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清操自勵遼東帽

管寧是齊相管仲之後,幼時家境貧寒,十六歲時父親病逝,親朋好友熱心送來財物,被他一口回絕,硬是憑藉一己之力,將父親入土。漢末天下大亂,董卓亂政,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管寧離開中原,到偏僻的遼東避難。遼東太守公孫度親自出迎,安置館舍,賞賜財物,並請教稱霸大計。管寧不語天下,只談道德仁義。

管寧清操自勵遼東帽

在管寧住所附近,有一口水井,前來取水的村民經常因為先後順序爭吵不休。有一天,村民們驚奇地發現,井邊整整齊齊地碼放著很多裝滿水的水桶。問來問去,才知道是管寧親自買了水桶,打滿水,讓村民隨便取用,以避免爭執。村民非常感動,昔日為水爭鬥的也感到異常羞愧。經過管寧的言傳身教,此地人人守禮謙讓,戶戶和睦相處,管寧的影響力也更為深遠。

管寧清操自勵遼東帽

中原局勢穩定後,管寧不承認曹操政權的合法性,堅持住在遼東。直到遼東也面臨動亂,管寧只好乘船離開他居住了三十七年的“第二故鄉”。返鄉途中,海面風浪大作,船隻劇烈搖晃,即將沒入水中。管寧從容不迫,正襟危坐,朗聲道:“我管寧一生中,曾有過一次晨起沒戴帽子,三次晚起,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我一生所犯過失,只是這些!”同行的船隻沉沒,管寧乘坐的安然無恙,駛到一個荒島上避過風浪。平民百姓分析說,善有善報,管寧積德行善,上天都不忍奪他的命。

管寧清操自勵遼東帽

在管寧的內心,作為儒生,一生五次的“重大過失”中,有兩次和帽子有關,可見帽子對他精神世界的深刻影響。返回故鄉後,朝廷任命他做太中大夫,管寧不接受。曾經的同窗,“割席斷交”的華歆要將太尉的官職讓出,管寧也堅決推辭。據記載,魏主曾先後下詔十次徵寧,委以重任,都被管寧拒絕。

管寧在故鄉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樓,終生不踏魏國土地,只是端坐樓上,戴著一頂高高的白帽,整日閉門讀書。這頂白帽,就是著名的“遼東帽”。

宋朝大文學家蘇轍稱讚管寧:“少非漢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羅貫中《三國演義》這樣評價管寧:“遼東傳有管寧樓,人去樓空名獨留。笑殺子魚貪富貴,豈如白帽自風流。”文天祥《正氣歌》中寫道:“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