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以不孝之名殺孔融,孔融真的必須死嗎?

觀景說史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孔融,恐怕都是學的孔融讓梨的故事開始的。年僅4歲時的孔融懂得謙讓,將大的梨子讓給兄長,自己拿小的。這故事在我們國家可算作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孔融是大聖人孔子的後代。他在16歲時,因救一個叫張儉的人,和他的兄長孔褒爭相犧牲。這件事,讓孔融在東漢傳遍了,因此而出名。

孔融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又是當時的名士,後在曹操手下做事。那麼,問題來了,特別愛才的曹操,為什麼要殺了既有名望又有才的孔融呢?

孔融被殺的根本原因是他和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

剛開始,由於孔融和曹操都站在匡扶漢室的立場,所以他倆的政治關係還可以。曹操在手下的鼓勵和支持下,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迎回許都。至此,曹操的目的不再是匡扶漢室,而是要自立為王。雖然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但是他已不是一個忠心耿耿的漢臣,而是一個令人可怕的大奸臣。

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前,孔融還是一方豪傑,想要有所作為、建功立業。可是,孔融不管是鎮壓黃巾起義,還是與袁譚打仗時,都是屢戰屢敗。孔融的地盤被袁譚侵佔,妻兒也被擄去。漢獻帝在遷都許昌後,孔融受徵召,當了一個相當於今天建設部長的官員。孔融在任上還乾的不錯,很受曹操重視。然而,孔融一直認為自己是漢朝的臣子,認為曹操有不臣之心。所以,之後的孔融總是找機會和曹操對著幹。

曹操唯才是舉,打壓以孔融為代表的豪族,抑制世家。

在曹操統治的勢力範圍,內部的最大阻力是來自於像孔融、楊彪那樣的名門望族。這些豪族佔據著大量的財富和資源,並且還有很大的影響力。可是,他們打心底裡瞧不起作為太監後代的曹操,很多人始終不支持曹操,還成為社會前進的重大阻力。東漢末年也正是由於豪族勢力過大,才使得國家四分五裂,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豪族的政治地位,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曹操在創業初期,為了獲取社會更多資源,不得不拉攏豪族。在他羽翼已豐時,內部的這些矛盾逐漸展現出來,到了解決的時候。因此,他不僅殺孔融,而且還要廢楊彪,殺楊修逐禰衡等,達到曹操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打壓豪族的目的。

孔融愛張揚,愛顯擺的性格,老是和曹操作對。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曹操發怒,遷怒於和袁術聯姻的楊彪,要加害楊彪。孔融救下了楊彪不算,還繼續諷刺曹操。曹操為了節約糧食,說酒會亡國,必須嚴禁。酷愛喝酒的孔融卻陰陽怪氣地說,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禁她們。孔融屢次挑釁曹操,終於在曹操羽翼已豐時,對孔融起了殺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令郗慮蒐羅孔融的過錯。郗慮共搜出孔融3處罪名。

一是,孔融曾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成為孔融謀反的罪名,是為不忠。

二是,孔融不最終先哲,與禰衡互相吹捧。禰衡讚揚孔融為“仲尼(孔子)不死”。孔融則回贊禰衡為“顏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復生”。

三是,在鬧饑荒時,曾說父親不好,就把東西給別人吃,餓死父親;母親和兒子也沒有什麼愛,只是像一件東西暫時寄存在瓦罐裡,倒出後就沒什麼關係了。

曹操以不忠不孝的罪名殺了一代名士孔融,真可謂殺人誅心。曹操在佈告上寫道:“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這充分表現出曹操是有多恨孔融。最終,孔融和妻兒皆在街市上被處死。









周朝文DMU


當代中小學生的四大榜樣:孔融、曹衝、甘羅和司馬光。孔融無疑是其中較為出色或者說較為出名的那一位,為何?當你在家與兄弟姐妹搶零食時,你有沒有被父母用孔融的事例說教過。這四大中小學生榜樣也都出現在小學課本中,但是老師在上課時,通常只會告訴你孔融讓梨這一舉動,而隻字不提孔融之死。

為什麼不對孔融之後的故事加以拓展,不是老師不知道,而是說了會有反面效果。孔融年少以孝聞名,卻又以不孝結束一生。

孔子二十世聖孫,死於不孝

孔融,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祖上為名震中外的孔子,他不僅文章寫得好,詩歌也別具一格,與王粲、陳琳、徐幹等人被譽為“建安七子”。而在漢朝這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孔融更是憑藉自己四歲時讓梨的舉動,年少成名。

一個四歲就懂得讓梨的人,長大後竟然長歪了?被曹操以不孝的名義所殺!曹操是憑什麼覺得他不孝呢?

