為領導階層,不要因為個人立場或情感,而過多的干預下屬的爭端或細節,要站在高處評判是非,避免有失公正。

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感悟:水容萬物,有容乃大。做事或做人要有包容的人,和善的心,做事要有恆心,滴水亦可穿石,致柔致剛皆為水。生活中需要勇為先的理念,更應該講究方法。

五、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度。在自己得勢的時候,不要過於驕傲。對待萬物要時刻記得盛衰之道,千古皇朝都在轉眼化為灰塵,我們更應該時刻保持敬畏之心,不然失敗就在眼前。

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釋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雜躁的樂符,使人聽覺失靈。

感悟:世界的浮華,每時每刻都是一種誘惑,可以蝕骨銷魂,可以讓人墮落。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要時刻守住本心,堅持自己的本心。

七、寵辱若驚,貴大患惹身。何為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視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乃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

釋文:受到寵愛和受到的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的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而感到驚喜,失去寵愛而感到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和重視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又有什麼大患哪?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和依靠他。

感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成功需要足夠的精力來完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身體健康。在面臨順境或者逆境的時候,要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保持平靜的心態應對,心情過於劇烈波動會造成身體的損傷。

八、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患。

釋文:委屈便會保全,冤枉便會直申;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多取便會迷惑。

感悟:面對強大的困難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委曲求全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有低落的時候,“虎落平陽被犬欺”也是真實存在的。在低落的時候堅持努力總會有收穫,沒有收穫成功,但是確積累了經驗。

九、重為輕根,靜為噪君。輕則失根,噪則失君。

譯文: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動是譟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暴躁就會失去主導。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穩重,不能根據性格使然,任性而為,不然就會失去事情的本質,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也就失去做事的根本。不論是因為情緒還是受外界影響,都要時刻保持冷靜,暴躁會造成情緒失控,不能有效的保持頭腦清醒,處理事情就會出現偏差,這就像本來佔有正義,但因為情緒失控,最後確失敗了。

十、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釋文:想要治理天下,確又要用強硬的方法,我看他不能達到目的。天下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本性和意願而加以強力統治,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

感悟:做事要以團體為重,不能僅在乎自己的利益和想法,需要平衡和協調,如果做事直來直去,結果就會很難達到滿意程度。強硬的逼迫不會產生高效的動力,帶來的可能是更大的反抗,最後得不償失。好的方法需要人來執行,而人更多的需要有效的溝通,才能更高效。

以上為《德經》抽取十則感悟分享

結束語:道德經博大精深,每個人都會發現不同的感悟,是一切道之根本。五千年來被眾多學家學習釋文,被古人奉為經典,未來仍舊會是眾多文人學者學習的經典之作。可以做修身養性之道,也可做為人處世之道,更可做管理之道……總之,《道德經》可以引導迴歸最本真的人與事,能看的更遠、更廣、更闊、更深、更細……


疾跑ing的蝸牛


第一使人謙虛。不要一天總覺得自己啥都懂,5 000字的書你就讀的玄之又玄。

第二提升逼格,開口便是象與道,就問能不能鎮住一群人!

第三促進思考,都讀不懂了,你不得使勁想想,等你想明白了就會發現其實你還是沒明白。


老吳聊的故事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富含高度智慧的哲學著作。其中的著名論點有“上善若水”,“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等。後人可以從中學到許多如何認識世界,順應自然,以及如何為人處世、面對成功、面對失敗、開創事業等。


繼往開來huangniu


《道德經》是中國唯一一部涵蓋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哲學著作。

但由於歷史侷限,本體論只能是模糊的猜想。

作為認識論,道法自然,代表人類智慧最高水平。可惜,不徹底。老子對人喜歡走捷徑、熱衷於五色五音五味頗有微詞,這其實是再自然不過了。

我認為,最徹底對現代人最有現實意義的,是兼具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相反相成的思想。

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器免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枉則直,多則惑……老子不遺餘力,濃墨重彩地大書特書相反相成。

世界是如此簡單,人們卻不願意相信,不僅是因為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智商,更是因為,大腦認知是靠模式的,而我們看到的表象是如此複雜,很難看到簡單的本質,所以,凡事往腦子裡模子一套,就自然是複雜的,這樣不費腦子,最省能耗,而大腦是耗能大戶,佔去二成的基礎代謝,所以都不願動腦。

聰明的人總是顯得木訥,蠢貨總是活蹦亂跳。

此路不通,換個角度,反過來,往往豁然開朗。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你是個好人,就是戀愛死刑判決書。

欲速不達,慢就是快。但人生有限,太慢不行,所以要適中。對度的把握,代表全部智慧。

相反相成,大道中庸,老孔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