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梵高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他短暫的一生本身就是傳奇。他27歲開始要做一名職業畫家,靠自學成才,畫了僅僅十年,留下了2000多幅畫作。他的許多不朽作品如《向日葵》、《自畫像》、《星空》、《麥田》等名標青史,盡人皆知。梵高以強烈的色彩和粗獷的筆觸,完成了獨一無二的自我風格的確立,成為了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變革者。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我們都知道“孤獨”是梵高身上最顯著的標籤,他也是藝術史上最為著名的單身漢。在梵高的一生中,他像所有熱愛生活的年輕人一樣,不僅經歷過瘋狂的痴愛,也經歷過痛徹心扉的分手,但是最終他也沒有搭建起能支撐他精神世界的家庭。如果用一個詞彙來描述梵高的愛情之路,那應該就是失敗。


1873年5月,20歲的梵高離開了工作四年的海牙被調到古皮爾公司倫敦分公司工作。初來倫敦,梵高對工作生活充滿希望。


此時的梵高生活愜意,躊躇滿志。但時間不久,他便經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戀,品嚐到了痛苦的滋味。


在倫敦,梵高對房東太太十九歲的女兒尤金尼亞·羅伊爾產生了愛慕,並向她求婚,但尤金尼亞告訴梵高她已經同別人訂婚了,梵高與她絕無可能。梵高不聽這些,反而鍥而不捨地要求尤金尼亞解除婚約。帶來的後果是被房東太太要求馬上搬家。現存的梵高書信中沒有提到他的墜入愛河,他只在一封信裡說到:“我同這個姑娘約定彼此以兄妹相待”。通過梵高與家人的通信,可以推斷出事情的大概情形。此時的梵高二十歲出頭,初戀來得自然正常。身在異鄉的一個孤寂男生見到活潑可愛又對他格外照顧的女孩哪能不心動呢?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1881年4月,28歲的梵高回到了埃滕與父母住在一起。這年夏天,發生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梵高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的表姐凱·福斯。


凱·福斯這時剛剛守寡,正帶著四歲的孩子與梵高的父母住在一起。早在四年前梵高在阿姆斯特丹學習神學時就曾對錶姐和她丈夫溫馨的家庭生活有過熱情的描述。那時,他在給提奧的信中寫到:我星期一晚上是同福斯和凱一起度過的。他們深愛著彼此。你明顯可以看出,哪裡有愛,上帝就會賜福於哪裡……他們傍晚坐在小客廳柔和的燈光裡;兒子入睡後,他們又緊挨著坐在兒子床邊。小傢伙會不時醒來,找媽媽要這要那。這一幕如同田園詩一般。


梵高嚮往這種溫馨甜美的家庭生活,於是便毫無原則的將這種渴望投射到了美麗、賢惠的表姐身上。梵高不管不顧,這世間的愛情他不懂。


表姐並沒有察覺到梵高對她的愛戀,直到梵高當面表白把她嚇了一跳。姨表親在舊時封建的中國很正常,但在當時的荷蘭絕對是醜聞。這位中產階級的高貴少婦是斷然不可能接受這份愛情的,她堅決地拒絕了梵高。“不!不行!絕對不行!”凱簡短有力的回答像刀子一樣紮在梵高的心上。


為了避開表弟越來越糾纏不休的攻勢,表姐離開了埃藤,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父母身邊。梵高依然沒有放棄,他剋制不住自己。凱離開時間不久,梵高寫信給姨夫,繼續表明他對錶姐熱烈情感,說依舊有一千個理由愛她。同時,他向居住在巴黎的提奧請求車費補助,要前往阿姆斯特丹去爭取愛情。


梵高來到阿姆斯特丹,凱·福斯拒絕與他見面,姨夫姨母也強烈反對,認為梵高的做法極為荒唐。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梵高將手放到燃燒的蠟燭上去燒。這些近乎瘋狂的舉動,嚇壞了大家,但並沒能贏得表姐的芳心。這一通地折騰,給梵高帶來的只有深深的失望和無盡的疲憊。


這種“不體面”和“破壞家庭紐帶”的求愛方式,使梵高和父母的關係鬧得很僵。他決定暫時不回埃藤,他要去海牙找表妹夫安東·莫夫學畫。也正是這次的求愛失敗,使梵高和以自己的父親、凱的父親等人為代表的神職人員的思想產生了激烈的衝突,也促使他徹底放棄了原來的宗教信仰,更加堅定了成為職業畫家的方向。


1881年12月梵高回到埃藤家中,聖誕節與父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梵高收拾行李,永遠地離開了埃藤,再度回到海牙。


