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去河南最大的收穫,就是龍門石窟。
作為一個世界遺產,首先他的景區建設做得相當不錯。乾淨,簡潔,樸素;人工的改造沒有破環景區原有的色彩平衡,一切以和諧為重。


禹王池的泉水很清澈,很久沒看過這麼美的水了。傳說伊闕,即龍門,是大禹所開,估計禹王池的典故就在這裡吧。
賓陽洞是北魏景明元年,壹千五百零五年前開始修建的。靈巖寺是他最初的名字,比賓陽好聽多了。我照片中的賓陽中洞,是在24年的修建,花費八十萬兩千六十六個人工的投入之後,唯一完工的洞窟。這個為了紀念魏孝文帝的賓陽三洞,在政治動盪中被迫停工。值得一提的是,賓陽中洞外的兩根石柱浮雕,下部柱頭的雕刻風格是古希臘的愛奧尼亞式,不過從照片上看,似乎已經被盜走了;主尊是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面型酷似中亞民族。亞歐大陸間的交流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經展開。
唐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李泰重修賓陽洞,賓陽南洞的主佛阿尼陀佛也是這個時候雕刻上去的。豐潤的臉型,脖子上的三道紋路,都帶著濃郁的唐朝風格,和中洞北魏的消瘦有著天淵之別。但有一點共通之處,就是在莊嚴之中可以感受到慈祥。據說三大石窟之雲岡石窟中的佛像代表的是北魏早期的藝術風格,超然脫俗,莊嚴肅穆,有的只是威嚴。
在洛陽龍門石窟時,被巧奪天工的峭壁巖刻所征服,卻對石窟的歷史一無所知,遊覽淪為走馬觀花;從導遊的隻言片語中知道了北魏風格與唐朝品味的不同,盧舍那佛龕下卻不懂得去想象武則天親臨時的盛大場面;在雙窯也察覺不到北洞釋迦牟尼三世佛造像和南洞彌勒本尊千佛造像共用一個前室其中的政治烙印。回到北京,看著從洛陽買回來的資料,更加後悔沒做好前期準備,好讓龍門之行變得更有意義。

後建的龍門觀光入口,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其實他只是跨河橋的兩個橋洞,而且色調和山石的顏色並不衝突,這點做的很不錯。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售票點和導遊諮詢處,沒有張牙舞爪的感覺。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伊水北流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伊闕縮略圖,伊水穿越龍門,東西兩岸南北跨度一公里的峭壁雕滿北魏至唐末時期的神佛造像。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奉先寺是龍門最大的佛龕,主尊是盧舍那佛。唐朝是中國繼漢朝之後的第二個超級大帝國,國力強盛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武則天在落成時候親自來此參加開光大典,體現出對神佛的敬重。盧舍那大佛僅耳朵就有1.9米,可以想見當時工程的浩大。傳說,她是比照武則天的相貌而雕鑿的,有著女性的豐腴與和藹的眼神。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被流水侵蝕的支離破碎的是受業弟子迦葉,是個苦行僧。身邊的菩薩的衣著打扮,據說是依照西亞國家貴族婦女的衣飾,融合唐朝自有風格而成,華麗典雅。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另一側是看起來還很幼稚的阿難,由於之前是王公貴族,修業至今,本色依然。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禹王池的泉水很清澈,很久沒看過這麼美的水了。傳說伊闕,即龍門,是大禹所開,估計禹王池的典故就在這裡吧。

魏風唐韻--洛陽龍門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