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意識永遠不能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是憂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這個婦孺皆知的道理也告誡我們,無論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人民物質生活提高到何種程度,居安思危、謙虛謹慎的意識永遠不能丟。



  居安思危、謙虛謹慎是我黨的光榮傳統,然而不可否認,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不少人出現麻痺大意、放鬆警惕將自身置於危險境地的現象。如,有的鬥爭精神消失,在關鍵時刻“臨陣脫逃”;有的安全意識薄弱,存在僥倖心理;還有的責任意識缺失,隱瞞來往史導致“病毒”擴散蔓延。這些現象從本質上看,並不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資條件豐裕帶來的必然結果,很大程度上是學習教育不到位、自我修養缺失所導致的。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告誡全黨,要做好“進京趕考”的準備,始終牢記“兩個務必”的優良作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仍以“人多地少,依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的基本國情警醒自己;站在歷史交匯的起點上,黨的十九大更是號召全黨要“勇於直面問題,敢於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正是保持著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黨和人民的事業才得以不斷壯大,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安不忘危”的道理知易行難。現實中,“我傳染我負責”“我就是出門走動怎麼了”“不戴口罩我開心我樂意”……懷有類似想法的人大有人在。相對於“疫情”而言,這樣不加重視、不以為然、掉以輕心的想法遠比“疫情”帶來的危害更可怕。


  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不管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還是改善民生水平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也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前路蜿蜒坎坷、荊棘叢生,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眼下,疫情防控雖形勢向好,各地疫情阻擊取得初步成效,但越是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緊的關鍵階段,“居安思危”的意識就越不能丟。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著力在城市治理體系和基層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探索現代化“全週期管理”新路子,著力把制度優勢轉化治理效能。要牢記初心使命,克服“本來恐慌”,激發忘我鬥志,不斷提升應對突發應急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以紮紮實實的行動培養精準務實的好作風、好風氣。(來源:共產黨員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