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浙江明确支持这5所大学!西湖大学更改定位!


重磅!浙江明确支持这5所大学!西湖大学更改定位!

浙江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又放了一个“大招”。


浙江省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以超常规举措培育引进高水平大学,扩大我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这是浙江省2017年提出“以超常规举措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之后,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提出的又一个“超常规”。


经济实力突出、文化底蕴丰厚的浙江缺少好大学,知名大学只有一所浙江大学,其他的“双一流”高校也只有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


在“家底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超常规”发展?比较实际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不惜重金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浙江省设立合作办学机构,近年来深圳、青岛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此路可行;二是浙江省不应拘泥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一周类型,而是在应用型、中外合作、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争创一流,多点开花。


那么,有哪些高水平高校已经向浙江伸出了橄榄枝?作为省内排头兵,杭州、宁波如何动作,与深圳、青岛展开正面竞争?


浙江名校“五虎”


我们先来看看浙江的高等教育家底如何。


上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一流学科高校建设。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


重磅!浙江明确支持这5所大学!西湖大学更改定位!

(宁波大学已经从一所地方大学成长为国内知名大学 资料图)


浙江大学是浙江省最知名的大学,也是浙江高等教育版图一“极”。此外,浙江省的高校知名度都不高。


浙江工业大学是新成员,这所大学不是“双一流”,也不是985、211,但在一些排行榜上进入了国内100强。


西湖大学定位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仅2年,集万千瞩目于一身的西湖大学。上述《意见》对其定位是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定位。


在此之前,浙江省官方对西湖大学曾有过两次定位。第一次是2019年1月,浙江省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提出,

支持西湖大学以新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这个定位与“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类似,所谓“新型”,亦可以理解为“新机制”,其根本特点在于公助民办,在管理上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二次是2019年3月举行的浙江全省教育大会提出,推动西湖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


西湖大学对标的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长远目标肯定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为何新定位抹去了“世界一流”?恐怕原因有二:


首先,在当前及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湖大学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和文化底蕴。以往经验显示,一所大学可以在科研水平等具体指标上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则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其次,同在杭州市的浙江大学已经明确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所大学若想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势必无法与“老大哥”竞争。将西湖大学“放低身段”,变“世界一流”为“高水平”明显更为实际。


培育高水平大学另辟蹊径


正是因为本科以上层次的高校“底子”不强,浙江省培育高水平大学必须另辟蹊径,多点开花。


首先,因为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内一骑绝尘,浙江培育高水平大学离不开浙江大学的分支散叶。


今年1月,教育部批复设立了两所新的公办高校:浙大城市学院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其前身分别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曾是浙江大学下设的两所独立学院。


近年来,独立学院纷纷转设,其主流是成为独立的民办高校,但这两所高校与众不同,在得到杭州市和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后,转设为独立的公办高校。浙大城市学院已明确表示,要全力推进超常规发展,建设成全国百强大学。


其次,浙江经济开放、发达,因此在吸引国外和港澳台高校合作方学方面起步较早。截至今年2月,浙江省共设立了15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除了耳熟能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还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等名校展开了合作。

重磅!浙江明确支持这5所大学!西湖大学更改定位!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先行者,成立于2005年 资料图)


2019年10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设立,这是目前最新的一所合作办学机构,合作双方分别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和新西兰东部理工学院。


已经引进了哪些大学


当然,最成规模、最快速的办法还是引进大学。


浙江省在2018年提出,到2022年争取引进20所左右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浙办学。这一目标完成得如何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除了已经成立的西湖大学,浙江省已取得以下成果:


2019年4月,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教育厅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共建中法航空大学合作框架协议,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建设一所世界一流航空院校;


2018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宁波市政府合作设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设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圣光机联合学院、浙江海洋大学与意大利比萨大学设立浙江海洋大学比萨研究生学院并已正式招生。


此外,北航分别在杭州和宁波设立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杭州高等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设立宁波研究院,将适时开展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


杭州和宁波“大动作”


杭州和宁波是引进高水平大学的重镇。


在杭州,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已经建成,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17家高端研究平台也已入驻。


未来10年,杭州将引进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所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引进5所以上国内一流大学来杭建设分校、校区或研究生院,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或世界500强企业建设30个高水平科研院所等。


而在宁波,截至2019年4月,

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开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将分别达到4000人和2000人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在宁波建立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北影影视艺术学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中国行动中心等相继落地。


超常规发展的困难


下一步,浙江引进高水平大学的工作目标已经明确。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这包括新办2—3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水平大学,引进4—5所高水平大学来浙举办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在吸引国外合作院校方面的优势,新办3—4所中外合作学院。支持省内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10所左右二级学院,开展各类项目合作。


引进高水平大学需要真金白银。到2022年,浙江省财政将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各高校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合作办学。


城市政府的花费更大。2018年到2022年,宁波将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不少于150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不少于50亿元。


但相比之下,深圳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每年投入的高教经费就近100亿元。


同深圳、青岛相比,杭州、宁波在引进大学方面已没有先发优势。


北大、清华、香港中文大学、莫斯科大学等著名高校已纷纷在深圳开展合作办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已建成投用,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20余所青岛研究院相继落地,并力争在2020年实现普通高校50所、在校生50万“双50”目标。


国内的高水平大学资源有限,在已经处于落后身位的情况下,要想“弯道超车”,则必须拿出“超常规举措”。


引进高水平大学还面临政策障碍。出于师资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力的负面影响,教育部已经叫停国内高水平大学“跨省设校区”,特别是培养本科生的跨省校区。


但浙江省教育厅今年1月公布的《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6号提案的答复》介绍,将积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会,争取教育部支持,适当放宽国内高水平大学 “不得跨省设校区”限制,如果区域外高校暂难放开,则先争取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大学可以在区域内合理布局,以适度满足“一体化”发展迫切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自“21世纪财经、软科“,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