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先生创业呐


这个是多面性的,我们国内买菜的主要有三个群体,一个是老年人,一个是没有上班的年轻宝妈,还有一个就是上班族;老年人肯定还是超市和菜市场为主,线上购物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年轻的宝妈会有线上线下,但是每天早上也都没带娃出去溜达,顺便买菜;上班族就不一样,平时购物习惯可能就是线上,但是为了新鲜可能还是实体店的多,特被是蔬菜,现有的生鲜配送还不是很多而且价格偏贵,上班族压力很大,能节约的还是尽可能的去节约。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山里的渔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阿飞㝵正传


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 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白小宇


线上卖菜这个模式往后会在社区店引爆风口。

为什么是社区店?

1.社区离家近,不超过1公里都能到;

2.小区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饭点扎堆买菜,挤都挤不进去;

3.社区店店主在朋友圈里或者通过直播可以直接给居民展示今天卖什么菜,什么菜是新鲜的,什么菜特价,这样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么,还能和家里人商量;

4.有问题可以及时退换,不耽误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针对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货上门,特别忙的,给人家装配好了,通知让自取,也不耽误事,总归走几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说下班顺带的事;

6.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坊邻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么做

1.上面也说了,可以发朋友圈,带上价格

2.直接开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里发布

4.直接用点单系统

通过线上接单,然后选配,等客户自取或是派送,整个过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为一个增长的爆点。

有的人说还是喜欢早起去买菜,像我家离批发市场特别近,还真的必须要早起去买菜,晚了人家就收摊了,如果有社区店离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


衡芷


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会,疫情过去后我也不会在线上买菜了。

第一线上买菜不新鲜,在这次疫情中我几次定购的菜送到家时与他(她)发图不相符合,但是我也不好拒绝,问了圈子里几个定菜的和我一样的情况,我们只好商量又另选了一家网购送菜的。

第二线上定的菜时间不能确定几时能送到你手中,让你总想到它。比喻我前三天就在线上定了20元的套餐菜:有小白菜,红萝卜,西葫芦,今天三天了,还末送到,害我总想到听电话响来,看是不是菜到了。但还是没有接到送菜电话,只好另想办法今天弄什么菜吃,心里不舒服感觉。

第三线上定的菜大多是塑料大棚生产的菜,口感不好。菜炒熟后,一尝不好吃,没有菜的本来味道,我还是回味原来自己种的菜好吃些,同样的菜,线上定的就是差味道,同样的菜一样炒,口感不一样。虽然我现在没有时间和土地我菜,但要不是受疫情影响我宁愿买附近村民自家种的菜,虽然贵一点,但好吃些。

因此疫情过后,我会在社区旁的菜市场买菜,下班后可以随时买自己喜欢的菜,买村民种的新鲜菜,顺便买回家,我可以做饭炒菜,方便许多。所以疫情过后我是不会再到线上定菜和买菜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提供参考,谢谢。



肖亨


我个人在疫情期间大部分都是线买菜。说实话真的挺方便的,而且送的菜也挺新鲜。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在家带孩子的宝妈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节省往返时间和挑拣的时间,只要几分钟就能把需要的食材选好。对于不方便出门的人士来说真的是很便利的,再加上疫情期间使用习惯了,线上买菜真的会成为一种趋势。

线上买菜有一点弊端就是买菜每一种菜都是定量的,一份最少是一斤起,对于家里人口简单的人来说还是有点浪费。人少就吃不多,放几天就不新鲜了。还得有选择性的买那种能放的住的菜。

再有就是售后问题。我们自己买菜都是挑最好的最新鲜的,仓库配送难免会出现菜品有问题的情况,一定要把售后处理好。


o小艾麻麻o


分享生活小观点,传递人间真性情!