追求表姐凱·福斯事件過後不久,在海牙梵高便又投入到了另一段感情的冒險之中。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回到海牙不久,1882年1月下旬,梵高結識了帶著五歲女兒又正懷有身孕的妓女西恩,並開始同居生活。西恩醺酒、煙不離手,臉上長著麻子,但同情心及宗教救世主般的心態使梵高陷入愛戀之中。他擔負起孩子的生活費用,並支付醫療費讓西恩生下腹中的孩子,而且還決意要娶下西恩。梵高這一罔顧社會影響的行為受到大家的非議,他與父母的關係更是雪上加霜。莫夫和對梵高賣畫起著決定作用的古皮爾海牙分公司的負責人泰斯提格都因此與梵高終止了來往,就是和對哥哥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弟弟提奧的關係也因此產生了裂痕。


梵高與西恩之間的戀愛或許沒有絲毫的唯美浪漫,也或許他並不是真的愛西恩,他的行為可能只是一場狂熱的宗教救贖,這種狂熱讓他悖離了世俗的規則,也讓他走向了更深的孤獨。


這場畸戀註定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到了第二年九月梵高迫於經濟和社會的壓力離開了西恩,提奧也讓他意識到,西恩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就會重操舊業,他不可能像自己希望的那樣“拯救她”。但對梵高而言,與西恩的分離是疼痛又苦澀的,他對自己拋棄西恩和孩子們的行為感到強烈的自責,這次戀愛是他的又一次失敗。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與西恩分手後,梵高來到荷蘭北部的德倫特省租房子獨自居住,在這年年底他回到了尼厄嫩家中。


梵高與家人的關係趨於穩定,並就如何一起生活達成了默契,雙方為此都付出了許多的關愛和耐心。在尼厄嫩居住的兩年間是梵高創作的一個高峰期,他決定成為農民生活畫家。在此期間,他創作了2000多幅油畫和大量的素描,版畫及水彩畫。這些作品包括風景,景物以及當地農民的肖像畫,其中最著名的是1885年4月創作的《吃土豆的人》。這一階段梵高毫無保留地崇拜法國現實主義大畫家米勒,迷戀米勒的作品並效仿米勒的創作主題。


1884年夏末,在尼厄嫩,31歲的梵高又產生了一段新的感情糾葛,這段感情也同樣令人唏噓。梵高與大他十二歲的鄰居瑪戈戀愛並發展到談婚論嫁的程度。梵高在寫給提奧的信中說:“我們兩人真正地相愛”。但這門親事遭到了梵高的親人們的強烈反對。絕望之中,瑪戈服毒自殺,獲救後被送到外地。瑪戈是梵高四次戀愛中唯一主動愛上他的女人,但也無奈命運弄人,梵高終無所獲。


梵高是一個藝術天才,但在情感的歷程中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這固然有他自身的因素。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為所欲為,完全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他無比渴望愛情,卻又無從找到適當的方式。狂熱、叛逆,每一次愛戀最終都以深深的傷害自我而告終。如果說是偏執、自我、狂熱的個性助梵高的藝術走向了巔峰,那也正是這個性讓他的人生塗抹上了悲情,也許,這就是命運。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著名歌手唐·麥克萊恩有首歌叫《Vincent》,是為紀念文森特·梵高而創作的一首民謠,廣為流傳,感人至深。今天當人們來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紀念館時,也總能聽到這首歌一遍又一遍的唱著,深深的打動著每一位到訪者。


歌曲中的兩句歌詞與我的感受高度契合。你的心智是怎樣的飽受折磨,你又如何竭力擺脫這痛苦。說實話,閱讀梵高時,我時常會被一種無形的憂傷情緒所籠罩,我常常掩卷而思,努力去想象當時梵高所處的境遇,儘可能的去揣摩他的孤獨寂寞,他的無人理解,他的堅持和他的抗爭。他一遍又一遍的表白,一次又一次地訴說,他不停的在空寂的田野裡奔走,夜以繼日的拼命作畫……


我們不敢去想象1890年7月27日發生在奧威爾鄉間麥田的那一幕:37歲的梵高用一把殺傷力不強的左輪手槍射向了自己,子彈穿進胸膛,卡在了裡面。身負重傷的梵高跌跌撞撞地回到了旅館,爬上三樓,倒在自己的房間床上,直到晚飯時才被發現。兩天之後,梵高在弟弟提奧的懷中痛苦的離世。這樣的一個梵高,看的讓人唏噓不已,有幾分悲涼,有幾分無奈,讓人心疼。


我相信,今天當我們再讀梵高時,我們會感嘆他生命的短促,感嘆他受盡孤獨和不被理解的內心折磨,感嘆他精力在無法釋懷的不滿中消耗殆盡。我們似乎理解了梵高,理解了他的苦痛,他的深邃,也似乎對他筆下的星空、麥田、樹木、庭園有了更多的感知。但是,有時也不禁會想;假如時光能倒流讓我們回到一百二十多年前,回到梵高的時代,我們能像今天這樣去看待這位偏執的天才嗎?我們會不會也是一同簽字,要求把他送進精神病院的那些人呢?


【如學傳媒】

人文丨藝術丨閱讀丨深度丨文藝

梵高: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