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你好,歡迎回到【醉讀人生】

我是文酒醉。

人們總是說知足常樂,我卻認為它並適合平凡的我們。

知足常樂的意思是知道滿足,就總是能感到快樂,形容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滿足和快樂。

可是對沒有獲得過成就平凡的我們,如果依然知足還常樂,我想那就只能徹底成就平庸的自己。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當然,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果真的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後果,那也是一種智慧,可是現實是人們總是嘴上說著知足常樂,在享受眼前的片刻歡愉之後,開始後悔和抱怨。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選擇得過且過,親手浪費了很多可以成長和改變自己的機會之後,遇到了現實的各種問題,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也得不到自己想象中的地位與尊重,這時,是否依然能淡定地跟自己說,這種結果就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應該感到滿足和快樂?

我們退一步說,看見一個很強很優秀的人站在你的面前,難度心中就沒有絲毫渴望成為這樣的人嗎?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抱歉,我真的做不到。

我不是學音樂專業的,但是我從小就很喜歡音樂,上學的時候還自己嘗試作詞作曲寫過歌,因為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音樂最多隻能算是我平時的一個愛好。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但當年我在中國好聲音裡聽到只有20歲的歌手徐歌陽唱《蝶》的時候,副歌一到我的眼淚瞬間就留了下來,除了被歌曲本身感動,更多的是一股強烈的失落感湧現出來,我知道自己永遠也沒有機會成為一個能這樣用音樂表達自己情感的人,我知道技巧和樂理可以學,我卻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20歲。

已經過去的時光無法重來,我能做的只有抓住現在,展望未來。

“心越跳越發燙,沸騰了東方,月光如磚瓦,堆疊而成歌姬的夢想...”

從那天開始,我就知道知足常樂絕對不適合自己,或者說不適合現階段的自己。

我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想去感受這個世界更多的精彩,渴望突破自己。

如果人生一定要有遺憾,我也希望是在自己竭盡全力之後。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走出舒適區嘗試突破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努力更有勇氣,這世界上想獲得更多就得承受更大的壓力和更大的風險。

27歲的時候我選擇重新回到了北京打拼,工作之餘我堅持讀書思考和寫作,同時開始運營我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醉讀人生】,粉絲不多目前5000左右,但至少對自己算是一個肯定和鼓勵,也證明有很多朋友覺得我寫的內容是有價值的。

我想分享的是關於改變和成長的思考,在嘗試突破和成就自己的過程中,如果可以也希望幫助到一些同樣渴望成長的朋友,走出同樣的困惑和迷茫。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當然,也有很多朋友會有不同的觀點,堅信突破和成長是危險的,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努力並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堅持“天分”更為重要,甚至一些年長的朋友會用自己的經驗來證明。

我想說,這個事真的與年齡無關,只與思考和認知相關,因為活在這個世界變得平庸是大概率事件,所以能做到突破和成就自己的人就顯得越發可貴,失敗案例看多了難免會影響人的判斷。

郭德綱說,年齡很多時候不能說明問題,要看自身的成長與經歷,60歲的人什麼事都沒經歷過那也是個孩子的心性,6歲的孩子經歷了世間百態懂得思考人生,也會變得成熟。

同時,還有一點很重要,人能不能突破自己和究竟想不想突破完全不是一回事,這個世界沒那麼多不可突破的事,因為絕大多的事根本遠遠還沒到拼天分的時候,光努力一項就已經篩掉了絕大多數人。

這事我覺得自己想的很明白,反覆說命中註定,覺得無法突破的人只有兩種情況,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第一,明知道改變是對的,卻因為要付出代價遲遲沒有行動的人,說“命”只不過是給自己頭腦和身體的懶惰找了一個好聽的理由,自我安慰;

第二,很多人壓根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裡,何談有意識和動力去改變自己,一句“知足常樂”就足以概括他們的人生。

我在培訓行業工作,曾經去過各種行業各種規模的公司培訓,每年接觸的大小企業沒有一百也有大幾十家。

因為職業的特殊性,我接觸了無數的學員和老師,其中有普通的職員,也有中高層的管理者,有知名的講師,也有行業的大牛。

看的人多了就會發現,大多優秀的人身上的特質總是如此相似,而所謂“平庸”的人身上的特質也都很雷同。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我看過太多人慢慢變得平庸不是因為人不聰明,而是因為思維的惰性。

他們認為命中註定的東西不用費力就能得到,別人之所以生活得好是因為“運氣”和“資源”,但正是這種思維和視野把自己囚禁在社會的底層。

他們嘴裡會經常抱怨命運的不公,會想為什麼成功的人不是他們?但沒有任何的行動,也沒有任何的努力和嘗試,甚至不曾為此做過任何真正的思考,這種狀態猶如一個深淵,讓人感到絕望。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同時,我也見過無數的牛人,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不斷迭代的智慧和日以繼夜的努力,而不是靠天生的那點聰明。

那些在世人眼中很成功的人,他們沒有一個人是每天朝九晚五,下班有時間就跟朋友喝點小酒打打遊戲,他們的辛苦和努力遠超普通人的想象。一方面要做好現在的工作,一方面在不斷地接觸新鮮的事物學習思考和提升自己,甚至很多人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他們的時間安排的非常緊湊,對更高目標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才是成就和突破自己的關鍵。

很多人說,我也希望成為更優秀的自己,但是卻不知從何開始,沒關係,文酒醉給你分享一個方法,

試著提升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上圖是一張王健林的一日的行程表。

是的,你沒看錯,這就是典型的比我們成功N倍,卻比我們努力忙碌得多的人。

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晚上7點回到辦公室,我們可以想一下,回到辦公室的王健林一定不是為了躺在老闆椅上休息吧,如果是那樣不如回家算了,究竟什麼時候能“下班”,我們不得而知。

時間的長度不算什麼,而最為可怕的是,老王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

不要以為王健林是個例,所有的牛人都是如此。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2002年,比爾·蓋茨到訪中國,在北京香格里拉參加一個重要會面。微軟中國的同事們為了他的到來,一遍又一遍測量,從電梯口到會議室門口要走多少步、花幾秒鐘的時間。

不明所以的人覺得他們是不是瘋了?

而在現場的微軟人都親眼目睹了每個會議室都坐著一位等著比爾蓋茨握手、簽字的重要客人,比爾來了之後,一個接著一個房間和他們握手、簽字、拍照、然後離開,時間幾乎分秒不差。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只不過很多人自知。

王健林是15分鐘,蓋茨是5分鐘,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1小時,半天,或者一天,而堅持得過且過的人的時間顆粒度可能是一輩子。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傳言央視某主持人一次採訪王健林,她和攝製組遲到了3分鐘,結果王健林當著她的面,坐著車絕塵而去。這位主持人感慨說,幾分鐘都等不了,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霸道總裁就是不一樣。

其實不是老王霸道,而是時間顆粒度也許是1小時或者更久的人,很難理解,對一個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的人來說,3分鐘意味著什麼。

我們不管這個傳言是否屬實,但是得明白一個道理,時間顆粒度是按照以天計算的人,註定和以分鐘計算的人,不會是相同的人生。

所以,別在勸人“知足常樂”,世界如此的複雜和精彩,別太輕易知足,我覺得快樂奮進熱愛時間和生命更重要。

知足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那也是獲得成就之後的人才該考慮的事。

你,覺得呢?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作者 文酒醉

期待你的評論和分享!


知足常樂雖好,可是對平凡的我們並不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