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2019年,《何以為家》以它超強的感染力,獲得了眾多好評。該電影根據個人真實經歷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小男孩贊恩童年悲慘的境遇,以及生活在戰爭影響下,人們生活的困苦與無奈。


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電影一開頭,12歲小男孩贊恩被帶上法庭,他狀告父母“生了他”。從我們傳統的觀念來看,父母生了我們,本應該心存感恩。可贊恩的遭遇就不同了,作為難民的贊恩,從小除了不能讀書、不能跟同齡孩子一樣玩耍,更可憐的是他甚至從未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愛。

從小受盡家庭的摧殘,因最親愛的妹妹被父母賣掉,後懷孕而死,贊恩拿起刀捅了商戶阿薩德,從而導致贊恩被關監獄。

在法庭上,贊恩父母一再強調他們沒有錯,是贊恩做了傻事,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從贊恩的經歷,來看看他是如何走向犯罪,又如何與命運抗爭的。

贊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角色顛倒下,贊恩成為了家庭的經濟支撐

角色顛倒指的是父母讓孩子承擔了父母的角色,而父母則承擔了孩子的角色。也就是說,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承擔的責任,而把這種責任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贊恩與其父母的關係,就是一個角色顛倒的典型例子。

電影中贊恩才12歲,一家五個孩子,父母根本負擔不過來。作為老大的他,成了家裡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他靠賣飲料、在商戶阿薩德那打工來維持家庭生活。

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在11歲妹妹第一次初潮來臨時,他又充當了母親的角色。他給妹妹洗內褲,偷衛生巾,告訴妹妹怎樣用衛生巾。這些事情本不該是他一個12歲小男孩做的事。

而他的父母呢,他們除了生了這些孩子,卻給不了孩子愛與溫暖,更別說責任了。母親明知家庭經濟困難,還是抽菸,還想著生孩子。為了交房租,他們甚至不惜賣掉11歲的親生女兒,從而導致了妹妹悲劇的發生。

在這個家庭裡,我們看到了贊恩作為一個大人所承擔的責任,卻沒有看到他的父母該負的責任。他們從未考慮過這些孩子的感受,未為孩子著想,甚至愚昧地認為把年幼的女兒嫁人就是給她一個好歸宿。

反倒是贊恩,他深刻地認識到了父母的不該和錯誤,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角色顛倒下家庭的厄運與悲劇。

家庭暴力影響下所帶來的精神摧殘,讓贊恩陷入失望

在法庭上,贊恩說,他從小聽過的最好聽的話居然是,“給我滾臭小子”。可想而知,這種父母帶給他的不只是身體的痛苦,更是精神的摧殘。這對小小年紀的贊恩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傷害。

在父母沒有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贊恩不但得承擔一個孩子不該承擔的壓力,他還得面對父母因為生活所迫,而給他帶來的家庭暴力。這種暴力不只是行為上的,更多的是言語上的暴力。

也許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從不會意識到自己帶給孩子的是什麼,可孩子卻在這樣的生活裡,感受到了痛苦、甚至是絕望。從小就沒有身份證明,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多大年齡。父母心情不好時,就使用暴力、虐待來對待他們。這樣的家帶給孩子的精神摧殘,有時遠比行動上的暴力還厲害。

就在這樣的精神摧殘下,贊恩用他的反抗來應對著父母所做的一切。然而,他畢竟是個孩子,無能為力時,他想到的只是在失望時如何能逃離這個家。這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讓贊恩壓抑的情緒能夠暫時得到釋放,可接下來發生的又該如何面對呢?

個體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是痛與無奈,更是為憤怒爆發而再一次積攢了情緒

知道父母要把妹妹薩哈嫁給房東來抵房租,贊恩想帶著妹妹逃離,可偏偏被父親發現後阻攔。贊恩一氣之下離開了家,本想可以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可因為他沒身份證明,年齡看上去又小,因此,沒人敢收留他。

在路途中,他遇見了黑人小男孩約納斯的媽媽。黑人媽媽收留了他,她讓贊恩有了一個住處。這也是贊恩記憶裡有過溫暖的一段時光,白天贊恩幫她帶約納斯,晚上黑人媽媽會從打工的地方,帶一些剩下的蛋糕給到贊恩。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約納斯媽媽屬於非法移民,在贊恩不知情的情況下約納斯媽媽被警察逮捕了。因此,贊恩不得不獨自帶著約納斯生活,他給他餵奶,陪他玩,照顧他睡覺。

但贊恩沒有等到約納斯媽媽回來,他實在無力再帶著他,他想為他尋一個好人家。在離去的那一刻,贊恩眼神中的無奈,透露著他的不捨與心痛。他知道,把約納斯交給別人撫養這已經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了。

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在這一刻,我們看到了贊恩內心的衝突與掙扎,因為從小就被父母所虐待,他嚐盡了親情的冷漠與無情。可與約納斯他們的相處,又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因此在面對這樣的離別時,他體會到了內心的痛與無奈。

可接下來突如其來的噩耗,再次把他心中壓抑的痛與憤怒,推到了絕望的邊緣。

妹妹懷孕死了,他拿著刀子衝向了阿薩德的住處。這也就有了影片開頭庭審的那一幕,12歲的贊恩捅了人。在庭審現場,贊恩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了他走上犯罪這條路,並不是一時衝動。

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那麼,贊恩的悲劇是如何造成的?