孔融在和好友禰衡聊天時曾經說過: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穿瓶中,出則離矣”——《後漢書》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父親對孩子有什麼恩惠可言呢,不過是一時情慾,母親不過是一個盛放物品的器具而已。他主張“父母無恩論”,說我們不應該孝順生我們的父母,而是孝順養我們的父母。

我們暫且不討論他的觀點是否正確,在漢朝這個朝代,孝道有多被看重呢?我們知道漢朝當官的制度叫“察舉制”,其中有一條就是“孝廉”,就是說他不看你是否有做官的本事,只要有人以孝順的名義舉薦你,幾乎你就可以當官了。再看皇帝,廟號都以什麼“孝文帝,孝武帝”來取,可見,孝是多麼重要。

而孔融這番言論無疑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必死原因一:毒舌,說話不分場合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徵孔融為朝中大官。曹操這人包容併兼,手下有各種人才,孔融就是其中一個,但是孔融這人與他的朋友禰衡、楊修一樣,有一個讀書人的通病,狂妄自大,總愛評論他人,這裡的他人自然是指曹操了。

曹操號召民眾戒酒,解決將士糧食短缺的問題,他跳出來反對,酒可亡國,女人不可嗎?為何不把女人也禁了?曹操要殺楊彪,孔融跑來和他據理力爭;曹操想要奪取甄氏,孔融寫信諷刺曹操父子;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在後方宣傳曹操此戰必敗,動搖軍心。行軍打仗,講得就是一個氣勢,你孔融倒好,不鼓舞士氣就算了,反倒在後院點火。曹操想殺孔融之心日漸濃郁。只是一直苦於沒有理由,而孔融又是聖人孔子的後代,名望極高,不能輕易動他。

若是孔融真的聰明,此時就該收斂收斂,可惜他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依舊我行我素。最終讓曹操逮住把柄,以孔融違背倫理、不忠不孝、敗壞朝綱為由,將他處置了。

要知道孔融就是以孝聞名,以不孝之名而死,用他最驕傲的東西擊敗他,可見曹操有多痛恨孔融。

必死原因二:做人做事太狂妄

其實孔融的命運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註定了。年少成名,難免驕傲跋扈。

在當時有個名人叫李膺,名望極高,每日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於是他就有個規矩,只接待當時的社會名流和李家的世交,孔融或許是不服氣於這樣的規矩,意圖挑戰。於是前往拜訪,說自己是李家的世交朋友家的孩子。李膺一見,不認識啊,就問他是那位世交家的孩子。孔融說:自己祖上乃孔子,與李家祖上老子是師生關係,所以他二人也屬世交了。

當時賓客中有個叫陳韙的,就說,有的人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後卻未必如此。孔融將計就計,反諷陳韙,那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瞭。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孔融確實聰明過人,但是好逞口角之能,說話不留情面。若是在太平盛世,或許能留下一個豪放不羈的名聲,但是生逢亂世,又好與上司鬥嘴,不留情面,怎麼能逃過一死呢?

【END】


雨霽視角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年少時就被認為有突出的才能,被名士李膺看重,在當地名望很高。之後黨錮之亂爆發,他和哥哥為了收留被迫害的名士張儉而爭相赴死不畏權貴的事蹟一時傳為美談,不少人將他視為名士的領袖人物之一,極具人望。

他為人耿直孤高,剛正不阿,輕生死,重信義,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但也有著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說話做事不看場合,且做事多流於表面,志大才疏,是個空想家而不是政治家與軍事家。

孔融和曹操政治立場不同,對曹操不滿,孔融的品德不容他認可曹操,且他名聲大,說話分量重,導致被曹操殺害。

孔融一直是站在宋朝這一邊的,他對於曹操的狼子野心非常不滿。當年,曹操的兒子曹丕搶了袁熙的妻子,孔融直接用“武王伐紂,把妲己賞給周公”來怒斥他這一種行為。除此之外,他還常常跟曹操唱反調,言語偏激。基於孔融的威望,曹操不敢公然與他作對,所以憋了一肚子的火沒地方撒。

曹操真正動了殺機是孔融做了這件事,在曹操決定要與袁紹打仗的時候,孔融卻在朝廷當中散步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論,這個在備戰期間散步敵人不可戰勝的言論,對於曹操來說是觸到他的底線的。之後孔融又提出千里不封侯的說法,就是京都方圓千里之內不能封侯,而此時曹操已經被封為武平侯,那孔融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曹操離開京都。曹操更不能容忍孔融了。

隨著曹操的權力越來越大,他愈發覺得孔融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攔路虎,必須除之而後快,所以一直伺機尋找機會幹掉他。正好這時候孔融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大概意思就是“孩子對於父親來說,是情慾所發;對於母親來說,就像是瓶中之物,生出來之後就脫離了”。

他提出這個觀點的本意是為了諷刺當時“舉孝廉,父別居”這種“假孝”之風,結果被曹操大做文章,誣告他“不孝”,毀了他的名聲,要了他的命,還讓他全家陪葬。孔融被處死時才56歲,一個被大家推崇的人,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


市井小販


孔融必須死,因為他太逞能了。

曹操殺孔融,不是以不孝之名,而是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死的。

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曹操進退兩難。決定不了該進攻還是該撤退。當天晚上,他的軍中口令是,雞肋。

楊修一聽。就傳令撤退。

人問原因。曰,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是要撤退啦!

曹操就說他擾亂軍心。把他給殺死了。

楊修也成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代表人物。

他的聰明外露表現在兩個故事上。一個是曹操修門的時候,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立即讓工匠把門加寬。因為他明白曹操的意思是門要闊一點兒才好。

還有一次曹操在一盒糕點上寫了個合字。楊修就把這盒糕點分給大家吃了。他說合就是一人一口。

聰明外露。自取其辱。楊修就死在太聰明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