大家好,我是@生活to槽君


针对“疫情过后,线上买菜会成为趋势吗?”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线上买菜势必会成为趋势

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很多在家中隔离的居民们,将重心放在了抢购口罩和日常抢购蔬菜这些事情上,因为疫情,传统菜市场已经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场所,线上买菜也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很大程度的方便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这期间,无论是盒马生鲜、叮咚买菜还是每日优鲜,订单量都是暴增的。零三年非典盛行,电子商务开始崛起;今年因为这场疫情,线上的生活服务业务也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区。当然,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促进经济消费升级,咱们的生活也更为便捷。但是这期间产生的问题也不会少,具体会有哪些呢?我罗列了以下几点:

  • 菜品的品质问题

  • 食品安全问题

  • 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问题

菜品的品质问题

线上买菜胜在方便,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菜品到家服务。可是毕竟是在线上,无法接触这些蔬菜瓜果以及肉类,中国有个成语“眼见为实”,看不见的东西我就没法保证这个菜品的新鲜度是否是我喜欢的,菜品的质量也不是我们可以决定,这就相当于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了。

食品安全问题

谈及食品安全,可能以前大家不会太过关注这个话题,但是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僵尸肉事件发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线上采购菜品同样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菜品的生产和配送、菜品的保险方法,甚至会有人将食品安全和外卖小哥联系起来,他有没有健康证啊、是否配备菜品保鲜设备等等,当然,关乎人民食品安全问题,事无巨细,不管怎么关心都是不存在过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需要人来守护。

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问题

现如今,买菜的线上平台可谓是琳琅满目,淘鲜达,京东到家,盒马生鲜,叮咚买菜.......平台太多了,可是市场就只有一个市场,怎么样突出自己的优势来占领市场份额?这就成了平台该头疼的问题了,之前外卖平台之间发生了恶性竞争时间,点份日常二三十的外卖,在价格战时期竟然只需要几块钱,这种看似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烧钱方式,实质上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一旦平台停止了这种行为,消费者还会继续使用这个平台来买菜吗?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看似三方互利的方式,到头来似乎是在互相绑架,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势必会出现弊端。



我的分享就这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活to槽君


我认为会是一个趋势,

但作为平台、作为我们,双方都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

疫情期间,我正巧回到湖北老家,赶上“封城”,这段时期,我也尝试了通过线上买菜的方式,也尝试过线下通过社区联系人订购的方式,自己以前在家也会经常去超市、菜场买菜。



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自己的体验和想法的。


一、疫情对买菜的影响

“封城”期间,蔬菜、肉、水果,如何购买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

根据我“封城”两个月的经历,疫情对于买菜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限制性”。

第一,是时间上的“限制性”。

疫情“封城”期间,小区是封闭的,我们也不能出门。

社区每三天会定期发布很多不同价位的蔬菜套餐,后来也上线了很多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我们选择套餐或在手机上订购后后,一般会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配送过来。

如果回到正常的日子,相信大家都喜欢早晨或者下午下班,去超市、菜场买当日的新鲜菜,这样炒出来的蔬菜肯定更加甜美。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在买菜的时间上有了“限制性”。

只能在较为固定的时间段进行选购和买菜。



第二,是种类上的“限制性”。

虽然每次蔬菜套餐有很多种类,套餐中的蔬菜也很多,包括后期电商平台上也可以自由挑选,但总体上,种类还是有限的。

而如果是超市或者大型菜市场,相信种类是齐全的。

第三,是信息上的“限制性”。

一方面,是蔬菜本身的信息。我们只能通过手机的文字、图片和简短描述,来了解、判断你想买的蔬菜,是不是新鲜?是不是完整?这些很难掌握。而如果是线下买菜,则很直观通过眼睛、鼻子都看看的见、摸得着。

另一方面,是沟通的信息。超市里、菜场里,你可以与商家面对面沟通,询问蔬菜来源、蔬菜品种,甚至讨价还价,而线上买菜,这些基本上不存在。只能说,后续如果菜出现售后问题,可以通过售后渠道解决。



从上面疫情对买菜的影响,就可以很好的看出线上买菜的优势和问题,下面我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想法。


二、线上买菜的优势

线上买菜的优势是什么?