根深蒂固的落後思想,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惡性循環

在黎巴嫩像贊恩一樣的家庭很多,他們常年因戰亂而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在那樣困難的環境下,父母沒有各司其職,孩子成為了家庭的犧牲品。

即使生活過不下去,父母還是想生孩子,這種落後的思想已經在他們腦袋中根深蒂固。這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孩子沒人管,為了活命,孩子不得不去打工,實在沒辦法時,還會偷搶。而女孩到了一定年齡,經常被拿來當做東西一樣被賣。

最近看了一篇報道,也是關於難民的。現在有些發達國家雖接受了難民,但是看著這些難民還不停地生孩子,這難免不讓這類國家的人民為之憂慮。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就意味著他們國家給予其他人的福利就變少了。因此,越是盲目地生孩子,給社會和經濟的壓力就越大。

如果不改變這類傳統落後的生育觀念,也許難民的生活會難上加難。那麼,像贊恩這樣的悲劇也還會再發生。

父母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人生路上的第一個導師。孩子成長成怎樣,父母起了很大作用。也許有人會說,他們連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又哪有能力來談其他。

沒錯,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他問題也會受到阻礙。但不管怎樣,父母都不應該在困難時,對孩子實施虐待或侮辱。這樣的方式去帶孩子,只會讓他們內心雪上加霜。

在電影拍完後,導演娜丁·拉巴基接受採訪時曾說,她曾深入黎巴嫩很多艱苦的地方做調查。在問到這些地方的孩子們“你們為活著而感到高興嗎?”時,99%的孩子都表示,“不,我不高興。”很多孩子都認為,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不被愛的。

因為從小就沒有感受過關愛,因此也就有很多如贊恩一樣的孩子,在這群孩子中,他們大部分是對家庭絕望了,才會因憤怒而做出衝動的行為。

心理學家說,如果讓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讓他們身心受摧殘,那麼孩子就很可能在某一天因情緒爆發而帶有攻擊性。

因此,對於一個難民家庭來說,愛與關懷可能就能支撐起孩子內心一點點希望。

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整部影片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養育和愛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如果父母連最基本的責任都無法承擔,那就不要生孩子。

曾有人問,為何做父母之前不需要考試?很多人在為人父母前,自己還是個孩子,又如何為人父母?

在《何以為家》中,贊恩父母想到的只是多生孩子,從未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也從未為了孩子的生活而好好努力。甚至,連不需要任何經濟成本的關懷與愛,他們都未曾給過孩子。在經濟與生活壓力下,他們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造就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惡性循環。妹妹死了,贊恩坐牢,母親的肚裡卻又懷了孩子。這樣的情形,又豈是一個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如果父母在生育前連自己當下的生活都毫無著落,那就不要來坑害孩子了。孩子是最無辜的,他們無法去選擇自己的出生,可是父母卻可以選擇生或不生。

一旦父母選擇了把孩子生下來,那就請承擔起作為一個成年人該有的責任與使命。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成長,即使物質生活不豐富,可是一定要盡力讓孩子的內心感到富足與溫暖。

何以為家:年幼賺錢養家,12歲入獄,他的童年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寫在最後: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現實主義很強的電影,它反映了在戰亂之下,人們生活的真實面貌。它從一個家庭的故事出發。去挖掘電影背後所包含的社會現實意義。可以說,它反映的不只是這樣一個家庭,而是千萬個類似這樣的家庭。

《何以為家》中,小男孩的出演贊恩演的實際是他自己的生活,贊恩在現實生活中的名字也叫贊恩,他沒讀過書,不識字,也是一個難民。在電影結束後,贊恩和家人成功移民去了挪威。然而,一個家庭的災難結束,並不意味著其他家庭的災難也結束了。

在社會矛盾和戰亂的衝擊下,人民生活始終無法安寧。如果不從一個社會的根本矛盾出發,解決掉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比如戰亂、生育問題,那麼這樣的事也許還會一樁又一樁,這時,誰又會有那麼大能力來接納這些難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