一是方便。

不用特地前往菜市场、超市,只需在手机的APP或者小程序上点一点,加入购物车,付款,省去了很多事情。

特别是对于如今的上班族,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下班前线上买菜,也许到家后菜就已经送到。



二是迅速。

一方面,是配送的迅速。相信所有的线上购物、买药、外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配送的迅速。有时候,可能你正在厨房做菜,突然想起来少了什么配菜,拿起手机线上买菜,不用特地再跑一趟。

另一方面,是交易的迅速。也许线下在菜市场、超市买菜,可以精挑细选,而线上买菜实际上只需要很快的选择,省去了很多交易时间。



三是精确。

可能进入超市、进入菜市场,在买菜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准确找到想要的蔬菜?我们会经常去问售货员。

但线上买菜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只需在搜索框搜索即可。

三、线上买菜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线上买菜也不例外。

其实,很多问题都与如今的网上购物有相似之处,但买菜又具有它的独特性。

一是菜品选择不够直观。

蔬菜,我们都喜欢新鲜的、完整的、没有被虫蛀的,如果是在线下,这些我们自己都可以观察到,可以挑选。

但是,线上,我们只能看到图片。

因此,不够直观,是最突出的一个矛盾。



二是购买方式不够灵活。

很多时候我们在线下买菜,可以根据当日的炒菜需求,选择各种蔬菜的分量,可多可少。

但是线上买菜,往往每种菜品都是固定的重量、分享或者相应的数量,这就容易造成当日的蔬菜可能会剩下来,而短时间内又不会再食用,出现浪费的问题。

三是纠纷解决不够效率。

这个突出表现在纠纷解决上。线上买菜收到货后,发现有的蔬菜坏了、漏了,有需要退货、调换、赔偿的时候,会需要联系客服、拍照取证、客服反馈、处理等一系列程序,很为反锁。

而线下则很迅速,当场发现当场就可以解决。事后发现的,拿上购物小票去实体店就可以解决。



四、线上买菜的趋势

网上购物已经是渐渐普及,近些年,线上买药、跑腿代购等等方式都渐渐为我们熟知。

线上买菜实质上已经开始慢慢普及。

通过上面的分析,总体上,我认为线上买菜会成为一个趋势。

但作为平台、作为我们,双方都需要进一步改变和调整。

比如,平台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的质量把关、优化蔬菜种类、优化纠纷处理等。

比如,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购买方式、增进对商家的理解、纠纷过程中加强沟通等等。

相信,线上买菜只会越来越人性化,但是并不是说线下买菜就会消失。

线下买菜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某个悠闲地周末午后,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购物、买菜,虽然时间长了些,但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封尘记


疫情过后,我感觉线上买菜需求量不会太大,我总结一下我家疫情这段时间在线上买菜的一些经历吧,这段时间之所以在线上买菜是因为封城了,都不能出去,所以线上买菜是不多的办法中的一种,再加上全家24小时都在家,所以有时间在家等菜,如果解封了,我可能就不会在线上买菜了,因为我们都要上班,早九晚五,孩子上学,家里没有人等配送员送菜,让老年人在线上买,他们也不会,我们这段时间跟老人是分开住的,他们因为不会线上买,所以只能我们帮他们买了然后配送员送过去,但解封之后老人在家可以收货,我想他们也不会选择让我们线上买了直接给他们收,他们会觉得没有他们在菜场直接挑的菜性价比高,再加上买菜可以让他们有事做,可以出去活动活动,,所以线上买菜还是不太现实,偶尔买买还是可以的,我想我家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家庭的情况,所以这也是我家存在的一个问题。





奢侈品店11年改衣师傅



一个全民居家的特殊时期,让线上买菜风头无量,不用去推广、不用去引流,什么获客成本,什么用户挽留,在这段时间统统不存在了,因为用户都纷纷主动找你来消费,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躺赢”吧。

但是,这个状态对生鲜电商们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

或许这是一个陷阱,而且是陷进去就出不来的陷阱。

线上买菜的需求激增,使得各家都要去应对,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服务,菜品的丰富程度、品质的管理、冷链物流管理、送货的时效,完善服务就意味着成本投入,而且生鲜电商的投入还不是个小数字。

但是,特殊时期倒逼流入的用户,疫情过后,他们还会继续线上买菜吗?

所以,到了那时,才是考验生鲜电商的时候,成本已经投进去了,如果后期用户留存率断崖式下跌,那就要欲哭无泪了。

所以,疫情过后的用户留存,是现在就应该考虑的问题。

生鲜电商从2012年就开始发展,这几年虽然在各个渠道中的占比不到3%,但是毕竟也沉淀了一批用户,而这批用户,是不怎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习惯云买菜,即便疫情过去了,他们还是会选择生鲜电商,何况到那时送货速度不会像现在那么慢。

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因为这次疫情而转向生鲜电商的这部分用户。

这里有原来习惯逛超市的人,有习惯逛菜市场的人,有男性、有女性,有年轻人、有中年人,有高收入群体、有低收入群体,有上班族、有个体户。

因此,生鲜电商需要趁着大量用户涌进的机会尽快做好平台的用户画像,这里就需要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具体怎么做用户画像在此不做细论。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论是生鲜品类还是价格区间,亦或是送货方式或者是服务区域,这些也可以称之为平台的特色。

所以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结合用户画像来筛选出自己的真正用户,或者说最后有可能留存的用户,针对这些用户实施智慧营销,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挖掘客户需求来完善服务,还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定的指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平时经营过程中,仓储点A的海鲜出货量比较多,那么你就可以分析仓储A周围的小区是否有中高端消费群体,进而可以通过精准营销针对这部分用户做其他消费需求的挖掘。

如果仓储点B平时的退货率比较高,那么首要考虑的是B点的品控是不是没做到位,或者是配送半径过大导致货损,亦或是这个区域的用户对品质的要求格外的高,找出问题就可以对问题精准施策。

好了,客户留下来以后,算是走好了第一步,后面平台需要考虑的是用户活跃度,对于生鲜电商来说,也就是复购率。

生鲜品类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很多品类都属于高频消费品,比如蔬菜水果,所以平台这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你的用户第二次购买,有了第二次也就会有第三次,长此以往如果你不是故意想作死,基本上用户粘性就算形成了。

如何引导用户复购,我想各个生鲜电商比谁都专业,因为他们有着电商的基因,什么老客专享价、老客优惠券、隔三差五的满减、有事儿没事儿的大促,这些套路从传统电商照搬过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平台、产品和用户稍加改进即可。

当然,优惠券什么的都是比较浅层的策略,再深一点可以做会员系统搭配社交元素,其实会员系统就是一套精准的用户画像,再加上社交的加持,何愁没有活跃度。

有了复购以后,平台用户便会逐步稳定下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之后平台需要考虑的便是一个终极问题:盈利。

当然,如果你的商业模式足够厉害,全部铺开后便可实现盈利,那最好不过。但是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路径并没有那么理想,很多公司前期考虑的都是用户量而不是盈利。

但是一味的烧钱并不是长久之计,就算你拉来了几轮融资,投资人看不到盈利点,你觉得你还有希望吗?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现实其实很残酷,全国几千家生鲜电商,能实现盈利的还不到1%,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生鲜电商没搞头了,恰恰相反,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已突破2000亿,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7000亿。

为什么市场空间这么大,企业却很少盈利,其实钱都砸在了前期投入里了。

开篇我们已经谈到,完善服务就要成本投入,而这个行业对供应链的投入是巨大的,特别是自营式生鲜电商。

从原产地或者供应商到城市中心仓,这里需要产品采购、冷链物流,从城市中心仓到社区前置仓或者线下门店,涉及到仓储、拆分、质检、包装、配货等,从前置仓到家,涉及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这里涉及到三个比较重要的场景,农产品采购、冷链物流运输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每个场景都需企业去完美把控,否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前期的投入,都需要后期用户量和订单量的增长来摊平,如果后期运营出了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资金链断裂、倒闭、被并购,这些都有可能发生。

生鲜电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留给他们的时间或许不多了,之前的生鲜电商一直默默无闻,现在是爆发还是灭亡,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